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万载县,一说起张包春,那可是家喻户晓。他在自家建了个广播站,义务对村民开展广播服务,还经常开着三轮车去十里八乡巡回宣传,一干就是二十五年。对于这样的优秀党员,人们自然不会忘记,上电视对他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国家的、省的、市的相关奖项也都获得过,可说是全县党员的楷模。很多人都俏皮地说:“对党忠不忠,想想张包春!”因此当接到以张包春为主人公拍摄一部人物片的任务时,我心里还真是没底——这么有名的一个先进典型,还被宣传过多少次了,我该怎么拍才能拍出新意呢?
场景就是力量
见到张包春的时候,他正在家中忙碌着。说句实话,老张的家真是凌乱得很,而他的义务广播服务站,就设在自家的二楼,真的是“站家一体”了。看到我们来了,他高兴地站起来说:“上楼看看我的广播站吧。”
走上狭窄的扶梯,两边的墙上都挂满了广播宣传画,这让我们有种“渐入佳境”的感觉。等上得楼来,不大的房间里就全都充满了一种浓浓的“广播气息”,设备、宣传材料、播音台……几乎让人无处下脚,但却“杂而不乱”。于是就站在地中间,我们听起了老张和广播的结缘历程:“当年我是大队的广播员,后来大队变成了村,原本的广播站就没人干了。可我干惯了,舍不得让广播停下来,便向组织上请求,把旧广播设备搬回了家……”也许老张自己也没想过,当年这个偶然的想法,让他今后的人生都为之而改变。从那一天起,老张的生命中就再也离不开广播了。
每天早上,当公鸡叫醒了村民后,紧接着就是老张的大喇叭开始响彻方圆数里。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最新的农技知识、致富信息,有村民们喜欢的文艺节目,甚至谁家丢了猪都要让老张的大喇叭吼一吼……年复一年,老张就这样吼着,吼出了白发,也吼出了乡亲们的笑容。当然,将广播站建在自己家,生活肯定会有很多不便,但老张却乐在其中。
看着老张幸福的笑脸,我们被感动了,决定把老张的广播室来个全景的摇镜头,好好展现一下,让满屋的“广播气息”来告诉观众他的这份挚爱——以场景来烘托主题,也许更有力量。
小车满满是精神
当然,老张的广播阵地也不仅仅是自家二楼的广播站,他又领着我们去参观了另一个阵地——广播车。我好奇地问他是怎么想到广播车巡回宣传这一招的,他说:“我思量着,喇叭只能满足一个村,那其他村,尤其是偏远的山区群众怎么办?一定要把党的声音传遍十里八乡!”
最开始的巡回广播,是没有车的,老张就用扁担挑着设备,用双脚去丈量山路。后来条件好了,就一点点“鸟枪换炮”,从扁担到自行车,再到摩托车,最后到如今的三轮车。无论刮风下雨,老张都坚持着这样的跋涉,最远的地方在90多公里之外,最高的地方是海拔1200多米。“越是偏远的老表,就越盼着能听我的广播。”老张一说起这事,满脸都是满足。
老张的脚步踏遍了这块土地,而每到一处,除了用广播宣传外,他还守着一名党员的责任,尽量为群众办点实事。一次他开着三轮车到仙源乡清溪村上山祠组去宣传时,无意中听到几名村民因为修路的问题要去上访,他马上坐下来苦口婆心地开导:“要相信党和政府,不要盲目上访。你们的事我会和乡领导反映,一定能解决……”安抚好村民后,他回到乡政府及时汇报,乡里马上派人去处理,终于让村民消解了怨气,问题得以解决。此外,像制止村民群殴、抗洪抢险、扑灭山火、救助流浪老人等,老张都有做。可以说,老张走了一路,好事做满了一车厢。
在拍摄中,我们把老张的这辆小车当作重点,给了不少镜头。因为我们觉得,老张的这辆三轮车,装的不仅是广播设备,更是装满了党员甘于奉献的精神。
富与穷
在采访中,我们听到老张媳妇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广播出了问题,(老张)就像母猫丢了崽。”这句话让我们深以为是,真是形象地勾画出了老张对广播的热爱。但又有几个人知道老张这份热爱背后的付出呢。
如何表现老张的不辞辛苦,我有个大胆的想法:老张不仅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金钱上也有牺牲,然而以往专题片在谈典型的付出时,很少涉及金钱,那么拍摄老张,有没有必要闯这个“雷区”呢?经过研究,我们认为:现在是商品社会,钱被有些人看得很重,因此有必要拍下老张的经济付出,这样的话题也许更有时代气息,也更容易引起观众共鸣;当然最重要的是,这样的话题也最真实。
