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作文而言,先有素材的积累贮存,才会有素材的活用。因此,在素材的搜集与贮存方面,应当广取博收,积累在平时,得意在偶然。正如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所云:“夫好物得之固难,警句尤不易得。扫沙不倦,则好物出;苦心不休,则警句成。”任何写作都是以意运法,将收集的素材根据主体的情志、文章的主旨加以圆融点染的结晶,高考作文亦如是。下面,笔者试以2015年高考中出现的高分作文为例,探析素材运用之技法。
一 点染青春素材,圆融其命意
素材如同璞玉,在写作过程中,必须将芜杂的部分剔除,将有助于表现主旨的那一部分提炼出来。如素材:
沈赫赫,女,上外附中学生,2015年被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八所名校同时录取,最终她选择了哈佛大学。之前,她要在南京采访青奥会闭幕式总导演陈维亚和各个岗位的志愿者。在南京的实地考察中,沈赫赫表现突出,获得一张央视“直通青奥”晋级卡。在参加培训时,沈赫赫发挥其文学功底,为《一起去青奥》栏目主题曲《少年相知》作词;杨璐珉发挥其音乐特长,为《一起去青奥》栏目主题曲《少年相知》作曲,并和沈赫赫共同填词。7月培训结束后,经过多方评定,最终沈赫赫作为上海唯一进入最终15人名单的少年记者,于2014年8月10日至29日在南京青奥会现场,代表中央电视台进行赛事和活动报道。
沈赫赫与高考学生年龄相近,对于她的成功,不少学生肯定由衷向往,因此这个事例非常贴近考生。其实,这个素材包含着多个主题,如“社会实践”“素质教育”“勤奋好学”“勇于进取”“敢于尝试”等。天津考生是如何将这个素材融入到关于“范儿”的主题中去的呢?请看:
上外附中女生沈赫赫为什么能同时收获8所美国名校录取通知书?如果你知道她平素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行动派”,是一个视野开阔、出没于各类国际赛事、很有国际范儿的亮点人物,你就不会惊讶。范儿是一个人精气神的外显,是一个人才华的外露。站在被评判的舞台上,范儿就是一张准晋级证。倘若连范儿都没有,在竞争激烈中,你还有什么能让人一眼发现你?盛开的姿势多几分精彩,收获的清风就多出几缕。
这位考生并没有一一罗列沈赫赫的事迹,而是用“行动派”“亮点人物”“视野开阔”等词语加以概括,并用“范儿”这个主题词加以圆融,使说理具有逻辑性并富有感情。
其实,对于素材的运用,大多都是简约概括,“点”到为止,重点在于“染”,即说理、抒情。如全国新课标卷Ⅰ高分作文《致老陈的一封信》中的一段话:
对于规则与生命的漠视又体现了什么?正如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到的“无知之幕”一样: 若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被飞驰而来的机车撞倒的那一个,若自己下一秒就会因车祸丧命,那么谁还会一错再错呢?自私与短视是可怕的,是社会的定时炸弹。因为自私与短视,在车上做一些诸如接电话等危险动作,无疑是饮鸩止渴,伤害的还是我们自己。
考生并没有将“无知之幕”这个概念展开,只是用这个概念解析“小陈父亲”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接电话这一事情。如果引述“无知之幕”的内容,文章必定有游离主题之嫌,反而显得芜杂。
二 点染古今意境,圆融其命意
由某一诗句发轫,联通古今,可以相互映衬,对照写来,时空对接,别有一种奇幻的美感。如北京卷高分作文《深入灵魂的热愛》中的一段文字: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最早知道芍药,还是姜夔的那首《扬州慢》。词中的“红药”仿佛是一位多情的少女,情窦初开,多愁善感。十分痴情的她在张望,在等待,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执着、专注。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她不知为谁生。而我却知道,我家后院的这棵芍药,却是为我而生。我自幼身体虚弱,医生诊断说血气虚弱,母亲不知从哪里听来的,饮用芍药花粥可以养血调经,便托远方的亲戚帮助寻来了芍药,栽在了后院。
