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族唱法是建立在传统民间唱法基础之上形成的,具有科学性、艺术性、民族性。但是其演唱过于雷同,民族风味不够浓郁,且是唱法还是风格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定位。
关键词:民族唱法 民歌 科学性 艺术性 民族性
民歌与民族唱法是今年国内声乐界的热点话题,一方面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声乐飞速发展,带动了中国地方民歌的创作和传播,让各具特色的民歌走进了千家万户;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歌唱方法经过与西方美声唱法的交流与学习,产生了新的一种兼具科学性与民族性的新唱法——民族唱法。但是关于民族唱法的民族性存在这许多争议:越来越多的民歌手被美声化,他们的演唱与美声唱法几乎毫无差别;千面一腔问题严重,民族唱法的个性被磨灭;真正具有鲜明个性民族风味的声乐作品很少,假大空的政治化高腔层出不穷……
一、民族唱法的方法之“民”
民族唱法的民族性首先是其方法要有中国民歌唱法自身的特点。民族唱法的诞生是一种音乐文化的历史必然。建国后五十年代,一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回到祖国,参与建设新中国。他们带来了西方的声乐知识,给民族唱法的诞生提供了营养和源泉。
(一)民族唱法的产生
民族唱法,是我国当代声乐界的一种重要声乐演唱风格,它与美声唱法、通俗唱法、原生态唱法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声乐的 “四大唱法”。顾名思义,民族唱法和其他三种唱法都能有效表达歌唱者对于音乐的理解和创造,并且呈现出许多声乐共性。但其音乐风格却不尽相同,因为四种唱法不仅仅是演唱方法上有区别,而且具有着鲜明的风格个性。
民族唱法发展了传统民歌唱法,充分吸收了西方美声唱法的科学性。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洁明快,音乐形象生动活泼、多使用传统五声调式,歌词中包含大量地方方言,声调、韵味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民族唱法在此基础上吸收了美声唱法打开喉咙的科学性,在保留丰富头腔共鸣的明亮音色上,加入了饱满的口腔、咽腔共鸣,尤其是胸腔共鸣的加入,使得声音高中低都有了泛音。正如金铁霖老师所讲的民族唱法要求全通道共鸣,打开了唱,用气息唱。它集中反映了民歌的民族性与新唱法科学性的有效结合,表达了新中国人民豪迈、阳光的思想感情和民族愿景。
(二)民族唱法的发展
民族唱法的根源是传统民歌唱法也称之为民间唱法。民间唱法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相对成体系的艺术规范。历经千年它积累了大量的曲目,讲各民族、各地方的生产生活中的形象塑造成了生动的音乐形式;创造了独特的演唱技法,有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和燕南芝庵的《唱论》等具体演唱技法论著,形成了“京韵十三辙”、“丹田运气”、“脑后摘音”等独特的演唱要求;演唱风格强调字正腔圆,行腔润腔要细腻婉转,声韵清晰,声音与表演相得益彰;歌唱家方面古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娥、秦青后由四大名旦等戏曲名家。
如前所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西洋美声唱法开始传入中国。中国民歌唱法面临是否向西方学习的选择,于是声乐界展开了著名的“土洋之争”。之后以中央音乐学院的王福增教授和上海音乐学院的王品素为代表的声乐老师们开始各种尝试:将西方的腔体技术与中国的气韵理念相结合,继续保持传统声乐的民族韵味,民族唱法逐步成型。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不断解放、开明,音乐认识也是如此。以金铁霖老师为代表的新一代声乐教师,充分挖掘了西方声乐的合理因素,讲喉头技术、腔体技术、呼吸技术进行中国化解释,逐步形成了兼具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的新的声乐风格与方法。新产生的民族唱法在理论上讲究全通道共鸣、声区统一和谐、真假声结合;艺术上强调方法与中国民族韵味的结合,讲究字正腔圆;作品上强调以歌颂人民新生活为主,挖掘各地民族音乐元素,并进行加工创造。
二、民族唱法风格之缺“民”
伴随着民族唱法风生水起的还有对于民族唱法的质疑:当下民族唱法民族性的缺失是没有鲜明的中国民族声乐特点。
首先,是千面同腔。随着电视、网络媒体走进千家万户,最受国人喜欢的民族唱法却呈现出过于趋同的单调景象。同一台晚会、不同歌手,或者不同的CD不同的歌手,音色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感觉是一个人演唱一般。千人一腔与混合共鸣的使用有关,当真假声充分结合,各种腔体共鸣同时使用,就会产生音色相似的现象。但是更重要的是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提前给学生设定好了音色标准,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向这个标准靠拢、接近,如此才导致了群体性歌手音色相似的结果。民族唱法教学中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艺术个性化显得有些不足和缺失。
其次,是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趋于融合和混淆。几年前央视青歌赛上常思思的演唱引发了音乐界的很大争论。因为其音色、艺术风格、舞台表演都好像是美声唱法,但是却参加的是民族唱法的组别比赛。这就是民族美声化的潮流。怎样认定常思思的演唱?是根据她演唱的作品而定,还是根据其演唱方法而定?美声唱法演唱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又该算民族还是美声?同样民族与通俗的结合、美声与通俗的结合,又该算什么唱法?
