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有限能源的使用效率,出产更多的产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大自然的法则。人类节能减排,是在对环境污染反思中认识的;动物节能,则是选择进化中长期与环境因素磨合造就的。科学家研究发现,动物的节能结构与技巧,比人类更高明,更合乎科学原理,是人类学习的范本。
节能模范自天成
鸟在空中飞翔时既要克服地心的引力,又要战胜空气的阻力,消耗的能量是地面运动的十几倍。鸟在进化选择中发展了高效的节能结构和运动方式,成为人类空间动力学研究的模式动物。
鸟类身体呈流线形,大大减少了在空气中运动时受到的阻力。鸟的胸部肌肉非常发达,而且积聚着大量的能量。飞行时,两只翅膀不断地上下扇动气流,产生巨大的下压抵抗力,足使鸟类能够快速前行。其次,鸟类的骨头是空心的,里面充有空气,头骨是一个完整的骨片,身体各部位的骨椎也相互愈合在一起,肋骨上有钩状突起,互相钩接,形成强固的胸廓。这些独特的骨骼结构不仅减轻了乌的自身质量,还增强了飞翔的能力。
鸟类的肺是实心的,呈海绵状,还连有9个气囊,在飞翔时,空气由鸟鼻孔吸入后,一部分在肺里直接进行气体交换,另一部分存入气囊,再经肺腔排出。所以,鸟类在飞行时只进行一次吸气,但肺部进行了两次气体交换,省了一半的呼吸耗能,保证了飞行中有足够的氧气供应。
鸟类飞羽非常轻但结构坚韧。羽毛的中央是一根羽轴,两边着生羽片,羽毛基部还有一团绒羽。羽片是由许许多多平行细长的羽枝组成,每根羽枝可以看作一根小“羽毛”,两侧密生精细的羽小枝。这种天成的结构有效地减少了飞行时的空气阻力,展翅飞翔时能产生的升力,还能除震颤、消噪音。有些鸟在长途迁徙中,常排成行,利用头鸟振翅的气流,节省飞行用力。一只100克体重的鸟飞行1千米只消耗680焦耳的能量,只是陆地动物的1/3。
鸟儿与空气动力学的结缘已有1亿多年的历史,它们的节能结构和飞行原理,一直是人工航天器仿生的对象,但人类至今还没有弄清楚鸟的扑翼原理,这也是人类~直造不出扑翼机的原因。
海豚节能是个谜
在所有的海洋哺乳动物中,海豚无疑是同人类最亲近也最聪明的。与人类一样,海豚也有学习能力,比黑猩猩还胜一筹。成年海豚的平均脑重为1600克~1800克,比人脑还重,而且海豚的大脑皮层上布满沟回,远远多于猕猴,而仅次于人类。现在海豚被人训练做表演明星、探测海中危险物品、海洋侦察、军事布雷等工作,成了人类的朋友和得力助手。
海豚皮肤光洁,游速很快,感觉一点也不费力。海豚不仅有一个理想的流线型体形,而且还有特殊的皮肤结构。海豚的皮肤分两层:外层薄而富有弹性,里层是乳头层和刺状层。乳头层里有稠密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其间充满脂肪,可使水流引起的振动减弱。人们依照海豚皮的这种功能和结构研制成一种人造海豚皮,试验表明,将人造海豚皮贴到鱼雷上时,鱼雷在水中的运动阻力至少减小50%。
日本的科学家研究发现,海豚身上柔软的皮肤每2小时就要剥落一次。为了了解这种柔软皮肤和剥落的作用,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计算机模拟程序,模拟出水流作用于海豚皮肤以及每一片皮肤剥落的模型。研究人员发现,这种柔软的起伏不平的皮肤有助于减少摩擦力,皮肤剥落的过程能够扰乱水流形成的小旋涡,从而减少阻力。目前,研究人员正对模型进行改进,希望能够更加准确地模仿海豚的皮肤。这些结果可能有助于科学家设计出速度更快、能效比更高的船只、大型客轮和潜艇。
