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两门课程的整合为例,介绍了专业基础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从优化课程结构和设计实践项目等方面叙述了在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关键词] 课程整合 优化课程结构 设计实践项目 任务驱动 循环教学
《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两门课程是机电、电子、通信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实用性很强,使其与后续专业课程、创新课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联系非常紧密,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实用性很强。而这两门课程之间在内容体系上又有着许多内在的必然联系,若能科学合理地对两门课程予以进行整合,在教学计划的宏观安排上有所创新,在具体的教学模式上进行改进必将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几年的教学摸索与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在黑林职院2010级的《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课程教学中进行了这一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介绍其中的一些见解与做法,并谈谈我们的一些见解与体会。
一、从优化课程结构入手整合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改革不应单纯是具体教学方法的改革,应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及课程标准、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等方面全方位展开。在总结前几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决定将2010级的教学计划按教学要求须将总学时的总学时压缩。在具体操作中,若只是简单地采取取消某门课程或减少某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来达到压缩总学时的方法显然都是不可取的,我们从培养对象的能力结构体系出发,课程体系上本着以技术应用为目的,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新确定专业课程体系。由此,力求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必须优化课程结构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这样既能达到既压缩总学时的目的又能满足培养对象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必须和够用的总体要求。
《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两门课程在内容上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具备课程整合的条件,我们将其作为课程整合的首选课程,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合并成“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一门课程。在整合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必要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同时更加注意突出对培养对象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的训练。从结构上仍将课程分为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部分,但通过教学内容与实践项目将两部分有机联系起来。每部分的教学都从对实际应用电路的设计、分析、制作和调试的实践项目入手,直接引入相关的核心内容,并以分析、讨论和提问的形式将该项目中有待掌握的知识点逐一列出。再通过对各知识点的剖析使学生弄清相关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列举多种典型应用实例,并通过制作实际应用电路将各相关内容融会贯通。为解决课程整合后教学学时相对减少的问题,对讲授内容进行合理精简,简化过多的推导和理论分析,加强应用技能的训练,以达到提高效率,加强实践,保证质量的目的。
二、从设计实践项目入手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整合既要作到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相互协调,又要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因此必须统筹教学内容以保证将相关知识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整合后《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课程的计划授课学时为130学时(10学时/13周),比原计划学时减少62学时。将模拟电路部分设计成设计成直流稳压电源制作与调试、声光灯的制作与调试、扩音机的制作与高度人、报警器的制作与调试4个项目和9个工作任务;将数字电路部分设计成简易抢答器、抢答器、数字钟3个项目和7个工作任务。各项目既是独立的工作任务同时又和其它工作任务相互衔接,如数字电路第二项目抢答器,既是第一项目简易抢答器项目的改进同时又是第三项目数字钟电路的基础,可直接使用。通过实际应用电路的制作与调试,使学生对数字电路的应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基本掌握了数字电路的设计过程、方法、步骤。并具备基本的设计、调试和制作能力。在完成数字电路各项目和课程设计的基础上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分析数字电路项目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进一步改进办法。 模拟电路同样也是从典型的实践项目开始,通过硬件和软件的设计、分析、制作和调试,使学生掌握模拟电路应用的基础知识,各项目同样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
三、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落实每一个教学环节
课程整合后的教学效果如何其关键是要对教学过程中各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予以认真体现。
(一)审定课程标准统一认识
组织有经验的教师集体讨论,在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的原则下制定出与教学计划相适应,具有职业教育特色且操作性强的课程标准。若把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切实落实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高职特色有较深入的理解。实践证明如果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得充分其教学就有特色有创新,反之就又回到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中。为此应组织集体备课和讨论,对以往在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和经验予以分析和总结,使所有教师对高职教育特色达成共识。
(二)编制与课程整合相适应的教材
以往的教材多数偏重于理论体系的叙述,也有的教材虽然对实践部分有所侧重,但在教学中可操作性不强,也不能适应课程整合的实际教学要求。为此我们撰写并出版了与课程整合相适应既能反映理论体系又侧重实践和应用的《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教材(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8年出版)。与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进度相一致,教材从每个项目的制作、调试和分析讨论为先导引入各知识点,为按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由于教材自身就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出他们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
(三)做好实践教学的准备工作
实践教学准备得充分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我们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并不是只让学生按指导书或项目单内容做出结果就算达到目的,而是要求指导教师要对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通过实践所要达到的目的非常明确,通过边做边提问边讨论形成教学互动,并针对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作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学准备的另一方面就是设备和器材的准备,我们在第一次课就把所有的实践器件发给每位学生并要求学生在每次实践课之前根据实践要求将实践电路焊接好,这样可以大大节省课堂的有效时间,提高实训效率。
(四)采用任务驱动和多层次循环教学