这位考生以《扬州慢》为素材,点出了其中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并借此渲染,通过想象描述出“红药少女”幽怨哀愁的动人形象。毫无疑问,红药是少女的灵魂,是青春爱情的象征——是命题中“深入灵魂的热爱”之物。再叙述自己与芍药的情缘,芍药花化作药材深入了“我”的身体,又何尝不是芍药的灵魂深入了“我”的身体呢?对于这种献身精神,“我”又何尝不倾心热爱呢?整段文字空灵而清新,诗意盎然而神韵隽永。再如安徽卷高分作文《因为有你,我便繁花似锦》,通篇洋溢着奇幻的诗情画意,其中的一段是:
那一年,你我邂逅于西湖。烟雨三月,西湖波光粼粼,绿波在阳光下荡漾,宛如仙人的裙摆,“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三月的烟雨,让我们牵手,从此情动迷离。断桥上,你寻觅到我,而今,我又在桥上寻你,西湖见证了我们的相聚与别离。千年的等待,你幻化为人形,与我在一起,不惧雷峰压顶。因为有你,我羽化登仙,繁花似锦。
诗化的语言、古老的神话,白娘子与书生许仙的故事以这样一种唯美的点染方式,圆融了命题中“蝴蝶翅膀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的寓意。其中的“我”联通了古今,既含有许仙的形象,又含有作者的情思,相互映衬,诗意绵长。
三 点染新闻事件,圆融其命意
天下事时时关心,有些事牢记在心。以新闻事件入文,往往具有当下性,评析得当定然会引起共鸣。如浙江卷高分作文《“写得好”更要“做得好”》中的一节:
这样的人说是一套,做是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人前是人,人后是鬼。原南京市长季建业在2010年就职演说中,写了一篇《做一名人民满意的市长》的演讲稿。他写道:“我要做一个廉洁从政的市长。公生明,廉生威。我将牢记两个‘务必’,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持以既要勤政也要廉政、既要干事也要干净的理念从政。”这说得多好呀!然而5年后,季建业就因为收受现金、购物卡、房屋装修金、股票收益、书画、低于市场价的别墅甚至墓穴用地等财物,锒铛入狱。这不是虚伪是什么?说得好,写得好,做得不好,又有什么用?据报载,重庆渝中区某局建房办主任徐鸣原来还是个才子,20世纪90年代经常在报上发表反腐倡廉的杂文,其中两篇优秀杂文还与其他作者一起出版过。所以说,写得好的不一定就人品好。“文”“人”分离,是人格在虚伪和贪婪中的分裂表现。
如果考生不是一个新闻爱好者,就不可能随手拈来这两个符合考题的事例。叙例较详,这是“染”;评析有力,“点”中了命题穴位:“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段文字虽然朴实无华,但在说理方面却能通彻斩截。事例坚实,无可辩驳;评判犀利,寸铁杀人。再如重庆卷高分作文《春风始处是理解》中的一段:
而很多时候,正是因为缺少互相理解才让生命、让世界处于无休无止的“寒冬”之中。中东地区的炮火声,我们听见了,那是对各自信仰的质疑,所引发的争议、暴力、杀戮;医院门口鲜红的印着“还我生命”的横幅,我们看见了,那是患者家属对医者缺少理解而引发的争端;余秋雨笔下的“信客”,我们读懂了,那是人们对挪用一条“红绸”的不理解,让兢兢业业、老实诚恳的老信客名声碎裂……我们没有“看见”对信仰、对生命、对工作的理解,所以“寒冬”笼罩人间,“春风”迟迟不度。
