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员干部工作中是如何处理亲友请托的?当前党员干部在对待“公”“私”问题上存在哪些思想倾向?对于党员干部,哪些合理的个人利益应予以保障?关于处理公私关系,广大党员干部有哪些困惑、思考和建议?……近日,人民论坛编辑部就以上问题采访了数十位党员干部,现将部分有代表性的观点摘录如下。
中国电科集团新中心主任任青峰
在八项规定出台前,“公私分明”对很多人来说,确实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有些停留在口头上,有些存在于事迹材料里。但是,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人心,惯性思维正在被打破,原本模糊的公与私的界限,也逐渐明晰,并被人们接受和遵守。举个例子,原来和有业务往来的人私下一起吃个饭,报个餐费被视为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现在可能都要思量一下,究竟是纯粹的公,还是有私的成分。如果是后者,那是大概率不会报销了。这就是变化,是边界的清晰,也是规矩意识的加强。
河南省洛阳市科技局任庆鹏
公与私的问题之所以难处理,一方面在于可能包含利益的考验,另一方面在于难以量化的人际关系和间接因素。二者相较来说,利益的考验对于公务人员来说,反而是个容易量化和判断的东西,涉及财政资金的支出和使用都有着详细的规定,而如果在工作中有利益交换之类的诱惑,只要个人坚持原则也都能正确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公”和“私”、遵纪守法与违规违法之间有清晰可量化的界限。反过来,对于涉及人情和其他间接因素的东西,才最考验一个公务人员对于“公”和“私”的把握。比如亲戚、朋友求自己办点事儿,除非明显违背相关要求,否则就很难拒绝。清官尚难断家务事,在中国千百年人情社会和宗族关系的背景下,类似这样的问题稍微把握不好分寸反而落以口实,被亲人、朋友误解和排斥。还有就是同事之间相互行个方便,正常的工作探讨、意见交换和包含了私人情感的相互通融,非常难以界定。相互行个方便,从短期和微观层面并不违纪违法,也没有涉及任何金钱、吃请等利益关系,只是同事之间帮个忙;但从长期和宏观层面来看,则是一种权力和人情的交换,这种情况就非常难以量化和处理了。所以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是對一个公务人员底线意识、协调沟通能力和艺术的一个考验,需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
中共河北省平山县委宣传部王晓静
很多人习惯托人情去办难办或本不该办成的事。站在办成事情的人的立场来说,会有占了便宜的一种优越感,但这种优越感却是由损害政府部门在群众心中公平正义的形象换来的。长远来说,群众还是希望处在一个有公道、讲公平的社会。站在一名党员干部的立场来看,为长远计,倒不如少留些情面,少一个对自己感激言谢的人情,而维护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当“公”与“私”“狭路相逢”时,如果两者不矛盾,它们自然“握手言和”;如果两者矛盾了,必然应当是“私”给“公”让路。其中的难处,在于能割舍掉情面在心中过重的份量,能接受有得有失的心态。在中国社会,情面固然需要考虑,但它的分量不该重到影响原则底线的程度。
甘肃白银市干部梅毓秀
作为公职人员,多多少少的都会遇到亲友托关系办事情的情况,这在所难免,因为中国人讲究人情关系。如果你秉持“公事公办”、私事不办,那人家会觉得你扭捏作态、假装正经,往小了说你“六亲不认”,往大了说你“书念得傻了”,更甚者会把你抛弃在亲友圈外。悲哀的是人恰恰是一种群居动物,思想深处一直都追寻的是社会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境界,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所以一般而言,亲友托我办事,只要是我力所能及的,我还是会尽力而为,当然前提是符合规定。
北京司法系统干部甄玉
公私冲突问题确实存在,比较明显的就是为了公共利益,为了工作,私人的时间往往被牺牲。比如说像北京市委组织部和公安局等单位,工作人员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时间,完全都是公事儿。我认识的几位同志,都是在办公室里住。有的同志甚至五年都没有回过老家。我觉得,党员干部也应当有合理的个人利益,包括休息、子女的教育、医疗等。只要不是特别紧急或者特殊情况,合理的个人利益应当被满足,毕竟公务员、党员干部也有家庭,也有子女,有父母需要照顾。尤其是普通党员干部,工资比较低,工作比较辛苦,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
甘肃省兰州市干部张秀梅
