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例研究成就生物高效课堂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UHUI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一节高三生物复习课为例,从引课跟进、内容跟进、思路跟进、学法跟进等进行分类,阐述课例研究是如何成就生物高效课堂的。
  关键词 课例研究 高效课堂 先行课 跟进课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高三生物的复习课教学一直存在着时间紧,内容多,主线乱,轻教材,被动学,做题多等问题,从而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课例跟进是建立在提高教师专业成长这一核心目的的一种教研方式,采取先行课和跟进课前后对比分析的方式加以解读,目的是呈现研讨前后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实践以及其中折射出的不同的教学思想和由此带来的不同教学效果。金松涛名师工作室实施课例跟进的模式大致步骤:“导师确定课题→学习文献→A教师备课并展示教学行为(先行课)→工作室成员听课研讨,并进行集体反思→B老师进行新教学设计,并展示新教学行为(跟进课)→工作室成员二次听课研讨,并进行新集体反思→金松涛导师全程总结→授课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文章”。上述过程能让执教者和参与听评课的所有教师亲身感受研讨的过程,从而切实提高工作室成员的研修水平。下面结合“光强度与光合速率”的高三复习课,从引课跟进、内容跟进、思路跟进、学法跟进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达到高效课堂的宗旨。
  1 引课跟进
  先行课的课堂实录(引入课题):
  师(PPT展示课题: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光强度和光合速率):介绍海藻灯,提出以下问题:
  ① 海藻光合作用所需的光源是来自LED灯,还是光源?
  生:光源。
  师:光合作用的产物是糖类等有机物。
  ② LED灯为什么会发光?
  生:光反应产生电能,使LED发光。
  师:同学们阅读关于海藻灯的资料。海藻不仅提供LED电能,而且还有满足自身生命活动还需要能量,如何兼顾?因此需要海藻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
  ③ 哪些条件可以使海藻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呢?
  生:适宜的温度、pH、光照(光谱成分、光强)、二氧化碳浓度、水等。
  师:上述是为光合作用创设的外部环境,属于外因。还有其他的条件吗?
  生:色素含量、酶活性等。
  师: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外因和内因。今天就以光强度为例谈谈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评析:正式引入课题,耗时7 min。其中组织教学、简单介绍海藻灯以及问题①,耗时1 min;问题②耗时3 min;问题③耗时3 min。值得肯定的是引课素材非常新颖,能够吸引学生,但引课时间过长,LED灯的发光机理不需要在课堂上详细解释,学生只要建立起光合作用与LED发光有关即可。本节课的主题是光强度和光合速率,学生对问题③的回答纯属泛泛而谈,无需深入思考就能作答,这对高三一轮复习的意义不大。建议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和深度。另外课题名称“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光强度和光合作用”存在逻辑问题。
  跟进课的课堂实录:
  师(PPT展示本节课题名称:光强度和光合速率):据报道,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节能灯——海藻灯。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① 灯为什么会亮?
  生:有电能。
  ② 灯的亮度与太阳光强度有关吗?与海藻数量有关吗?与海藻的光合速率有关吗?如果有关,则是什么关系?
  生:有关。灯的亮度随着太阳光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海藻数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海藻光合速率的增加而增加(正相关)。
  ③ 那海藻数量越多,海藻光合速率越大吗?
  生:不一定。藻类有重叠。
  师:光合速率的概念?请翻阅教材阅读,并理解光合速率的概念。
  评析:以新闻报道的形式,直接介绍海藻灯是一种节能灯,真实性强。3个问题的设计都围绕光合速率和光照强度。4 min完成3个问题的讨论,2 min解读教材中光合速率的概念。对真正光合速率和净光合速率的区别分析透彻到位,课题名称修改更符合本节课题的核心内容。
  2 思路跟进
  先行课的课堂实录片(实验一分析):
  教师出示探究光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装置(图1),引导学生分析确定自变量及处理方法。
  生:自变量为光强度,用不同功率的灯泡置于相同位置照射或用相同功率的灯泡置于不同位置照射。
  师:因变量是什么?
