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土保持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本文介绍了水土流失现状、危害与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重点就沙土保持对策及其发展建议进行了相应论述。
关键词:水土保持;危害;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导致的城市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及人口极速增长等问题给城市生态系统带来巨大压力。伴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人类对城市内部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资源的扰动强度加剧,引发了越来越严重的水土流失,给城市居住环境与安全构成了威胁,制约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搞好城市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建设适宜居住的生态城市,实现城市及农村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城市和农村发展的主流。
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 ,其中受水力侵蚀的水土流失面积165万km2,受风力侵蚀的水土流失面积191万km2,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有26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为水蚀、风蚀交错区。全国水土流失面广、量大,不论山区、丘陵区、风沙区还是农村、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
1 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的供给和保障, 水利包含着水资源开发利用、除害、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等许多内容,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因此, 只有确保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 才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确保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才能保障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利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总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21世纪的中国, 经济和社会能否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 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很多方面, 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工程的运用与管理、水利的投资与建设、人才的开发与使用、水土保持、防洪除涝、体制与机制、科教与法规等。其中, 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水土流失的危害
2.1 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容易发生涝灾
水土流失的首要后果是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严重的是水源枯竭,河道断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使土壤蓄水量减少,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占土壤总体积的30%-50%,空隙是水份存在的空间,是涵养水源的关键,由于土壤随水
而去,贮水空间就随之丧失,土壤的蓄水量也因此减少,从水文角度讲,是增强了径流的年内变化,使洪水季节水更多,枯水季节水更少;第二,水土流失使得梯田、水塘、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蓄水容积减小,蓄水量也相应减少,也同样使汛期水更多,枯季水更少。水土流失容易造成涝灾。
2.2 增加地表径流,加剧洪水泛滥
水土流失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但在洪水季节恰恰相反。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植被大部分遭到了破坏,同时,山区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当暴雨发生时,由于地面坡度大,植被不够,坡面截流能力较差,土壤表层涵水能力低,使得降雨强度远远大于土壤入渗速度,雨水来不及入渗,迅速大量产流,瞬时形成山洪,洪水过程与暴雨过程相似,陡涨陡落,历时短暂,凶猛的洪水夹杂泥沙倾泻而下,使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2.3 造成河库淤塞,降低水利工程的效益
由于表层土壤裸露,在水力的侵蚀下,大量泥沙随地表径流流向水库、江河,一方面淤积的泥沙减少了库容,削弱了水库的防洪能力,减少水库的使用寿命,严重时易造成漫坝、垮坝等灾害,另一方面造成沟渠江河河床抬高,严重影响行洪能力,致使洪水宣泄不畅,水位上涨。
2.4 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由于植被破坏、径流改变,土壤乃至地质结构受到影响,一遇暴雨,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山洪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除了冲毁房屋、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外,也将破坏农田、水库等水利设施.
2.5 水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洪水增大,发生次数增加,表层土壤以泥沙形式进入水体,水体中含沙量增加,增加了水的浊度。同时,流失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及残存的农药、肥料等物质,这些物质随土壤一起进入水体,使水体的面源污染加大.水土流失越严重,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就越多,水污染越严重。如前所述,水土流失使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同时,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因此,造成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下降,水环境容量减少,水污染速度加快。
3 水土保持对策
根据水土流失原因及发展特点,防治水土流失应树立“以防为主,防治并重,治管结合,讲求实效”的指导思想,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集中治理、连续治理、综合治理、实行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耕作措施相结合,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做到农林牧副一齐上,实行种、养、加立体开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3.1 把水土保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充实科技人员,使水土保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做到机构、人员、资金和目标任务的落实。
3.2 预防和管护是关键,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克服重治轻防轻管的倾向,严禁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首先是依法管制,加强法制观念。宣传、贯彻、执行好《水法》、《水土保持法》、《森林法》、《防洪法》等法规,使人人知法、懂法、遵法。对保持水土影响较大的工矿企业,在建厂开矿前,要求他们提出水土保持规划,并按当地政府审批的方案实施。对个别只管生产,不顾后果,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单位和个人要严格依法管制。其次,制定乡、村管护条约,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自己管理,做到人人均受约束,人人搞管护。第三,落实政策,承包管护。对流域治理实行独户承包、联产承包、专业队承包的形式,明确时间,落实任务,建立公证,使承包户能积极投工投劳,加快建设步伐,使保土保水的措施尽快发挥作用。
3.3 改造坡耕地,增强农业生产后劲,促进陡坡退耕还林还草。