公务员工资保障水平低,这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问题,普遍存在。工资偏低难以保障公务员体面生活,容易滋生两种极端现象的出现:一种是拥有权力的利用权力铤而走险谋取利益;一种是没有权力的消极怠工三心二意我行我素。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来,“老虎”“苍蝇”一起打,整治和处理了一大批贪腐行为,铤而走险谋取利益的现象应该说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此消彼长,消极怠工我行我素的现象抬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比比皆是。期待媒体也以正面的态度和积极的声音,反映公务员薪酬制度中的不合理之处。
北京教育系统干部王慧杰
教育腐败是没有很好处理公私关系的表现。从小处看,一些学生家长以教师节等节日为由向教师赠送礼品卡、微信红包等行为,是一段时间以来的突出问题。近年来,教育部严禁教师违规收受礼品,这样的风气也得到了遏制。为了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首先要保障党员干部的基本权益,并将权力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从制度建设上促使公私关系的健康发展,做到公私分明。同时,处理公私关系必须正视个人利益,只有每个个体的利益被平衡和尊重,整体利益,也就是“公”,才会健康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基层干焦成举
细究近年被查处的领导干部的人生轨迹,其腐化堕落之始往往都是因为未能坚守住公私之限,或是朋友或是同学或是亲戚或是家人,因亲因情坠了公私之规,逐步走向政治生命的终点。领导干部去私心、遏私欲、克私利是做到公私分明的关键,要不断地从思想上锤炼自己,坚决把好公私关。把好公私关,需要有大勇气。要强化为公的勇气,牢记手中的权力是大众给的,不是私人的,是用来服务大众造福大众的,勇于克服利诱与威胁,捍卫公益公利。把好公私关,还需管好身边人。要加强对子女及配偶的教育引导,不能因为蝇头之利害了自己,防微杜渐,从日常生活中留意留心,帮助身边人克服利益诱惑,保证身边人不影响思路而违法乱纪。把好公私关,还需要制度保障。一方面,要规范权力的运行,确保权力的行使在制度规范之下,即必须要守规矩、遵制度;另一方面,对勇于面对公私关的干部,要从制度上鼓励、支持、保护。把好公私关,还需要时刻自律。要自觉地长鸣警钟,不能因为个人私利不顾国家和民众的大利。
责编/周素丽 美编/李祥峰
十八大之后,原来模糊的公私边界逐渐明晰
中国电科集团新中心主任任青峰
在八项规定出台前,“公私分明”对很多人来说,确实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有些停留在口头上,有些存在于事迹材料里。但是,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人心,惯性思维正在被打破,原本模糊的公与私的界限,也逐渐明晰,并被人们接受和遵守。举个例子,原来和有业务往来的人私下一起吃个饭,报个餐费被视为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现在可能都要思量一下,究竟是纯粹的公,还是有私的成分。如果是后者,那是大概率不会报销了。这就是变化,是边界的清晰,也是规矩意识的加强。
公私之间存在难以量化的人际关系因素
河南省洛阳市科技局任庆鹏
公与私的问题之所以难处理,一方面在于可能包含利益的考验,另一方面在于难以量化的人际关系和间接因素。二者相较来说,利益的考验对于公务人员来说,反而是个容易量化和判断的东西,涉及财政资金的支出和使用都有着详细的规定,而如果在工作中有利益交换之类的诱惑,只要个人坚持原则也都能正确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公”和“私”、遵纪守法与违规违法之间有清晰可量化的界限。反过来,对于涉及人情和其他间接因素的东西,才最考验一个公务人员对于“公”和“私”的把握。比如亲戚、朋友求自己办点事儿,除非明显违背相关要求,否则就很难拒绝。清官尚难断家务事,在中国千百年人情社会和宗族关系的背景下,类似这样的问题稍微把握不好分寸反而落以口实,被亲人、朋友误解和排斥。还有就是同事之间相互行个方便,正常的工作探讨、意见交换和包含了私人情感的相互通融,非常难以界定。相互行个方便,从短期和微观层面并不违纪违法,也没有涉及任何金钱、吃请等利益关系,只是同事之间帮个忙;但从长期和宏观层面来看,则是一种权力和人情的交换,这种情况就非常难以量化和处理了。所以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是對一个公务人员底线意识、协调沟通能力和艺术的一个考验,需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
当“公”与“私”两者矛盾,必然应当是“私”给“公”让路
中共河北省平山县委宣传部王晓静
