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望曾经辉煌的苏联电影,有两位杰出的“诗电影”大师:一位是被称为“电影哲人”的塔尔科夫斯基,而另一位就是被称作“电影画人”的谢尔盖·帕拉杰诺夫。这位“苏联最后的天才导演”一生仅拍摄了四部长篇剧情电影:《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1964)、《石榴的颜色》(1968)、《苏拉姆城堡的传说》(1984)和《吟游诗人》(1988)。但是他那充满诗意的,浸染了亚美尼亚民族艳丽色彩的镜像风格,诡异、荒诞却又震撼人心的氛围,使他当之无愧于“大师”的称谓。
伟大的吟游诗人
吟游诗人是这个世界业已消失的角色。在古老的亚美尼亚传说中,却时刻伴随着吟游诗人的影子。帕拉杰诺夫是一位导演,更是一位亚美尼亚伟大的吟游诗人,他如同一个地毯编织者,出售色彩斑斓的意象。在电影艺术的圣殿里,帕拉杰诺夫是特别的、惟一的,他没有遵循一般苏联导演所走的歌颂革命的现实主义道路,更没有流于表面的展示,而是另辟蹊径,用极具先锋色彩的镜像去实现自己的艺术构想。意大利著名导演贝尔托鲁奇就是他的忠实影迷,他甚至无比崇敬地提到:“帕拉杰诺夫深深地影响了我”。
帕拉杰诺夫1924年出生于前苏联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父母都是亚美尼亚人。他从小就显示出对色彩的敏感和天神一般的绘画天赋,同时对音乐和电影同样有着浓厚的兴趣。1945年,21岁的他进入了俄罗斯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拍片,此后不久他就成为了杜甫仁科的助手。杜甫仁科是苏联“诗电影”的鼻祖,塔尔科夫斯基和帕拉杰诺夫都得益于他的教诲。1964年,帕拉杰诺夫在基辅拍摄了《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这部作品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同时也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祸。作品颠覆了苏联电影的传统,因为大胆和先锋的镜语令古板的电影局领导无法接受,同时,桀骜不驯的他公开声援被捕的知识分子,帕拉杰诺夫的名字因此上了政府的黑名单。
1968年帕拉杰诺夫回到亚美尼亚拍摄了《萨雅·诺瓦》,再次受到当局关注,被强制要求重新编辑,改名为《石榴的颜色》后才得以放映。1973年,帕拉杰诺夫被捕并判以5年苦役,从此这位导演开始了自己的“吟游”生涯,在巨大的苦痛中磨炼着自己。正如尼采所言,只有经历过地狱痛苦的人,才有创造天堂的力量。塔尔科夫斯基曾经问他,“成为导演我还缺少什么”,帕拉杰诺夫对他说,“你缺少牢狱之灾”。帕拉杰诺夫一生数次入狱,被诬陷的理由五花八门,同性恋、诈骗犯、间谍、非法交易、行贿甚至说他和寺庙的和尚通奸。
1984年,帕拉杰诺夫拍摄了出狱后的第一部作品——《苏拉姆城堡的传说》,继拍摄完《石榴的颜色》15年后重执导演筒。影片在基督教与穆斯林的对话当中,真实地再现了民族文化,抒发了民族情绪。1988年,帕拉杰诺夫借拍摄《吟游诗人》来纪念挚友塔尔科夫斯基,在这部影片中我们能洞悉到他顾影自怜的伤感和无奈,仿佛是他在为自己立传。
1990年,这位一世颠沛流离的大师终于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带着对故土的眷恋回到了亚美尼亚。
亚美尼亚的颜色
帕拉杰诺夫的电影被称作“绘画电影”,他所构造的影像世界是静止的、凝固的,他总是喜欢把镜头定格在某处,如同静物写生一样。在他的电影世界里,亚美尼亚的事物在创世纪般的传说中显出浑朴而令人迷恋的格调,她的色彩和芳香构成了帕拉杰诺夫的电影诗,洋溢着中世纪童年的稚嫩和趣味。