  生:光合作用的强度。
  师:光合作用的强度很抽象,那具体的观测指标是什么?
  生:液滴的移动。
  师:液滴的移动能反应装置的什么现象呢?
  生:氧气的产生量;氧气的释放量。
  师:请分析两者代表的含义。
  师:步骤1、取相同实验装置5个,分别编号1~5号。步骤2、将1号进行 处理,2~5号分别置于
  。步骤3、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静置一段时间。步骤4、观察并记录装置中 。
  师:每一步体现了什么实验思想?
  学生一一作答。
  师:如果要排除环境因素对实验的干扰,应如何设置对照组?
  生:放置死亡的植物。
  师:如果3号装置正处于该植物补偿点的光强度下,则在图1标出1~5号液滴的大致位置?
  生:把1、2、3标在同一位置,4、5依次向右移动。
  师:请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回答,1、2应该在左侧,3在原来液滴位置。
  师:如果实验装置只有一组,那么该如何处理实验装置?请在图1标出5种处理的液滴位置?
  生:标注1~5的位置(学生将其中的3标在2的左侧,如图2所示)。
  师(将实验结果用曲线图表示):纵坐标是二氧化碳吸收,横坐标是光强度(图3)。   教师出示PPT准备的坐标图,引导分析坐标图上各个点的涵义。
  评析:实验一的教学环节,听课小组主要指出下列问题:(1) 实验思想并非在每一步骤都有体现,整个实验设计体现了对照的思想。(2) 授课教师仅仅对自变量和因变量做了分析。(3) 授课教师对1~5号装置的液滴所处的位置分析很到位。但对只有一个装置的分析有误,认同了学生把3标在2的左侧,实际上装置3的光强度已告知是光补偿点。因此3和2应该是同一位置。从结果到结果统计成曲线,缺少表格过渡。教师在分析曲线图各点含义时,本来已经在学生的曲线图作出相应的字母准备分析,后来又出示教师自己准备的坐标图(图4),其实没有必要。教师在授课时要善于利用学生课堂的生成资源,对于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在授课时完全可以适当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思路。
  跟进课的课堂实录:
  师:请分析实验一中的三个变量。
  学生填写完成实验步骤的空格。
  师:请预测实验结果。
  学生把试验结果画在黑板上,1~5依次从左侧向右侧排列,并把3标在原来液滴E的位置(图5)。
  教师提问画图的学生:为什么把3刚好标在E的位置。师生共同讨论光补偿点。
  师:如果只有一个装置,又该怎么标记?(假设第3组的光照强度是光补偿点)
  生:1在E的左侧,2在1的左侧,3和2同一位置,4、5依次在3的右侧(图6)。
  师:假设红墨水滴每移动1格,代表容器内氧气增加或减少单位体积。请用坐标曲线表示预期实验结果。
  生:学生展示曲线图(图7)。
  师:和学生一起分析纵坐标涵义及将坐标平移后坐标图中各字母代表的含义。如果研究对象是植株或叶片,b点位置相同吗?1号装置的作用是什么?有人认为,该实验应另增加若干个装置,放置已死亡的植物,有必要吗?
