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对舒适体位的干预在老年患者心脏起搏器术后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1日100例心脏起搏器术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护理人员另行对患者术后体位进行指导,并调整术后卧床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出血、血肿、电极移位等症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有36例产生烦躁情绪,43例患者腰酸背痛,5例患者有尿潴留,6例患者出现便秘,4例患者出现肩周炎;实验组仅有1例患者产生烦躁情绪,1例患者腰酸背痛,没有患者出现尿潴留、便秘、肩周炎症状;两组患者护理结果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手术后对患者卧床体位进行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减少患者发生烦躁、腰酸背痛、尿潴留、便秘、肩周炎等症状,并且不会增加出血、血肿、电极移位等现象的发生率。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舒适体位;临床干预
人的心脏用微弱的电流控制心率和心律,形成自身的起搏系统。人工心脏起搏器是运用电子技术,监测模仿人体本身的心率和心律,当机体本身的心电脉冲放缓甚至不工作时,起搏器可以自动发放脉冲来刺激心脏,从而恢复心脏的泵血功能[1],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2]。人工起搏器的应用大大延长了患者的寿命。但是术后也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如发生烦躁、腰酸背痛、尿潴留、便秘、肩周炎,因此,安全合理的术后护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研究对起搏器术后患者卧床体位的干预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1日100例心脏起搏器术后患者,男52例,女48例,年龄65~83岁,平均年龄(72.5±3.1)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
1.2方法
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6小时沙袋压迫止血,体位置于起搏器的同侧,肢体绝对制动,24小时采取平卧位,绝对卧床一周。观察组患者术后可以自行选择平卧位、半卧位或者左侧卧位,且术肢上臂部24小时制动,患者可以活动头部、术肢前臂和臀部以及下肢,患者卧床24小时后可以下床活动。咳嗽时则需用手按压切口。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出血、血肿、电极移位的发生情况,以及发生烦躁、腰酸背痛、尿潴留、便秘、肩周炎等症状的发生率。
1.4数据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X2检验比较。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对照组出现1例电极移位现象,实验组无电极移位显效;对照组有1例出血和1例血肿,实验组有1例出血,无血肿。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因此,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术后变换体位,适当下床活动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讨论
术后电极移位是放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这与电极头端的构造、形状以及患者基础心脏病、术后护理操作是否熟练和规范有关。近年来,传统的翼状电极以及螺旋状主动固定电极可以降低电极移位发生概率。然而传统的翼状电极植入治疗方法会导致患者术后卧床时间较长,从而导致发生烦躁、腰酸背痛、尿潴留、便秘、肩周炎等症状的发生率偏高。而螺旋状主动固定电极可以将电极固定在心房或者心室的任何部位,比较稳定,不容易脱落。并且螺旋可松解,方便电极导线的拔除,也大大缩短了患者卧床时间,患者可以下床活动,从而减少上述并发症发生概率。而且高龄患者传导系统纤维化、心腔扩大、肌小梁低平,更容易发生脱位,螺旋电极可以旋入心肌。采用螺旋状主动固定电极可以增加起搏部位的选择性,与选用翼状电极相比,大大降低心尖部起搏的比例,尽可能地保持患者原有的心室激动顺序,减少心衰的发生和或加重[3]。
术后对照组患者出现烦躁情绪主要因为患者一直采取平卧位,且不能下床活动需要一直保持该体位,患者需要改变排便习惯,有太多不适应性,从而导致烦躁;实验组患者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可以变化体位,24小时后可以下床活动,可以读书看报从而保持情绪平稳。因为对照组患者卧床时间长,需要改变排便习惯,导致很多患者出现排尿困难,严重者出现尿潴留,最后需要采取导尿措施;而实验组患者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能够自主排尿,这样既服务患者又减少了护理人员工作量。长时间卧床导致肠道蠕动减慢,对照组患者有不习惯床上排便,从而导致便秘;实验组患者能够选择排便方式,因此实验组50例患者無便秘现象。腰酸背痛以及肩周炎的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严重者会使患者产生一种负面情绪,即安装好起搏器后就感觉成了废人,让患者对术后生活失去信心。因此,合理的改变卧床体位能够放松肌肉,适当的下床走路也能舒缓患者心情,有利于更好地康复。
出血和血肿主要是因为在制作起搏器囊袋时未对损伤的小动脉和小静脉进行彻底止血造成的[4]。术后使用沙袋压迫止血能够预防少量出血引起的血肿。术后患者改变体位不会增加出血发生概率。
综上所述,对进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置的患者进行舒适体位的临床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术后效果,缩短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概率,值得临床上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尤黎明主编.内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9
[2]王方正,华伟,张澍等.全国心脏起搏器2000~2001年临床应用调查[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3,7(3):189-191.