《石榴的颜色》是最能代表帕拉杰诺夫早期绘画电影诗风格的一部影片。片中那融合着梦幻和哲理的鲜红,显得神秘而诡异。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整个银幕中央就开始蔓延出鲜艳的石榴红,与洁白的背景相映衬而格外触目惊心。尽管作品是以十八世纪亚美尼亚伟大的民间诗人萨雅·诺瓦的传说改编的,但是若要在片中寻找连贯的叙事线却是徒劳。每一个影像都充满了隐喻性,与诗的文字相互映照,却拒绝叙事,反而产生无穷的想象,有如一则则谜语。褐色的泥土,泥土色的书卷,乳房一样饱满的萨兹琴,花纹鲜艳的红色织毯,戴着晶亮银饰的少女脚踝,鲜红的石榴汁液从匕首的另一侧涌出,一蹦一跳的白鬃毛小马,亚美尼亚风格的花色陶器,孔雀斑斓的羽毛,镜中旋转的金黄色的小天使……所有的这一切都如一幅幅静态画,处处点染着导演深邃的思索。帕拉杰诺夫曾经说道:“我并不打算讲述诗人的生活故事。我试图创造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他的恐惧、激情和痛苦”。大量晦涩的隐喻制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围绕整个电影的艺术感觉道出了中世纪亚美尼亚民族的传统,吟游诗人的遭遇象征着这个民族的苦难。电影始终流动着鲜红的希望,仿佛是一股神秘的力量,源源不断地给人以震撼。
《吟游诗人》是帕拉杰诺夫的最后一部作品。穷苦的青年爱上了富家女,为了赚足迎娶心上人的钱,他离家做了一位吟游歌手,浪迹天涯。但是离家不久,关于他去世的谣言四起,而心上人却一直默默地等待他的归来,1000个日夜的翘首跂重,有情人终成眷属。晚年的大师缺少了早期先锋探索绝决的姿态,影片开始向简约化过渡,然而镜头依旧呈现出绘画的美感,白色的瀑布水流,红褐色的山石,穿着白纱的少女们和披着花色织毯的游吟诗人。据说在帕拉杰诺夫的所有影片中,服装的选择和颜色的调配都是由他亲自操刀的。我们从绘画的颜色中看到了运动的镜头,简单而凝练的情节,甚至画面的构成都显得更加成熟。
在帕拉杰诺夫的电影中,摄影机总是固定在平视线之上一点,加上拒绝明暗分野强烈的灯光组接,令影片的每个画面、构图都有平面化的迹象,景深不复存在。这无疑叫人联想到西方中世纪绘画或“圣像”都有类同的特征。那时画家的眼睛没受过“透视法”的训练,画面内的构图,无论是前景还是后景,每个元素,都有等同的比重。在最简单的二维平面中,导演将自己民族的颜色展示给了这个世界。
超脱灵魂的神秘
帕氏的影片,始终萦绕着挥之不去的吟游精神,仿佛古希腊的盲眼诗人荷马在广阔的原野上流浪着吟诵那千古的悲剧,《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中根据乌克兰民间传说改编的情节无时无刻不在漂泊中展现着游牧民族的历史;《石榴的颜色》中诗人与自己的爱人分开,四处漂流;《苏拉姆城堡的传说》里杜尔米坎为了祖国的独立而与恋人离别,在异地他乡飘荡;《吟游诗人》中的青年为了和自己心爱的姑娘长相厮守而到处流浪。无论影片是喜剧还是悲剧,都洋溢着一种神秘和无法言说的因为漂泊而带来的灵魂的超脱。神秘,是帕拉杰诺夫电影风格中最让人困惑也是最让人震撼的元素。
在《石榴的颜色》里,诗人与爱人都由同一演员扮演,人物的动作犹如木偶,而所有的动作都属日常的惯性,如:挽纱、织布、祈祷、宰羊、狩猎等。这些动作呈现缓慢、富有节奏感的韵律,仿佛舞台上的木偶戏,又如一场场祭坛上的仪式。没有人物台词的影片中,只有画外音似的诗人的呓语:“我怎么用蜡做成爱的城堡,面对你炽热的火焰:你是火,你的衣服是火;我是火,我的衣服是黑色!”当诗人在死亡之前,戴着树冠的森林女神,引导诗人向天空放逐。坠落的是诗人脱下的黑袍,在死亡的一刹那,诗人再次看到儿时的自己幻化为上升的天使。
帕拉杰诺夫仿佛在用蒙太奇的手艺,细密地织成一件乐器。在它的音符下,一种浸渍了亚美尼亚色彩和民族忧伤的电影也慢慢开启。他挑选最难以记忆的画面和色彩,淘洗掉陈年的灰烬,抹去人们眼前的阴翳,呈现出最有特色的亚美尼亚传奇。导演曾经说:“最好的电影是拍给聋者和哑者看的。”于是我们得到一部部手语和符号的电影。喑哑的歌声和音乐传达出隐秘的启示,它们是被遗忘祖先的阴影,是火的野马,是石头上的花朵,是石榴的颜色,是阿拉伯花纹,是古老城堡的传说。
谢尔盖·帕拉杰诺夫Sergei Parajanov?
