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是内地民营企业家,一个是来自中国台湾的外资银行中国区总经理;一个出身贫寒,一个家庭显赫,他们最终殊途同归——主动退休,然后传道授业解惑
3月10日,北京依然春寒料峭,傍晚开始刮起了凛冽的寒风。北大国际MBA(BiMBA)和其他院系的学子们依然把万众楼二层多功能厅挤得满满当当,即使厅外走廊的空地上都站满了慕名而来的人。激发见多识广的北大学子们如此热情的,是纽约银行中国区总经理、上海分行行长龚天益。作为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人生·理想”系列讲座之一,龚的题目是“从华尔街到上海”。
上台没多久,龚天益就告诉大家,自己已经在今年1月从纽约银行正式退休。这是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事实——1949年出生的龚天益还没有到达传统中的“60岁”退休年龄。
与许多公司创始人或高管一样,龚天益也有“布道情结”,但与台积电董事会主席张忠谋、Google中国区总裁李开复等人不同,讲台在龚天益的生活中所占的位置将更为重要。而对于现在一心想在高校讲课的龚天益来说,有一个人显然值得羡慕。这就是方太集团主席茅理翔。
2002年,茅理翔的儿子茅忠群提前通过了当初设定的“带三年、帮三年、看三年”的考试,正式主持集团全面事务。2005年,方太集团创业10周年,64岁的茅理翔宣布从方太董事长一职退休,转任整个集团的主席。
已经从经营一线退下来的茅理翔把时间分成了“三个1/3”:1/3的时间到企业、论坛或大学讲课,1/3读书写文章,另外1/3时间接待来访的客人。从199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演讲开始,茅理翔先后受邀到清华、北大、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大、江西财经大学等20 多所大学讲过课了,并且被聘为浙大、北师大等高校的兼职教授。
与龚天益相比,茅理翔的讲课更显得来去匆匆。一位曾经现场听过茅理翔讲课的企业老板回忆到:“茅理翔只带一个司机,驱车四个小时赶来,没有任何休息便开始演讲,他基本不用讲稿,以64岁的高龄站在讲台上连续讲了三个多小时,几百听众鸦雀无声,不时掌声迭起。讲课结束后,茅理翔甚至没喝一口茶,又匆匆和他的司机继续赶四个小时长途回宁波。主办方讲,茅理翔没收他们一分钱费用。”
事实上,对于茅理翔来说,走上校园讲坛更像是一种理想的回归。他的职业生涯最早就是从当教师开始。在创办企业之前,茅理翔还想过当作家,身体不好时甚至想过当医生,却从未有过做企业家的想法。但在企业工作的40多年里,这些个人的兴趣早就放弃了。他感慨到:“命运的安排,不知不觉就这样了,人也就是这样不断地得到、失去。”
与茅理翔类似,龚天益进入银行业也有些误打误撞。在台湾淡江文理学院(淡江大学前身)建筑系毕业后,他到了美国纽约。当时正值美国金融危机,做了一段短工,他才经朋友介绍进入华尔街的欧文银行,并且争取到公司的培训项目。欧文银行与纽约银行合并后,他于1991年担任纽约银行新加坡分行总经理。1997 年至 2003 年担任纽约银行台北分行总经理。2003年10月,他到上海任纽约银行中国区总经理一职。
在龚天益看来,自己的行为受家庭熏陶很深。他的家庭颇具文艺气息,父亲龚弘曾经担任过台湾新闻局副局长,拍摄了不少当年颇有知名度的电影,并一手创办了台湾金马奖。或许正是因为幼时受到传统儒家经典的熏陶,龚天益认为,人应该“活在当下”,要注重现世对于个人的磨炼和社会的回报。
2006年,龚天益突然决定退休。对于自己急流勇退的动机,他表示:“是因为血浓于水的感情。我是一个中国人,这一生最珍贵的青壮年都在为国外公司工作,现在,我希望回来为祖国做一些事。”
走上讲坛的龚天益似乎并不比以前当银行家时轻松。目前龚天益已经开始在台湾大学担任免费的兼职教授,讲授“大陆金融概况”课程。他表示,其实最希望能够到北大教书。“现在的我想做的事,是和更多的人一起share我的经历、我的内心体悟。”他解释到。
茅理翔也希望通过讲课传播和推广他做企业的成功经验和理念。“我现在是创造文化,这很有意义,不亚于我开发产品。”他说,“我完全是在传播一种思想,也许对其他人做企业有帮助。”
事实上,讲课对于茅理翔自己的理论思考也是一个提高。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小例子是,在面对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学生提出的尖锐问题,即“为什么交班只给儿子不给女儿”时,茅理翔总结出了“口袋论”——在第一代创业家面前,企业家与子女只有一个口袋的利益,一旦儿子、女儿结婚了,那就存在他们两个口袋,这个口袋包含儿媳、女婿等家族的因素,也由此就可能引发为利益争斗的矛盾,因此,始终将企业的所有权放到一个口袋里,则可以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内耗。而所有权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绝对控股下的分权。如今,茅理翔结合中国国情和民营企业的发展规律,总结出一套独具方太特色的经营哲学,比如“淡化家族制”、“口袋论”、“企业发展平台论”等,已经成为中国家族企业研究及MBA教学的典型案例。
目前,茅理翔正在着手于他眼中比之前更为重要的工作——将方太在家族企业的经营与传承中积累的思想系统化、产业化。曾经把几十年做企业的心悟写在《飞翔的管理》、《飞翔岁月》、《管理千千结》、《现代家族制管理》等四本书中的茅理翔,正准备出版拟名为《家业长青》的新书。
今年1月8日,茅理翔创办的“家业长青家族企业接班人学校”正式开班招生。茅理翔对这所学校的定位是非营利的公益性民办事业,主要培训对象是家族企业领袖及其接班人以及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

