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叙述描写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shyour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法简析】
  作为老北京的一种传统文化,吆喝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深深烙进人们的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为了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老北京随处可闻、五花八门的吆喝,作者萧乾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北京街头淋漓尽致的吆喝声,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文章围绕吆喝从不同角度加以叙述描写,使文章充满了情趣。
  一、从时间的角度写从早到晚、一年四季吆喝声的特点、内容。
  吆喝,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要做得好也不简单。文中运用简练的语言描述了小贩吆喝的必备条件:“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然后具体介绍了一年四季、从早到晚的吆喝。一笔带过卖大米粥、油炸果、青菜、花儿的吆喝声之后,作者重点介绍卖馄饨的吆喝声。作者细致描写馄饨摊,突出其工艺过程透明,买者可以吃到最新鲜最热乎的馄饨,照应了段首“馄饨喂——开锅!”
  作者还给了夜间乞丐一个“特写镜头”:“颤音”“挑高了嗓子”“低音”……通过对声音的细致描写,刻画出乞丐的身份及状态。
  在四季的吆喝声中,作者把更多的笔墨用在了秋天的“喝了蜜的大柿子”和冬天的“烤白薯”上。“喝了蜜的大柿子”这一吆喝,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诱人;而“烤白薯哇真热乎”突出了白薯刚烤好的新鲜劲,引人想象。
  二、从吆喝的目的和内容的角度描述各种各样的吆喝。
  “变着法儿吸引顾客”,这正是吆喝千奇百怪的根源所在。关于吆喝,无论是朴素的还是华丽的,无论是简单的还是烦琐的,无论是写实的还是夸张的,都在于以口头广告的形式招徕顾客。“小玩艺儿赛活的”,夸张地形容出玩具的形象逼真;“蒸而又炸呀,油兒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介绍了吃食的做法;“葫芦儿——冰塔儿”写出了“葫芦”的晶莹可人。无论是哪种吆喝都从各种角度展示、美化自己的货物,抓住顾客的心理。
  三、从吆喝的声调、技巧、韵味的角度描述吆喝,展现吆喝的魅力。
  小贩吆喝的声音因人而异,或细而高,或低而深沉。作者运用叙述的笔法将小贩的吆喝声与小时候家人的警告和亲身经历联系起来,让读者感受到那吆喝声好像就在身边,更亲切,更真实,充满生活气息。在作者看来,“合辙押韵”的吆喝最出彩,文中特意写到卖萝卜的吆喝——“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和乞丐的吆喝——“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没有饽饽赏碗饭”。这样的吆喝,更有老北京的韵味,更能体现音乐的美感。
  萧乾在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是充满了怀念之情的。各种听起来烦乱的吆喝,在作者细致的叙述和描写中显得井然有序。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了字里行间。
  【延伸练习】
  卖猪的场上,他们把小猪崽的耳朵提起来给买主看时,那种尖锐的嘶喊声,使人听来不愉快以至于牙齿根也发酸。
  卖羊的场上,许多美丽驯服的小羊儿咩咩地喊着。一些不大守规矩的大羊,无聊似的,两个把前蹄举起来,作势用前额相碰。大概相碰是可以驱逐无聊的,所以第一次訇的碰后,却又作势立起来为第二次预备。牛场却单独占据在场左边一个大坪坝,因为牛的生意在这里占了全部交易四分之一以上。那里四面搭起无数小茅棚(棚内卖酒卖面),为一些成交后的田主们喝茶喝酒的地方。那里有大锅大锅煮得“稀糊之烂”的牛脏类下酒物,有大锅大锅香喷喷的肥狗肉,有从总兵营一带担来卖的高粱烧酒,还有城里馆子特意来卖面的。假若你是城里人来这里卖面,他们因为想吃香酱油,都会来你馆子,那么,你生意便比其他铺子要更热闹了。
  到城里时,我们所见到的东西,不过小摊子上每样有一点罢了!这里可就大不相同。单单是卖鸡蛋的地方,一排一排摆列着,满箩满筐装着,你数过去,总是几十担。辣子呢,都是一屋一屋搁着。此外干了的黄色草烟,用为染坊染布的五倍子和栎木皮,还未榨出油来的桐茶子,米场白濛白濛了的米,屠桌上大只大只失了脑袋刮得净白的肥猪,大腿大腿红腻腻还在跳动的牛肉……都多得怕人。
  ——沈从文《市集》
  请从写作手法(写作角度)等方面对选段内容作简要点评。
  ■
其他文献