  学生讨论回答。
  评析:把先行课中的几个思考题改为预测实验结果更加符合实验设计的环节,变量分析全面到位。在表达实验结果时,教师没有告知装置3的光照强度是光补偿点,而学生在画图时恰恰把装置3的液滴移动位置与原来E点重合。教师抓住学生的思路,作为课堂生成资源,共同得出光补偿点的含义。最后附加两道实验分析题,一个强化了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另一个把平时易错的问题一并解决。评课老师认为这一环节在统计实验结果成曲线时虽然比先行课有了一个量化的过程,但作为绘制曲线最好在表格中先罗列出相应数据,再绘制曲线。
  3 学法跟进
  先行课的课堂实录(实验二分析):
  师:探究自然状态下光强度与海藻光合作用的关系,结果如图8所示。请分析各段的代谢过程,尝试画出叶肉细胞叶绿体中RuBP的含量变化曲线。
  学生集体回答:oa段:只有细胞呼吸……ce段:发生“午休”现象,CO2浓度降低……
  评析:这个片段训练学生注重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学生各段的代谢过程回答不错,但该曲线图是否通过海藻为实验对象得出的结论?对ce段学生的回答发生“午休”现象存在科学性问题。整个过程RuBP的含量分析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分析RuBP的含量变化适宜于瞬时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
  跟进课的课堂实录:
  师:请同学们讨论并分析图中曲线变化的原因。
  讨论1:用完全营养液培养的植株放入密闭的玻璃罩内放在室外进行培养一昼夜。每隔一段时间用CO2浓度检测仪测定玻璃罩内CO2浓度,绘制成如图所示曲线(水平虚线表示:实验开始时玻璃罩内CO2浓度)。分析曲线变化的原因。
  学生思考3 min。
  师:同学们可以将这么多的点根据变化趋势分AD、DH、HK三大段进行分析,然后再分若干小段深入分析。
  师:检测指标为罩内二氧化碳浓度,横坐标为时间。不同的时间点有代表什么含义呢?
  生:光照强度,还有温度。
  师:AD上升的原因?
  生:没有光照。
  师:一定没有光照吗?请看横坐标时间。
  生:前一段时间没有光照,后一段有光照但很微弱。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
  ……
  师:分析D、H两个拐点的含义及拐点所对应时间点的光照强度是什么?
  学生集体回答。
  师:(进一步追问)D和H点对应时间的光补偿点相同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
  评析:这段教学中,先行课和跟进课最大的区别就是教师在讲授相似问题时,用了不同的图表作为载体,后者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学法上则由单一的教授指导共同完成曲线图的变化原因分析转变为学生先独立思考,教师在课堂上见缝插针,随时渗透指导、交流指导、点拨指导,体现多层次的学法指导形式。
  4 内容跟进
  先行课的课堂实录(实验三分析):
  师:结合高考试题情境,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除了光照外,还会有其他因素,接下来我们继续探究其他环境因素和光强度对海藻光合作用的影响。
  实验三:(1)若实验一的CO2浓度为0.3%,现在升高到1%,该植物光合速率最大时所需要的光强度是升高还是降低了?为什么?
  (2) 请将上述实验结果在用曲线表示出来,并做文字说明。
  (3) 该小组还想就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进行探究,结果如下…
  评析:讲授到实验三时,本节课时间已结束,授课教师拖延5 min,匆忙讲解第一个小问题“二氧化碳对光合速率影响”这个实验。后两个问题根本没有时间讨论。评课教师认为,其他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内容很重要,应在下一课时继续复习。
  跟进课的课堂中,上课教师充分挖掘光照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展开讨论,如讨论2:呈现经典的实验装置图(图10)及实验结果柱状图(图11)进行讨论分析。探究其他环境因素和光强度对海藻光合作用的影响这块内容跟进课中没有涉及。在复习课中,有些专题内容过多,若在一节课中无法全部展示完成,则可以采取逐个击破分段完成。
  课例跟进研究是一种课堂行动研究,是一种比较规范的研究,是一种教师联合起来计划、观察、分析和提炼真实课堂教学的过程,为教师集体观课、课后相互评论、共同改进提供了平台。听课时,听课者的思维非常活跃,头脑里常会闪现出许多问题和设想。评课时,授课者和听课者会踊跃交流,肯定教学的亮点,发现教学的不足,提出改进的措施,为深化教学研究提供了有效途径。课堂中针对动态生成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教学,其过程具有开放、互动、动态、多元和非预期等特征,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课例研究恰注重发掘教师的实践智慧,“教学相长”, 在真实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在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地形成和积累着个体的实践性知识与经验,随着这种知识经验的丰富和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将得到显著提高,并进而形成教育和教学的实践智慧。课例跟进研究要求必需对研究的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和整理,同时还要对教学改进的点滴发现和萌生的思想脉络进行清晰地梳理和深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成果文本,从而保证后续研究更加深入,通过完成课例研究可以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和活力、充满智慧与挑战,呈现着流动美、生命美和创造美的高效课堂。
其他文献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题,每题2分,共计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下列关于糖类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都是还原糖,但元素组成不同  B. 淀粉、糖原、纤维素都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多糖  C. 蔗糖、麦芽糖、乳糖都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D. 蔗糖是淀粉的水解产物之一,麦芽糖是纤维素的水解产物之一  2. 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