钱的确被有些人看得很重,然而镜头前的老张,却把钱看得很轻:“我在八三年就买了拖拉机,八九年家里就盖了新房子……”可以说,在那个年代,老张的确属于“先富起来”的那群人。但现在看看老张,日子就很一般了,甚至可以说有些“穷”,如今他家的房子是整个村最破最旧的。那么他的钱都去哪了呢?我们告诉观众:25年来,老张仅电费就花了1万多元;为了购买磁带和碟片以及更新设备,花了12万多元,光喇叭和音响就用坏了20多个;为了搞巡回广播用坏了5辆自行车和3辆摩托车……而这只是老张所花费用的一部分而已。用老张媳妇的话来说:“他咋不卖掉老婆呢。”就连他的女儿,也常常“借”钱出来贴补“广播事业”——这就是老张现在之所以“穷”的原因。
老张在片中的一段话,至今仍让我心潮澎湃:“人家赚的是钱财,我赚的盆满钵满的是荣誉。我要的是身边群众认可党,说我们共产党好。”听完这意味深长的话,再看看广播站墙上挂满的奖章奖状,我想,观众听到看到这些,一定和我一样都会有所感动和感触。
那一曲《映山红》
对老张的拍摄已经进入尾声。对他了解越多,就越觉得老张的不容易。不说别的,就看镜头前的老张,总是一脸笑容,但他媳妇却刚刚做完胃癌手术。而且办广播站,钱上的缺口越来越大,为了让自己心爱的喇叭能继续发声,他干脆在自家干起了小油坊,辛苦挣点钱都贴到喇叭上去……老张,越来越让我感觉心酸,却也越来越让我敬佩。
有人也曾质疑过老张,说现在都是自媒体时代了,你这个喇叭还有啥存在的意义。老张的回答是:“只要老百姓需要,我就会一直干下去。自己这把老骨头只要能动,就想为党出把力。”他这句话,也许并没有完全回答问题,但却很实在。我也曾问他:“这么辛苦,支撑你干下去的动力是什么?”他认真地说:“我爷爷是名老红军,我骨子里就认定了爷爷那辈走的陽光大道要继续走下去。自己做的事微不足道,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坚守,才能薪火相传。”是的,老张的喇叭,不仅响在群众的耳边,更永远响在老张的心里。
拍摄结束后,我认为全片最精彩的画面就是老张开着小三轮翻山越岭,喇叭里放着《映山红》,高亢的旋律在山谷中回荡。动情处,老张禁不住跟着吼了起来:“若要盼得呦红军来,岭上开遍呦映山红……”此时此刻喇叭里播放的《映山红》,被我直接用成了全片高潮片段的配乐;虽然音质不高,但却真正呐喊出了全片的灵魂心声。
(作者单位:江西省万载县委组织部)
场景就是力量
见到张包春的时候,他正在家中忙碌着。说句实话,老张的家真是凌乱得很,而他的义务广播服务站,就设在自家的二楼,真的是“站家一体”了。看到我们来了,他高兴地站起来说:“上楼看看我的广播站吧。”
走上狭窄的扶梯,两边的墙上都挂满了广播宣传画,这让我们有种“渐入佳境”的感觉。等上得楼来,不大的房间里就全都充满了一种浓浓的“广播气息”,设备、宣传材料、播音台……几乎让人无处下脚,但却“杂而不乱”。于是就站在地中间,我们听起了老张和广播的结缘历程:“当年我是大队的广播员,后来大队变成了村,原本的广播站就没人干了。可我干惯了,舍不得让广播停下来,便向组织上请求,把旧广播设备搬回了家……”也许老张自己也没想过,当年这个偶然的想法,让他今后的人生都为之而改变。从那一天起,老张的生命中就再也离不开广播了。
每天早上,当公鸡叫醒了村民后,紧接着就是老张的大喇叭开始响彻方圆数里。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最新的农技知识、致富信息,有村民们喜欢的文艺节目,甚至谁家丢了猪都要让老张的大喇叭吼一吼……年复一年,老张就这样吼着,吼出了白发,也吼出了乡亲们的笑容。当然,将广播站建在自己家,生活肯定会有很多不便,但老张却乐在其中。
看着老张幸福的笑脸,我们被感动了,决定把老张的广播室来个全景的摇镜头,好好展现一下,让满屋的“广播气息”来告诉观众他的这份挚爱——以场景来烘托主题,也许更有力量。
小车满满是精神
当然,老张的广播阵地也不仅仅是自家二楼的广播站,他又领着我们去参观了另一个阵地——广播车。我好奇地问他是怎么想到广播车巡回宣传这一招的,他说:“我思量着,喇叭只能满足一个村,那其他村,尤其是偏远的山区群众怎么办?一定要把党的声音传遍十里八乡!”
