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寡妇自焚殉夫 公元1650年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20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印度的风俗,男人死后,他的遗孀是不允许再结婚的。她只能躲在一旁为死去的丈夫哭泣,她还得剃光自己的头发,并摘去所有的饰品,包括她丈夫送给她的手镯、脚镯,她将凄惨而无望地度过余生。这状况甚至还不及一个奴隶,而在此之前她却是名正言顺的女主人。这样的生活前景往往会使一个守寡的女人绝望,因此、她宁愿跳入葬礼上那堆熊熊燃烧的大火,陪伴她丈夫一同前往天国。除了这个原因之外,婆罗门教也向这些可怜的女人保证,假如她们能以身殉夫,那么来世她将获得更荣华富贵的生活。由于这双重的原因,使那些寡妇们作出了自焚殉夫的决定。那些婆罗门教的祭司还告诉这些寡妇说,在大火燃烧起来而灵魂依旧在她们身上时,天神拉姆会在她们面前显示许多神奇的东西;等她们的灵魂穿越过几个人的躯体后,她们将能获得永久的荣耀,并得以永生。
  但这里我还要补充几点:一个女人如果得不到所在地区总督的允许是不能擅自自焚殉夫的,而总督都是些穆斯林,他们认为自焚是一件可怕的事件,因此不愿意轻易地批准那些女人的要求;另一方面,那些没有孩子的寡妇如果没有勇气要求自焚,就会受到谴责,说她们不爱自己的丈夫,她们将会在耻辱中度过余生。至于那些生了孩子或怀孕的寡妇,则绝对不允许她们自焚的,因为她们必须承担养育孩子的义务。最后,那些未能获准自焚的寡妇往往要经历无穷无尽的磨难,她们干最重的活,吃最低劣的食物,让自己过着最为谦卑的生活。
  我所认识的一个总督,他想尽力说服一群前来申请让一个寡妇自焚的人们放弃其要求,但总督的秘书却用手势告诉他已经收受了那些人的贿赂,总督无可奈何地批准了他们的要求,但愤愤地骂了一句:“你们统统见鬼去吧!”
  那些人听到总督批准了他们的请求,立刻奏起了音乐,我听到有笛声、锣鼓声和其他不知名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他们一路奏乐来到死者的家,然后将尸体抬到焚烧的现场去了。
  那个将死的寡妇的所有亲属也都赶来了,他们向她祝贺,祝她在另一个世界中获得荣光和幸运。所有的人都因她的高尚决定而欢欣鼓舞。她穿戴得就象是去参加婚礼,在众人的簇拥下向远处的柴堆走去。乐曲声和女人们的喊叫声汇聚成一片巨大的喧嚣,人们跳着、喊着、唱着,赞美那个不幸女人的荣耀。婆罗门教徒吟诵着经文为她超度灵魂。人们还给那个女人喝一种饮料。许多欧洲人都相信那是一种含鸦片的麻醉剂,目的是为了减轻自焚人的恐惧和痛苦。对婆罗门教徒来说,寡妇自焚是件有利可图的事情,因为她们佩戴的首饰按习俗将归教徒们所有,他们在焚烧后的灰烬中寻找那些首饰。首饰中有金制的和银制的,即使最贫穷的女人也有铜制的首饰。但在自焚时,她们是绝不会佩戴宝石饰品的。
  我曾看到过三种不同的火葬形式,它们反映了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在古吉拉特王国、阿格拉以及德里等地,采用的是这样一种方式:在池塘或河边用树枝、芦苇搭起一座约12英尺见方的柴堆,为了燃烧迅速,柴堆里还泼洒了油。殉葬的女人半躺在柴堆上,她的头靠在一根木条上,而腰部以下则被捆绑着,这样做的目的是怕她忍受不住烈焰的烧灼而跳下柴堆。她亡夫的头则枕在她的膝盖上。她始终嚼着槟榔,等待大约半个小时,直到那些祭司秘教徒将大火点燃。等一切都化为灰烬后,教徒们便扒开灰烬寻找那些熔化了的黄金和白银首饰。
  在孟加拉王国,女人自焚的方式则有所不同。一个女人,只要她不是极端贫困,就必须将她丈夫的尸体运到恒河去漂洗干净,而她自己也必须沐浴之后才能陪伴丈夫去死。我看到有的女人赶了20多天路才来到恒河岸边,她们带来的尸体已腐烂发臭了。
  有一个女人从北方不丹王国的边界地区赶着马车来到恒河边,丈夫的尸体装在马车里,而她自己则一路步行。她已有许多天没吃东西了,当她替尸体沐浴时,我被那股恶臭熏得头晕眼花。然后她又将自己洗净,最后她以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勇气将自己连同她丈夫一起焚毁了。
  我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由于恒河边缺乏燃料,因此有些买不起柴草的女人只能向人乞讨,以此来完成她们的壮举。
