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第20个“世界读书日”,北京首家24小时书店——北京三联韬奋书店,正式挂牌营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给三联书店的信中指出:这是对“全民阅读”活动的生动践行,希望三联韬奋书店把24小时不打烊书店打造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让不眠灯光引领手不释卷蔚然成风。
自此,全民阅读话题又甚嚣尘上。尽管“倡导全民阅读”在2014年才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但自2006年起,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多部门,就联合倡议各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全民阅读”活动。
阅读水平偏低
目前,我国阅读水平整体偏低已是不争的事实。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一次国民阅读调查”:我国有57.8%的成年国民在2013年读过书,全部成年国民人均读书(不含电子书)4.77本、电子书2.48本。成年国民阅读率仍然低于1999年第一次国民阅读调查时60.4%的高点。
該调查的执行负责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告诉记者,我国国民阅读水平相比一些发达国家,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并不像网上所传的那么大。根据国外的相关调查,韩国2010年人均读书10.8册,美国2007年人均读书4本左右,法国2005年人均读书8.4册。
国民阅读调查的结果显示,农民和农民工群体的阅读率偏低,仅为38.5%。这既指明了提升国民阅读水平、推广全民阅读的重点方向,也暴露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缺陷。
配套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有了书才能提读书,有了好的读书环境才能更好地读书。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王子舟表示:“咱们国家的文化资源长期供给不足,而且分配不均,基本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很少。”
大量、自发产生的民间图书馆的开办,正是公共文化服务“分配不公、供给不足”的一个旁证。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个体办的、纯公益的民间图书馆有将近400家,其读者人群主要是农村的儿童。国家在倡导建立“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难道没有责任从政策上扶持他们吗?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民间图书馆想申请合法身份,却困难重重。
北京昌平圣学图书馆馆长徐继新拿到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但过程真的很不容易。徐继新说,“门槛真的很高”,“每办一步我都想哭”。这家北京郊区的图书馆1999年成立,服务范围由崔村镇至兴寿镇、远达小汤山,拥有198位固定读者,自2012年11月开始组织申请材料,直到2013年11月底才办下来“民非”。
“首先得有3万块钱的开办资金。然后,要找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找业务主管部门——昌平区文化委员会下批文。接下来组织材料,交给民政局社会团体办公室,等着批复下来。”
然而,文委执行的是文化部的“红头文件”,民政局社团办执行的是国务院条例,两方政策的不匹配,导致徐继新差点放弃申请。
“(在登记业务范围时,)按文化部的规定就叫图书馆,但是,民政局说图书馆是一个行业,不属于业务范围。这两边(的规定)就打上架了。这架谁来拉?我可拉不了。”赶巧的是,2013年,徐继新被提名为昌平区十大道德楷模候选人。当时的区文明办领导来圣学图书馆调研,最后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北京办一个合法的民间图书馆都这么难,其他地方可想而知,又何谈让公共文化服务辐射全国,实现全民阅读呢?