(1924——1990)
生于前苏联格鲁吉亚第比利斯。擅长并热衷于多个艺术领域:绘画、电影、音乐、抽象拼贴画、制陶、玩偶、雕塑、装配……这些使得他成为公认的特立独行的绝对原创的艺术家。
杰作《石榴的颜色》,使他的美学理论得到完美的体现,但苏联当局影业对本片的评价是“最低级别的”,无情地对它判了死刑并且关闭了通向国际电影市场的可能。
因多种莫须有罪名而长期的牢狱生活摧残了他的身体,这位不朽的艺术家于1990年患癌症去世。“随着帕拉杰诺夫的逝世,整个世界的电影事业失去了一位具有天赋的奇才”。
[责编/布丁]
伟大的吟游诗人
吟游诗人是这个世界业已消失的角色。在古老的亚美尼亚传说中,却时刻伴随着吟游诗人的影子。帕拉杰诺夫是一位导演,更是一位亚美尼亚伟大的吟游诗人,他如同一个地毯编织者,出售色彩斑斓的意象。在电影艺术的圣殿里,帕拉杰诺夫是特别的、惟一的,他没有遵循一般苏联导演所走的歌颂革命的现实主义道路,更没有流于表面的展示,而是另辟蹊径,用极具先锋色彩的镜像去实现自己的艺术构想。意大利著名导演贝尔托鲁奇就是他的忠实影迷,他甚至无比崇敬地提到:“帕拉杰诺夫深深地影响了我”。
帕拉杰诺夫1924年出生于前苏联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父母都是亚美尼亚人。他从小就显示出对色彩的敏感和天神一般的绘画天赋,同时对音乐和电影同样有着浓厚的兴趣。1945年,21岁的他进入了俄罗斯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拍片,此后不久他就成为了杜甫仁科的助手。杜甫仁科是苏联“诗电影”的鼻祖,塔尔科夫斯基和帕拉杰诺夫都得益于他的教诲。1964年,帕拉杰诺夫在基辅拍摄了《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这部作品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同时也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祸。作品颠覆了苏联电影的传统,因为大胆和先锋的镜语令古板的电影局领导无法接受,同时,桀骜不驯的他公开声援被捕的知识分子,帕拉杰诺夫的名字因此上了政府的黑名单。
1968年帕拉杰诺夫回到亚美尼亚拍摄了《萨雅·诺瓦》,再次受到当局关注,被强制要求重新编辑,改名为《石榴的颜色》后才得以放映。1973年,帕拉杰诺夫被捕并判以5年苦役,从此这位导演开始了自己的“吟游”生涯,在巨大的苦痛中磨炼着自己。正如尼采所言,只有经历过地狱痛苦的人,才有创造天堂的力量。塔尔科夫斯基曾经问他,“成为导演我还缺少什么”,帕拉杰诺夫对他说,“你缺少牢狱之灾”。帕拉杰诺夫一生数次入狱,被诬陷的理由五花八门,同性恋、诈骗犯、间谍、非法交易、行贿甚至说他和寺庙的和尚通奸。
1984年,帕拉杰诺夫拍摄了出狱后的第一部作品——《苏拉姆城堡的传说》,继拍摄完《石榴的颜色》15年后重执导演筒。影片在基督教与穆斯林的对话当中,真实地再现了民族文化,抒发了民族情绪。1988年,帕拉杰诺夫借拍摄《吟游诗人》来纪念挚友塔尔科夫斯基,在这部影片中我们能洞悉到他顾影自怜的伤感和无奈,仿佛是他在为自己立传。
1990年,这位一世颠沛流离的大师终于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带着对故土的眷恋回到了亚美尼亚。
亚美尼亚的颜色
帕拉杰诺夫的电影被称作“绘画电影”,他所构造的影像世界是静止的、凝固的,他总是喜欢把镜头定格在某处,如同静物写生一样。在他的电影世界里,亚美尼亚的事物在创世纪般的传说中显出浑朴而令人迷恋的格调,她的色彩和芳香构成了帕拉杰诺夫的电影诗,洋溢着中世纪童年的稚嫩和趣味。
