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平台,更是推动学生价值观塑造和精神情感培养的主阵地,语文教师肩负的责任重大。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脱离应试教育的局限,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落实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健康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为其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价值引导;策略研究
作为教师,除了要做知识的传递者以外,更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健全、情感培养和素养提升。教师是学生健康学习和成长的领路人,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价值观培养的关键时期,小学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落实这一要求。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就要明确培养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打造为学生能接受且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驱使学生主动投身于语文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促进自身内在培养,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一、重视学生的语文能力锻炼
语文能力指的是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消化理解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习阶段,教师的工作中心集中于学生基础语文知识积累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锻炼之上,并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初步建立语文学习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对现有的教学方式有所调整和创新,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推动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课文《圆明园的毁灭》的授课过程中,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丰富其学习体验,教师可适当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通过媒介手段为学生展示或者播放有关圆明园的视频史料,拓展课本以外更多的内容,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之中,了解时代背景和历史发展,产生自己的见解或者思考,通过互相讨论提升思维层次,并带着自己的感悟再次反复阅读文章,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价值。
二、关注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教育新形势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尊重学生客观成长规律,对不同学生的性格、兴趣、优势和不足有切实的把握,并借助课堂教学契机引领学生发展自身特长,排解不良情绪,从语文学习中获取精神食粮。例如,在学习完《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后,教师就可以和学生展开互动,提问学生对保护大自然有什么想法,应该如何做。学生在教师问题的指引下可以就自身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说出各种各样的看法:有的学生会说爱护花草樹木,有的学生会说不浪费水资源,有的学生会说不乱扔垃圾。教师要对学生的想法予以肯定和积极的评价,并在整合学生想法的基础上作必要的补充和完善,再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总结,可以结合一定量的习作练习来巩固课堂学习效果。学生通过这堂课既掌握了文章主旨,又可以给予自身思想和行为上的一些启发,真正理解保护环境的内涵。
三、健全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
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离不开教师的正确辅导,尤其是学生人格的健全。语文教师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应付了事,没有对语文教学资源中丰富的人文价值加以利用的话,学生不仅在理解上存在困难,更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和排斥。教师只有通过教学表象深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和教师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主动配合教师工作,认真听取教师建议,从而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语文学习中陶冶情操,促进个人品质的完善。例如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时,教师首先可以了解学生对于“读书”意义的思考,在得到学生的回答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以自己的理解阅读课文,感受周恩来读书的志向。为了让学生受到人格引导,教师可以借助文章所描述的时代背景和一些史料来说明周恩来树立该志向的主要原因,借此来烘托其崇高品性。由此,学生可以意识到了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更是为了祖国强大繁荣昌盛并积蓄力量,我们也要明确自身读书志向,树立远大目标,为自身长远发展和国家日渐壮大而不懈奋斗。
四、培养学生审美,提升人文素养
语文也是一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能力的学科,唯有具备良好审美意识和能力的个体才能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或者现象形成积极的看法,更容易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语文教师也要利用鉴赏文学作品的机会挖掘学生的审美价值。比如古诗词,以《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例,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或导入动画复现诗文中描绘的场景,并展示真实的西湖照片,在课堂上还原西湖原貌,再让学生进行朗诵理解,把握关键词,对其细致揣摩欣赏,说出这些词“妙”在哪里。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互动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主动分享,才能刺激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欲望,逐步提升其审美素养。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要将学科教学和价值引导有机结合起来,渗透“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相信在教师的正确指导和学生的积极配合下,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定然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娟梅.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引导的策略[J].家长,2019(27):166-167.
[2]张金奎.小学语文教学中价值引导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1):48.
关键词:小学语文;价值引导;策略研究
作为教师,除了要做知识的传递者以外,更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健全、情感培养和素养提升。教师是学生健康学习和成长的领路人,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价值观培养的关键时期,小学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落实这一要求。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就要明确培养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打造为学生能接受且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驱使学生主动投身于语文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促进自身内在培养,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一、重视学生的语文能力锻炼
语文能力指的是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消化理解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习阶段,教师的工作中心集中于学生基础语文知识积累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锻炼之上,并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初步建立语文学习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对现有的教学方式有所调整和创新,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推动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课文《圆明园的毁灭》的授课过程中,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丰富其学习体验,教师可适当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通过媒介手段为学生展示或者播放有关圆明园的视频史料,拓展课本以外更多的内容,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之中,了解时代背景和历史发展,产生自己的见解或者思考,通过互相讨论提升思维层次,并带着自己的感悟再次反复阅读文章,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价值。
二、关注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教育新形势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尊重学生客观成长规律,对不同学生的性格、兴趣、优势和不足有切实的把握,并借助课堂教学契机引领学生发展自身特长,排解不良情绪,从语文学习中获取精神食粮。例如,在学习完《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后,教师就可以和学生展开互动,提问学生对保护大自然有什么想法,应该如何做。学生在教师问题的指引下可以就自身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说出各种各样的看法:有的学生会说爱护花草樹木,有的学生会说不浪费水资源,有的学生会说不乱扔垃圾。教师要对学生的想法予以肯定和积极的评价,并在整合学生想法的基础上作必要的补充和完善,再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总结,可以结合一定量的习作练习来巩固课堂学习效果。学生通过这堂课既掌握了文章主旨,又可以给予自身思想和行为上的一些启发,真正理解保护环境的内涵。
三、健全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
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离不开教师的正确辅导,尤其是学生人格的健全。语文教师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应付了事,没有对语文教学资源中丰富的人文价值加以利用的话,学生不仅在理解上存在困难,更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和排斥。教师只有通过教学表象深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和教师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主动配合教师工作,认真听取教师建议,从而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语文学习中陶冶情操,促进个人品质的完善。例如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时,教师首先可以了解学生对于“读书”意义的思考,在得到学生的回答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以自己的理解阅读课文,感受周恩来读书的志向。为了让学生受到人格引导,教师可以借助文章所描述的时代背景和一些史料来说明周恩来树立该志向的主要原因,借此来烘托其崇高品性。由此,学生可以意识到了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更是为了祖国强大繁荣昌盛并积蓄力量,我们也要明确自身读书志向,树立远大目标,为自身长远发展和国家日渐壮大而不懈奋斗。
四、培养学生审美,提升人文素养
语文也是一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能力的学科,唯有具备良好审美意识和能力的个体才能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或者现象形成积极的看法,更容易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语文教师也要利用鉴赏文学作品的机会挖掘学生的审美价值。比如古诗词,以《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例,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或导入动画复现诗文中描绘的场景,并展示真实的西湖照片,在课堂上还原西湖原貌,再让学生进行朗诵理解,把握关键词,对其细致揣摩欣赏,说出这些词“妙”在哪里。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互动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主动分享,才能刺激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欲望,逐步提升其审美素养。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要将学科教学和价值引导有机结合起来,渗透“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相信在教师的正确指导和学生的积极配合下,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定然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娟梅.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引导的策略[J].家长,2019(27):166-167.
[2]张金奎.小学语文教学中价值引导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