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的迅猛发展为传统文化的生息与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助力和冲击,传统文化的命运与传承、网络文化的走向与未来,成为关乎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拟从网络传媒与传统文化的渗透与结合以及网络传媒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两方面来分析二者的关系,目的是为了探求网络传媒如何更好的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
关键词:网络传媒 传统文化 传承 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4 文献标识码:A
当今报纸、广播、电视、电影、计算机、网络等传播媒介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特别是网络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进入广大群众的生活,其发展上的优势地位必然会对传统文化产生新的影响。
一 网络媒体与传统文化的渗透与结合
网络传媒是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利用先进技术进行包括编辑、贮存、交换、放映、打印等多功能的信息传播活动。互联网的出现,为我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形式提供了一种新的载体,为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做出了贡献。
1 网络出版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新形式
网络传播媒介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态注入了鲜活的力量——传统文化资源的保存增加了数字化形态。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典籍、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科技工艺等都以不同方式实现了数字化格式的转化,实现“现实”文化资源向网络媒介的“迁移”与整合。
文学作品崭新的传播形式就体现出了网络媒介对传统文化表现形态的影响。现在,许多书籍不仅通过纸张印刷出版,还通过互联网在网络虚拟平台上直接发布。这种传播途径不仅扩大了文化存在的形式,而且提高了文化传播交流的速度。可以想象,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以电子版本的形式被崇尚新兴科技的人群接受,进而体会了阅读的便捷与丰富时,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也就潜移默化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了。
2 网络互动及网络游戏丰富传统文化内涵
网络传播为传统文化的形式层面开拓了空间,其传播的内容也融会了传统文化及其内涵,尤其是它为传统文化注入了个性、平等的现代意识,促进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网络社会中的互动体现为人们在各种各样的聊天室、BBS、虚拟社区、论坛中的直接参与。而一个和谐的网络互动交流环境中,每个人都应该以体现传统文化中“仁爱”、“和为贵”的道德观念来规范自己的言论,这样才能使思想得到更为充分的表达。
同时,网络互动在传统文化平等价值观和个性化、多元化色彩方面体现出了创新意识。网络赋予所有社会成员相对平等的传播权利,淡化了人们的地位和身份意识,不同性别、年龄、职业阶层的人利用网络实现了文化传播和交流创造。自由表达、开放宽容、个性张扬、专业化、利他和共享的博客精神受到了网络社会普遍认同。
如博客将工作、生活、学习融为一体,使整个社会的私人化与公众化主题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全民共享博客文化,不仅意味着“精英”与“草根”之间的文化对接成为可能,而且也意味着现代新兴群体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体验方式有了全新的改变。
网络游戏的蓬勃发展已使其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更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途径之一。《剑侠情缘》系列、《大话西游》、《封神榜》、《大唐风云》等均是从我国传统文化的资源中开寻出题材的,这些优秀的网游无不使玩家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的熏陶,并从游戏人物身上深刻领悟了传统文化中倡导的优秀品质。许多专家也指出,网游产业回归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从传统文化和历史中找寻题材是有巨大文化价值和市场效益的。
二 电子媒介对传统文化形成冲击
媒介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网络传媒一方面给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也对传统文化提出了挑战。网络上的许多垃圾信息由于缺乏筛选而给受众带来了消极影响,网络语言本是作为网民们的交流工具而产生的,但它无形中消解了传统文化。
1 网络不良信息及腐朽价值观念侵蚀传统文化
网络环境下,人们的“自由”被无限放大后,逃避社会责任、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破坏社会风气的现象就日益严重。在现代信息社会,人们的大量信息都是通过媒介接收到的,这些信息直接影响着人们以后的行动。但是,网络虚拟化的本质特征使大量虚假、诈骗的信息滋生和蔓延,从而威胁了人类文化的根基。网络流行文化发展呈恶性趋势,性、暴力、黄色语言、娱乐谣传、花边新闻等纷纷成为制造高点击率的热门词汇。
另一方面,网络传播使西方国家思想文化不断渗透到我国已有的文化价值体系中,精神空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包含腐朽价值观念的信息大量涌入。种族主义宣传、民族歧视、侮辱性言论等文化垃圾信息的倾销,使那些长期沉湎于网络、不具有是非判断力的青少年人群的价值观、伦理道德、民族认同感被不自觉扭曲和侵蚀。
2 不规范网络语言影响传统文化交流传播
在网络交流空间中,人们完全淡化身份意识,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交流对象。但是,在网络中流行的具有明显网络背景和自身特点的语言和独特的符号却使传统文化面临着考验。网络化语言的传播,对规范化语言教育体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对许多青少年来说,网络化语言简洁、形象的特点使他们深深着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不规范的语言习惯。但是,网络语言中大部分词语以及构词的方法是完全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律的,这对正在接受正规语言教育和规范文字学习的中小学生,会形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另一方面,一些肆意放纵、不文明、不道德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后,不仅误导人们的道德取向,而且扰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比如TMD(他妈的)、S##(神经病)、爆头(打得脑袋开花)、748(去死吧)等不文明的语言不仅在网络世界中横行,而且进入了大中学校等现实交流语境中。许多年轻网民在现实生活中和网络世界里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语言风格、性格脾性和行事作风,其表里不一的特征不禁让人担忧整个社会背景下的道德风尚。
三 网络传媒如何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