  恒河岸边最通常的火葬仪式是这样的:柴堆不太大,看上去很象一张床,柴草里还放置了一些油罐。殉夫的女人在鼓乐队的引导下走向柴堆,她们尽可能多地戴着项链、手镯和脚镯,有时边走还边跳着舞蹈。她们一般是自己走上柴堆躺下,然后人们将那具尸体呈十字型地放在她身上。
  她的亲属和朋友们这时会交给她一些东西,有信件、一小块布、鲜花、银币等,让她把这些东西捎给他们死去的亲人。等到没人再交给她东西时,她还会大声问三声,看还有什么使命需要她到天国去完成,然后她将这些东西用布包好放在自己胸前,并要求祭司们为她点燃柴堆。那些婆罗门教的祭司和教徒以及她的亲属立即就用火把点燃柴堆。我前已说过,恒河附近的柴草紧缺,因此这些柴堆通常只能将殉夫者烧死并烧焦,而不够将她与她的丈夫烧成灰烬,所以他们的焦尸最后就被放入了恒河,顺流漂走或被鳄鱼吃掉。
  在这里我不应遗漏孟加拉王国另一个邪恶的习俗。当一个母亲分娩后,假如那个婴儿不愿意吮吸母亲的奶水——这样的事是经常发生的——那么这个婴儿就将被放到村外一块绑在树上的布片里,他将在那里呆上一整天。这个可怜的婴儿经常会受到乌鸦的攻击,有些婴儿的眼珠被乌鸦啄去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在盂加拉看见独眼行者的缘故。有些婴儿的肢体被啄伤,有的甚至被啄死。到了夜晚,人们会将婴儿抱到母亲那里,看他是否愿意吮吸母乳。假如他仍然拒绝的话,那么第二天他又得受同样的折磨。得这样持续3天。3天后婴儿如果还是不愿吸奶,人们便相信这是一个魔鬼的化身,他们就将他投入恒河或其他河流溺死。
  在那些经常有猴子出没的地方,挂在树上的孩子就不太容易受到乌鸦的袭击。猴子只要发现树上有鸟巢,就会爬上树去将它捣个稀巴烂,并将鸟蛋当石子扔着玩。另一方面,那些英国人、荷兰人和葡萄牙人因为不忍看着婴儿受苦,便将他们抱回去抚养,我在哈格勒曾看到过这样的事,那大多发生在西欧人开设的工厂附近。
  让我们再到科罗曼德尔海岸地区去看看那里的寡妇是如何自焚的。他们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有9到10英尺深,长度和宽度约有25到30英尺,然后扔了许多木柴进去,并倾倒进了助燃的药料。他们先将坑里的木柴点着,然后将死者的尸体抬到坑边,而他的寡妇则一边跳着舞一边向焚尸坑走来。她嘴里不停地嚼着槟榔,伴随着她的是亲友和教徒们,前面还有人敲着锣鼓扛着钹镲。来到燃烧着的坑边后,她围着坑绕了三圈,和所有的亲人朋友拥抱告别。等她站定后,婆罗门教徒们将她丈夫的尸体扔进坑里,然后将她背朝着坑推了下去。这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将一罐罐的油和药料向坑里倾倒,使火焰一下子吞没了她。很快,一切都烧成了灰烬。
  在科罗曼德尔海岸的另一些地方,寡妇并不是活着被烧死的,而是先被处死之后再进行焚尸。通常由教徒们在沙滩上挖—个并不太大的坑,然后将丈夫的尸体和寡妇放入坑中,再向坑内填沙子,直到沙坑被填满为止。在此之后,他们便在坑上蹦跳,等他们确信下面的女人已经窒息死亡时,他们才将两具尸体挖出来火葬。
   (责编 丁杰)
其他文献
夏末秋初,我随汾阳市政协考察团赴石楼县、交口县政协学习考察,有幸目堵了“天下黄河第一湾”的奇异景观,这幅美丽的画卷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之中,令我常常想起它,向往它。  黄河奇湾位于山西省石楼县辛关渡口以南6公里的马家畔一带,即李自成六月黄河结冰的传说之地。由北向南的黄河在这里陡然东折西拐,几乎画了一个360°的圆之后,又直转南下。这个圆湾长达8公里,入湾与出湾的直线距离仅有700米,登高远望,大湾
期刊
东溪镇是个有名的古镇。在镇东綦河西岸的蛇皮滩处,高耸着一块高4.2米,宽1.45米的石碑。碑上“ 我孑遗”四个大字非常醒目,  这个“功德碑”,是民国12年(1923)东溪场上的好事者为迎合驻此的“川东边防军陆军第五纵队少将司令长官”曹天全而建。这石碑与曹天全开了一个长达几十年的玩笑,解放后这玩笑的谜底才被揭开。  曹天全何许人也?  曹天全,江津县石门人,外号“曹老碾”。他原是江津石门镇金龙庙甲
期刊
日前,笔者在绛县博物馆发现一通距今已有499年的皇帝敕谕石碑。  此碑系青石质地,高230厘米,宽92厘米,厚20厘米;底座长147厘米,宽92厘米,厚52厘米。碑上楷体阴刻着明正德皇帝朱厚照向山西按察司副使陈凤悟发的敕谕,共192字,内容为:  朕惟自古帝王治天下者,率以兴学育材为首务。而学校之兴废,人才之盛衰,治道之隆替系焉。此盖以然之,明验也。今特命尔巡视提督山西各府、州、县儒学,尔其钦哉!