人们还发现,海豚在同舰艇比赛时,游速增加一倍,但心跳与呼吸却仍保持平时一样的速率。科学家对此十分惊讶,这种节能术自然界少有,人类机器更是望尘莫及,如果能搞清其中的原理并将其用于人类的节能设计,将会大大促进人类节能减排。
冬眠成就节能冠军
龟、鳖、蛇等爬行类动物,没有恒定的体温,每到冬天,它们都要沉入水底淤泥、钻进沙堆或躲进洞穴,几个月不吃不喝进行冬眠。爬行动物在冬眠时体温会降到2℃,细胞中的酶停止了活动,新陈代谢也几乎停止,节省了大量的食物和能量。此种高超的节能技巧,大部分动物是无法做到的。蛇在不冬眠时,捕食一次可以很长时间不吃东西。泰国一家动物园的一条7米长的蟒禁食两年半竟没有死,只是体重从57千克下降到27千克,真算是爬行动物中的节能冠军了。
熊冬眠时高超的节能技巧,也相当惊人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在冬眠时体温会急速下降,但熊的体温只会下降约4℃,心跳速率减缓75%,能量来源就是熊体内储存着大量的脂肪,脂肪新陈代谢会产生毒素。但熊在冬眠时,肝脏会将这些毒素分解为无害的物质。这种生化机制还能让熊回收代谢的水分,进行循环利用,因此,熊在冬眠时不用排尿。医学家们对熊的这种本领特别感兴趣,因为不但它的节能技巧可以仿生,熊肝脏细胞的解毒能力,在医学上也大有用处,如果能搞清它的原理,就可以用于尿毒症的治疗,给众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动物的冬眠完全是一项对付不利环境的保护性行为。引起动物冬眠的主要因素,一是环境温度的降低,二是食物的缺乏。动物冬眠会引起甲状腺和肾上腺作用的降低,生殖腺却发育正常。冬眠后的动物抗菌抗病能力反而比平时有所增加,显然,节能的冬眠对它们是有益的,使它们到翌年春天苏醒以后动作更加灵敏,食欲更加旺盛,而身体内的一切器官更会显出返老还童的现象。人类是否可以通过冬眠节能治疗疾病,改善病变器官的功能?医学家们正在研究中。寻找人与熊代谢类型的共同点,用熊的冬眠节能机制为人类健康服务,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
循环利用出美名
有“沙漠之舟”美称的骆驼,不仅能贮水,还善于保水,耐干渴在动物界是出了名的。有人曾把几头骆驼拴在沙漠中晒了8天,结果它们失去了占体重1/4的水分,但血液中的水分只失去1/10,血液循环仍然畅通无阻,因而仍能以惊人的毅力,挺立在骄阳之下。解剖发现,驼峰里装的不是水而是脂肪,脂肪在氧化产生热量的同时也产生了水分,所以骆驼能长时间挨饿和不喝水。骆驼出汗很少,排尿量也少,这可以节省大量水分。代谢产生的废物尿素对机体有很大的毒性,一般的动物失水后会尿中毒,但骆驼的肝脏能将尿素分解,合成新的蛋白质。这种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物质的本领,在动物界也是很少见的。
一头成年的骆驼,能驮运重物长途跋涉,速度和耐力胜过马匹。澳大利亚曾举行过一次骆驼与马的180千米赛跑。结果马以微弱的优势赢了这场比赛,可是随即便倒毙了。而骆驼经过一夜的休息后,第二天仍以同样速度跑了180千米。骆驼的血浆中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可以保持血液中的水分。每当体内的水分明显损耗时,这种蛋白质仍能维持血液中的水分,保证血液循环正常进行。科学家把骆驼血浆里的这种蛋白质注射到兔子体内,结果这些兔子在沙漠中断水7天,体内水分丧失30%,仍未死亡;而没有注射过这种蛋白质的兔子,失水10%就夭折了。
