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激发、相互驱动、辩证推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下面谈谈小学语文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一、引发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而言,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思考,而且使知、情、意等整个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无数成功者的事例证明:兴趣是引发创新的先导,他们的成果、成就无不由兴趣而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导入新课,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无论是课堂上的训练题,还是课后的巩固;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教师都应在“兴趣”上做文章,都应该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让他们在听说读写思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为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教学《凡卡》一课,当凡卡满怀希望把信寄出去的时候,信封上写着“乡下爷爷收”。到底凡卡的爷爷能不能收到这封信?这件事的结局怎样?我抓住学生迫切想知道的欲望,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时,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爷爷能收到。”有的说:“爷爷收不到。每天早上凡卡总是满怀希望地站在村口等候爷爷的回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始终不见爷爷的踪影。终于有一天凡卡被冻死在村口。”还有的说:“凡卡信上的地址没有写清楚,又没有邮票,爷爷根本收不到,这只是凡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已。”……学生的这些想象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多么美好,多么符合客观实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启迪学生创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
二、激发学生想象,发展创新思维
●挖掘教材空白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挖掘教材空白,借助教学重点、难点和读写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例如《穷人》一课,最后写渔夫表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抚养,并催桑娜快去。这时,桑娜拉开帐子,西蒙的两个孩子怎样?善良的渔夫又会怎么做?以后又是怎样?这些作者都没有写,故意留下一段空白。我利用这一能够创造想象的因素,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合理想象“拉开帐子以后”,“十年后的桑娜家”的情景。学生各抒己见,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西蒙桑娜的美好品质。
●鼓励求异思维 我们平时思考问题时有一种不自觉的思维定势,凡事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这样就难以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教师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能力从新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时教师要抓住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环节,鼓励学生把要解决的问题和已有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大胆设想,求异创新。
教《麻雀》一课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性的创造活动。作者在课文结尾写道:“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我讲完课文后,故意向学生提出异议:“猎人唤回猎狗走开了,而那只可怜的小麻雀仍在地上,没有脱离危险。猎人一走,他还会被野兽吃掉或饿死。你们忍心这样吗?”学生齐答:“不!”此时,我因势利导,请同学们给课文换个结尾。有的同学说:“猎人应该唤回猎狗,并把受惊的小麻雀放回书树上再离开。”有的说:“猎人应爬上树,轻轻把它放回窝里。”还有的说:“小麻雀是被大风刮下来的,鸟窝在树上不安全,应该……”显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求异思维训练,鼓励学生发挥创新心智,能使学生跳出常规的思维圈子,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
●引导作文创新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教学工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观察,从多方面思考、多层面想象,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形成学生实际创新能力。
如一次看图作文(写事)训练,图上画了一株月季花斜在花池内,花枝上绑着一条小围巾。图上没有人,也没有文字,给学生留下一个无限的想象空间,学生写出了许多的生动故事。有的写道:“早上,马丽上学,看到美丽的月季花被风吹倒了,她急中生智,解下自己脖子上的围巾把月季花绑起来,可是花枝就是站不直,玛丽想出一个办法来,找一根小棒支撑着,终于绑好了。马丽开心极了!”另一位写道:“……因为是我课间踢足球给月季花撞倒的,我当然有责任把它绑好,还应该向花工叔叔道一声歉,保证以后不在花池边踢足球……”不同的思维过程,编写的故事不一样。看着几十篇内容不一样的习作,足以使人感到几十颗创新求异的心在跳动。
三、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创新精神
讨论法教学具有信息源多、能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即时反馈能力等优点,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合作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导向,其特点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般采用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计论、教师讲评的步骤。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汇报、自学提问、与他人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重庆市黄兰老师教学《灰雀》一课,值得我们借鉴。学生的提问既新疑又深刻,讨论的水平也令人耳目一新。如学生问:“列宁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讲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教师不急于回答,而是因势利导,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啊!我也弄不明白。你们想想这是为什么?”一个学生说:“列宁怕小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孩。”另一个学生说:“列宁表面是对灰雀讲话,实际是跟小孩子说话。”一位历史巨人像一个普通百姓一样跟小男孩交朋友,跟灰雀交朋友,列宁爱小孩、爱灰雀之情尽在不言中,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都充分体现出来了。可见,在课堂上营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自由争辩的气氛,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就会引发学生的想象力,激活思维力,诱发创新力。
当前,开展讨论式教学有两个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一是有的教师并未真正认识讨论的优势和作用,而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教学的时髦包装。这些讨论的问题往往缺乏价值,三两分钟就草草收场,显然是搞形式而已。另一个问题就是讨论的气氛还不够热烈,效果还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教师还没有真正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或多或少还有顾虑;再者平时教学中类似的训练太少,学生还没有形成自由、自在、自觉的讨论习惯,所以讨论往往达不到预期目的。因此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教师始终要牢记三点:第一是爱护和保护;第二是帮助和培养;第三是开发和扶持。
四、开展实践活动,塑造创新个性
创新能力是学生在创新学习中产生的新想法、新发现。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例如,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晏子的大智大勇,三次反驳楚王为自己的国家赢得尊严,令学生赞叹不已。于是,让学生把表演带进课堂,设置情景,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引导学生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心理互换,那一招一式还真像那么一回事。学生情绪高涨,自编自演的课堂掌声不断,充满欢乐的气氛。这时,我又问:“出网友用另外一种方法侮辱晏子了,怎么办?”学生根据“晏子个矮,楚王瞧不起”这一事实,有自编自演了几场不同的“侮辱戏”和“反侮辱”戏,每场表演都闪烁着创新的思维火花,这样,年长月久,就能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