网络传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媒介全球化的浪潮中,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挺立于世纪潮头,必须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大力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保证民族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1 我国的网络建设突飞猛进
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对网络建设的财力、人力投资,建立完善而高效的国家网络宣传机构,创办有中国特色的信息文化传播产业,将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料放在互联网上,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与网络传媒要真正做到结缘互补、互动互惠、相映成辉。网络文化道德是对信息时代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调节的伦理准则。我们要不断完善网络文化道德体系,建立高效的网络运行监控系统,认真执行“把关人”的应尽职责,坚决抵制不良信息、文化垃圾的渗透和入侵。同时,我们要抵制文化霸权主义。
2 伴随着网络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和信息传输速度的加快,在不久的将来网络会对青少年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网络空间打破了青少年与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的传统模式,使得不同种族、国家间的多元化网络伦理信息与青少年已有的和正在形成的道德观念发生冲突与碰撞。因此,首先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形成青少年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知,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道德自律。其次,要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时代人际交往的方式的变化,教导他们不能用网络交往代替现实交往,以免形成双重性格。再次,要培养青少年对复杂现象或事件的分析、判断和选择能力,引导青少年学会筛选网络中的内容,远离不良信息的污染,主动汲取网络世界中丰富而健康的信息和科学知识。
随着全球经济化趋势的加强,网络媒体需要与传统文化共荣共进,才能获取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资源。传统文化的交融、传播、创新也须借网络传媒之力。在社会转型与历史变迁的进程中,如何使以传播为存在方式的传统文化延续生命力,是网络传媒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无论网络媒介为传统文化带来了机遇还是挑战,它们都将对大众化传播时代下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只要我们充分重视网络传媒给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并能形成完善的解决机制,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创新必定能超越时代、超越国界。
参考文献:
[1] 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 王文科、刘新荣:《传媒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3] 刘崇学:《博客的文化意义初探》,《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5期。
[4] 翟霞、田守岗:《网络传播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3期。
[5] 周小林:《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的负面影响及干预策略》,《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6期。
作者简介:党子奇,男,1976—,陕西洛川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传播理论研究,工作单位:延安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网络传媒 传统文化 传承 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4 文献标识码:A
当今报纸、广播、电视、电影、计算机、网络等传播媒介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特别是网络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进入广大群众的生活,其发展上的优势地位必然会对传统文化产生新的影响。
一 网络媒体与传统文化的渗透与结合
网络传媒是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利用先进技术进行包括编辑、贮存、交换、放映、打印等多功能的信息传播活动。互联网的出现,为我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形式提供了一种新的载体,为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做出了贡献。
1 网络出版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新形式
网络传播媒介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态注入了鲜活的力量——传统文化资源的保存增加了数字化形态。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典籍、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科技工艺等都以不同方式实现了数字化格式的转化,实现“现实”文化资源向网络媒介的“迁移”与整合。
文学作品崭新的传播形式就体现出了网络媒介对传统文化表现形态的影响。现在,许多书籍不仅通过纸张印刷出版,还通过互联网在网络虚拟平台上直接发布。这种传播途径不仅扩大了文化存在的形式,而且提高了文化传播交流的速度。可以想象,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以电子版本的形式被崇尚新兴科技的人群接受,进而体会了阅读的便捷与丰富时,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也就潜移默化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了。
2 网络互动及网络游戏丰富传统文化内涵
网络传播为传统文化的形式层面开拓了空间,其传播的内容也融会了传统文化及其内涵,尤其是它为传统文化注入了个性、平等的现代意识,促进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网络社会中的互动体现为人们在各种各样的聊天室、BBS、虚拟社区、论坛中的直接参与。而一个和谐的网络互动交流环境中,每个人都应该以体现传统文化中“仁爱”、“和为贵”的道德观念来规范自己的言论,这样才能使思想得到更为充分的表达。
同时,网络互动在传统文化平等价值观和个性化、多元化色彩方面体现出了创新意识。网络赋予所有社会成员相对平等的传播权利,淡化了人们的地位和身份意识,不同性别、年龄、职业阶层的人利用网络实现了文化传播和交流创造。自由表达、开放宽容、个性张扬、专业化、利他和共享的博客精神受到了网络社会普遍认同。
如博客将工作、生活、学习融为一体,使整个社会的私人化与公众化主题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全民共享博客文化,不仅意味着“精英”与“草根”之间的文化对接成为可能,而且也意味着现代新兴群体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体验方式有了全新的改变。