《石榴的颜色》是最能代表帕拉杰诺夫早期绘画电影诗风格的一部影片。片中那融合着梦幻和哲理的鲜红,显得神秘而诡异。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整个银幕中央就开始蔓延出鲜艳的石榴红,与洁白的背景相映衬而格外触目惊心。尽管作品是以十八世纪亚美尼亚伟大的民间诗人萨雅·诺瓦的传说改编的,但是若要在片中寻找连贯的叙事线却是徒劳。每一个影像都充满了隐喻性,与诗的文字相互映照,却拒绝叙事,反而产生无穷的想象,有如一则则谜语。褐色的泥土,泥土色的书卷,乳房一样饱满的萨兹琴,花纹鲜艳的红色织毯,戴着晶亮银饰的少女脚踝,鲜红的石榴汁液从匕首的另一侧涌出,一蹦一跳的白鬃毛小马,亚美尼亚风格的花色陶器,孔雀斑斓的羽毛,镜中旋转的金黄色的小天使……所有的这一切都如一幅幅静态画,处处点染着导演深邃的思索。帕拉杰诺夫曾经说道:“我并不打算讲述诗人的生活故事。我试图创造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他的恐惧、激情和痛苦”。大量晦涩的隐喻制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围绕整个电影的艺术感觉道出了中世纪亚美尼亚民族的传统,吟游诗人的遭遇象征着这个民族的苦难。电影始终流动着鲜红的希望,仿佛是一股神秘的力量,源源不断地给人以震撼。
《吟游诗人》是帕拉杰诺夫的最后一部作品。穷苦的青年爱上了富家女,为了赚足迎娶心上人的钱,他离家做了一位吟游歌手,浪迹天涯。但是离家不久,关于他去世的谣言四起,而心上人却一直默默地等待他的归来,1000个日夜的翘首跂重,有情人终成眷属。晚年的大师缺少了早期先锋探索绝决的姿态,影片开始向简约化过渡,然而镜头依旧呈现出绘画的美感,白色的瀑布水流,红褐色的山石,穿着白纱的少女们和披着花色织毯的游吟诗人。据说在帕拉杰诺夫的所有影片中,服装的选择和颜色的调配都是由他亲自操刀的。我们从绘画的颜色中看到了运动的镜头,简单而凝练的情节,甚至画面的构成都显得更加成熟。
在帕拉杰诺夫的电影中,摄影机总是固定在平视线之上一点,加上拒绝明暗分野强烈的灯光组接,令影片的每个画面、构图都有平面化的迹象,景深不复存在。这无疑叫人联想到西方中世纪绘画或“圣像”都有类同的特征。那时画家的眼睛没受过“透视法”的训练,画面内的构图,无论是前景还是后景,每个元素,都有等同的比重。在最简单的二维平面中,导演将自己民族的颜色展示给了这个世界。
超脱灵魂的神秘
帕氏的影片,始终萦绕着挥之不去的吟游精神,仿佛古希腊的盲眼诗人荷马在广阔的原野上流浪着吟诵那千古的悲剧,《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中根据乌克兰民间传说改编的情节无时无刻不在漂泊中展现着游牧民族的历史;《石榴的颜色》中诗人与自己的爱人分开,四处漂流;《苏拉姆城堡的传说》里杜尔米坎为了祖国的独立而与恋人离别,在异地他乡飘荡;《吟游诗人》中的青年为了和自己心爱的姑娘长相厮守而到处流浪。无论影片是喜剧还是悲剧,都洋溢着一种神秘和无法言说的因为漂泊而带来的灵魂的超脱。神秘,是帕拉杰诺夫电影风格中最让人困惑也是最让人震撼的元素。
在《石榴的颜色》里,诗人与爱人都由同一演员扮演,人物的动作犹如木偶,而所有的动作都属日常的惯性,如:挽纱、织布、祈祷、宰羊、狩猎等。这些动作呈现缓慢、富有节奏感的韵律,仿佛舞台上的木偶戏,又如一场场祭坛上的仪式。没有人物台词的影片中,只有画外音似的诗人的呓语:“我怎么用蜡做成爱的城堡,面对你炽热的火焰:你是火,你的衣服是火;我是火,我的衣服是黑色!”当诗人在死亡之前,戴着树冠的森林女神,引导诗人向天空放逐。坠落的是诗人脱下的黑袍,在死亡的一刹那,诗人再次看到儿时的自己幻化为上升的天使。
帕拉杰诺夫仿佛在用蒙太奇的手艺,细密地织成一件乐器。在它的音符下,一种浸渍了亚美尼亚色彩和民族忧伤的电影也慢慢开启。他挑选最难以记忆的画面和色彩,淘洗掉陈年的灰烬,抹去人们眼前的阴翳,呈现出最有特色的亚美尼亚传奇。导演曾经说:“最好的电影是拍给聋者和哑者看的。”于是我们得到一部部手语和符号的电影。喑哑的歌声和音乐传达出隐秘的启示,它们是被遗忘祖先的阴影,是火的野马,是石头上的花朵,是石榴的颜色,是阿拉伯花纹,是古老城堡的传说。
谢尔盖·帕拉杰诺夫Sergei Parajanov?
(1924——1990)
生于前苏联格鲁吉亚第比利斯。擅长并热衷于多个艺术领域:绘画、电影、音乐、抽象拼贴画、制陶、玩偶、雕塑、装配……这些使得他成为公认的特立独行的绝对原创的艺术家。
杰作《石榴的颜色》,使他的美学理论得到完美的体现,但苏联当局影业对本片的评价是“最低级别的”,无情地对它判了死刑并且关闭了通向国际电影市场的可能。
因多种莫须有罪名而长期的牢狱生活摧残了他的身体,这位不朽的艺术家于1990年患癌症去世。“随着帕拉杰诺夫的逝世,整个世界的电影事业失去了一位具有天赋的奇才”。
[责编/布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