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下面谈谈小学语文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一、引发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而言,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思考,而且使知、情、意等整个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无数成功者的事例证明:兴趣是引发创新的先导,他们的成果、成就无不由兴趣而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导入新课,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无论是课堂上的训练题,还是课后的巩固;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教师都应在“兴趣”上做文章,都应该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让他们在听说读写思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为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教学《凡卡》一课,当凡卡满怀希望把信寄出去的时候,信封上写着“乡下爷爷收”。到底凡卡的爷爷能不能收到这封信?这件事的结局怎样?我抓住学生迫切想知道的欲望,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时,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爷爷能收到。”有的说:“爷爷收不到。每天早上凡卡总是满怀希望地站在村口等候爷爷的回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始终不见爷爷的踪影。终于有一天凡卡被冻死在村口。”还有的说:“凡卡信上的地址没有写清楚,又没有邮票,爷爷根本收不到,这只是凡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已。”……学生的这些想象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多么美好,多么符合客观实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启迪学生创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
二、激发学生想象,发展创新思维
●挖掘教材空白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挖掘教材空白,借助教学重点、难点和读写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例如《穷人》一课,最后写渔夫表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抚养,并催桑娜快去。这时,桑娜拉开帐子,西蒙的两个孩子怎样?善良的渔夫又会怎么做?以后又是怎样?这些作者都没有写,故意留下一段空白。我利用这一能够创造想象的因素,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合理想象“拉开帐子以后”,“十年后的桑娜家”的情景。学生各抒己见,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西蒙桑娜的美好品质。
●鼓励求异思维 我们平时思考问题时有一种不自觉的思维定势,凡事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这样就难以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教师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能力从新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时教师要抓住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环节,鼓励学生把要解决的问题和已有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大胆设想,求异创新。
教《麻雀》一课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性的创造活动。作者在课文结尾写道:“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我讲完课文后,故意向学生提出异议:“猎人唤回猎狗走开了,而那只可怜的小麻雀仍在地上,没有脱离危险。猎人一走,他还会被野兽吃掉或饿死。你们忍心这样吗?”学生齐答:“不!”此时,我因势利导,请同学们给课文换个结尾。有的同学说:“猎人应该唤回猎狗,并把受惊的小麻雀放回书树上再离开。”有的说:“猎人应爬上树,轻轻把它放回窝里。”还有的说:“小麻雀是被大风刮下来的,鸟窝在树上不安全,应该……”显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求异思维训练,鼓励学生发挥创新心智,能使学生跳出常规的思维圈子,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
●引导作文创新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教学工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观察,从多方面思考、多层面想象,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形成学生实际创新能力。
如一次看图作文(写事)训练,图上画了一株月季花斜在花池内,花枝上绑着一条小围巾。图上没有人,也没有文字,给学生留下一个无限的想象空间,学生写出了许多的生动故事。有的写道:“早上,马丽上学,看到美丽的月季花被风吹倒了,她急中生智,解下自己脖子上的围巾把月季花绑起来,可是花枝就是站不直,玛丽想出一个办法来,找一根小棒支撑着,终于绑好了。马丽开心极了!”另一位写道:“……因为是我课间踢足球给月季花撞倒的,我当然有责任把它绑好,还应该向花工叔叔道一声歉,保证以后不在花池边踢足球……”不同的思维过程,编写的故事不一样。看着几十篇内容不一样的习作,足以使人感到几十颗创新求异的心在跳动。
三、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创新精神
讨论法教学具有信息源多、能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即时反馈能力等优点,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合作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导向,其特点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般采用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计论、教师讲评的步骤。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汇报、自学提问、与他人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重庆市黄兰老师教学《灰雀》一课,值得我们借鉴。学生的提问既新疑又深刻,讨论的水平也令人耳目一新。如学生问:“列宁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讲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教师不急于回答,而是因势利导,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啊!我也弄不明白。你们想想这是为什么?”一个学生说:“列宁怕小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孩。”另一个学生说:“列宁表面是对灰雀讲话,实际是跟小孩子说话。”一位历史巨人像一个普通百姓一样跟小男孩交朋友,跟灰雀交朋友,列宁爱小孩、爱灰雀之情尽在不言中,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都充分体现出来了。可见,在课堂上营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自由争辩的气氛,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就会引发学生的想象力,激活思维力,诱发创新力。
当前,开展讨论式教学有两个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一是有的教师并未真正认识讨论的优势和作用,而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教学的时髦包装。这些讨论的问题往往缺乏价值,三两分钟就草草收场,显然是搞形式而已。另一个问题就是讨论的气氛还不够热烈,效果还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教师还没有真正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或多或少还有顾虑;再者平时教学中类似的训练太少,学生还没有形成自由、自在、自觉的讨论习惯,所以讨论往往达不到预期目的。因此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教师始终要牢记三点:第一是爱护和保护;第二是帮助和培养;第三是开发和扶持。
四、开展实践活动,塑造创新个性
创新能力是学生在创新学习中产生的新想法、新发现。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例如,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晏子的大智大勇,三次反驳楚王为自己的国家赢得尊严,令学生赞叹不已。于是,让学生把表演带进课堂,设置情景,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引导学生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心理互换,那一招一式还真像那么一回事。学生情绪高涨,自编自演的课堂掌声不断,充满欢乐的气氛。这时,我又问:“出网友用另外一种方法侮辱晏子了,怎么办?”学生根据“晏子个矮,楚王瞧不起”这一事实,有自编自演了几场不同的“侮辱戏”和“反侮辱”戏,每场表演都闪烁着创新的思维火花,这样,年长月久,就能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