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十三五”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面小康包括农业发展和农民的小康。目前,我国农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工农收入剪刀差仍然存在,农村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有关资料和数据,对农民收入现状及产生根源进行分析,探讨性地提出农民持续增收的途径。
关键词 农民收入;农业经济;持续增收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08.026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构建农民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对于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多年来,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收入有了一定增加,但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增收难的问题愈加突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从根本上确保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 农民收入现状
现阶段,农民收入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农民的收入构成及收入来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种养业不再是唯一收入来源,农、林、牧、副、渔等的收入逐渐成为农民的收入来源。农民的收入主要是务工收入、家庭经营收入以及财产性收入。第二,农民收入增加,但增长幅度趋小。第三,农民收入不稳定,实际购买力不强。
2 存在问题根源
农民素质、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等都是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造成农民收入难以持续增收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民素质低,增收基础差
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农村文盲劳动力、半文盲劳动力以及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总共占到所有劳动力的约30%,高中学历劳动力占到10%,而学历相对较高的劳动力仅仅占到1%,且文化层度高、年龄相对年轻的人大部分都是长年在外或已经移居到城市的。留守农民生产观念落后、市场意识淡薄、综合劳动技能不强,对于先进科技技术管理知识的实际接收能力相对较差,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及产业化调整,这将严重制约农民收入的增长。
2.2 分散经营决定了农民增收的艰难性
目前,土地的合理化利用属于农民增收的重点性要素,土地承包经营曾发挥过巨大作用,但现在其缺陷已日益显现出来。一方面,土地流转具有相对较大的难度,而且农民的小农生产格局还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其生产方式往往过于厨房,其劳动生产率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就得到提升。这种情况下,农民不仅要承担相应的政策风险、自然风险及技术性风险等,还必须面对不可预测的市场风险,在收入潜力的不断提升上是非常有限的。另一方面,我国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水平还相对较低,仍然处在初步阶段,其优势产业自身的主导性地位不高,产业化水平较低,且龙头企业所具有的带动性作用不强,产业链不壮大,受到资源方面以及环境方面的严重制约,导致生产成本高,从根本上影响到农民增收。
2.3 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低
农业产业化组织及合作组织日益增加,然而带动力却相对较弱,农户分散生产及市场之间没有科学化的组织形式,难以得到宏观性指导,从而难以充分发挥农产品自身所具有的特色优势以及区域优势,进而影响到农民的增收情况。此外,农民易陷入到市场虚假信号的陷阱中,难以正确把握市场的波动,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农产品不能转换成商品,更不能成为农民手中的收入。
2.4 城镇化进程质量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逐渐呈现出稳步推进的局面,而且城镇人口的规模得到日益扩大,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内在质量水平却相对较低。农民由于受户籍制度制约、土地制度制约以及集体经济制度等的制约,一些属于城镇人口的农民仅仅只是名义上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人,仅仅是实现了主要劳力的局部性转移,并不是身份及全家性转移,也不是从就业定居到户籍层面的彻底性转移。
2.5 城乡居民在收入差距层面日益扩大
随城镇化发展、市场化发展及信息化发展的日益推进,加上近年政府对“三农”投入和一系列惠民政策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已经获得了较大提升,然而与城市高收入及快增长的特点相比较,农民群体在收入量及相应增长幅度上将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进而造成城乡居民在实际收入差距上不断拉大。农民虽然取消了农业税、实行了良种补贴、减免了义务教育费用等,但农民收入与支出之间的矛盾出现新的变化,农用生产资料不断提价,从而使农民的收入出现明升暗降的现象;在知识获取方面的高成本将会给农民带来非常大的压力,一个大学生或者是研究生的培养费用非常可观,进一步造成农民收入明升暗降,农民增产不增收。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9年数据显示,城乡收入比从2002年的3.11∶1上升到2008年的3.28∶1.2。
3 农民增收途径
3.1 加强文化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增收技能
从某种程度上讲,农民自身素质水平的提升是收入增加的关键性因素,其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而要提升农民自身素质,必须要强化农村基础性教育,最大限度保证适龄儿童可以顺利入学,在一定程度上使青少年能够及时享受自身所具有的学习权力,从根本上做到基础教育面向所有学生。此外,必须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办学规模层面上进行发展,推动办学效益水平的提升。在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按需施教原则及学用结合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进一步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方面的培训,协助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技能,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3.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民务农积极性
加大“三农”扶持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对农民多给予、少索取。要进一步贯彻实施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对政策的实际执行力进行控制监督。高度重视农民教育以及就医费用,针对农村高中生、农村大学生以及农村研究生中的贫困家庭,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财政性支持,从政策上实施帮助。提高农民就医报销费用比例,从根本上减轻农民医疗压力。教育问题及医疗问题的解决,将会为收入增长消除相应的后顾之忧,促进其持续增长。
3.3 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增加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在支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以及及时供给,然后再从农业产业化角度出发,争取优势产业的实力不断增强。此外,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发展的背景下,应高度重视新兴产业占有率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产业化效益及规模化效益。生态农业、农村旅游业及加工业等属于第二第三产业,同时也是农民增收的重点发展领域,因此,要促进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发展,使资源利用率得到逐渐上升,实现农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加增收渠道。
3.4 加快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和社会保障力度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农村转移富余劳动力的有效措施,能为农民向城市转移提供便利条件。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民增收的制约,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农村剩余劳力的宣传引导、培训安置,帮助他们增强市场意识、经商意识和就业能力及农民自我保护能力;完善社会保障服务功能,使进城务工农民可以与城市居民一样,都能够享受到社会福利,实现农民收入的变相增长。