网络游戏的蓬勃发展已使其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更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途径之一。《剑侠情缘》系列、《大话西游》、《封神榜》、《大唐风云》等均是从我国传统文化的资源中开寻出题材的,这些优秀的网游无不使玩家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的熏陶,并从游戏人物身上深刻领悟了传统文化中倡导的优秀品质。许多专家也指出,网游产业回归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从传统文化和历史中找寻题材是有巨大文化价值和市场效益的。
二 电子媒介对传统文化形成冲击
媒介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网络传媒一方面给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也对传统文化提出了挑战。网络上的许多垃圾信息由于缺乏筛选而给受众带来了消极影响,网络语言本是作为网民们的交流工具而产生的,但它无形中消解了传统文化。
1 网络不良信息及腐朽价值观念侵蚀传统文化
网络环境下,人们的“自由”被无限放大后,逃避社会责任、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破坏社会风气的现象就日益严重。在现代信息社会,人们的大量信息都是通过媒介接收到的,这些信息直接影响着人们以后的行动。但是,网络虚拟化的本质特征使大量虚假、诈骗的信息滋生和蔓延,从而威胁了人类文化的根基。网络流行文化发展呈恶性趋势,性、暴力、黄色语言、娱乐谣传、花边新闻等纷纷成为制造高点击率的热门词汇。
另一方面,网络传播使西方国家思想文化不断渗透到我国已有的文化价值体系中,精神空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包含腐朽价值观念的信息大量涌入。种族主义宣传、民族歧视、侮辱性言论等文化垃圾信息的倾销,使那些长期沉湎于网络、不具有是非判断力的青少年人群的价值观、伦理道德、民族认同感被不自觉扭曲和侵蚀。
2 不规范网络语言影响传统文化交流传播
在网络交流空间中,人们完全淡化身份意识,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交流对象。但是,在网络中流行的具有明显网络背景和自身特点的语言和独特的符号却使传统文化面临着考验。网络化语言的传播,对规范化语言教育体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对许多青少年来说,网络化语言简洁、形象的特点使他们深深着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不规范的语言习惯。但是,网络语言中大部分词语以及构词的方法是完全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律的,这对正在接受正规语言教育和规范文字学习的中小学生,会形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另一方面,一些肆意放纵、不文明、不道德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后,不仅误导人们的道德取向,而且扰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比如TMD(他妈的)、S##(神经病)、爆头(打得脑袋开花)、748(去死吧)等不文明的语言不仅在网络世界中横行,而且进入了大中学校等现实交流语境中。许多年轻网民在现实生活中和网络世界里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语言风格、性格脾性和行事作风,其表里不一的特征不禁让人担忧整个社会背景下的道德风尚。
三 网络传媒如何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
网络传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媒介全球化的浪潮中,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挺立于世纪潮头,必须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大力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保证民族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1 我国的网络建设突飞猛进
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对网络建设的财力、人力投资,建立完善而高效的国家网络宣传机构,创办有中国特色的信息文化传播产业,将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料放在互联网上,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与网络传媒要真正做到结缘互补、互动互惠、相映成辉。网络文化道德是对信息时代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调节的伦理准则。我们要不断完善网络文化道德体系,建立高效的网络运行监控系统,认真执行“把关人”的应尽职责,坚决抵制不良信息、文化垃圾的渗透和入侵。同时,我们要抵制文化霸权主义。
2 伴随着网络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和信息传输速度的加快,在不久的将来网络会对青少年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网络空间打破了青少年与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的传统模式,使得不同种族、国家间的多元化网络伦理信息与青少年已有的和正在形成的道德观念发生冲突与碰撞。因此,首先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形成青少年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知,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道德自律。其次,要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时代人际交往的方式的变化,教导他们不能用网络交往代替现实交往,以免形成双重性格。再次,要培养青少年对复杂现象或事件的分析、判断和选择能力,引导青少年学会筛选网络中的内容,远离不良信息的污染,主动汲取网络世界中丰富而健康的信息和科学知识。
随着全球经济化趋势的加强,网络媒体需要与传统文化共荣共进,才能获取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资源。传统文化的交融、传播、创新也须借网络传媒之力。在社会转型与历史变迁的进程中,如何使以传播为存在方式的传统文化延续生命力,是网络传媒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无论网络媒介为传统文化带来了机遇还是挑战,它们都将对大众化传播时代下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只要我们充分重视网络传媒给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并能形成完善的解决机制,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创新必定能超越时代、超越国界。
参考文献:
[1] 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 王文科、刘新荣:《传媒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3] 刘崇学:《博客的文化意义初探》,《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5期。
[4] 翟霞、田守岗:《网络传播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3期。
[5] 周小林:《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的负面影响及干预策略》,《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6期。
作者简介:党子奇,男,1976—,陕西洛川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传播理论研究,工作单位:延安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