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推拿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不思饮食、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症。为临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占胃肠专科门诊的50%左右。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常迁延难愈,药物对症治疗虽可取得暂时疗效,但常易复发,长期效果不佳,且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笔者近年来运用推拿疗法治疗本病8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自2005年1月-2008年12月共门诊观察治疗85例,其中:男39例,女46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5岁;干部43例,工人19例,学生23例;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5年。辨证分型:肝气郁滞型41例,脾胃虚弱型32例,饮食积滞型12例。t6-t12段棘突旁触及阳性反应点者65例,占61.2%。
2 诊断标准
(1)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暖气、不思饮食、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至少持续4周,或在12个月中累计超过12周;(2)内镜、B超、实验室等各项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者。
3 治疗方法
3,1患者俯卧①掌推、揉,肘压、拨背腰部两侧膀胱经,重点在T6—T12段之间;②拇指压拨、短推背腰部夹脊穴,重点在背部阳性反应点处;③点按膈俞、肝俞、脾俞、胃俞、大肠俞等穴。
3,2患者仰卧①掌推、揉腹部任脉及两侧胃经路线;②双拇指交替压上腹任脉一线;③双掌波形揉全腹,拇指点按鸠尾、中脘、天枢、足三里、内关等穴;④双拇指同时拿揉颈部两侧胸锁乳突肌前缘一线。
3,3患者坐位①先用掌推揉背部及两胁,然后迅速提拿双侧肩井,边提拿,边嘱患者做暖气动作,以能排出胃内气体为佳;②双掌拍击肩井、背部及两胁。
3,4分型加减①肝气郁滞型加用:掌推膻中及两胁;压放右侧天枢穴;点按期门、章门穴。②脾胃虚弱型加用:掌擦背部督脉,以透热为度;双掌重叠颤压上腹部;掌摩气海、关元穴,以透热为度。③饮食积滞型加用:双掌重叠拿住上腹部后,令患者深吸气,然后用力咳嗽,同时医者迅速松开双手,反复3次;压放中脘穴。
4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完全消失,1年内无复发者;好转:症状基本消失,1年内偶有复发者;无效:治疗后当时症状虽有所改善但不能持续至下次治疗者。
5 讨论
5,1现代医学认为胃肠动力障碍,胃电活动异常及胃感觉过敏是FD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祖国医学则认为本病的发生与素体脾胃虚弱、情志所伤、肝郁气滞及暴饮暴食等因素有关。本套手法的特点就在于兼顾了中西医理论,并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互补互用,共同发挥治疗作用。如:在部位的选取上,胸锁乳突肌前缘,即是胃经所过之处,亦是迷走神经干在颈部的体表投影处:背部T6-T12区间段,既是膈俞、脾俞、胃俞等治疗本病要穴分布区,亦是交感神经支配胃肠活动的低级中枢分布区;上腹部任脉一线,既是胃、十二指肠的体表投影区,也是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等交感神经节分布区,还是鸠尾、中脘等治疗胃肠病的局部取穴之处。在手法的配伍上,既有推、拿、揉等机械性促进胃肠运动的手法,也运用了擦、摩、颤、点、按等传统温补理气之法。本人认为,这种双重机制协调、有机地运用于本病的治疗过程中,是本套治疗手法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因素。
5,2病例中以脑力劳动者居多,他们平时学习、工作压力较大,多数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易集中等精神症状,每遇不顺心事或突发应激事件常致本病复发或症状加重,这些表现进一步证明了本病的发生发展与精神、情志应激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因此,在推拿治疗的过程中要主动、耐心地与患者交流、谈心,尽可能地安慰患者,解除其心理压力及焦虑情绪,对提高和巩固疗效均有重要意义。
5,3治疗期间应嘱患者禁烟、酒,忌食生冷、辛辣、不易消化之食物,切忌暴饮暴食。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不思饮食、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症。为临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占胃肠专科门诊的50%左右。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常迁延难愈,药物对症治疗虽可取得暂时疗效,但常易复发,长期效果不佳,且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笔者近年来运用推拿疗法治疗本病8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自2005年1月-2008年12月共门诊观察治疗85例,其中:男39例,女46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5岁;干部43例,工人19例,学生23例;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5年。辨证分型:肝气郁滞型41例,脾胃虚弱型32例,饮食积滞型12例。t6-t12段棘突旁触及阳性反应点者65例,占61.2%。
2 诊断标准
(1)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暖气、不思饮食、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至少持续4周,或在12个月中累计超过12周;(2)内镜、B超、实验室等各项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者。
3 治疗方法
3,1患者俯卧①掌推、揉,肘压、拨背腰部两侧膀胱经,重点在T6—T12段之间;②拇指压拨、短推背腰部夹脊穴,重点在背部阳性反应点处;③点按膈俞、肝俞、脾俞、胃俞、大肠俞等穴。
3,2患者仰卧①掌推、揉腹部任脉及两侧胃经路线;②双拇指交替压上腹任脉一线;③双掌波形揉全腹,拇指点按鸠尾、中脘、天枢、足三里、内关等穴;④双拇指同时拿揉颈部两侧胸锁乳突肌前缘一线。
3,3患者坐位①先用掌推揉背部及两胁,然后迅速提拿双侧肩井,边提拿,边嘱患者做暖气动作,以能排出胃内气体为佳;②双掌拍击肩井、背部及两胁。
3,4分型加减①肝气郁滞型加用:掌推膻中及两胁;压放右侧天枢穴;点按期门、章门穴。②脾胃虚弱型加用:掌擦背部督脉,以透热为度;双掌重叠颤压上腹部;掌摩气海、关元穴,以透热为度。③饮食积滞型加用:双掌重叠拿住上腹部后,令患者深吸气,然后用力咳嗽,同时医者迅速松开双手,反复3次;压放中脘穴。
4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完全消失,1年内无复发者;好转:症状基本消失,1年内偶有复发者;无效:治疗后当时症状虽有所改善但不能持续至下次治疗者。
5 讨论
5,1现代医学认为胃肠动力障碍,胃电活动异常及胃感觉过敏是FD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祖国医学则认为本病的发生与素体脾胃虚弱、情志所伤、肝郁气滞及暴饮暴食等因素有关。本套手法的特点就在于兼顾了中西医理论,并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互补互用,共同发挥治疗作用。如:在部位的选取上,胸锁乳突肌前缘,即是胃经所过之处,亦是迷走神经干在颈部的体表投影处:背部T6-T12区间段,既是膈俞、脾俞、胃俞等治疗本病要穴分布区,亦是交感神经支配胃肠活动的低级中枢分布区;上腹部任脉一线,既是胃、十二指肠的体表投影区,也是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等交感神经节分布区,还是鸠尾、中脘等治疗胃肠病的局部取穴之处。在手法的配伍上,既有推、拿、揉等机械性促进胃肠运动的手法,也运用了擦、摩、颤、点、按等传统温补理气之法。本人认为,这种双重机制协调、有机地运用于本病的治疗过程中,是本套治疗手法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因素。
5,2病例中以脑力劳动者居多,他们平时学习、工作压力较大,多数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易集中等精神症状,每遇不顺心事或突发应激事件常致本病复发或症状加重,这些表现进一步证明了本病的发生发展与精神、情志应激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因此,在推拿治疗的过程中要主动、耐心地与患者交流、谈心,尽可能地安慰患者,解除其心理压力及焦虑情绪,对提高和巩固疗效均有重要意义。
5,3治疗期间应嘱患者禁烟、酒,忌食生冷、辛辣、不易消化之食物,切忌暴饮暴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