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的语文教育教学思想空前活跃,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是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教学的方法往往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做到合理高效。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育 教学方法 求真务实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169-02
有点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天马行空,夸夸其谈,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华而不实,一堂课看起来十分热闹,教学手段新颖、教学形式多样、学生回答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是下课后,学生学会了什么,却不知所以然。如何使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想方设法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机械的学习动机,正如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钢强的毅力和非凡的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比如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活灵活现的情境、开展有趣的竞赛、巧设生动问题、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等。例如我在教学《蝌蚪找妈妈》一课,可从课题处设疑:
1、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呢?
2、小蝌蚪的妈妈究竟去了哪里呢?
3、最后小蝌蚪找到了妈妈吗?怎么找的?……这些新奇的问题容易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兴趣。设疑还可在字词处设疑、在句子上设疑、在插图处设疑、在标点处设疑、在课文重点和难点处设疑,只要能找准设疑点,学生探究阅读的兴趣就会被激发。
二、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三、加强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背诵十分重视,但在现代人眼中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是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品读课文——走出课文,扩展视野。从中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第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言语文字的优美。如我在教学《万年牢》一文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先谈谈课题后的疑问,此时学生的兴趣很大,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内心所想:有的说:“万年牢”是说某种东西特别牢、耐用;有的说可能是有人犯了错误,要坐一万年的牢狱,就叫“万年牢”……同学们听着伙伴们的回答都把猜测的目光投向我。面对个个天真活泼、求知欲很强的孩子,我因势利导地说:“你们刚才的想法都好。那么课文中的‘万年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后就知道了。”当学生第一次读完课文,’没有找出明显的答案时,学习兴趣有些低落,于是我又向学生提出:“‘万年牢’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面对这个易解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又一次高涨,很快地找出答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万年牢”的不同含义,组内交流之后在班级汇报。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交流体会三处“万年牢”之间的联系,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又如;我在《鸟的天堂》一课教学结束时,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了就离开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时是早晨,怎能看到众鸟纷飞的情景呢?又怎能说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这个问题,我又让学生通过读书,查阅大量的资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四、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法。
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境。《第一场雪》中有句话这样写着:“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蓬松松“沉甸甸两个叠词,生动具体地描绘了雪落枝头的情态。教学时,可启发学生联系平时在电视或挂图中看到的雪景来理解,对于“蓬松松”的雪球怎么是“沉甸甸的这个似乎矛盾的问题,更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来理解。如棉球是蓬松松的拿在手上不会感觉到沉,但将一团棉球放在一张薄薄的纸上,它却是沉甸甸的。联系这个生活经验,再让学生到台上亲自演示,这样学生就能正确而生动地理解到,那雪球是堆积在承载力很小的树叶上的,所以会让人感到沉甸甸的。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给达标者予以鼓励性的评价,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其体会到自己的进步,消除后进生的自卑感,使其增强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王冰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善于抓“联系”[J];教育评论;1998年03期
[2]应灵霞;;阅读教学要注重思维品质的锤炼[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3期
[3]王正帮;;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07期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育 教学方法 求真务实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169-02
有点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天马行空,夸夸其谈,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华而不实,一堂课看起来十分热闹,教学手段新颖、教学形式多样、学生回答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是下课后,学生学会了什么,却不知所以然。如何使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想方设法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机械的学习动机,正如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钢强的毅力和非凡的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比如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活灵活现的情境、开展有趣的竞赛、巧设生动问题、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等。例如我在教学《蝌蚪找妈妈》一课,可从课题处设疑:
1、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呢?
2、小蝌蚪的妈妈究竟去了哪里呢?
3、最后小蝌蚪找到了妈妈吗?怎么找的?……这些新奇的问题容易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兴趣。设疑还可在字词处设疑、在句子上设疑、在插图处设疑、在标点处设疑、在课文重点和难点处设疑,只要能找准设疑点,学生探究阅读的兴趣就会被激发。
二、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三、加强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背诵十分重视,但在现代人眼中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是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品读课文——走出课文,扩展视野。从中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第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言语文字的优美。如我在教学《万年牢》一文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先谈谈课题后的疑问,此时学生的兴趣很大,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内心所想:有的说:“万年牢”是说某种东西特别牢、耐用;有的说可能是有人犯了错误,要坐一万年的牢狱,就叫“万年牢”……同学们听着伙伴们的回答都把猜测的目光投向我。面对个个天真活泼、求知欲很强的孩子,我因势利导地说:“你们刚才的想法都好。那么课文中的‘万年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后就知道了。”当学生第一次读完课文,’没有找出明显的答案时,学习兴趣有些低落,于是我又向学生提出:“‘万年牢’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面对这个易解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又一次高涨,很快地找出答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万年牢”的不同含义,组内交流之后在班级汇报。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交流体会三处“万年牢”之间的联系,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又如;我在《鸟的天堂》一课教学结束时,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了就离开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时是早晨,怎能看到众鸟纷飞的情景呢?又怎能说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这个问题,我又让学生通过读书,查阅大量的资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四、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法。
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境。《第一场雪》中有句话这样写着:“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蓬松松“沉甸甸两个叠词,生动具体地描绘了雪落枝头的情态。教学时,可启发学生联系平时在电视或挂图中看到的雪景来理解,对于“蓬松松”的雪球怎么是“沉甸甸的这个似乎矛盾的问题,更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来理解。如棉球是蓬松松的拿在手上不会感觉到沉,但将一团棉球放在一张薄薄的纸上,它却是沉甸甸的。联系这个生活经验,再让学生到台上亲自演示,这样学生就能正确而生动地理解到,那雪球是堆积在承载力很小的树叶上的,所以会让人感到沉甸甸的。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给达标者予以鼓励性的评价,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其体会到自己的进步,消除后进生的自卑感,使其增强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王冰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善于抓“联系”[J];教育评论;1998年03期
[2]应灵霞;;阅读教学要注重思维品质的锤炼[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3期
[3]王正帮;;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