很多人习惯托人情去办难办或本不该办成的事。站在办成事情的人的立场来说,会有占了便宜的一种优越感,但这种优越感却是由损害政府部门在群众心中公平正义的形象换来的。长远来说,群众还是希望处在一个有公道、讲公平的社会。站在一名党员干部的立场来看,为长远计,倒不如少留些情面,少一个对自己感激言谢的人情,而维护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当“公”与“私”“狭路相逢”时,如果两者不矛盾,它们自然“握手言和”;如果两者矛盾了,必然应当是“私”给“公”让路。其中的难处,在于能割舍掉情面在心中过重的份量,能接受有得有失的心态。在中国社会,情面固然需要考虑,但它的分量不该重到影响原则底线的程度。
为亲友办事也要符合规定
甘肃白银市干部梅毓秀
作为公职人员,多多少少的都会遇到亲友托关系办事情的情况,这在所难免,因为中国人讲究人情关系。如果你秉持“公事公办”、私事不办,那人家会觉得你扭捏作态、假装正经,往小了说你“六亲不认”,往大了说你“书念得傻了”,更甚者会把你抛弃在亲友圈外。悲哀的是人恰恰是一种群居动物,思想深处一直都追寻的是社会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境界,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所以一般而言,亲友托我办事,只要是我力所能及的,我还是会尽力而为,当然前提是符合规定。
应当保障党员干部合理的个人利益
北京司法系统干部甄玉
公私冲突问题确实存在,比较明显的就是为了公共利益,为了工作,私人的时间往往被牺牲。比如说像北京市委组织部和公安局等单位,工作人员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时间,完全都是公事儿。我认识的几位同志,都是在办公室里住。有的同志甚至五年都没有回过老家。我觉得,党员干部也应当有合理的个人利益,包括休息、子女的教育、医疗等。只要不是特别紧急或者特殊情况,合理的个人利益应当被满足,毕竟公务员、党员干部也有家庭,也有子女,有父母需要照顾。尤其是普通党员干部,工资比较低,工作比较辛苦,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
工资偏低影响干部队伍积极性
甘肃省兰州市干部张秀梅
公务员工资保障水平低,这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问题,普遍存在。工资偏低难以保障公务员体面生活,容易滋生两种极端现象的出现:一种是拥有权力的利用权力铤而走险谋取利益;一种是没有权力的消极怠工三心二意我行我素。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来,“老虎”“苍蝇”一起打,整治和处理了一大批贪腐行为,铤而走险谋取利益的现象应该说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此消彼长,消极怠工我行我素的现象抬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比比皆是。期待媒体也以正面的态度和积极的声音,反映公务员薪酬制度中的不合理之处。
从制度建设上促使公私关系健康发展
北京教育系统干部王慧杰
教育腐败是没有很好处理公私关系的表现。从小处看,一些学生家长以教师节等节日为由向教师赠送礼品卡、微信红包等行为,是一段时间以来的突出问题。近年来,教育部严禁教师违规收受礼品,这样的风气也得到了遏制。为了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首先要保障党员干部的基本权益,并将权力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从制度建设上促使公私关系的健康发展,做到公私分明。同时,处理公私关系必须正视个人利益,只有每个个体的利益被平衡和尊重,整体利益,也就是“公”,才会健康发展。
领导干部要把好公私关
广西壮族自治区基层干焦成举
细究近年被查处的领导干部的人生轨迹,其腐化堕落之始往往都是因为未能坚守住公私之限,或是朋友或是同学或是亲戚或是家人,因亲因情坠了公私之规,逐步走向政治生命的终点。领导干部去私心、遏私欲、克私利是做到公私分明的关键,要不断地从思想上锤炼自己,坚决把好公私关。把好公私关,需要有大勇气。要强化为公的勇气,牢记手中的权力是大众给的,不是私人的,是用来服务大众造福大众的,勇于克服利诱与威胁,捍卫公益公利。把好公私关,还需管好身边人。要加强对子女及配偶的教育引导,不能因为蝇头之利害了自己,防微杜渐,从日常生活中留意留心,帮助身边人克服利益诱惑,保证身边人不影响思路而违法乱纪。把好公私关,还需要制度保障。一方面,要规范权力的运行,确保权力的行使在制度规范之下,即必须要守规矩、遵制度;另一方面,对勇于面对公私关的干部,要从制度上鼓励、支持、保护。把好公私关,还需要时刻自律。要自觉地长鸣警钟,不能因为个人私利不顾国家和民众的大利。
责编/周素丽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