巢穴构建有奇法
昆虫是动物界最大的类群,在进化选择中,它们也发展了许多节能本领。有一种黑翅土白蚁,它们的巢穴大都建在水库或江河的土坝中,离地面几米到十几米不等。主巢是蚁后居住的地方,主巢的顶部呈拱形,就像黄土高原上的窑洞。下面还修有贮水池,既可以存放渗进来的雨水,防止蚁巢被浸泡,还有保持蚁巢湿度的作用。主巢周围有副巢,副巢是工蚁和兵蚁居住的地方,是由工蚁利用木头的碎末和真菌菌丝建成的,很像建筑上的保温材料。白蚁副巢内蚁道纵横交错,空气流通,夏天隔热通风,冬季保暖,总能使蚁巢保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是最好的自然空调。在人类使用空调时,白蚁建造的节能空调已在大自然运转上亿年了,这可是人类没有想到的。
蜜蜂是昆虫的节能模范,工蜂用蜡建造蜂巢时,打造成六角形结构,巢房刚好对半错开,组合成的六角形的边交叉点,成了内侧六角形的中心。人们总是心存好奇,为什么工蜂会选择将蜂巢设计成六角形而非其他形状?如果蜂巢呈圆形或八角形,会出现空隙:如果是三角形或四角形,则会减小面积。工蜂就这样用最少的材料,造出了尽可能大的蜂巢,还提高了强度,防止巢房破裂。因为蜂窝结构节省原材料,又非常坚固,它的原理一直用于机翼和人造卫星外壳的设计制造。
另外,采蜜的组织工作也是十分严密,先由侦察蜂探蜜源,确定飞行的最佳线路,蜂群取得正确的信息后,才纷纷出发,这样可以用最经济的劳动收获更多的蜜。当蜂群中雄蜂数量过多时,工蜂就会采取断然的手段,将一些雄蜂驱逐出去,以节省食物,因为雄蜂唯一的工作就是与蜂王交尾,蜂王根本不需要那么多情郎。
节能模范自天成
鸟在空中飞翔时既要克服地心的引力,又要战胜空气的阻力,消耗的能量是地面运动的十几倍。鸟在进化选择中发展了高效的节能结构和运动方式,成为人类空间动力学研究的模式动物。
鸟类身体呈流线形,大大减少了在空气中运动时受到的阻力。鸟的胸部肌肉非常发达,而且积聚着大量的能量。飞行时,两只翅膀不断地上下扇动气流,产生巨大的下压抵抗力,足使鸟类能够快速前行。其次,鸟类的骨头是空心的,里面充有空气,头骨是一个完整的骨片,身体各部位的骨椎也相互愈合在一起,肋骨上有钩状突起,互相钩接,形成强固的胸廓。这些独特的骨骼结构不仅减轻了乌的自身质量,还增强了飞翔的能力。
鸟类的肺是实心的,呈海绵状,还连有9个气囊,在飞翔时,空气由鸟鼻孔吸入后,一部分在肺里直接进行气体交换,另一部分存入气囊,再经肺腔排出。所以,鸟类在飞行时只进行一次吸气,但肺部进行了两次气体交换,省了一半的呼吸耗能,保证了飞行中有足够的氧气供应。
鸟类飞羽非常轻但结构坚韧。羽毛的中央是一根羽轴,两边着生羽片,羽毛基部还有一团绒羽。羽片是由许许多多平行细长的羽枝组成,每根羽枝可以看作一根小“羽毛”,两侧密生精细的羽小枝。这种天成的结构有效地减少了飞行时的空气阻力,展翅飞翔时能产生的升力,还能除震颤、消噪音。有些鸟在长途迁徙中,常排成行,利用头鸟振翅的气流,节省飞行用力。一只100克体重的鸟飞行1千米只消耗680焦耳的能量,只是陆地动物的1/3。
鸟儿与空气动力学的结缘已有1亿多年的历史,它们的节能结构和飞行原理,一直是人工航天器仿生的对象,但人类至今还没有弄清楚鸟的扑翼原理,这也是人类~直造不出扑翼机的原因。