[3]孙姗,吴尚勤,许静等.高龄患者永久起搏器心室螺旋电极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8):1120-1121.
[4]刘培晶,严金川,伍国庆,等.367例永久起搏器植入并发症及临床随访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2008,18(4)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舒适体位;临床干预
人的心脏用微弱的电流控制心率和心律,形成自身的起搏系统。人工心脏起搏器是运用电子技术,监测模仿人体本身的心率和心律,当机体本身的心电脉冲放缓甚至不工作时,起搏器可以自动发放脉冲来刺激心脏,从而恢复心脏的泵血功能[1],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2]。人工起搏器的应用大大延长了患者的寿命。但是术后也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如发生烦躁、腰酸背痛、尿潴留、便秘、肩周炎,因此,安全合理的术后护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研究对起搏器术后患者卧床体位的干预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1日100例心脏起搏器术后患者,男52例,女48例,年龄65~83岁,平均年龄(72.5±3.1)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
1.2方法
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6小时沙袋压迫止血,体位置于起搏器的同侧,肢体绝对制动,24小时采取平卧位,绝对卧床一周。观察组患者术后可以自行选择平卧位、半卧位或者左侧卧位,且术肢上臂部24小时制动,患者可以活动头部、术肢前臂和臀部以及下肢,患者卧床24小时后可以下床活动。咳嗽时则需用手按压切口。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出血、血肿、电极移位的发生情况,以及发生烦躁、腰酸背痛、尿潴留、便秘、肩周炎等症状的发生率。
1.4数据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X2检验比较。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对照组出现1例电极移位现象,实验组无电极移位显效;对照组有1例出血和1例血肿,实验组有1例出血,无血肿。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因此,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术后变换体位,适当下床活动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讨论
术后电极移位是放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这与电极头端的构造、形状以及患者基础心脏病、术后护理操作是否熟练和规范有关。近年来,传统的翼状电极以及螺旋状主动固定电极可以降低电极移位发生概率。然而传统的翼状电极植入治疗方法会导致患者术后卧床时间较长,从而导致发生烦躁、腰酸背痛、尿潴留、便秘、肩周炎等症状的发生率偏高。而螺旋状主动固定电极可以将电极固定在心房或者心室的任何部位,比较稳定,不容易脱落。并且螺旋可松解,方便电极导线的拔除,也大大缩短了患者卧床时间,患者可以下床活动,从而减少上述并发症发生概率。而且高龄患者传导系统纤维化、心腔扩大、肌小梁低平,更容易发生脱位,螺旋电极可以旋入心肌。采用螺旋状主动固定电极可以增加起搏部位的选择性,与选用翼状电极相比,大大降低心尖部起搏的比例,尽可能地保持患者原有的心室激动顺序,减少心衰的发生和或加重[3]。
术后对照组患者出现烦躁情绪主要因为患者一直采取平卧位,且不能下床活动需要一直保持该体位,患者需要改变排便习惯,有太多不适应性,从而导致烦躁;实验组患者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可以变化体位,24小时后可以下床活动,可以读书看报从而保持情绪平稳。因为对照组患者卧床时间长,需要改变排便习惯,导致很多患者出现排尿困难,严重者出现尿潴留,最后需要采取导尿措施;而实验组患者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能够自主排尿,这样既服务患者又减少了护理人员工作量。长时间卧床导致肠道蠕动减慢,对照组患者有不习惯床上排便,从而导致便秘;实验组患者能够选择排便方式,因此实验组50例患者無便秘现象。腰酸背痛以及肩周炎的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严重者会使患者产生一种负面情绪,即安装好起搏器后就感觉成了废人,让患者对术后生活失去信心。因此,合理的改变卧床体位能够放松肌肉,适当的下床走路也能舒缓患者心情,有利于更好地康复。
出血和血肿主要是因为在制作起搏器囊袋时未对损伤的小动脉和小静脉进行彻底止血造成的[4]。术后使用沙袋压迫止血能够预防少量出血引起的血肿。术后患者改变体位不会增加出血发生概率。
综上所述,对进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置的患者进行舒适体位的临床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术后效果,缩短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概率,值得临床上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尤黎明主编.内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9
[2]王方正,华伟,张澍等.全国心脏起搏器2000~2001年临床应用调查[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3,7(3):189-191.
[3]孙姗,吴尚勤,许静等.高龄患者永久起搏器心室螺旋电极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8):1120-1121.
[4]刘培晶,严金川,伍国庆,等.367例永久起搏器植入并发症及临床随访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200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