开展水土保持,必须建立在粮食自足的基础上,一方面要退耕还林还草,一方面又要不断增加粮食总产。要解决这个矛盾,只有一条,就是要逐步地增加基本农田,提高粮食单产增加总产,进而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在建设基本农田中,要坚持“统一规划,土方到劳(人),任务到户,集体组织,分户施工,超奖欠罚,一次兑现”的做法。根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山区以修筑梯田为主,适当发展小块水地;破碎塬区以建设水平埝地为主;塬面完整,有灌溉水源的前原地区,应搞好灌区平地,扩大有效灌溉面积。
3.4實行封山育林,严禁乱砍滥伐。
封山育林是利用植物天然更新能力加以人工促进措施,从而达到恢复植被,保持水土的目的,把现有植被覆盖率36.9 提高到70%以上。坚决贯彻《森林法》和国家关于严禁乱砍滥伐等有关法律法规,彻底刹住开荒风,积极还林还牧。
4 水土保持的发展建议
4.1 注重历史经验,坚持综合治理
以县为基本单位,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修建基本农田和发展经济果木为突破口,山、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既是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有效实施造林种草的必要条件。建议各地制定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必须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治理规划,而不是单一的林草建设规划。
4.2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退耕还林还草是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关键,但一定要科学有效的具体实施。必须进一步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大补偿力度。
4.3 重视天然植被的保护和改良
人工植树种草无疑是使我国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步人良性循环的一个关键步骤,但必须把天然植被保护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才能达到既定目标。
4.4 加速小城镇建设进程,推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
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但必须一方面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另一方面创造条件,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整体规划和综合治理的战略部署。既可促进退耕还林还草的进程,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又有利于
大规模产业化的发展,使区域内外在物资交流、运输、科技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5 结束语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的供给和保障。只有确保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确保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十分严重,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水土保持措施,将是决定水利可持续发展进度的关键。
关键词:水土保持;危害;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导致的城市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及人口极速增长等问题给城市生态系统带来巨大压力。伴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人类对城市内部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资源的扰动强度加剧,引发了越来越严重的水土流失,给城市居住环境与安全构成了威胁,制约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搞好城市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建设适宜居住的生态城市,实现城市及农村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城市和农村发展的主流。
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 ,其中受水力侵蚀的水土流失面积165万km2,受风力侵蚀的水土流失面积191万km2,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有26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为水蚀、风蚀交错区。全国水土流失面广、量大,不论山区、丘陵区、风沙区还是农村、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
1 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的供给和保障, 水利包含着水资源开发利用、除害、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等许多内容,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因此, 只有确保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 才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确保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才能保障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利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总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21世纪的中国, 经济和社会能否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 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很多方面, 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工程的运用与管理、水利的投资与建设、人才的开发与使用、水土保持、防洪除涝、体制与机制、科教与法规等。其中, 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水土流失的危害
2.1 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容易发生涝灾
水土流失的首要后果是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严重的是水源枯竭,河道断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使土壤蓄水量减少,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占土壤总体积的30%-50%,空隙是水份存在的空间,是涵养水源的关键,由于土壤随水
而去,贮水空间就随之丧失,土壤的蓄水量也因此减少,从水文角度讲,是增强了径流的年内变化,使洪水季节水更多,枯水季节水更少;第二,水土流失使得梯田、水塘、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蓄水容积减小,蓄水量也相应减少,也同样使汛期水更多,枯季水更少。水土流失容易造成涝灾。
2.2 增加地表径流,加剧洪水泛滥
水土流失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但在洪水季节恰恰相反。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植被大部分遭到了破坏,同时,山区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当暴雨发生时,由于地面坡度大,植被不够,坡面截流能力较差,土壤表层涵水能力低,使得降雨强度远远大于土壤入渗速度,雨水来不及入渗,迅速大量产流,瞬时形成山洪,洪水过程与暴雨过程相似,陡涨陡落,历时短暂,凶猛的洪水夹杂泥沙倾泻而下,使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2.3 造成河库淤塞,降低水利工程的效益
由于表层土壤裸露,在水力的侵蚀下,大量泥沙随地表径流流向水库、江河,一方面淤积的泥沙减少了库容,削弱了水库的防洪能力,减少水库的使用寿命,严重时易造成漫坝、垮坝等灾害,另一方面造成沟渠江河河床抬高,严重影响行洪能力,致使洪水宣泄不畅,水位上涨。
2.4 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由于植被破坏、径流改变,土壤乃至地质结构受到影响,一遇暴雨,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山洪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除了冲毁房屋、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外,也将破坏农田、水库等水利设施.