以三个事例形成排比,渲染成文,评点则用“总—分—总”的方式,逻辑清楚,论证严密,文法有序。新闻素材的运用为这篇佳作提供了强劲的能量。
如上所述,素材之运用,或先点后染,或先染后点,或化点为染,或化染为点,点染之间,只求意畅旨通。素材只有在命意的烛照之下,只有在作者的活用之下,才会显示出其确切的意义。
一 点染青春素材,圆融其命意
素材如同璞玉,在写作过程中,必须将芜杂的部分剔除,将有助于表现主旨的那一部分提炼出来。如素材:
沈赫赫,女,上外附中学生,2015年被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八所名校同时录取,最终她选择了哈佛大学。之前,她要在南京采访青奥会闭幕式总导演陈维亚和各个岗位的志愿者。在南京的实地考察中,沈赫赫表现突出,获得一张央视“直通青奥”晋级卡。在参加培训时,沈赫赫发挥其文学功底,为《一起去青奥》栏目主题曲《少年相知》作词;杨璐珉发挥其音乐特长,为《一起去青奥》栏目主题曲《少年相知》作曲,并和沈赫赫共同填词。7月培训结束后,经过多方评定,最终沈赫赫作为上海唯一进入最终15人名单的少年记者,于2014年8月10日至29日在南京青奥会现场,代表中央电视台进行赛事和活动报道。
沈赫赫与高考学生年龄相近,对于她的成功,不少学生肯定由衷向往,因此这个事例非常贴近考生。其实,这个素材包含着多个主题,如“社会实践”“素质教育”“勤奋好学”“勇于进取”“敢于尝试”等。天津考生是如何将这个素材融入到关于“范儿”的主题中去的呢?请看:
上外附中女生沈赫赫为什么能同时收获8所美国名校录取通知书?如果你知道她平素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行动派”,是一个视野开阔、出没于各类国际赛事、很有国际范儿的亮点人物,你就不会惊讶。范儿是一个人精气神的外显,是一个人才华的外露。站在被评判的舞台上,范儿就是一张准晋级证。倘若连范儿都没有,在竞争激烈中,你还有什么能让人一眼发现你?盛开的姿势多几分精彩,收获的清风就多出几缕。
这位考生并没有一一罗列沈赫赫的事迹,而是用“行动派”“亮点人物”“视野开阔”等词语加以概括,并用“范儿”这个主题词加以圆融,使说理具有逻辑性并富有感情。
其实,对于素材的运用,大多都是简约概括,“点”到为止,重点在于“染”,即说理、抒情。如全国新课标卷Ⅰ高分作文《致老陈的一封信》中的一段话:
对于规则与生命的漠视又体现了什么?正如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到的“无知之幕”一样: 若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被飞驰而来的机车撞倒的那一个,若自己下一秒就会因车祸丧命,那么谁还会一错再错呢?自私与短视是可怕的,是社会的定时炸弹。因为自私与短视,在车上做一些诸如接电话等危险动作,无疑是饮鸩止渴,伤害的还是我们自己。
考生并没有将“无知之幕”这个概念展开,只是用这个概念解析“小陈父亲”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接电话这一事情。如果引述“无知之幕”的内容,文章必定有游离主题之嫌,反而显得芜杂。
二 点染古今意境,圆融其命意
由某一诗句发轫,联通古今,可以相互映衬,对照写来,时空对接,别有一种奇幻的美感。如北京卷高分作文《深入灵魂的热愛》中的一段文字: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最早知道芍药,还是姜夔的那首《扬州慢》。词中的“红药”仿佛是一位多情的少女,情窦初开,多愁善感。十分痴情的她在张望,在等待,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执着、专注。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她不知为谁生。而我却知道,我家后院的这棵芍药,却是为我而生。我自幼身体虚弱,医生诊断说血气虚弱,母亲不知从哪里听来的,饮用芍药花粥可以养血调经,便托远方的亲戚帮助寻来了芍药,栽在了后院。
