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枣核》是《萧乾文集》中一篇虽篇幅短小,却微言大义、构思精巧的文章,被编入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爱国情怀”单元第一课。《枣核》讲述的是萧乾在美国定居多年的旧时同窗高君纯女士,托作者从故乡带几颗枣核。作者起初对带枣核一事感到十分蹊跷,到了老同学家里后,才知道她在国外想念祖国,思念家乡。老人要这枣核是想试种在自家的后花园中,让它们在异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以此来慰藉自己的思乡之情。全文以白描的语言,谈话的口吻叙述事件,貌似平淡,细细咀嚼,其味甚浓。
因《枣核》被选录在“爱国情怀”单元,所以,读者很自然地会将文中那位已届风烛残年的海外游子的心声理解为爱国之情;然而,笔者以为,纵观萧乾的一生,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看,这种理解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若仅从文章的语言文字来看,氤氲在《枣核》里的深情却实实在在是深厚的故土情结。下面,笔者试从文章语言中的细节描写、文章精致的构思、巧妙的笔法以及探究萧乾其人这几个角度来阐释《枣核》中的故土之思。
一、动人的细节,诗性的选择
法国当代文艺理论家雅克·马列坦说:“伟大的散文家就是诗人。” 在文学创作上,散文和诗歌分明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但在优秀诗人和杰出散文家那里,二者却可以融会贯通,萧乾同样也是“现代散文界具有非常敏慧的诗人素质的一人” 。
萧乾作为一名颇得“五四文学”精髓的作家,将他的审美情趣集中在了细节的诗意选择上,如《枣核》中一处:“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在中华民族文学意象中,一直都有“柳”者“留”也,“莲”者“恋”也的说法,萧乾将所见之景集中在这“柳”和“莲”上,可谓独具匠心,这抹中国风,在友人的后花园定能吟唱出东方神韵,家乡味道。后文萧乾又提到花园里的“北海”,“北海”是北京的符号,它能让友人穿越时空,回到当年北海泛舟的场景中,追忆半个世纪前的青春岁月。在讲述“北海”时,作者又强调了 “红庙”和“白塔”,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这看似是一处微不足道的闲笔,实则,我们可以据此推知,有需求才有这样的买卖,用这种有故土特色的小小装饰物来筑就自己的精神家园的,绝非只有友人一人。这小小的物件让我们触摸到的,不仅仅是这一个人的心跳,更是那一群人的脉搏。
当这些细节铺陈在读者的视线当中时,带给我们的是温馨而质朴的阅读感受,因为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老北京城,老北京城的日常生活在我们的眼前丰富起来,我们仿佛能够看见,老北京城的庙会、集市,甚至是年轻人的浪漫约会……萧乾正是择取了生活中最有诗意、最有表现力的细节场景,让文章充满了温柔、婉约、诗性的乡愁。
二、节制的情感,客观的描写
“萧乾的文章,很少一咏三叹、一泻无余直接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而总是充满着情感的节制。”《枣核》开头就提出悬念,友人托付带几颗生枣核“用途却很蹊跷”,见面之后,友人首先问的是枣核“带来了吗”,枣核拿到手之后,被问起用途,友人仍旧“故弄玄虚”,由此,悬念越来越大,引人入胜。直到文章后半部分,才轻轻一笔:“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悬念方释,给人恍然大悟的感觉。
如果不是文章最后一小节的感慨,我们几乎看不到萧乾对事情发展的任何主观评说和个人情感的抒写,感受到的只是他对事情的客观冷静的描述。尽管这样,文章却产生着一种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在阅读时,读者的心情也随着作者的文字一起经历了“蹊跷”“故弄玄虚”“恍然大悟”再到“感慨”的过程,这一个过程,牵动读者的那几颗枣核,只是友人对“总布胡同院子”思念的寄托之物,而“总布胡同院子”定然承载了友人年少时期的诸多美好的回忆。正如萧乾在《老北京小胡同》里所述:“我这辈子只有头十七年是真正生活在北京的小胡同里。那以后我就走南闯北了。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在那几条小胡同转悠。”萧乾如此,他的友人亦是如此,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离开胡同,便时时惦念胡同,惦念穿梭于胡同里的岁月。“所以故乡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地理位置,而是带有强烈情感、情绪色彩的识记痕迹——记忆。”
三、自由的信仰,故土的依恋