摘要:孟子的天命观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天命之“天”的法则化与规律化;天命之“命”的“在我者”与“在外者”。同时,孟子的天命观与儒学的“德福一致”有着内在逻辑上的紧密联系。孟子将普通百姓的“德福一致”上升到君主的“德福一致”,对于孟子而言,民众的“德福一致”就是国家的“德福一致”,只有把黎民百姓“德福一致”的追求放在首位,君主才能“德福一致”,从而实现了天命观在其整个学说体系中的贯彻。
摘 要 考试难度是社会各界和命题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作答时长对难度的影响,反映为对考生作答表现的影响。本研究在不同作答时长条件下以高考理科综合生物试卷对考生进行测试,研究作答时长对考生作答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40 min的作答时长与目前生物试卷的思维量较为匹配,不同作答时长对考生作答表现有明显影响。  关键词 作答时长 难度 高考 理科综合 生物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高效课堂是高效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高效课堂强调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效果出发,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强调媒体的恰当使用,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扮演好导演、教练、心理辅导家、连队指导员等角色。下面以“减数分裂”的教学为例,来谈谈高效课堂的实施。  1 掌握课改精髓,抓住生物学主干知识进行教学  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的生物科学的现象和生物学事实以及生物学的
在高中生物学习中,探究性实验设计与装置分析是一个难点。为将这样的实验进行一个梳理与变式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原理,掌握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以高中生物学中的一种常见的研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实验装置(液滴移动)为例,进行相关的实验设计与研究。   设计思想:在高三复习课的实验教学中,尝试抛开传统实验设计课的直接呈现与启发式的课堂模式,即在教师的限定思维下局部思考实验的细枝末节,而是课前对学生进
我们知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常规步骤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去分母通常是方程的各项同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括号一般是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即由内向外去括号,但在具体运算时,可根据方程自身的特点,打破常规,灵活运用一些技巧解题,这样不但能提高解题的效率,而且有利于开拓思路,培养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思维能力,下面就去分母、去括号的部分技巧举例说明如下。
摘要 尝试构建基于概念图的形成性评价活动。具体过程包括前期分析、评价目标、评价任务、评价活动、反思等环节。其中评价的核心环节是从个人、小组、集体三个层次结构化知识,实现促进学生结构化知识的发展。  关键词 概念图 形成性评价 结构化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 91 文献标志码A  在生物学学习中,学生在生物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概括进而形成生物学概念,并且将此结构化进而形成概念网络,从而为生命
以“观察蚕豆叶横切模型”“探究小麦根尖组织”为例,通过明暗两条主线,围绕“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设计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分析组成植物体各种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并以小组合作为载体,带领学生探究,完成知识的构建。  1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教学思路  “植物体的组成”是苏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八章第一节内容。《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学生在本节中会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
“血糖调节”是沪教版《生命科学》第五章的内容,也是《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选择性必修模块“稳态与调节”中大概念“生命个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结构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并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保持稳态”的内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人体内血糖调节的过程十分复杂,内容较为抽象,若单凭教师讲述,学生很难理解。当前许多研究都是通过模型构建的方式,落实“血糖调节”的教学目
9.B 10.D 11.B 12.C 13.C 14.D 15.B 16.C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