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对大学生的就业观进行研究分析,有利于我们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同时能够客观的认识自己、评估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在面临择业时,准确定位自己,明确自己的想法和目标,同时抛弃对就业领域、工作环境、专业对口甚至工作内容本身的刻板观念,不固执己见,能脚踏实地的去实践和体会,实现顺利就业的目标。
就业乃民生之本,安国之策,不仅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甚至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大学生就业观受到家庭、高校、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新时代大学生的就业观进行调查和分析,力求全面的呈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加,很多大学生对自身就业期望进行了调整,就业点不再局限于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选择的单位也不局限于国有企事业单位,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方式更加的多样化,求职的心态更趋于理性和务实。传统的铁饭碗观念正在改变,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正在被更多的学生所接受,此外选择主动挑战进行自主创业、错峰就业、主动择业等新观念的大学生也逐年增多。对此我们可以发现当前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的自我认知逐渐明确,就业观念呈现多样化发展。
大学生的家庭对其就业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期望在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就业观的形成。父母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大学生倾向于国企、事业单位、外资企业、民营企业,而父母在政府部门任职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在政府部门工作,父母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毕业后也多为选择创业。由此可以看出,父母职业对于大学生就业的选择影响显著,大学生更愿意倾向于选择和父母同类型的职业。
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观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生在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专业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就业观。据调查学历层次越高,就越倾向于选择事业单位,例如高校、研究院。人文社科类专业选择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比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专业,理工类的毕业生则更倾向于企业单位。可见大学生由于专业的不同所选的就业单位类型也有较大的不同。
社会环境中的不同因素也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社会政治、经济和就业市场环境的影响。例如近几年日语、韩语等小语种专业的学生,就业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就受到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
就业问题关系到每一位大学生、每一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需要个人、家庭、高校、政府全方面的努力,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自身应积极面对、不打无准备之战,在低年级时就应通过社会实践、兼职、志愿活动了解行业、社会需求,在日常生活中多和高年级同学了解行业内部消息,在临近毕业时应实事求是从自身条件出发,根据自身能力、特长、兴趣爱好、职业倾向全面的认识自我,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在就业中扬长避短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在目前就业难的形势下,家长也应转变旧观念,更新新理念。抛弃找工作求稳求体面的旧观念,学会听取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决定,在孩子求职过程中收到挫折时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分析问题所在;在孩子恐惧就业或者不愿意就业时,应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乐观的就业态度,主动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高校应发挥指导性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就业规划教育,指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就业观,作出适合个人发展的科学规划从而顺利就业。在新生入学进行入学主题教育时,积极宣传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以及对未来就业的作用,在大二、大三时,适当进行就业指导宣传,开展就业指导课,引导学生了解在求职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和要求。毕业班的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以及规划已经相较稳定,此时的职业规划教育应逐步引導他们了解社会的就业形势、本专业的就业状况和社会需求,并通过实习逐渐调整就业期望。高校还应顺应形势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新时代大学生相较于以往,创新创业意识已普遍提高,但是由于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经常遭遇失败,创业成功率不高。因此高校应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建立相应的体系课程,例如开设管理知识、营销知识、法律知识、金融知识等相关课程,除了日常的授课还应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的培训,通过邀请专家、创业知名人士开设讲座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研讨,组织学生到创业公司开展实践活动,考察学习运营管理,是学生们可以了解创业知识对公司的运营管理有初步的了解,使其能够顺利实现创业梦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社会层面就谈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所以我们政府应发挥疏导性作用,保障就业公平,严防就业歧视,就业中的歧视问题侵犯到了平等就业权,这关系到社会和谐和社会公平,只有在公平的环境中,社会才能有序发展。政府应当出台一些反对就业歧视的法律法规,以保障就业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同时应主动担当起引导和监管的责任,严厉约束用人单位,营造公平就业的氛围。为了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政府部门还应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社会舆论,加强大众媒体对大学生舆论的导向作用,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有利于大学生对就业问题进行理性分析,与此同时还会使学生看到当下的就业形势,有助于其就业观念的转变。