1946年萧乾告别了国外的生活,毅然回国。旅居海外七年,“他对西方的民主制度、自由精神推崇备至,他秉持自由主义的理想信念,利用自由抒怀的方式,畅谈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在《怀四大自由》一文中,表达了对“乌托邦”世界的美好憧憬。然而这些都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相悖,他的思想注定与国家这一“权利机构”不在同一平行线。所以,笔者以为萧乾的爱国思想是伴随着忧伤的。然而对故土的思念,不管何人,都可以永远那样的温馨,亲切美好,让人依恋而难以割舍。
萧乾笔下的北京是一座充满人性温情与人文色彩的城市,他在《东直门》中写道:“菊儿胡同出口是一座院坪……在读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时,我心里想的就是那片草坪。我们在那里玩过各种游戏,也斗过蟋蟀,排队举过莲花灯。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我在那里听到位穿月白色上衣黑裙子的女士的演讲,她还教了我们一首我至今还会唱的《自由歌》。那是一支曾影响了我一生的歌。” 在萧乾的笔下老北京城甚而连贩夫走卒都透出款款的温情光辉。
此外,笔者引用萧乾致吕桂申的一封信为证:“桂申同志:示悉。关于那小文,实无可说,只不过为了表达海外华人思乡而已。那位友人为高君纯女士,三十年代我在燕京的同学,已殁。勿问 近好 萧乾”由此可见,作者自身也认为《枣核》只是表达海外华人纯粹的思乡之情而已。
综上,笔者以为虽然萧乾散文研究一致认为“自由主义、人道主义、爱国主义三者统一是萧乾散文的整体精神风貌”,但是《枣核》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拳拳深情皆是一位游子对乡土的深情。《枣核》一文正是“月是故乡明”“散上峰头望故乡”“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等一脉相承的的思乡情结的再现。
参考文献:
[1]雅克·马列坦.艺术与诗中的创作性直觉(刘有元等译)[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276.
[2]杨义.萧乾的小说艺术[J].文学评论,1992(2).
[3]丁亚平.别离在新世纪之门——萧乾传[M].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18.
[4][6]陈述哲.永远失落的美——从萧乾对故乡北京的杂忆说起[J].文学评论,2013(11).
[5]赵玉坤.萧乾散文的思想与艺术世界[D] .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7]赵令扬.萧乾作品评析[M].中国现代作家选集丛书之一·萧乾.香港:香港三联书店, 1983:5.
(镇江实验学校魅力之城分校)
因《枣核》被选录在“爱国情怀”单元,所以,读者很自然地会将文中那位已届风烛残年的海外游子的心声理解为爱国之情;然而,笔者以为,纵观萧乾的一生,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看,这种理解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若仅从文章的语言文字来看,氤氲在《枣核》里的深情却实实在在是深厚的故土情结。下面,笔者试从文章语言中的细节描写、文章精致的构思、巧妙的笔法以及探究萧乾其人这几个角度来阐释《枣核》中的故土之思。
一、动人的细节,诗性的选择
法国当代文艺理论家雅克·马列坦说:“伟大的散文家就是诗人。” 在文学创作上,散文和诗歌分明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但在优秀诗人和杰出散文家那里,二者却可以融会贯通,萧乾同样也是“现代散文界具有非常敏慧的诗人素质的一人” 。
萧乾作为一名颇得“五四文学”精髓的作家,将他的审美情趣集中在了细节的诗意选择上,如《枣核》中一处:“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在中华民族文学意象中,一直都有“柳”者“留”也,“莲”者“恋”也的说法,萧乾将所见之景集中在这“柳”和“莲”上,可谓独具匠心,这抹中国风,在友人的后花园定能吟唱出东方神韵,家乡味道。后文萧乾又提到花园里的“北海”,“北海”是北京的符号,它能让友人穿越时空,回到当年北海泛舟的场景中,追忆半个世纪前的青春岁月。在讲述“北海”时,作者又强调了 “红庙”和“白塔”,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这看似是一处微不足道的闲笔,实则,我们可以据此推知,有需求才有这样的买卖,用这种有故土特色的小小装饰物来筑就自己的精神家园的,绝非只有友人一人。这小小的物件让我们触摸到的,不仅仅是这一个人的心跳,更是那一群人的脉搏。
当这些细节铺陈在读者的视线当中时,带给我们的是温馨而质朴的阅读感受,因为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老北京城,老北京城的日常生活在我们的眼前丰富起来,我们仿佛能够看见,老北京城的庙会、集市,甚至是年轻人的浪漫约会……萧乾正是择取了生活中最有诗意、最有表现力的细节场景,让文章充满了温柔、婉约、诗性的乡愁。