2.5 水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洪水增大,发生次数增加,表层土壤以泥沙形式进入水体,水体中含沙量增加,增加了水的浊度。同时,流失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及残存的农药、肥料等物质,这些物质随土壤一起进入水体,使水体的面源污染加大.水土流失越严重,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就越多,水污染越严重。如前所述,水土流失使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同时,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因此,造成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下降,水环境容量减少,水污染速度加快。
3 水土保持对策
根据水土流失原因及发展特点,防治水土流失应树立“以防为主,防治并重,治管结合,讲求实效”的指导思想,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集中治理、连续治理、综合治理、实行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耕作措施相结合,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做到农林牧副一齐上,实行种、养、加立体开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3.1 把水土保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充实科技人员,使水土保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做到机构、人员、资金和目标任务的落实。
3.2 预防和管护是关键,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克服重治轻防轻管的倾向,严禁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首先是依法管制,加强法制观念。宣传、贯彻、执行好《水法》、《水土保持法》、《森林法》、《防洪法》等法规,使人人知法、懂法、遵法。对保持水土影响较大的工矿企业,在建厂开矿前,要求他们提出水土保持规划,并按当地政府审批的方案实施。对个别只管生产,不顾后果,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单位和个人要严格依法管制。其次,制定乡、村管护条约,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自己管理,做到人人均受约束,人人搞管护。第三,落实政策,承包管护。对流域治理实行独户承包、联产承包、专业队承包的形式,明确时间,落实任务,建立公证,使承包户能积极投工投劳,加快建设步伐,使保土保水的措施尽快发挥作用。
3.3 改造坡耕地,增强农业生产后劲,促进陡坡退耕还林还草。
开展水土保持,必须建立在粮食自足的基础上,一方面要退耕还林还草,一方面又要不断增加粮食总产。要解决这个矛盾,只有一条,就是要逐步地增加基本农田,提高粮食单产增加总产,进而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在建设基本农田中,要坚持“统一规划,土方到劳(人),任务到户,集体组织,分户施工,超奖欠罚,一次兑现”的做法。根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山区以修筑梯田为主,适当发展小块水地;破碎塬区以建设水平埝地为主;塬面完整,有灌溉水源的前原地区,应搞好灌区平地,扩大有效灌溉面积。
3.4實行封山育林,严禁乱砍滥伐。
封山育林是利用植物天然更新能力加以人工促进措施,从而达到恢复植被,保持水土的目的,把现有植被覆盖率36.9 提高到70%以上。坚决贯彻《森林法》和国家关于严禁乱砍滥伐等有关法律法规,彻底刹住开荒风,积极还林还牧。
4 水土保持的发展建议
4.1 注重历史经验,坚持综合治理
以县为基本单位,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修建基本农田和发展经济果木为突破口,山、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既是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有效实施造林种草的必要条件。建议各地制定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必须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治理规划,而不是单一的林草建设规划。
4.2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退耕还林还草是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关键,但一定要科学有效的具体实施。必须进一步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大补偿力度。
4.3 重视天然植被的保护和改良
人工植树种草无疑是使我国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步人良性循环的一个关键步骤,但必须把天然植被保护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才能达到既定目标。
4.4 加速小城镇建设进程,推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
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但必须一方面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另一方面创造条件,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整体规划和综合治理的战略部署。既可促进退耕还林还草的进程,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又有利于
大规模产业化的发展,使区域内外在物资交流、运输、科技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5 结束语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的供给和保障。只有确保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确保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十分严重,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水土保持措施,将是决定水利可持续发展进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