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乃授业解惑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教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必须热爱和关心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理解他们的心理,尊重他们的人格。在民主、平等、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圍中,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让学生如沐春风,入目入脑。倡导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以期培养自主、自立和独立思考、自我教育的能力。谋求科学有效的方法将德育教育相机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渗透道德、情操教育,点燃学习的火花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往往厌恶枯燥的数字、机械的运算,教师可以点缀上充满精灵的翅膀,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游而忘返,乐此不疲。众所周知,学生记忆公式大都死记硬背,反复强化。我们不妨结合我国古代在数学研究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来感染、激励学生。譬如,在教学长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前,就饱含激情地给学生讲述:大约在200多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就提出了“方田术曰,广从步数相乘得积步;圭田术曰,半广以乘正从”。在学习圆周率时,先采取圆周率与祖冲之的相关知识质疑激趣:早在1500年前,我国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就已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面6位小数,比国外至少早1000年,古人尚且取得如此巨大成就,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去做?是止步不前,还是奋勇开拓?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奋勇开拓!”如此启发,全班同学心中无不升腾起一团强烈的火焰,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一种为国学习、奉献社会的信念驱使着他们去发掘知识的奥秘。整堂课,他们听课异常投入,发言争先恐后,学习效率大大提升。
二、培养良好的习惯,激发探究的欲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数学,要给学生增强足够的勇气和信心,要有学习的技巧、方法和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能力才能不断提升。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要取得好成绩,仅靠课堂40分钟老师的讲解、辅导远远不够的。还要要求学生课后及时练习、巩固,不妨让学生自愿组合,进行小组合作,组内一起完成作业,不会的相互请教,让学困生讲解做题的思路、过程和疑惑,让成绩优异者向本组成员介绍计算技巧、规律和方法,大家一起畅所欲言,尽情施展。这样,优生就会拥有展示才华的更大空间,后进生也会具有排除学习忧虑、找到做题窍门之机。
应用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引领学生用新奇的眼光去探究,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去思考,用自信的态度去攻克。如在教学“花园里蝴蝶和蜻蜓一共有24只,其中蝴蝶有8只……”的应用题时,我把教科书中的两个问题隐藏起来,想让学生读题,比赛提问,结果全班小手林立。于是,我故意请那些一向对数学不感兴趣,而且成绩较差的学生提问。结果,他们居然一连提出了好几个问题:“蜻蜓有多少只?”“蜻蜓比蝴蝶多多少只?”“蝴蝶比蜻蜓少多少只?”然后,我及时对提问的孩子进行了表扬:“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你是个会提问的孩子!”“老师第一次看到你举手,你比以前有勇气了!”“问题提得很好,如果你能解答就更好了!”最后,再让他们解题,个个兴趣盎然,问题很快迎刃而解。
三、树立正确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品质
经历使人成长,教材中的故事就是间接的经历。其实,数学教材中不乏故事和经历,每一道应用题都是一个小故事。课堂上教师不妨结合运用题中的内容,给学生编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活灵活现的故事,以期让学生进入故事的情境之中,然后,再引领他们解题,就会信心满满,不会感到数学题的枯燥无味,就会从中懂得劳动光荣,树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爱护环境、乐于助人等方面的意识。
“教育大计,德育为先”。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的成长黄金期,是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心理意志和行为习惯等养成教育,引领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最佳阶段。其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不仅是当前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之一,而且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渗透德育,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作者单位 江苏省新沂市合沟镇吴家小学)
一、渗透道德、情操教育,点燃学习的火花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往往厌恶枯燥的数字、机械的运算,教师可以点缀上充满精灵的翅膀,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游而忘返,乐此不疲。众所周知,学生记忆公式大都死记硬背,反复强化。我们不妨结合我国古代在数学研究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来感染、激励学生。譬如,在教学长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前,就饱含激情地给学生讲述:大约在200多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就提出了“方田术曰,广从步数相乘得积步;圭田术曰,半广以乘正从”。在学习圆周率时,先采取圆周率与祖冲之的相关知识质疑激趣:早在1500年前,我国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就已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面6位小数,比国外至少早1000年,古人尚且取得如此巨大成就,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去做?是止步不前,还是奋勇开拓?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奋勇开拓!”如此启发,全班同学心中无不升腾起一团强烈的火焰,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一种为国学习、奉献社会的信念驱使着他们去发掘知识的奥秘。整堂课,他们听课异常投入,发言争先恐后,学习效率大大提升。
二、培养良好的习惯,激发探究的欲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数学,要给学生增强足够的勇气和信心,要有学习的技巧、方法和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能力才能不断提升。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要取得好成绩,仅靠课堂40分钟老师的讲解、辅导远远不够的。还要要求学生课后及时练习、巩固,不妨让学生自愿组合,进行小组合作,组内一起完成作业,不会的相互请教,让学困生讲解做题的思路、过程和疑惑,让成绩优异者向本组成员介绍计算技巧、规律和方法,大家一起畅所欲言,尽情施展。这样,优生就会拥有展示才华的更大空间,后进生也会具有排除学习忧虑、找到做题窍门之机。
应用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引领学生用新奇的眼光去探究,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去思考,用自信的态度去攻克。如在教学“花园里蝴蝶和蜻蜓一共有24只,其中蝴蝶有8只……”的应用题时,我把教科书中的两个问题隐藏起来,想让学生读题,比赛提问,结果全班小手林立。于是,我故意请那些一向对数学不感兴趣,而且成绩较差的学生提问。结果,他们居然一连提出了好几个问题:“蜻蜓有多少只?”“蜻蜓比蝴蝶多多少只?”“蝴蝶比蜻蜓少多少只?”然后,我及时对提问的孩子进行了表扬:“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你是个会提问的孩子!”“老师第一次看到你举手,你比以前有勇气了!”“问题提得很好,如果你能解答就更好了!”最后,再让他们解题,个个兴趣盎然,问题很快迎刃而解。
三、树立正确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品质
经历使人成长,教材中的故事就是间接的经历。其实,数学教材中不乏故事和经历,每一道应用题都是一个小故事。课堂上教师不妨结合运用题中的内容,给学生编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活灵活现的故事,以期让学生进入故事的情境之中,然后,再引领他们解题,就会信心满满,不会感到数学题的枯燥无味,就会从中懂得劳动光荣,树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爱护环境、乐于助人等方面的意识。
“教育大计,德育为先”。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的成长黄金期,是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心理意志和行为习惯等养成教育,引领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最佳阶段。其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不仅是当前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之一,而且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渗透德育,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作者单位 江苏省新沂市合沟镇吴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