二、节制的情感,客观的描写
“萧乾的文章,很少一咏三叹、一泻无余直接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而总是充满着情感的节制。”《枣核》开头就提出悬念,友人托付带几颗生枣核“用途却很蹊跷”,见面之后,友人首先问的是枣核“带来了吗”,枣核拿到手之后,被问起用途,友人仍旧“故弄玄虚”,由此,悬念越来越大,引人入胜。直到文章后半部分,才轻轻一笔:“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悬念方释,给人恍然大悟的感觉。
如果不是文章最后一小节的感慨,我们几乎看不到萧乾对事情发展的任何主观评说和个人情感的抒写,感受到的只是他对事情的客观冷静的描述。尽管这样,文章却产生着一种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在阅读时,读者的心情也随着作者的文字一起经历了“蹊跷”“故弄玄虚”“恍然大悟”再到“感慨”的过程,这一个过程,牵动读者的那几颗枣核,只是友人对“总布胡同院子”思念的寄托之物,而“总布胡同院子”定然承载了友人年少时期的诸多美好的回忆。正如萧乾在《老北京小胡同》里所述:“我这辈子只有头十七年是真正生活在北京的小胡同里。那以后我就走南闯北了。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在那几条小胡同转悠。”萧乾如此,他的友人亦是如此,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离开胡同,便时时惦念胡同,惦念穿梭于胡同里的岁月。“所以故乡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地理位置,而是带有强烈情感、情绪色彩的识记痕迹——记忆。”
三、自由的信仰,故土的依恋
1946年萧乾告别了国外的生活,毅然回国。旅居海外七年,“他对西方的民主制度、自由精神推崇备至,他秉持自由主义的理想信念,利用自由抒怀的方式,畅谈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在《怀四大自由》一文中,表达了对“乌托邦”世界的美好憧憬。然而这些都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相悖,他的思想注定与国家这一“权利机构”不在同一平行线。所以,笔者以为萧乾的爱国思想是伴随着忧伤的。然而对故土的思念,不管何人,都可以永远那样的温馨,亲切美好,让人依恋而难以割舍。
萧乾笔下的北京是一座充满人性温情与人文色彩的城市,他在《东直门》中写道:“菊儿胡同出口是一座院坪……在读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时,我心里想的就是那片草坪。我们在那里玩过各种游戏,也斗过蟋蟀,排队举过莲花灯。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我在那里听到位穿月白色上衣黑裙子的女士的演讲,她还教了我们一首我至今还会唱的《自由歌》。那是一支曾影响了我一生的歌。” 在萧乾的笔下老北京城甚而连贩夫走卒都透出款款的温情光辉。
此外,笔者引用萧乾致吕桂申的一封信为证:“桂申同志:示悉。关于那小文,实无可说,只不过为了表达海外华人思乡而已。那位友人为高君纯女士,三十年代我在燕京的同学,已殁。勿问 近好 萧乾”由此可见,作者自身也认为《枣核》只是表达海外华人纯粹的思乡之情而已。
综上,笔者以为虽然萧乾散文研究一致认为“自由主义、人道主义、爱国主义三者统一是萧乾散文的整体精神风貌”,但是《枣核》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拳拳深情皆是一位游子对乡土的深情。《枣核》一文正是“月是故乡明”“散上峰头望故乡”“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等一脉相承的的思乡情结的再现。
参考文献:
[1]雅克·马列坦.艺术与诗中的创作性直觉(刘有元等译)[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276.
[2]杨义.萧乾的小说艺术[J].文学评论,1992(2).
[3]丁亚平.别离在新世纪之门——萧乾传[M].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18.
[4][6]陈述哲.永远失落的美——从萧乾对故乡北京的杂忆说起[J].文学评论,2013(11).
[5]赵玉坤.萧乾散文的思想与艺术世界[D] .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7]赵令扬.萧乾作品评析[M].中国现代作家选集丛书之一·萧乾.香港:香港三联书店, 1983:5.
(镇江实验学校魅力之城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