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黏液瘤相关性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四例并文献复习

来源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nshenshiz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在心房黏液瘤相关性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连续纳入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4例心房黏液瘤相关性颅内动脉瘤患者并对其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复习与心房黏液瘤相关性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及治疗相关的文献.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既往史、临床症状、治疗方法、治疗结果及随访情况(包括随访方式、时间及随访结果)等,影像学资料包括颅内动脉瘤个数、部位及形态、大小(最大径、瘤宽、瘤高)等.4例心房黏液瘤相关性颅内动脉瘤均采用介入栓塞治疗.记录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载瘤动脉缺血、血管痉挛等).采用Raymond-Roy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效果(Ⅰ级为完全栓塞,Ⅱ级为瘤颈显影,Ⅲ级为瘤体显影).术后6个月以上,通过住院的方式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有无出现新发症状)及影像学随访(采用头部CT血管成像、DSA方式评估动脉瘤是否复发、支架内是否再狭窄).结果 4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一过性意识障碍1例,头痛1例,1例为体格检查发现;其中多发颅内动脉瘤3例(共6个动脉瘤),单发1例;梭形动脉瘤5个,囊状动脉瘤2个.7个颅内动脉瘤均成功实施介入栓塞术.围手术期无缺血、出血及血管痉挛等并发症,栓塞效果均为Raymond-Roy分级Ⅰ级.术后半年后随访,所有患者随访治愈,无新发症状、支架内再狭窄及栓塞动脉瘤的破裂出血事件.结论 心房黏液瘤相关性颅内动脉瘤多为梭形、多发动脉瘤,可考虑将介入治疗作为一线治疗方案,但其远期复发率及有效性仍需大样本、长期随访来证实.
其他文献
患者女,77岁,近4天便血3次,外院肠镜见直肠多发毛细血管扩张,多发内痔并见痔核,考虑门静脉高压性肠病,于内镜下止血处理后转至我院;既往罹患胆汁淤积型肝硬化多年.查体:贫血貌,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96g/L,血小板计数64×109/L,凝血酶原时间13.9s,白蛋白33.9 g/L ,总胆红素 14.4 μmol/L.肝功能 Child-Pugh 评分8分(B级).腹部CT提示肝硬化伴直肠静脉曲张(图1A ).入院后便血2次,每次量约150 m l ,予内镜下注射组织胶后止血.2天后再
患儿男,17岁,4 h内2次短暂晕厥,伴呕吐;既往体健.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脏超声:于左心室长轴切面左心室后壁(近房室沟处)肌层内探及40mm×31mm×28mm实性稍高回声团块(图1A),基底较宽,无蒂,与左心室后壁肌层及二尖瓣后瓣分界欠清,内见多个点状钙化,较大者约5 mm × 4 mm;团块运动幅度大于周围心肌组织,CDFI见其内点状血流信号(图1B);左心室流出道内血流速度 126 cm/s;考虑心脏良性肿瘤可能性大.心脏M RI:左心室基底段下侧壁与左心房交界区30
别名:鸡矢臭药、狗屁藤.基原:茜草科植物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 (Lour) Merr的全株.生长环境:林边、灌丛.云南分布:全省各地.性味:甘、微苦,平.功效:祛风除湿,消食化积,止痛.主治:风湿骨痛、外伤疼痛、肝胆、胃肠绞痛.用法:风湿骨痛、外伤疼痛、肝胆、胃肠绞痛取本品30g水煎服或配方用.
期刊
小脑幕硬脑膜动静脉瘘(TDAVF)是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少见类型,临床危害性大.TDAVF可表现为丘脑、小脑、脑干、脊髓受累的急进性神经功能障碍,诊断困难,容易误诊.静脉引流区域血管源性水肿伴出血、异常血管流空影、静脉窦不显影对TDAVF诊断有提示意义.TDAVF确诊依靠DSA,及时手术是良好预后的关键.作者回顾性分析3例TDAVF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征,分析误诊原因,分享诊疗经验.
卒中是我国居民首位的致残、致死病因.我国卒中发病率、患病率、复发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为降低脑血管病危害,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医疗实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自2012年起积极组织开展中国特色卒中中心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推动了我国卒中防治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的改革.《中国卒中中心报告2020》作为系列专著的第二部,详细叙述了我国卒中中心建设的历程,并汇总了2019年我国卒中中心建设的进展和取得的成效.
儿童型脑动静脉畸形少见且复杂,是儿童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相较于成人,其结构特征、自然病程尚未完全明确,治疗策略仍有争议,其治疗方式目前主要包括介入栓塞、立体定向放射、显微外科手术、综合治疗.随着材料学及介入技术的不断进展,血管内介入治疗已从原来的辅助治疗转变为脑动静脉畸形主要的治疗方式.该文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对儿童型脑动静脉畸形的结构特征及介入栓塞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展,膀胱癌患者大幅度增加.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尿流改道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最有效的手段,但其手术步骤复杂、手术时间长、围手术期并发症多、死亡率高.高龄患者合并症较多,器官功能减退或代偿不全,能否耐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尤其值得关注.近年来,通过术前仔细评估高龄患者的总体状况,采用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等微创技术,提高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技巧,优化手术步骤,将复杂手术程序化、简单化,提升围手术期护理质量,能有效降低围手术期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使高龄患者有更大的生存获益.
肢体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S-TIA)作为TIA的特殊类型,主要表现为一侧肢体或单肢短暂的颤动、抖动、扭动等不自主运动,常由患肢对侧前循环责任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造成.作者报道了1例合并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LS-TIA患者,该患者表现为发作性左侧肢体抖动.头颈动脉存在多发性狭窄,其中右侧大脑前动脉A2段闭塞,双侧大脑中动脉轻至中度狭窄,右侧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完全型盗血,CT灌注成像显示右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灌注减低.患者临床表现与血管狭窄程度不完全相符,作者分析其非典型诱因导致的血流动力学
近年来,血管内治疗(EVT)作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早期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在患者的术前评估、术中病变处理策略及围手术期的管理上均取得较多的研究进展,尤其在EVT后血压管理方面,开展了颇多研究.但由于目前尚缺乏关于EVT后血压管理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因此EVT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策略尚不明确.笔者就当前EVT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EVT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的认识,并为制定合适的血压管理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随着舒适化医疗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眼科手术在监护麻醉及全身麻醉下进行.接受眼科手术的患者多为小儿及老年人,合并症较多,对麻醉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眼科手术短、频、快的特点使其日益向日间手术发展.麻醉医师需大力发展多样化、个体化、可控性强的监护麻醉,同时进一步提升眼科日间手术麻醉的规范化管理,推动我国眼科日间手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