最开始的巡回广播,是没有车的,老张就用扁担挑着设备,用双脚去丈量山路。后来条件好了,就一点点“鸟枪换炮”,从扁担到自行车,再到摩托车,最后到如今的三轮车。无论刮风下雨,老张都坚持着这样的跋涉,最远的地方在90多公里之外,最高的地方是海拔1200多米。“越是偏远的老表,就越盼着能听我的广播。”老张一说起这事,满脸都是满足。
老张的脚步踏遍了这块土地,而每到一处,除了用广播宣传外,他还守着一名党员的责任,尽量为群众办点实事。一次他开着三轮车到仙源乡清溪村上山祠组去宣传时,无意中听到几名村民因为修路的问题要去上访,他马上坐下来苦口婆心地开导:“要相信党和政府,不要盲目上访。你们的事我会和乡领导反映,一定能解决……”安抚好村民后,他回到乡政府及时汇报,乡里马上派人去处理,终于让村民消解了怨气,问题得以解决。此外,像制止村民群殴、抗洪抢险、扑灭山火、救助流浪老人等,老张都有做。可以说,老张走了一路,好事做满了一车厢。
在拍摄中,我们把老张的这辆小车当作重点,给了不少镜头。因为我们觉得,老张的这辆三轮车,装的不仅是广播设备,更是装满了党员甘于奉献的精神。
富与穷
在采访中,我们听到老张媳妇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广播出了问题,(老张)就像母猫丢了崽。”这句话让我们深以为是,真是形象地勾画出了老张对广播的热爱。但又有几个人知道老张这份热爱背后的付出呢。
如何表现老张的不辞辛苦,我有个大胆的想法:老张不仅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金钱上也有牺牲,然而以往专题片在谈典型的付出时,很少涉及金钱,那么拍摄老张,有没有必要闯这个“雷区”呢?经过研究,我们认为:现在是商品社会,钱被有些人看得很重,因此有必要拍下老张的经济付出,这样的话题也许更有时代气息,也更容易引起观众共鸣;当然最重要的是,这样的话题也最真实。
钱的确被有些人看得很重,然而镜头前的老张,却把钱看得很轻:“我在八三年就买了拖拉机,八九年家里就盖了新房子……”可以说,在那个年代,老张的确属于“先富起来”的那群人。但现在看看老张,日子就很一般了,甚至可以说有些“穷”,如今他家的房子是整个村最破最旧的。那么他的钱都去哪了呢?我们告诉观众:25年来,老张仅电费就花了1万多元;为了购买磁带和碟片以及更新设备,花了12万多元,光喇叭和音响就用坏了20多个;为了搞巡回广播用坏了5辆自行车和3辆摩托车……而这只是老张所花费用的一部分而已。用老张媳妇的话来说:“他咋不卖掉老婆呢。”就连他的女儿,也常常“借”钱出来贴补“广播事业”——这就是老张现在之所以“穷”的原因。
老张在片中的一段话,至今仍让我心潮澎湃:“人家赚的是钱财,我赚的盆满钵满的是荣誉。我要的是身边群众认可党,说我们共产党好。”听完这意味深长的话,再看看广播站墙上挂满的奖章奖状,我想,观众听到看到这些,一定和我一样都会有所感动和感触。
那一曲《映山红》
对老张的拍摄已经进入尾声。对他了解越多,就越觉得老张的不容易。不说别的,就看镜头前的老张,总是一脸笑容,但他媳妇却刚刚做完胃癌手术。而且办广播站,钱上的缺口越来越大,为了让自己心爱的喇叭能继续发声,他干脆在自家干起了小油坊,辛苦挣点钱都贴到喇叭上去……老张,越来越让我感觉心酸,却也越来越让我敬佩。
有人也曾质疑过老张,说现在都是自媒体时代了,你这个喇叭还有啥存在的意义。老张的回答是:“只要老百姓需要,我就会一直干下去。自己这把老骨头只要能动,就想为党出把力。”他这句话,也许并没有完全回答问题,但却很实在。我也曾问他:“这么辛苦,支撑你干下去的动力是什么?”他认真地说:“我爷爷是名老红军,我骨子里就认定了爷爷那辈走的陽光大道要继续走下去。自己做的事微不足道,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坚守,才能薪火相传。”是的,老张的喇叭,不仅响在群众的耳边,更永远响在老张的心里。
拍摄结束后,我认为全片最精彩的画面就是老张开着小三轮翻山越岭,喇叭里放着《映山红》,高亢的旋律在山谷中回荡。动情处,老张禁不住跟着吼了起来:“若要盼得呦红军来,岭上开遍呦映山红……”此时此刻喇叭里播放的《映山红》,被我直接用成了全片高潮片段的配乐;虽然音质不高,但却真正呐喊出了全片的灵魂心声。
(作者单位:江西省万载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