期刊
替李鸿章操办洋务的盛宣怀,是近代最大的官僚资本家。这人偏爱火腿,有人投其所好,送来两条云南宣威火腿,礼帖上写着“宣腿一双”。盛宣怀一见“宣腿”二字,心头火起,恨恨然道:“什么宣腿宣腿的,拿走!”
期刊
一天傍晚散步,在水边遇到一位朋友。  朋友刚从局长的位置退休。  我问他最近忙什么,朋友平静地说:“从前总是忙,忘了锻炼身体。现在闲下来了,每天早晚散步、爬楼梯,有时跑步、游泳、下棋、看书、听音乐。血糖、血脂、血压慢慢降下来了。从前买菜、做饭、洗碗、拖地、洗衣,要么是妻子干,要么是保姆干,轮不到我插手。现在把保姆辞了,我也体会到了买菜、做饭、洗碗、拖地、洗衣的乐趣和成就感。有时我一边洗碗,一边吹口
期刊
从“文革”年代熬过来的人,一定会对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那篇毒液四溅的《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记忆犹新。  那末这篇《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是谁炮制?又是怎样出笼的?请看:    一  1966年5月4日至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  5月16日,会议通过由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通知》说,中央决定重新设立文化革命小组,隶属于政治局常委之下。
期刊
抗日战争时期,陈毅曾经住在苏北一个士绅家里。起初那个士绅看不起拿枪杆子的武人,有意出一对来考陈毅。士绅出的上联是:“读红楼,看宝、黛、钗,调情大观园。”陈毅笑了笑,当即答对:“看西厢,有张、孙、杜,斗法普济寺。”士绅大为惊讶,想不到新四军的将领才思如此敏捷。  当时,为了团结上层人士合作抗日,陈毅登门拜访了在苏北很有声望的韩紫石先生。韩老有敬于新四军的赤诚抗日,几次赠联赞扬新四军。陈毅也亲笔书联回
期刊
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不久,就俘获了成千上万的“联合国军”。于是,志愿军在朝鲜北部的碧洞建起了一个较大规模的战俘营。  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结束,美国总统杜鲁门发布一项新政策,允许战俘在“90天的冷却期”里自己做决定,可以选择回国,也可以选择留在战争所在国,还可以选择去某一个交战国。1953年7月,有21名被中国军队俘获的美军战俘和1名英军战俘宣布拒绝遣返回国,选择到中国
期刊
一、智斩啸天虎    “啸天虎”,真名叫万元虎,系湘西地区有名的“慈利土豪之王”万善仁之子。说起这对父子,人们无不切齿痛恨。万善仁名字好听,表面上斯斯文文,开口总以善人自居,实际上是五毒俱全的笑面虎。别看他年过花甲,却是个专门玩弄少女、奸污良妇的恶魔,平时以收养寄女为名,不知多少善良女子遭到他的残害。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儿子万元虎,效其父样,自幼称霸乡里,14岁就开始奸污妇女,整天横行乡里行凶
期刊
我们的世界是不尽相同,也不尽完美的,我们的生活也是不尽相同,又不尽完美的。比如,有的人拥有明亮的眼睛,有的人却终日生活在黑暗中。生活在光明中的人,是用眼睛看世界,失去光明的人,则是用心去看世界。    故事1、最美的花  我在公园的一张石凳上坐下来读书。这个地方偏僻幽静,游人稀少。石凳在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柳树下面。我皱着眉头,思考着书中讲的人生道理。对于这个让我历尽坎坷的不公平的世界,我的确需要认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