同一个学生,同样的材料,就将原来的作文写得丰满多了。而发生这个变化的重要原因就是小作者学会了把事情经过分步写具体。  如何把事情经过分步写具体呢?就是写记叙文的时候,有意识地把所叙述的那一件事或几件事分成多个环节,把每一个环节中发生的细节都告诉读者。这样做,就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让读者全面了解事情发生的经过,从而和小作者一样,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也会豐满得多了。  也许有同
期刊
几张小纸片,透过摄像头捕捉,在屏幕上呈现出来,纸片上就多了蜡烛、凸透镜和成像板。像变魔术一般,孩子们将纸片在桌面上反复移动,随间距变化,显示屏上的“蜡烛”就呈现出正像、倒像和虚像,甚至连蜡烛、凸透镜和成像板之间的距离,都一清二楚地显示在屏幕上。  这是我们熟悉的初中物理课的凸透镜成像实验。不同的是,这场实验不需要真实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却一样可以动手得到同样的结果。  这是VR技术在中小学基础教
期刊
一直以为,你是自私的,很多时候只想着自己。直到那一刻,我才发现自己错了。  记得那是六年级的冬至。在我们玩累了后,姑姑笑着说:“孩子们,等着我给你们做水果汤圆吃。”我们都很开心,焦急地等待着。  窗外很冷,寒风在黑夜中“呜呜”地嚎着,仿佛在提醒行人早点回家去。“这天气吃汤圆最好了……”我盯着窗外,出神地自语。  半晌,汤圆便做好了。那飘香的“小白球”光是看着,就令人垂涎三尺了。汤圆并不多,只有四碗
期刊
【鹅浦风光】  曾经的我总认为美好的风景盛开在遥远的地方,而错过了身边很多不经意的美景;现在的我与鹅浦邂逅,放慢了前行的脚步,竟喜欢上聆听鹅浦的四季的交响曲。  沾衣欲湿杏花雨  三月的雨像无数黏细的蛛丝,细细密密地斜织着,悄无声息地飘落着,最终幻成迷蒙的轻纱,将鹅浦装点得如梦如幻。树木干枯的枝条朦朦胧胧地涂上了一层淡绿的色彩,雨点顺着枝头滑落,变出一串串水灵的音符,如同少女轻抚着琴弦,为鹅浦献上
期刊
走一走自己中学时代走过的路。这是母亲几年前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这一次,她终于如愿以偿。  我们一家徒步走向那条窄窄的泥土路,那是母亲上学的必经之路。那时经常下雨,原本就蜿蜒曲折的小路更是一片泥泞,母亲家里的自行车派不上任何用场,所以她几乎每次上学都只能徒步行进,靠自己的双脚走完这条七公里长的路。  当我们终于踏上这条小径时,我才意识到,这七公里的路,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七公里。现在的路都是沥青、
期刊
学霸们高考结束了都在做什么?浙江绍兴市第一中学高三·17班的毕业生们给出了他们的答案,他们将班级在高考复习期间的资料汇编成册,制作成“学霸笔记”进行义卖,义卖所得的钱再以班级的名义捐赠出去。  这个班,说起来也真牛,高考录取还未正式开始,班上已经有多名同学通过三位一体招生,拿到了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3名清华、2名北大、2名复旦、9名上海交大,还有一人拿到了香港中文大学38万元的全额奖学金……  
期刊
门前的栀子花开了,夏天又到了。  午后,阳光射到屋内,我正静静地读着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着读着,不由得回忆起了我自己的百草园。①  那是三个月前的星期天,我以散心为由,出门随意地逛着。突然,看到了一个小园子,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所以很是寂静,我的好奇心油然而生。  走进去一看,映入眼帘的是一朵朵洁白的栀子花,花香味扑鼻而来。这园子无人理会,以致杂乱不堪,但在我看来却是世外桃源,是一個
期刊
菲律宾小学生洛德·拉布,家庭贫困,买不起橡皮擦。一次,朋友告訴他橡皮擦是用旧鞋子做的,他脱下鞋子试了试,发现真的可以擦掉笔迹,于是就用自己的鞋子当作橡皮擦修改作业。老师表示,男孩并未因贫困放弃读书,而是比别人更认真,还好心分享“拖鞋橡皮擦”给朋友用。  【素材点击】  这个小男孩家境不好,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他热爱上课的动力,他读书相当认真、用功,也很努力在逆境中找到可以让自己更好的方法。在感动于小
期刊
有些东西需要丢失,比如那些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有些东西不能丢失,比如做人必须具备的诚信品质;而有些东西丢了还需重新捡拾起,比如学习上的自信及曾经的优秀。  自信满满的岁月,充满着诗意的阳光。那年的冬运会上,我参加100米赛跑,轻松夺冠,幸福的笑容陪伴着我站在众人羡慕的领奖台上,我感觉到我很成功,我无比兴奋。平常的体育课上,无论是跑步、跳高、跳远,我总是成为全班同学喝彩的对象,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语
期刊
从小到大,我把外婆家当成第二个家,我对外婆家的熟悉程度完全不亚于自己的家。可是,一次舅舅对我说:“你和儿时相比,不再愿意躲在外婆的臂弯下,反而和外婆越来越疏远了。”我并不以为然,直到那一天——  去年国庆小长假,我终于又回到外婆家。看着外婆期待与兴奋的眼神,我竟不知如何表达内心的思念,只是叫了声外婆,便径直上楼做作业去了。不一会儿,外婆端了一杯水上来,坐在我身旁,好像是要同以前一样跟我聊些什么,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