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百年与新时代精神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lee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百年前的中华大地上,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学生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强烈抗议帝国主义列强把持下的“巴黎和会”所作出的关于将德国在我国山东所强占的特权转让给日本的决定;坚决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政策;要求惩办出卖国家主权的卖国贼。群情激奋的学生们面对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喊出了“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激荡神州:“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这一场引起了全国性民族救亡运动的事件,就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的转折事件,拉开了中国现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在学界,五四运动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五四运动,是指1919年5月4日那一天,北京学生游行示威的运动;而广义的五四运动,则指发生在1915年至1921年间的一系列事件,从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到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激起中国民众高涨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反抗情绪,中国学生及民众发起的一系列反帝反封建运动,也包括一直延续至20年代初期的思想解放运动。毛泽东把1919年~1921年称为“五四时期”,并把它称之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个时期。
  五四运动不仅在近代中国政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也是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篇章。五四运动期间,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成為社会流行的新思潮。1919年9月,《新青年》第6卷由李大钊主编,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专号”,刊登了7篇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介绍、研究马克思及其学说的文章,放大了传播的社会效应。同时期,各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层出不穷,五四运动中涌现的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迅速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开始自觉地到工人群众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这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道路选择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指导思想的确定,提供了极大助力。
  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之所以具有深刻的内容、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持久的生命力,就在于它适应了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历史前进的要求,把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任务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可以说,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五四运动孕育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就是“五四精神”。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4月30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
  五四运动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五四时的中国,还挣扎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黑暗中,山河破碎、任人宰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百年后的中国以繁荣富强的面貌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明镜照形,知往鉴今,本期特别策划,回首百年前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邀请多位专家畅谈“五四百年与新时代精神”,以期加深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认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五四精神,鼓励青年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续写辉煌。
  ——《学术前沿》编者
其他文献
【摘要】基于职业倦怠相关理论,从河南省6所民办高校抽取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民办高校教师处于轻度职业倦怠水平,主要问题出现在成就感降低维度上;其中,不同年龄和职称的教师职业倦怠差异显著,不同性别、学历的教师职业倦怠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河南民办高校 教师 职业倦怠 抽样调查 统计分析    “职业倦怠”(job burnout),又称“工作倦怠”、“职业枯竭”,由美国心理治疗
【作者简介】  马振清,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主要著作:《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等。  摘要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道德文化一直都是影响国家统治秩序和人们生活的重要方式。道德文化是公共权力自觉发挥道德的导向作用和规范作用来调节社会群体冲突、维护社会秩序和实现公共权力所有者根本利益的政治活动。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思想影响和政治实践历
【摘要】叙利亚问题不简单是一国国内问题,大国对其持有的态度,反映了它们对未来国际秩序的态度;同时,叙利亚问题不是西方媒体报道的自由—专制和民主—独裁的问题,而是公道与否的问题。要避免更多大国欺负小国的现象的发生,不仅需要大国抛弃“保护”的思维,也需要小国反思如何处理好与大国的关系。叙利亚危机中的国际舆论场揭示了国际新闻报道历来是有价值观的。新兴国家应认识到,客观公正的国际舆论场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
【摘要】 如果“安全”的主体逐渐从传统的政治主体,转移为不断分化的个体和社会化集体,那么“安全观”首先应该是一种对社会新兴主体、个体、群体的深刻觉察。如果国家治理的工具逐渐和科技结合,当国家在使用科技提升治理效能的同时,科技还可以不断消解原有的权力主体,并产生新的治理对象和权力中介形态,如此视角之下,国家安全不再是基于地理主权疆域,而是没有明显内外界域的新安全观念。灾害频仍的人类纪世代,人类正在目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减少到2018年的1660万,贫困发生率由97.5%下降到1.7%,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的70%以上,是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到2019年底,全国将有95%左右的贫困人口脱贫,90%以上的贫困县摘帽,再经过2020年一年的努力,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  减贫工作是一项“牵一发而动
【中图分类号】D73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16.005新世纪以来,越共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对社会主义革新事业的总结  越南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2001年4月)是越南21世纪的第一次大会。大会回顾了二十世纪越南革命的整个过程,对执行八大决议五年(1996~2000)和落实《1991~2000年社会经
摘要 当前中国的社会稳定问题兼有现实性冲突与非现实性冲突的特点,人格的冲突、情绪的对抗是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得以发生和持续的关键动力。1990年代各级地方政府所推行的维稳政治学存在着“开口子”与“拔钉子”的张力,运动式治理与制度化治理的矛盾,行政主导与法律治理的对立。缓解社会稳定问题的新思路在于破除僵硬的维稳机制,形成以利益均衡为主导的社会矛盾化解模式。  关键词 “气” 维稳的政治学 维
【摘要】在当今世界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诸多重要论断为深刻理解国家治理的本质与内涵,全面把握国家治理的走向与趋势提供了根本性的标尺和原则。全力筑牢国家治理的制度保障,深度凸显国家治理的领导体系,合理勘定国家治理的目标方向,持续创新国家治理的路径策略,是回答“中国之治”向何处去、中国特色社
【摘要】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日关系从感情和软硬实力互动出发,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体现了不同特点。近年来中日关系的恶化和国民感情的遇冷,根本因素是两国硬实力在相对短时期内的转化。而从今后的趋势看,随着两国硬实力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双方国民感情的低走将呈现长期化的特点。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两国政府可以对此置之不理。恰恰相反,如果中日双方能够拿出勇气和智慧,走出“高层政治”对抗的死胡同,会加快厘
创新是推动党的建设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是党的建设提出科学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这种创新既有宏观层面的创新,又有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创新。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