最后,关于民族和美声唱法是一种方法还是一种风格的争论没有结果。笔者曾经旁听了西北师范大学的一次硕士论文开题会。会上一位同学的选题就引发了现场导师们的争论:美声唱法对于民族唱法的参考和借鉴。争论的核心就是这几种唱法究竟是演唱方法还是演唱风格?单从名称上看肯定是演唱方法,但是其实际意义应该远远超越了方法,而是对于演唱风格、表演风格、艺术风格、文化风格的界定和概括。
三、结语
民族声乐瑰宝的挖掘与传播,离不开民族唱法。常言道: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民族唱法一定要建立在艺术的民族性上。离开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土壤,结出来的果实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味道。当下在强调民族唱法科学性、艺术性的同时,更要强调其民族风味、地方特色,尤其是一些起到画龙点睛的独特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华音乐文化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做出应有的艺术贡献。
参考文献:
[1]管建华.音乐人类学的视野[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2]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金铁霖.民族声乐的学习与训练[M].郑州:黄河音像出版社,1998.
关键词:民族唱法 民歌 科学性 艺术性 民族性
民歌与民族唱法是今年国内声乐界的热点话题,一方面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声乐飞速发展,带动了中国地方民歌的创作和传播,让各具特色的民歌走进了千家万户;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歌唱方法经过与西方美声唱法的交流与学习,产生了新的一种兼具科学性与民族性的新唱法——民族唱法。但是关于民族唱法的民族性存在这许多争议:越来越多的民歌手被美声化,他们的演唱与美声唱法几乎毫无差别;千面一腔问题严重,民族唱法的个性被磨灭;真正具有鲜明个性民族风味的声乐作品很少,假大空的政治化高腔层出不穷……
一、民族唱法的方法之“民”
民族唱法的民族性首先是其方法要有中国民歌唱法自身的特点。民族唱法的诞生是一种音乐文化的历史必然。建国后五十年代,一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回到祖国,参与建设新中国。他们带来了西方的声乐知识,给民族唱法的诞生提供了营养和源泉。
(一)民族唱法的产生
民族唱法,是我国当代声乐界的一种重要声乐演唱风格,它与美声唱法、通俗唱法、原生态唱法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声乐的 “四大唱法”。顾名思义,民族唱法和其他三种唱法都能有效表达歌唱者对于音乐的理解和创造,并且呈现出许多声乐共性。但其音乐风格却不尽相同,因为四种唱法不仅仅是演唱方法上有区别,而且具有着鲜明的风格个性。
民族唱法发展了传统民歌唱法,充分吸收了西方美声唱法的科学性。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洁明快,音乐形象生动活泼、多使用传统五声调式,歌词中包含大量地方方言,声调、韵味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民族唱法在此基础上吸收了美声唱法打开喉咙的科学性,在保留丰富头腔共鸣的明亮音色上,加入了饱满的口腔、咽腔共鸣,尤其是胸腔共鸣的加入,使得声音高中低都有了泛音。正如金铁霖老师所讲的民族唱法要求全通道共鸣,打开了唱,用气息唱。它集中反映了民歌的民族性与新唱法科学性的有效结合,表达了新中国人民豪迈、阳光的思想感情和民族愿景。
(二)民族唱法的发展
民族唱法的根源是传统民歌唱法也称之为民间唱法。民间唱法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相对成体系的艺术规范。历经千年它积累了大量的曲目,讲各民族、各地方的生产生活中的形象塑造成了生动的音乐形式;创造了独特的演唱技法,有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和燕南芝庵的《唱论》等具体演唱技法论著,形成了“京韵十三辙”、“丹田运气”、“脑后摘音”等独特的演唱要求;演唱风格强调字正腔圆,行腔润腔要细腻婉转,声韵清晰,声音与表演相得益彰;歌唱家方面古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娥、秦青后由四大名旦等戏曲名家。