大学生的就业观体现了个人、家庭、高校、用人单位乃至整个社会对待就业问题观点的转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观的转变迫在眉睫,但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努力和改善,才能攻破难关。(作者单位为淮海工学院)
就业乃民生之本,安国之策,不仅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甚至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大学生就业观受到家庭、高校、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新时代大学生的就业观进行调查和分析,力求全面的呈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加,很多大学生对自身就业期望进行了调整,就业点不再局限于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选择的单位也不局限于国有企事业单位,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方式更加的多样化,求职的心态更趋于理性和务实。传统的铁饭碗观念正在改变,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正在被更多的学生所接受,此外选择主动挑战进行自主创业、错峰就业、主动择业等新观念的大学生也逐年增多。对此我们可以发现当前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的自我认知逐渐明确,就业观念呈现多样化发展。
大学生的家庭对其就业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期望在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就业观的形成。父母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大学生倾向于国企、事业单位、外资企业、民营企业,而父母在政府部门任职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在政府部门工作,父母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毕业后也多为选择创业。由此可以看出,父母职业对于大学生就业的选择影响显著,大学生更愿意倾向于选择和父母同类型的职业。
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观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生在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专业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就业观。据调查学历层次越高,就越倾向于选择事业单位,例如高校、研究院。人文社科类专业选择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比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专业,理工类的毕业生则更倾向于企业单位。可见大学生由于专业的不同所选的就业单位类型也有较大的不同。
社会环境中的不同因素也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社会政治、经济和就业市场环境的影响。例如近几年日语、韩语等小语种专业的学生,就业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就受到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
就业问题关系到每一位大学生、每一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需要个人、家庭、高校、政府全方面的努力,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自身应积极面对、不打无准备之战,在低年级时就应通过社会实践、兼职、志愿活动了解行业、社会需求,在日常生活中多和高年级同学了解行业内部消息,在临近毕业时应实事求是从自身条件出发,根据自身能力、特长、兴趣爱好、职业倾向全面的认识自我,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在就业中扬长避短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在目前就业难的形势下,家长也应转变旧观念,更新新理念。抛弃找工作求稳求体面的旧观念,学会听取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决定,在孩子求职过程中收到挫折时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分析问题所在;在孩子恐惧就业或者不愿意就业时,应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乐观的就业态度,主动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高校应发挥指导性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就业规划教育,指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就业观,作出适合个人发展的科学规划从而顺利就业。在新生入学进行入学主题教育时,积极宣传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以及对未来就业的作用,在大二、大三时,适当进行就业指导宣传,开展就业指导课,引导学生了解在求职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和要求。毕业班的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以及规划已经相较稳定,此时的职业规划教育应逐步引導他们了解社会的就业形势、本专业的就业状况和社会需求,并通过实习逐渐调整就业期望。高校还应顺应形势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新时代大学生相较于以往,创新创业意识已普遍提高,但是由于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经常遭遇失败,创业成功率不高。因此高校应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建立相应的体系课程,例如开设管理知识、营销知识、法律知识、金融知识等相关课程,除了日常的授课还应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的培训,通过邀请专家、创业知名人士开设讲座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研讨,组织学生到创业公司开展实践活动,考察学习运营管理,是学生们可以了解创业知识对公司的运营管理有初步的了解,使其能够顺利实现创业梦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社会层面就谈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所以我们政府应发挥疏导性作用,保障就业公平,严防就业歧视,就业中的歧视问题侵犯到了平等就业权,这关系到社会和谐和社会公平,只有在公平的环境中,社会才能有序发展。政府应当出台一些反对就业歧视的法律法规,以保障就业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同时应主动担当起引导和监管的责任,严厉约束用人单位,营造公平就业的氛围。为了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政府部门还应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社会舆论,加强大众媒体对大学生舆论的导向作用,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有利于大学生对就业问题进行理性分析,与此同时还会使学生看到当下的就业形势,有助于其就业观念的转变。
大学生的就业观体现了个人、家庭、高校、用人单位乃至整个社会对待就业问题观点的转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观的转变迫在眉睫,但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努力和改善,才能攻破难关。(作者单位为淮海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