推广“全民阅读”的关键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化蓝皮书》(系列)主编章建刚认为,民间图书馆有助于公共文化服务效率的提高,应该鼓励和支持他们的发展。“公共服务应该找这样不计较钱多钱少、有兴趣的人去提供。我们给一些支持,让他们做的更大,产生的效益也更大。”但章建刚同时指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涉及国家财政分配的问题,这需要通过人大,通过预算程序来做决定,而不应该由某个人、某个部门拍板。“我们许多人大代表开会时,对于预算草案并不关心,也看不懂,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正因为体制机制存在不足,所以做出来(的公共文化服务)就可能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王子舟长期关注我国的民间图书馆,他指出,注册“民非”真的很困难。“政府要简化手续,不要有名额限制。只要有条件,就应该允许注册。”
提高全民阅读,不光要加强硬件条件,软件也应同时跟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指出,教育制度改革是推广全民阅读的重中之重。他认为,我们教育的核心应该从“鼓励学生死记硬背、记住大量的知识点”转向“大量的阅读、大量的思考”,同时转换考试的模式。
在徐升国看来,推广“全民阅读”,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春风化雨”、“百年树人”的大工程。除了全民阅读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外,优秀阅读内容的提供、阅读指导服务和阅读氛围的营造,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此,全民阅读话题又甚嚣尘上。尽管“倡导全民阅读”在2014年才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但自2006年起,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多部门,就联合倡议各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全民阅读”活动。
阅读水平偏低
目前,我国阅读水平整体偏低已是不争的事实。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一次国民阅读调查”:我国有57.8%的成年国民在2013年读过书,全部成年国民人均读书(不含电子书)4.77本、电子书2.48本。成年国民阅读率仍然低于1999年第一次国民阅读调查时60.4%的高点。
該调查的执行负责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告诉记者,我国国民阅读水平相比一些发达国家,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并不像网上所传的那么大。根据国外的相关调查,韩国2010年人均读书10.8册,美国2007年人均读书4本左右,法国2005年人均读书8.4册。
国民阅读调查的结果显示,农民和农民工群体的阅读率偏低,仅为38.5%。这既指明了提升国民阅读水平、推广全民阅读的重点方向,也暴露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缺陷。
配套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有了书才能提读书,有了好的读书环境才能更好地读书。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王子舟表示:“咱们国家的文化资源长期供给不足,而且分配不均,基本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很少。”
大量、自发产生的民间图书馆的开办,正是公共文化服务“分配不公、供给不足”的一个旁证。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个体办的、纯公益的民间图书馆有将近400家,其读者人群主要是农村的儿童。国家在倡导建立“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难道没有责任从政策上扶持他们吗?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民间图书馆想申请合法身份,却困难重重。
北京昌平圣学图书馆馆长徐继新拿到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但过程真的很不容易。徐继新说,“门槛真的很高”,“每办一步我都想哭”。这家北京郊区的图书馆1999年成立,服务范围由崔村镇至兴寿镇、远达小汤山,拥有198位固定读者,自2012年11月开始组织申请材料,直到2013年11月底才办下来“民非”。
“首先得有3万块钱的开办资金。然后,要找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找业务主管部门——昌平区文化委员会下批文。接下来组织材料,交给民政局社会团体办公室,等着批复下来。”
然而,文委执行的是文化部的“红头文件”,民政局社团办执行的是国务院条例,两方政策的不匹配,导致徐继新差点放弃申请。
“(在登记业务范围时,)按文化部的规定就叫图书馆,但是,民政局说图书馆是一个行业,不属于业务范围。这两边(的规定)就打上架了。这架谁来拉?我可拉不了。”赶巧的是,2013年,徐继新被提名为昌平区十大道德楷模候选人。当时的区文明办领导来圣学图书馆调研,最后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北京办一个合法的民间图书馆都这么难,其他地方可想而知,又何谈让公共文化服务辐射全国,实现全民阅读呢?
推广“全民阅读”的关键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化蓝皮书》(系列)主编章建刚认为,民间图书馆有助于公共文化服务效率的提高,应该鼓励和支持他们的发展。“公共服务应该找这样不计较钱多钱少、有兴趣的人去提供。我们给一些支持,让他们做的更大,产生的效益也更大。”但章建刚同时指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涉及国家财政分配的问题,这需要通过人大,通过预算程序来做决定,而不应该由某个人、某个部门拍板。“我们许多人大代表开会时,对于预算草案并不关心,也看不懂,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正因为体制机制存在不足,所以做出来(的公共文化服务)就可能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王子舟长期关注我国的民间图书馆,他指出,注册“民非”真的很困难。“政府要简化手续,不要有名额限制。只要有条件,就应该允许注册。”
提高全民阅读,不光要加强硬件条件,软件也应同时跟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指出,教育制度改革是推广全民阅读的重中之重。他认为,我们教育的核心应该从“鼓励学生死记硬背、记住大量的知识点”转向“大量的阅读、大量的思考”,同时转换考试的模式。
在徐升国看来,推广“全民阅读”,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春风化雨”、“百年树人”的大工程。除了全民阅读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外,优秀阅读内容的提供、阅读指导服务和阅读氛围的营造,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