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和脾脏淋巴细胞及其表面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动态变化的研究

来源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初步研究日本血吸虫感染对小鼠肝脏和脾脏淋巴细胞数量及其表面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功能的影响。方法 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每组15只,感染组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2)条/鼠。感染后2、 4、 6、 8和10周,分别随机取两组小鼠各3只,颈椎脱臼处死小鼠,分离小鼠肝脏和脾脏的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T细胞(CD3~+CD19~-)、 CD19~+B细胞(CD3~-CD19~+)、 CD4~+T细胞(CD3~+CD19~-CD4~+CD8~-)和CD8~+T细胞(CD3~+CD19~-CD4~-CD8~+)淋巴细胞比例的动态变化,以及这些细胞群上的PD-L1表达变化。组间差异比较采用ANOVA检验。结果感染日本血吸虫后4~8周,小鼠肝脏和脾脏中的CD3~+T细胞、 CD19~+B细胞和CD4~+T细胞比例均低于未感染组(P <0.05或0.01,P> 0.05)。感染日本血吸虫后6周的小鼠肝脏中CD8~+T细胞比例增加[(38.03±7.41)%],与未感染组[(23.37±3.9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但脾脏中无明显变化。在感染日本血吸虫后6周,小鼠肝脏中CD19~+B细胞上PD-L1的表达被显著抑制[(7.25±3.47)%],与未感染组[(22.77±8.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脾脏相对肝脏较晚,感染后8周CD19~+B细胞上PD-L1的表达被抑制[(22.37±4.01)%],与未感染组[(51.97±1.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此后在肝脏和脾脏中保持低水平表达。感染后2~10周,肝脏中的CD3~+T和CD4~+T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低于未感染组(P <0.05或0.01, P> 0.05),脾脏中的CD3~+T和CD4~+T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分别于感染后4~8周和6~10周低于未感染组(P <0.05)。肝脏和脾脏中CD8~+T细胞上PD-L1的表达在感染早期无变化,感染后10周比例增加,为(34.80±3.68)%、(31.90±2.53)%,与未感染组[(25.5±0.80)%、(29.91±3.5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日本血吸虫感染BALB/c小鼠后,肝脏和脾脏中CD19~+B、 CD3~+T和CD4~+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显著降低,但对CD8~+T细胞比例影响不明显。感染对PD-L1在上述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也有相同的变化,在CD19~+B、CD3~+T和CD4~+T细胞上表达受抑制,在CD8~+T细胞上的表达影响较小,且肝脏局部淋巴细胞的变化早于脾脏。
其他文献
高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一环,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重视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深入挖掘,摸索出"生本互动"六步法阅读课模式,实践证明,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针对预埋槽道技术受到国内各施工单位的重视并被逐渐采用,但是存在理论研究滞后于工程实际应用的问题,以某预埋槽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和结构优化研究。通过对预埋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冠状动脉内注射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术中TIMI血流的影响。方法入选北
目的和意义应用新型设计的兔子胫骨上段假体,进行髌韧带重建实验研究,以期获得更牢固的髌韧带-假体-骨的重建效果。为胫骨近端瘤段切除后,重建髌韧带提供改进的方法和理论依
<正> 人的模样是娘胎里带来的,是丑是俊可以说是命中注定。许多人羡慕别人长得漂亮,也有不少人抱怨自己的丑陋。但抱怨也好,羡慕也罢,事实总是难以改变。丑的照样丑,俊的照样
目的①研究2-甲氧基雌二醇(2-methoxyestradiol,2-ME2)对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CEM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的影响。②观察2-甲氧基雌二醇对CEM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相关
本文用激光散斑剪切干涉法对薄壁压力容器进行无损检测,得到清晰位移梯度等值条纹图,且条纹趋势与力学分析结果相符合。并通过双曝光全息于涉法得以验证,用上述办法得到的缺
青少年成长需要思想品德教育,需要知识教育,但是也需要一些社会实践,特别是艺术学习及实践,需要更多的社会交往。学生的知识学习必须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体验、内化和建构,学生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进行互动发展,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目前现
目的:探讨RhoC骨肉瘤发生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和调控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细胞培养技术培养不同转移潜能的骨肉瘤细胞株SOSP-9607H9(低侵袭能力组)及SOSP-9607E10(高侵袭能力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