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三年语文课讲解阶段的结束,高考前的复习冲刺阶段就会来临。高考复习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必然途径之一,是巩固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牢固地、系统地、全面地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怎样在短时间内将三年所学内容加以巩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综合,直至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将其转化成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复习的效率,是所有学生关心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做到突破难点,找寻规律,教给方法。下面就语文复习的方法和策略问题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突破难点
语文复习应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将考试内容见解清楚。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和一些模拟试题就会发现,对各类诗词、文章的赏析占相当大的比重。学生往往认为“赏析”是最难的一类题,自己没有那么多的知识储备,因此望而生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先讲清《考试说明》的要求,然后结合实例,减轻他们对这类试题的畏惧感。如对《山顶缆车》的赏析。这首诗写道:
它不能高飞像那空中的铁鸟
它羁泊于山上戴着钢缆的脚镣
于是它爬行在倾斜的岁月间
看脚下的沧桑
于是它爬行 在十里的红尘边
看摩天楼上的斜阳
题目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感情脉络上可分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后六句为第二层。
B.诗人连用了两个“于是”,表示了两层之间的因果关系。
C.第一层是静态描写,第二层是动态描写,诗作的感情反而变得不强烈了。
D.诗人没有把山顶缆车孤立和静止起来,而是把它置身于香港社会中,使之成为当地社会的旁观者和见证人。
这几个选项考查了三方面内容。一是关于诗的结构,如A项说明诗分两层,B项说明了层次间的关系;二是写出了缆车的寓意,将车寓意社会中人的思想感情。本题中错误的是C项。纵览全诗不难看出,第一层诗人在表现缆车外形时寄予了自己的一份情思,而在第二层中,通过动态描写更表现了它所看到的岁月的沧桑,诗人感情更强烈了。
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再联系近几年的考题可知,这类命题都是选择“不恰当的项”,类属识错题,目标较单一。赏析内容一般是指对作品的内容、语言、写作技巧的理解,不管哪类文体,都离不开这几方面。经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就会明白自己所惧怕的原来都是一些熟悉的东西,从而相信,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并不难。
二、找出规律
语文复习就是要把学生所学的零碎知识梳理成体系,让学生有一个宏观的概念。还要让学生知道,现在的考题日趋生活化、能力化。考试不能单靠学过的书本知识,而应让他们开阔视野,把注意力放到更广阔的生活中。复习过程中,老师可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学生对成语的应用不像日常用语,但又有所了解,因此在组织复习时要注意归纳总结。如: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A.现在,语言不规范的现象不仅出现在学生笔下,而且报刊书籍上也络绎不绝。
B.这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都很完整,如果再加一段就有些画蛇添足了。
C.厂里通过技术革新,产量迅速上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D.学问不可穿凿,有穿凿毛病的人常常把许多说不通的道理硬要说通,因而随意穿凿,牵强附会。
正确的选项是A。题中“络绎不绝”适用的对象是“人”,而不能是“语言文字”。由这类题可总结出使用成语的规律:(1)要从整体意义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切忌望文生义;(2)要搞清成语适用的对象和范围;(3)要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这样找到一些规律,学生就不必浪费过多的时间去死记硬背了。
三、教给方法
语文复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高考中快速、准确地答题。要达到此目标,只靠老师讲解一道道的练习题是不行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寻找答案。这就要求老师要帮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如对文言文阅读分析,先介绍一般的步骤,后进行训练,效果就较为明显。(1)速读短文,利用已有知识试译,大致理解文章内容;(2)看所设题目问的是什么,根据速读得来的印象,找出答案所在的段落、句子;(3)认真翻译、分析,得出正确答案。如:阅读短文,指出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周敦颐很有吏才,分宁有个案件长久不能确定,他一审就清楚了,人们称赞他超过了有经验的老吏。