如前所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西洋美声唱法开始传入中国。中国民歌唱法面临是否向西方学习的选择,于是声乐界展开了著名的“土洋之争”。之后以中央音乐学院的王福增教授和上海音乐学院的王品素为代表的声乐老师们开始各种尝试:将西方的腔体技术与中国的气韵理念相结合,继续保持传统声乐的民族韵味,民族唱法逐步成型。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不断解放、开明,音乐认识也是如此。以金铁霖老师为代表的新一代声乐教师,充分挖掘了西方声乐的合理因素,讲喉头技术、腔体技术、呼吸技术进行中国化解释,逐步形成了兼具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的新的声乐风格与方法。新产生的民族唱法在理论上讲究全通道共鸣、声区统一和谐、真假声结合;艺术上强调方法与中国民族韵味的结合,讲究字正腔圆;作品上强调以歌颂人民新生活为主,挖掘各地民族音乐元素,并进行加工创造。
二、民族唱法风格之缺“民”
伴随着民族唱法风生水起的还有对于民族唱法的质疑:当下民族唱法民族性的缺失是没有鲜明的中国民族声乐特点。
首先,是千面同腔。随着电视、网络媒体走进千家万户,最受国人喜欢的民族唱法却呈现出过于趋同的单调景象。同一台晚会、不同歌手,或者不同的CD不同的歌手,音色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感觉是一个人演唱一般。千人一腔与混合共鸣的使用有关,当真假声充分结合,各种腔体共鸣同时使用,就会产生音色相似的现象。但是更重要的是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提前给学生设定好了音色标准,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向这个标准靠拢、接近,如此才导致了群体性歌手音色相似的结果。民族唱法教学中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艺术个性化显得有些不足和缺失。
其次,是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趋于融合和混淆。几年前央视青歌赛上常思思的演唱引发了音乐界的很大争论。因为其音色、艺术风格、舞台表演都好像是美声唱法,但是却参加的是民族唱法的组别比赛。这就是民族美声化的潮流。怎样认定常思思的演唱?是根据她演唱的作品而定,还是根据其演唱方法而定?美声唱法演唱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又该算民族还是美声?同样民族与通俗的结合、美声与通俗的结合,又该算什么唱法?
最后,关于民族和美声唱法是一种方法还是一种风格的争论没有结果。笔者曾经旁听了西北师范大学的一次硕士论文开题会。会上一位同学的选题就引发了现场导师们的争论:美声唱法对于民族唱法的参考和借鉴。争论的核心就是这几种唱法究竟是演唱方法还是演唱风格?单从名称上看肯定是演唱方法,但是其实际意义应该远远超越了方法,而是对于演唱风格、表演风格、艺术风格、文化风格的界定和概括。
三、结语
民族声乐瑰宝的挖掘与传播,离不开民族唱法。常言道: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民族唱法一定要建立在艺术的民族性上。离开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土壤,结出来的果实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味道。当下在强调民族唱法科学性、艺术性的同时,更要强调其民族风味、地方特色,尤其是一些起到画龙点睛的独特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华音乐文化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做出应有的艺术贡献。
参考文献:
[1]管建华.音乐人类学的视野[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2]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金铁霖.民族声乐的学习与训练[M].郑州:黄河音像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