(责任编辑:赵中正)
关键词 农民收入;农业经济;持续增收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08.026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构建农民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对于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多年来,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收入有了一定增加,但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增收难的问题愈加突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从根本上确保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 农民收入现状
现阶段,农民收入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农民的收入构成及收入来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种养业不再是唯一收入来源,农、林、牧、副、渔等的收入逐渐成为农民的收入来源。农民的收入主要是务工收入、家庭经营收入以及财产性收入。第二,农民收入增加,但增长幅度趋小。第三,农民收入不稳定,实际购买力不强。
2 存在问题根源
农民素质、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等都是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造成农民收入难以持续增收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民素质低,增收基础差
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农村文盲劳动力、半文盲劳动力以及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总共占到所有劳动力的约30%,高中学历劳动力占到10%,而学历相对较高的劳动力仅仅占到1%,且文化层度高、年龄相对年轻的人大部分都是长年在外或已经移居到城市的。留守农民生产观念落后、市场意识淡薄、综合劳动技能不强,对于先进科技技术管理知识的实际接收能力相对较差,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及产业化调整,这将严重制约农民收入的增长。
2.2 分散经营决定了农民增收的艰难性
目前,土地的合理化利用属于农民增收的重点性要素,土地承包经营曾发挥过巨大作用,但现在其缺陷已日益显现出来。一方面,土地流转具有相对较大的难度,而且农民的小农生产格局还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其生产方式往往过于厨房,其劳动生产率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就得到提升。这种情况下,农民不仅要承担相应的政策风险、自然风险及技术性风险等,还必须面对不可预测的市场风险,在收入潜力的不断提升上是非常有限的。另一方面,我国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水平还相对较低,仍然处在初步阶段,其优势产业自身的主导性地位不高,产业化水平较低,且龙头企业所具有的带动性作用不强,产业链不壮大,受到资源方面以及环境方面的严重制约,导致生产成本高,从根本上影响到农民增收。
2.3 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低
农业产业化组织及合作组织日益增加,然而带动力却相对较弱,农户分散生产及市场之间没有科学化的组织形式,难以得到宏观性指导,从而难以充分发挥农产品自身所具有的特色优势以及区域优势,进而影响到农民的增收情况。此外,农民易陷入到市场虚假信号的陷阱中,难以正确把握市场的波动,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农产品不能转换成商品,更不能成为农民手中的收入。
2.4 城镇化进程质量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逐渐呈现出稳步推进的局面,而且城镇人口的规模得到日益扩大,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内在质量水平却相对较低。农民由于受户籍制度制约、土地制度制约以及集体经济制度等的制约,一些属于城镇人口的农民仅仅只是名义上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人,仅仅是实现了主要劳力的局部性转移,并不是身份及全家性转移,也不是从就业定居到户籍层面的彻底性转移。
2.5 城乡居民在收入差距层面日益扩大
随城镇化发展、市场化发展及信息化发展的日益推进,加上近年政府对“三农”投入和一系列惠民政策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已经获得了较大提升,然而与城市高收入及快增长的特点相比较,农民群体在收入量及相应增长幅度上将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进而造成城乡居民在实际收入差距上不断拉大。农民虽然取消了农业税、实行了良种补贴、减免了义务教育费用等,但农民收入与支出之间的矛盾出现新的变化,农用生产资料不断提价,从而使农民的收入出现明升暗降的现象;在知识获取方面的高成本将会给农民带来非常大的压力,一个大学生或者是研究生的培养费用非常可观,进一步造成农民收入明升暗降,农民增产不增收。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9年数据显示,城乡收入比从2002年的3.11∶1上升到2008年的3.28∶1.2。
3 农民增收途径
3.1 加强文化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增收技能
从某种程度上讲,农民自身素质水平的提升是收入增加的关键性因素,其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而要提升农民自身素质,必须要强化农村基础性教育,最大限度保证适龄儿童可以顺利入学,在一定程度上使青少年能够及时享受自身所具有的学习权力,从根本上做到基础教育面向所有学生。此外,必须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办学规模层面上进行发展,推动办学效益水平的提升。在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按需施教原则及学用结合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进一步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方面的培训,协助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技能,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3.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民务农积极性
加大“三农”扶持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对农民多给予、少索取。要进一步贯彻实施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对政策的实际执行力进行控制监督。高度重视农民教育以及就医费用,针对农村高中生、农村大学生以及农村研究生中的贫困家庭,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财政性支持,从政策上实施帮助。提高农民就医报销费用比例,从根本上减轻农民医疗压力。教育问题及医疗问题的解决,将会为收入增长消除相应的后顾之忧,促进其持续增长。
3.3 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增加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在支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以及及时供给,然后再从农业产业化角度出发,争取优势产业的实力不断增强。此外,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发展的背景下,应高度重视新兴产业占有率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产业化效益及规模化效益。生态农业、农村旅游业及加工业等属于第二第三产业,同时也是农民增收的重点发展领域,因此,要促进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发展,使资源利用率得到逐渐上升,实现农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加增收渠道。
3.4 加快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和社会保障力度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农村转移富余劳动力的有效措施,能为农民向城市转移提供便利条件。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民增收的制约,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农村剩余劳力的宣传引导、培训安置,帮助他们增强市场意识、经商意识和就业能力及农民自我保护能力;完善社会保障服务功能,使进城务工农民可以与城市居民一样,都能够享受到社会福利,实现农民收入的变相增长。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