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惜墨如金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表达作家们的立场和恭敬之心?
  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篇幅,任他们还原一场伟大的战争、放大牺牲者不屈的眼神,然后让人民聆听和铭记并为之心跳。还有,那里肥沃,适合诸多意义的滋生和建构,《不落的红石榴》《铁军》和《乌斯浑暮色》就是为红军、新四军和八路军铸造的三块丰碑,多么巍峨,需日夜朝觐和仰视。
  应该把四川的那个孩子和黄冰笔下的那只“法国大使”放在一起叙事。它们说的都是远行和逃离,在一定意义上有着相同的内心体验,值得比较和观瞻:在《出远门》里,孩子在途之艰难极为宝贵,无疑是一种成长的暗语,有寄托也有期待,更有反讽;而在小说《法国大使》里,作家在两个平实的故事里镶嵌进了更多的话题,一粒粒均如珠宝,两个评论家认为是“俯拾皆是”,以至于采撷不止,气喘吁吁。
  漢语高冷而性情内敛,却常常能透露出一种火热和绵密。乡情算是一种,如《楚辞》中散发出来的楚地文学气息,贾平凹“商州系列”中的秦汉文化色彩,还有哥伦比亚的那个叫阿拉卡塔卡的小镇,正是因为它给《百年孤独》注入了一种魔幻力量,才成就了“20世纪的文学标杆”。
  《赤阑桥》呢?
  似乎要解姜夔的那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似乎要重提宋人的那次艳遇。其实,无论情色多么古典,也无法遮挡“话说本土的新意”,还有纪念的真心。后来,我们在散文《联话薛时雨》《一条江,一个人,一幅画》《青弋江边的声音》里也体会到了作家此类的初衷,弥为珍贵,——在我们的成长中,故乡会变得越来越脆弱和菲薄,对她的回忆和抒情或许是一种抚慰和拥抱。
  9月,还想说很多,但要惜墨如金。
其他文献
多余的夜  今晚的月光是多余的  深秋的风是多余的  蟋蟀的吟唱是多余的  一些晚开的花儿是多余的  蜜蜂飞去了远方  月光和风同时落进河水里  花朵和蟋蟀声在水面上摇晃  只有流水是有效的  水流在模拟蜜蜂的嗡嗡声  并加快了一些流速  宝华山  第一次来宝华山  好像来过多次一样熟悉  秋风是个展台  把世界上所有的颜色都展示出来  唯有江水坚守本色地流淌  多年前我站在瓜洲渡  眺望对岸的吴
期刊
苏童曾称罗望子是“小说叙事艺术狂热的挖掘者”,我深以为然。但也正因如此,批评家们予其界定的先锋文学、新乡土小说、新城市写作、新生代作家等等,都显得似是而非。如果非要说,那只能是罗望子创造了独一无二的罗望子式的小说样态,正如新作《是否》,在一个并不大的叙事空间内,探寻一团乱麻生活中的人的存在价值,理性与荒诞的有度调节,审美效果、思想深度与饱满故事的完美嵌入与均衡,构建多重焦点的叙事张力,这一切都打上
期刊
1  拔着自己的头发往上飞。它做到了:  这命运里的眷顾,长出来,长得茂盛  在高楼的露台上,从那些缝隙所积攒了的薄土里  种子落下,从污秽的鸟粪或者  它们抖落的羽毛里,这些绿色的表达  一个混浊的植物学符号:给这些  一场滂沱之后萋萋蔓延的杂草命名  而我弯腰,带着剪刀,不是镰刀  新时代的农夫?我刈去它们的根(出于想象)  事实上只是剪断了它们的茎  保持住有人打理的模样,一个整洁的  环境
期刊
大病记  天冷,血管在收缩中变细  一个自我循环不畅的人  并未意识到双脚已踏向梗阻遍布的世纪  去往医院的路上,空气稀薄  正常呼吸也变得有些困难  陆续有人戴上了口罩。而那时  一种新病毒正在邻省悄然暴发  小小布片成为人与人隔离的开端  揣着那份病理报告单回到家中  我轻描淡写,对父母  隐瞒了体内恶化的部分  致命的隐疾与时下的流疫  迫使我往返于双重忧患之间  不知哪一种危险,先行到来 
期刊
北盘江南岸  一种久违的安静,围拢过来  我们坐在旷野的石头上,数星星  月光暗淡,折叠。我们的骨头里  有野火的温度和流水的声音  在北盘江南岸,群山之中  一行五人暂时忘记此行的目的  只是依稀记得,那些被焐暖的石头  竞也沾染着神性  后来有人起身,到更幽僻处  啊,仿佛某种指引,黑暗与空寂如此忍耐  一个人,多像一截尘世的诱饵  群山的象阵  有时是狮群。有时是象阵  更多时候是一群叫不出
期刊
一  她醒来时四周一片寂静。睁开眼,她在黑暗中等待了片刻。冻雨扑哧扑哧打在窗玻璃上,她抬了抬手,听到了刀子掉地上的声音。她感到全身都是痛的,特别是背部紧靠心脏那一块。她想起来了,刀好像是从王明的后背穿过去的。可是她记不得他们扭打之后,这把刀是怎样穿过王明的身体的?  他必死无疑。她早就想杀了他,杀了他也不解恨。已经快二十年了,从生了女儿之后,这个念头从来没有消减过。  她感觉眼睛涨痛,昨晚她冲向他
期刊
春桃,职业作家,已发表出版各类文学作品600余万字,被译成英、法、德、意、日、韩、泰、西班牙、葡萄牙、印度尼西亚及中文繁体等十多种文字。主要作品有《失忆的龙河口》《中国农民调查》《小岗村的故事》《民间包公》《寻找大别山》《南下北上求学记》等。  1.校花变成了警花  1983年9月的一个上午,肥西县农兴中学校园里突然出现了一辆警车。警车停在操场上的时候,其实动静并不大,高中二年级女生方雅青还是从窗
期刊
文学之所以是文学,就是因为其文学性的存在:语言的优美、结构的精妙、形象的鲜明、情感的真挚、想象的不羁、虚构的魅力……每每引人入胜。雅各布森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并非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种使特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小说是当今文学最引人关注的体裁,自然莫能例外。然而,现在诸多写现实或历史的小说,因为过多黏附在现实或历史的事象之上,追求表面的真实,缺乏文学性和审美感染力。《春风吹》作者谢方儿显
期刊
通读谢方儿的短篇小说《春风吹》,让我感觉有些茫然、不得要领的是作品当中的三个人物:马阿寿、马阿木和胡多强。  应该说,从小说开篇,作者就运用了隐匿的写作技法,让故事沉浸在若隐若现的氛围里:象征着旧时代的米店的旗子在风中飘荡;神秘人物马阿寿忽然闯进米店、立即关上大门,米店顿时便笼罩在了一片昏暗迷蒙当中;曾经失踪了许久的马阿木又回来了,并且就待在城外!  也应该说,谢方儿在《春风吹》这样一篇反映旧时代
期刊
周家失火一周后,冯雨得到消息,当即坐动车赶回。周家与冯雨没有关系,不过就是同一个沱巴镇上的远邻居。下动车,坐上开往沱巴的班车,听到一车子沱巴口音的乘客,冯雨有回到家乡的感觉。“周家发生火灾了,是吗?”冯雨明知故问地问身边的一个男子。“是的,一个星期前。”男子懒洋洋地回答。“火大吗?”“大。”“救了多久?”冯雨再问时,那男子闭上眼睛装没听见。车上人对周家失火这个话题不感兴趣,七天来,他们已经将此话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