B.周敦颐坚持原则,转运使要将一个不够死罪的人处死刑,周敦颐不顾转运使十分酷悍,与他争辩,并准备挂冠而去,终于保住了该囚的生命。
C.周敦颐对个人荣辱从不计较,他任合州判官时,部使者赵抃受谮言迷惑,对他很严厉,他处之超然。后来二人共事,赵抃仔细观察他的所为,才了解了他。
一、突破难点
语文复习应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将考试内容见解清楚。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和一些模拟试题就会发现,对各类诗词、文章的赏析占相当大的比重。学生往往认为“赏析”是最难的一类题,自己没有那么多的知识储备,因此望而生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先讲清《考试说明》的要求,然后结合实例,减轻他们对这类试题的畏惧感。如对《山顶缆车》的赏析。这首诗写道:
它不能高飞像那空中的铁鸟
它羁泊于山上戴着钢缆的脚镣
于是它爬行在倾斜的岁月间
看脚下的沧桑
于是它爬行 在十里的红尘边
看摩天楼上的斜阳
题目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感情脉络上可分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后六句为第二层。
B.诗人连用了两个“于是”,表示了两层之间的因果关系。
C.第一层是静态描写,第二层是动态描写,诗作的感情反而变得不强烈了。
D.诗人没有把山顶缆车孤立和静止起来,而是把它置身于香港社会中,使之成为当地社会的旁观者和见证人。
这几个选项考查了三方面内容。一是关于诗的结构,如A项说明诗分两层,B项说明了层次间的关系;二是写出了缆车的寓意,将车寓意社会中人的思想感情。本题中错误的是C项。纵览全诗不难看出,第一层诗人在表现缆车外形时寄予了自己的一份情思,而在第二层中,通过动态描写更表现了它所看到的岁月的沧桑,诗人感情更强烈了。
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再联系近几年的考题可知,这类命题都是选择“不恰当的项”,类属识错题,目标较单一。赏析内容一般是指对作品的内容、语言、写作技巧的理解,不管哪类文体,都离不开这几方面。经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就会明白自己所惧怕的原来都是一些熟悉的东西,从而相信,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并不难。
二、找出规律
语文复习就是要把学生所学的零碎知识梳理成体系,让学生有一个宏观的概念。还要让学生知道,现在的考题日趋生活化、能力化。考试不能单靠学过的书本知识,而应让他们开阔视野,把注意力放到更广阔的生活中。复习过程中,老师可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学生对成语的应用不像日常用语,但又有所了解,因此在组织复习时要注意归纳总结。如: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A.现在,语言不规范的现象不仅出现在学生笔下,而且报刊书籍上也络绎不绝。
B.这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都很完整,如果再加一段就有些画蛇添足了。
C.厂里通过技术革新,产量迅速上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D.学问不可穿凿,有穿凿毛病的人常常把许多说不通的道理硬要说通,因而随意穿凿,牵强附会。
正确的选项是A。题中“络绎不绝”适用的对象是“人”,而不能是“语言文字”。由这类题可总结出使用成语的规律:(1)要从整体意义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切忌望文生义;(2)要搞清成语适用的对象和范围;(3)要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这样找到一些规律,学生就不必浪费过多的时间去死记硬背了。
三、教给方法
语文复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高考中快速、准确地答题。要达到此目标,只靠老师讲解一道道的练习题是不行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寻找答案。这就要求老师要帮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如对文言文阅读分析,先介绍一般的步骤,后进行训练,效果就较为明显。(1)速读短文,利用已有知识试译,大致理解文章内容;(2)看所设题目问的是什么,根据速读得来的印象,找出答案所在的段落、句子;(3)认真翻译、分析,得出正确答案。如:阅读短文,指出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周敦颐很有吏才,分宁有个案件长久不能确定,他一审就清楚了,人们称赞他超过了有经验的老吏。
B.周敦颐坚持原则,转运使要将一个不够死罪的人处死刑,周敦颐不顾转运使十分酷悍,与他争辩,并准备挂冠而去,终于保住了该囚的生命。
C.周敦颐对个人荣辱从不计较,他任合州判官时,部使者赵抃受谮言迷惑,对他很严厉,他处之超然。后来二人共事,赵抃仔细观察他的所为,才了解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