3月10日,北京依然春寒料峭,傍晚开始刮起了凛冽的寒风。北大国际MBA(BiMBA)和其他院系的学子们依然把万众楼二层多功能厅挤得满满当当,即使厅外走廊的空地上都站满了慕名而来的人。激发见多识广的北大学子们如此热情的,是纽约银行中国区总经理、上海分行行长龚天益。作为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人生·理想”系列讲座之一,龚的题目是“从华尔街到上海”。
上台没多久,龚天益就告诉大家,自己已经在今年1月从纽约银行正式退休。这是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事实——1949年出生的龚天益还没有到达传统中的“60岁”退休年龄。
与许多公司创始人或高管一样,龚天益也有“布道情结”,但与台积电董事会主席张忠谋、Google中国区总裁李开复等人不同,讲台在龚天益的生活中所占的位置将更为重要。而对于现在一心想在高校讲课的龚天益来说,有一个人显然值得羡慕。这就是方太集团主席茅理翔。
2002年,茅理翔的儿子茅忠群提前通过了当初设定的“带三年、帮三年、看三年”的考试,正式主持集团全面事务。2005年,方太集团创业10周年,64岁的茅理翔宣布从方太董事长一职退休,转任整个集团的主席。
已经从经营一线退下来的茅理翔把时间分成了“三个1/3”:1/3的时间到企业、论坛或大学讲课,1/3读书写文章,另外1/3时间接待来访的客人。从199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演讲开始,茅理翔先后受邀到清华、北大、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大、江西财经大学等20 多所大学讲过课了,并且被聘为浙大、北师大等高校的兼职教授。
与龚天益相比,茅理翔的讲课更显得来去匆匆。一位曾经现场听过茅理翔讲课的企业老板回忆到:“茅理翔只带一个司机,驱车四个小时赶来,没有任何休息便开始演讲,他基本不用讲稿,以64岁的高龄站在讲台上连续讲了三个多小时,几百听众鸦雀无声,不时掌声迭起。讲课结束后,茅理翔甚至没喝一口茶,又匆匆和他的司机继续赶四个小时长途回宁波。主办方讲,茅理翔没收他们一分钱费用。”
事实上,对于茅理翔来说,走上校园讲坛更像是一种理想的回归。他的职业生涯最早就是从当教师开始。在创办企业之前,茅理翔还想过当作家,身体不好时甚至想过当医生,却从未有过做企业家的想法。但在企业工作的40多年里,这些个人的兴趣早就放弃了。他感慨到:“命运的安排,不知不觉就这样了,人也就是这样不断地得到、失去。”
与茅理翔类似,龚天益进入银行业也有些误打误撞。在台湾淡江文理学院(淡江大学前身)建筑系毕业后,他到了美国纽约。当时正值美国金融危机,做了一段短工,他才经朋友介绍进入华尔街的欧文银行,并且争取到公司的培训项目。欧文银行与纽约银行合并后,他于1991年担任纽约银行新加坡分行总经理。1997 年至 2003 年担任纽约银行台北分行总经理。2003年10月,他到上海任纽约银行中国区总经理一职。
在龚天益看来,自己的行为受家庭熏陶很深。他的家庭颇具文艺气息,父亲龚弘曾经担任过台湾新闻局副局长,拍摄了不少当年颇有知名度的电影,并一手创办了台湾金马奖。或许正是因为幼时受到传统儒家经典的熏陶,龚天益认为,人应该“活在当下”,要注重现世对于个人的磨炼和社会的回报。
2006年,龚天益突然决定退休。对于自己急流勇退的动机,他表示:“是因为血浓于水的感情。我是一个中国人,这一生最珍贵的青壮年都在为国外公司工作,现在,我希望回来为祖国做一些事。”
走上讲坛的龚天益似乎并不比以前当银行家时轻松。目前龚天益已经开始在台湾大学担任免费的兼职教授,讲授“大陆金融概况”课程。他表示,其实最希望能够到北大教书。“现在的我想做的事,是和更多的人一起share我的经历、我的内心体悟。”他解释到。

茅理翔也希望通过讲课传播和推广他做企业的成功经验和理念。“我现在是创造文化,这很有意义,不亚于我开发产品。”他说,“我完全是在传播一种思想,也许对其他人做企业有帮助。”
事实上,讲课对于茅理翔自己的理论思考也是一个提高。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小例子是,在面对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学生提出的尖锐问题,即“为什么交班只给儿子不给女儿”时,茅理翔总结出了“口袋论”——在第一代创业家面前,企业家与子女只有一个口袋的利益,一旦儿子、女儿结婚了,那就存在他们两个口袋,这个口袋包含儿媳、女婿等家族的因素,也由此就可能引发为利益争斗的矛盾,因此,始终将企业的所有权放到一个口袋里,则可以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内耗。而所有权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绝对控股下的分权。如今,茅理翔结合中国国情和民营企业的发展规律,总结出一套独具方太特色的经营哲学,比如“淡化家族制”、“口袋论”、“企业发展平台论”等,已经成为中国家族企业研究及MBA教学的典型案例。
目前,茅理翔正在着手于他眼中比之前更为重要的工作——将方太在家族企业的经营与传承中积累的思想系统化、产业化。曾经把几十年做企业的心悟写在《飞翔的管理》、《飞翔岁月》、《管理千千结》、《现代家族制管理》等四本书中的茅理翔,正准备出版拟名为《家业长青》的新书。
今年1月8日,茅理翔创办的“家业长青家族企业接班人学校”正式开班招生。茅理翔对这所学校的定位是非营利的公益性民办事业,主要培训对象是家族企业领袖及其接班人以及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