海豚节能是个谜
在所有的海洋哺乳动物中,海豚无疑是同人类最亲近也最聪明的。与人类一样,海豚也有学习能力,比黑猩猩还胜一筹。成年海豚的平均脑重为1600克~1800克,比人脑还重,而且海豚的大脑皮层上布满沟回,远远多于猕猴,而仅次于人类。现在海豚被人训练做表演明星、探测海中危险物品、海洋侦察、军事布雷等工作,成了人类的朋友和得力助手。
海豚皮肤光洁,游速很快,感觉一点也不费力。海豚不仅有一个理想的流线型体形,而且还有特殊的皮肤结构。海豚的皮肤分两层:外层薄而富有弹性,里层是乳头层和刺状层。乳头层里有稠密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其间充满脂肪,可使水流引起的振动减弱。人们依照海豚皮的这种功能和结构研制成一种人造海豚皮,试验表明,将人造海豚皮贴到鱼雷上时,鱼雷在水中的运动阻力至少减小50%。
日本的科学家研究发现,海豚身上柔软的皮肤每2小时就要剥落一次。为了了解这种柔软皮肤和剥落的作用,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计算机模拟程序,模拟出水流作用于海豚皮肤以及每一片皮肤剥落的模型。研究人员发现,这种柔软的起伏不平的皮肤有助于减少摩擦力,皮肤剥落的过程能够扰乱水流形成的小旋涡,从而减少阻力。目前,研究人员正对模型进行改进,希望能够更加准确地模仿海豚的皮肤。这些结果可能有助于科学家设计出速度更快、能效比更高的船只、大型客轮和潜艇。
人们还发现,海豚在同舰艇比赛时,游速增加一倍,但心跳与呼吸却仍保持平时一样的速率。科学家对此十分惊讶,这种节能术自然界少有,人类机器更是望尘莫及,如果能搞清其中的原理并将其用于人类的节能设计,将会大大促进人类节能减排。
冬眠成就节能冠军
龟、鳖、蛇等爬行类动物,没有恒定的体温,每到冬天,它们都要沉入水底淤泥、钻进沙堆或躲进洞穴,几个月不吃不喝进行冬眠。爬行动物在冬眠时体温会降到2℃,细胞中的酶停止了活动,新陈代谢也几乎停止,节省了大量的食物和能量。此种高超的节能技巧,大部分动物是无法做到的。蛇在不冬眠时,捕食一次可以很长时间不吃东西。泰国一家动物园的一条7米长的蟒禁食两年半竟没有死,只是体重从57千克下降到27千克,真算是爬行动物中的节能冠军了。
熊冬眠时高超的节能技巧,也相当惊人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在冬眠时体温会急速下降,但熊的体温只会下降约4℃,心跳速率减缓75%,能量来源就是熊体内储存着大量的脂肪,脂肪新陈代谢会产生毒素。但熊在冬眠时,肝脏会将这些毒素分解为无害的物质。这种生化机制还能让熊回收代谢的水分,进行循环利用,因此,熊在冬眠时不用排尿。医学家们对熊的这种本领特别感兴趣,因为不但它的节能技巧可以仿生,熊肝脏细胞的解毒能力,在医学上也大有用处,如果能搞清它的原理,就可以用于尿毒症的治疗,给众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动物的冬眠完全是一项对付不利环境的保护性行为。引起动物冬眠的主要因素,一是环境温度的降低,二是食物的缺乏。动物冬眠会引起甲状腺和肾上腺作用的降低,生殖腺却发育正常。冬眠后的动物抗菌抗病能力反而比平时有所增加,显然,节能的冬眠对它们是有益的,使它们到翌年春天苏醒以后动作更加灵敏,食欲更加旺盛,而身体内的一切器官更会显出返老还童的现象。人类是否可以通过冬眠节能治疗疾病,改善病变器官的功能?医学家们正在研究中。寻找人与熊代谢类型的共同点,用熊的冬眠节能机制为人类健康服务,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