这位考生以《扬州慢》为素材,点出了其中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并借此渲染,通过想象描述出“红药少女”幽怨哀愁的动人形象。毫无疑问,红药是少女的灵魂,是青春爱情的象征——是命题中“深入灵魂的热爱”之物。再叙述自己与芍药的情缘,芍药花化作药材深入了“我”的身体,又何尝不是芍药的灵魂深入了“我”的身体呢?对于这种献身精神,“我”又何尝不倾心热爱呢?整段文字空灵而清新,诗意盎然而神韵隽永。再如安徽卷高分作文《因为有你,我便繁花似锦》,通篇洋溢着奇幻的诗情画意,其中的一段是:
那一年,你我邂逅于西湖。烟雨三月,西湖波光粼粼,绿波在阳光下荡漾,宛如仙人的裙摆,“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三月的烟雨,让我们牵手,从此情动迷离。断桥上,你寻觅到我,而今,我又在桥上寻你,西湖见证了我们的相聚与别离。千年的等待,你幻化为人形,与我在一起,不惧雷峰压顶。因为有你,我羽化登仙,繁花似锦。
诗化的语言、古老的神话,白娘子与书生许仙的故事以这样一种唯美的点染方式,圆融了命题中“蝴蝶翅膀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的寓意。其中的“我”联通了古今,既含有许仙的形象,又含有作者的情思,相互映衬,诗意绵长。
三 点染新闻事件,圆融其命意
天下事时时关心,有些事牢记在心。以新闻事件入文,往往具有当下性,评析得当定然会引起共鸣。如浙江卷高分作文《“写得好”更要“做得好”》中的一节:
这样的人说是一套,做是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人前是人,人后是鬼。原南京市长季建业在2010年就职演说中,写了一篇《做一名人民满意的市长》的演讲稿。他写道:“我要做一个廉洁从政的市长。公生明,廉生威。我将牢记两个‘务必’,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持以既要勤政也要廉政、既要干事也要干净的理念从政。”这说得多好呀!然而5年后,季建业就因为收受现金、购物卡、房屋装修金、股票收益、书画、低于市场价的别墅甚至墓穴用地等财物,锒铛入狱。这不是虚伪是什么?说得好,写得好,做得不好,又有什么用?据报载,重庆渝中区某局建房办主任徐鸣原来还是个才子,20世纪90年代经常在报上发表反腐倡廉的杂文,其中两篇优秀杂文还与其他作者一起出版过。所以说,写得好的不一定就人品好。“文”“人”分离,是人格在虚伪和贪婪中的分裂表现。
如果考生不是一个新闻爱好者,就不可能随手拈来这两个符合考题的事例。叙例较详,这是“染”;评析有力,“点”中了命题穴位:“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段文字虽然朴实无华,但在说理方面却能通彻斩截。事例坚实,无可辩驳;评判犀利,寸铁杀人。再如重庆卷高分作文《春风始处是理解》中的一段:
而很多时候,正是因为缺少互相理解才让生命、让世界处于无休无止的“寒冬”之中。中东地区的炮火声,我们听见了,那是对各自信仰的质疑,所引发的争议、暴力、杀戮;医院门口鲜红的印着“还我生命”的横幅,我们看见了,那是患者家属对医者缺少理解而引发的争端;余秋雨笔下的“信客”,我们读懂了,那是人们对挪用一条“红绸”的不理解,让兢兢业业、老实诚恳的老信客名声碎裂……我们没有“看见”对信仰、对生命、对工作的理解,所以“寒冬”笼罩人间,“春风”迟迟不度。
以三个事例形成排比,渲染成文,评点则用“总—分—总”的方式,逻辑清楚,论证严密,文法有序。新闻素材的运用为这篇佳作提供了强劲的能量。
如上所述,素材之运用,或先点后染,或先染后点,或化点为染,或化染为点,点染之间,只求意畅旨通。素材只有在命意的烛照之下,只有在作者的活用之下,才会显示出其确切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