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每一届高一的家长会,总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我小孩初中时物理很好,每次考试都是八九十分,怎么到了高中就这么低的分。高一物理难教难学,这个问题一直困扰老师和学生。从初中升到高中,学生常常表现在“一听就懂,一做就错”。问题主要在于初中和高中难度跨度大,初中难度较低,进入高中后,学生普遍觉得物理难学,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挫折,兴趣也没了,因而物理学科就变成的难学科目了。经过与学生交流分析,造成这一原因主要是初高中教材衔接存在问题。
初中教育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其教材难度较低,主要以观察与思考为主,配有想一想、试一试、练一练、阅读材料等生动有趣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高中主要以述叙为主、兼有议论、实验和阅读、思考、练习等形式,相对单调枯燥。初中教材对物理概念的引入一般比较直接和形象,抽象思维要求不高。而高中教材抽象、复杂,对抽象思维要求高。所以无论是物理规律的难度上,还是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上的跨度都太大,为了让学生顺利过渡,在初高中衔接问题成了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师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我谈谈我在高一教学中的一些策略。
一、对教材进行恰当处理,注重初高中的衔接
1.研究教材,找准新旧知识衔接点 教师在备课前应该认真研究初高中教材的相关内容,在语言表述、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准衔接点,然后再教学方法,利用怎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并启发学生,使学生从初中掌握的知识顺利过渡到新知识上来。例如在学习《力的合成》时,初中只在学了在一条直线上的力的合力,对于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的合力不能求,顺理成章地引出平行四边形定则。此时学生很容易接受新的知识,他会发现原来初中学的知识只能处理简单的两个力,对于复杂的还应该用新知识来解决。所以老师应指导学生用新知识来重新构建知识结构,这样消除“台阶”,让学生顺利过渡。
二、注重教学方法,使初、高中“台阶”降低
1.将抽象问题生动化、具体化 高中物理之所以难,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经验来理解物理规律和物理过程,高中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象初中那么紧密。分析物理问题时还要建立物理模型,而且物理模型又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讲《超重和失重》时,讲解完全失重,课堂演示:有一个水瓶,靠近它的底部的侧边有一个小孔,先用手堵住小孔,正常情况下,松开手,水就会喷射出来。如果让它从空中自由下落,看到水不喷射出来,这是为什么呢?再实验探究,用力传感器挂着物体,突然松手,观察到拉力为零。再得到完全失重的定义。再通过受力分析,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完全失重不是没有重力,而是加速度a=g,F合=ma,是对支持物无压力或悬挂物无拉力。这样讲后,这节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将复杂知识分解 学生的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大纲中也要求教学中应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釆及分解复杂知识的教学方法来降低“台阶”,使学生易于接受。例如在讲《摩擦力》时,我没有急于去讲什么是静摩擦力,什么是滑动摩擦力,而是先举了大量例子,让学生判断相互接触的两物体是否发生相对运动,及判断方法。因为只有会判断是否发生相对运动还是相对静止才能分清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在讲解滑动摩擦力求解时,我就先重点讲正压力如何求,并举例落实。
3.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所谓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其中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指导。 教师在讲解概念的后,应精心准备一节习题课,这些习题一定要注重基础,而且要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习题。在基础题的基础上出一至两个稍难一点的,让他们跳起来才能摘到的题目。切不在太难,也不能太易。为提高习题课的效率,在上习题课前可先将题目布置下去,先让学生做,并让他们争先恐后地想办法解题。每想好一种办法便拿给大家看,实在想不出,就相互讨论。一些有难度的题目上,学生常常争论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到上习题课时,学生们都特别专心,积极性也高。就算一些题目课前没有做出来,但由于课前他们已经经过多次思考,所以上课老师讲解时也特别容易理解。还要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把课堂上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消化吸收。
总之,要搞好高一物理的衔接,降低初高中知识上的“台阶”,要认真钻研教材,艺术性地处理教材和教学方法,使之顺应高一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同时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从而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使教与学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第六中学338000)
初中教育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其教材难度较低,主要以观察与思考为主,配有想一想、试一试、练一练、阅读材料等生动有趣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高中主要以述叙为主、兼有议论、实验和阅读、思考、练习等形式,相对单调枯燥。初中教材对物理概念的引入一般比较直接和形象,抽象思维要求不高。而高中教材抽象、复杂,对抽象思维要求高。所以无论是物理规律的难度上,还是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上的跨度都太大,为了让学生顺利过渡,在初高中衔接问题成了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师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我谈谈我在高一教学中的一些策略。
一、对教材进行恰当处理,注重初高中的衔接
1.研究教材,找准新旧知识衔接点 教师在备课前应该认真研究初高中教材的相关内容,在语言表述、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准衔接点,然后再教学方法,利用怎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并启发学生,使学生从初中掌握的知识顺利过渡到新知识上来。例如在学习《力的合成》时,初中只在学了在一条直线上的力的合力,对于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的合力不能求,顺理成章地引出平行四边形定则。此时学生很容易接受新的知识,他会发现原来初中学的知识只能处理简单的两个力,对于复杂的还应该用新知识来解决。所以老师应指导学生用新知识来重新构建知识结构,这样消除“台阶”,让学生顺利过渡。
二、注重教学方法,使初、高中“台阶”降低
1.将抽象问题生动化、具体化 高中物理之所以难,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经验来理解物理规律和物理过程,高中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象初中那么紧密。分析物理问题时还要建立物理模型,而且物理模型又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讲《超重和失重》时,讲解完全失重,课堂演示:有一个水瓶,靠近它的底部的侧边有一个小孔,先用手堵住小孔,正常情况下,松开手,水就会喷射出来。如果让它从空中自由下落,看到水不喷射出来,这是为什么呢?再实验探究,用力传感器挂着物体,突然松手,观察到拉力为零。再得到完全失重的定义。再通过受力分析,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完全失重不是没有重力,而是加速度a=g,F合=ma,是对支持物无压力或悬挂物无拉力。这样讲后,这节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将复杂知识分解 学生的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大纲中也要求教学中应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釆及分解复杂知识的教学方法来降低“台阶”,使学生易于接受。例如在讲《摩擦力》时,我没有急于去讲什么是静摩擦力,什么是滑动摩擦力,而是先举了大量例子,让学生判断相互接触的两物体是否发生相对运动,及判断方法。因为只有会判断是否发生相对运动还是相对静止才能分清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在讲解滑动摩擦力求解时,我就先重点讲正压力如何求,并举例落实。
3.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所谓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其中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指导。 教师在讲解概念的后,应精心准备一节习题课,这些习题一定要注重基础,而且要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习题。在基础题的基础上出一至两个稍难一点的,让他们跳起来才能摘到的题目。切不在太难,也不能太易。为提高习题课的效率,在上习题课前可先将题目布置下去,先让学生做,并让他们争先恐后地想办法解题。每想好一种办法便拿给大家看,实在想不出,就相互讨论。一些有难度的题目上,学生常常争论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到上习题课时,学生们都特别专心,积极性也高。就算一些题目课前没有做出来,但由于课前他们已经经过多次思考,所以上课老师讲解时也特别容易理解。还要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把课堂上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消化吸收。
总之,要搞好高一物理的衔接,降低初高中知识上的“台阶”,要认真钻研教材,艺术性地处理教材和教学方法,使之顺应高一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同时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从而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使教与学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第六中学33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