循环利用出美名
有“沙漠之舟”美称的骆驼,不仅能贮水,还善于保水,耐干渴在动物界是出了名的。有人曾把几头骆驼拴在沙漠中晒了8天,结果它们失去了占体重1/4的水分,但血液中的水分只失去1/10,血液循环仍然畅通无阻,因而仍能以惊人的毅力,挺立在骄阳之下。解剖发现,驼峰里装的不是水而是脂肪,脂肪在氧化产生热量的同时也产生了水分,所以骆驼能长时间挨饿和不喝水。骆驼出汗很少,排尿量也少,这可以节省大量水分。代谢产生的废物尿素对机体有很大的毒性,一般的动物失水后会尿中毒,但骆驼的肝脏能将尿素分解,合成新的蛋白质。这种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物质的本领,在动物界也是很少见的。
一头成年的骆驼,能驮运重物长途跋涉,速度和耐力胜过马匹。澳大利亚曾举行过一次骆驼与马的180千米赛跑。结果马以微弱的优势赢了这场比赛,可是随即便倒毙了。而骆驼经过一夜的休息后,第二天仍以同样速度跑了180千米。骆驼的血浆中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可以保持血液中的水分。每当体内的水分明显损耗时,这种蛋白质仍能维持血液中的水分,保证血液循环正常进行。科学家把骆驼血浆里的这种蛋白质注射到兔子体内,结果这些兔子在沙漠中断水7天,体内水分丧失30%,仍未死亡;而没有注射过这种蛋白质的兔子,失水10%就夭折了。
巢穴构建有奇法
昆虫是动物界最大的类群,在进化选择中,它们也发展了许多节能本领。有一种黑翅土白蚁,它们的巢穴大都建在水库或江河的土坝中,离地面几米到十几米不等。主巢是蚁后居住的地方,主巢的顶部呈拱形,就像黄土高原上的窑洞。下面还修有贮水池,既可以存放渗进来的雨水,防止蚁巢被浸泡,还有保持蚁巢湿度的作用。主巢周围有副巢,副巢是工蚁和兵蚁居住的地方,是由工蚁利用木头的碎末和真菌菌丝建成的,很像建筑上的保温材料。白蚁副巢内蚁道纵横交错,空气流通,夏天隔热通风,冬季保暖,总能使蚁巢保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是最好的自然空调。在人类使用空调时,白蚁建造的节能空调已在大自然运转上亿年了,这可是人类没有想到的。
蜜蜂是昆虫的节能模范,工蜂用蜡建造蜂巢时,打造成六角形结构,巢房刚好对半错开,组合成的六角形的边交叉点,成了内侧六角形的中心。人们总是心存好奇,为什么工蜂会选择将蜂巢设计成六角形而非其他形状?如果蜂巢呈圆形或八角形,会出现空隙:如果是三角形或四角形,则会减小面积。工蜂就这样用最少的材料,造出了尽可能大的蜂巢,还提高了强度,防止巢房破裂。因为蜂窝结构节省原材料,又非常坚固,它的原理一直用于机翼和人造卫星外壳的设计制造。
另外,采蜜的组织工作也是十分严密,先由侦察蜂探蜜源,确定飞行的最佳线路,蜂群取得正确的信息后,才纷纷出发,这样可以用最经济的劳动收获更多的蜜。当蜂群中雄蜂数量过多时,工蜂就会采取断然的手段,将一些雄蜂驱逐出去,以节省食物,因为雄蜂唯一的工作就是与蜂王交尾,蜂王根本不需要那么多情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