在教学中,通过项目引入学习内容,并通过对实践项目的分析、提问来引入相关学习内容,从而使相关概念的引入比较自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由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操作技能型人才,而技能的培养非一日而就,必然要存在重复性,但又区别与机械地重复学过的内容。应尽可能在后续的实践项目中不断应用前面学过的概念和做过的应用电路,使各项目内容环环相扣,形成多层次循环的效果。
(五)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实训效率
整合后的课程实践项目多,知识点突出,内容精练。和以往的教学方法有所不同,由于以前没有这方面的训练,学生感觉到了一定的压力。通过客观分析我们发现,感觉压力大的学生主要是对这种教学模式的节奏不适应,部分学生参与意识不强。为此,我们在加强实践指导的同时,强调对实践结果的检查,每个实践项目必须调试出结果,并计入成绩,根据学生完成的时间和效果拉开成绩档次。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学生很快适应了教学节奏,参与意识也得到加强,实践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各班完成项目的成功率均在90%以上,有当堂完成,也有课前或后完成。完成实践项目的速度也逐渐加快了。由于每次能做出结果,学生对项目本身发生了兴趣,参与意识和求知的欲望增强了。教学效果出现了质的变化,从被动变为主动,每次实践前都能主动作好准备工作,有的甚至提前完成实践项目,真正形成了我要学的良好风气。
(六)严把考试关提高质量意识
在第一堂课我们就向同学说明考试的方式和具体要求,让每个同学都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考核包括平时成绩、操作考核和理论考核三部分。平时成绩包括学习表现(纪律、出勤)作业和各实践项目的结果,特别是实践结果占的比例相对较大。每个实践项目当场平分,包括完成的时间和质量,作好记录,同学签字确认,以此作为期末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同学主动将他的实践结果要求教师检查,部分学生还能提前完成后面的实践项目,并主动提出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实践证明学生们对记录结果非常重视。把好这一关对整个实践教学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操作和理论考核将侧重于线路原理分析能力、线路设计和调试能力、线路故障分析与测试能力、基本概念和基本电路及常用芯片的应用能力的考核,并将考核题目分解到若干实践项目中,现场抽题,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
四、课程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在实践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职教育的素质培养既要注重技艺和操作能力训练还应加强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如心理承受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如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承受能力较差,遇到困难就回避,在学习中很明显地表现出来,所以在实践中依赖性强。在加强对这部分学生辅导的同时还要强化他们的学习意识。对他们不懂的问题要耐心指导,寻求各种办法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逐步形成科学的实验态度和严肃认真的求实精神。
(二)面向对象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来源不同,其基础知识参差不齐,这是客观因素造成的,所以必须对学生情况有全面了解并在教学中有所区别,切不可将其完全归咎于学生,使学生无所适从。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不同对象,从几个不同角度实施教学,从目前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情况看,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对象:职高生、普高生和文科生。这给任课教师带来一定难度,这就更加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学内容还要备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作到因材施教。
(三)突出高职教育特色
在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特别是在课程整合时不能片面的采取以删减教学内容来实现整合,这将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即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是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生社,2007
[2]徐国庆,项目课程的基本理论[J].职教论坛,2006.8.
[3]郝超,蒋庆斌.试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4]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作者简介:
毕国芳(1966年10月生 ),女,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教师,学士学位,职称:教授,从事专业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关键词] 课程整合 优化课程结构 设计实践项目 任务驱动 循环教学
《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两门课程是机电、电子、通信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实用性很强,使其与后续专业课程、创新课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联系非常紧密,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实用性很强。而这两门课程之间在内容体系上又有着许多内在的必然联系,若能科学合理地对两门课程予以进行整合,在教学计划的宏观安排上有所创新,在具体的教学模式上进行改进必将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几年的教学摸索与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在黑林职院2010级的《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课程教学中进行了这一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介绍其中的一些见解与做法,并谈谈我们的一些见解与体会。
一、从优化课程结构入手整合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改革不应单纯是具体教学方法的改革,应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及课程标准、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等方面全方位展开。在总结前几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决定将2010级的教学计划按教学要求须将总学时的总学时压缩。在具体操作中,若只是简单地采取取消某门课程或减少某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来达到压缩总学时的方法显然都是不可取的,我们从培养对象的能力结构体系出发,课程体系上本着以技术应用为目的,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新确定专业课程体系。由此,力求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必须优化课程结构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这样既能达到既压缩总学时的目的又能满足培养对象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必须和够用的总体要求。
《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两门课程在内容上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具备课程整合的条件,我们将其作为课程整合的首选课程,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合并成“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一门课程。在整合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必要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同时更加注意突出对培养对象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的训练。从结构上仍将课程分为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部分,但通过教学内容与实践项目将两部分有机联系起来。每部分的教学都从对实际应用电路的设计、分析、制作和调试的实践项目入手,直接引入相关的核心内容,并以分析、讨论和提问的形式将该项目中有待掌握的知识点逐一列出。再通过对各知识点的剖析使学生弄清相关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列举多种典型应用实例,并通过制作实际应用电路将各相关内容融会贯通。为解决课程整合后教学学时相对减少的问题,对讲授内容进行合理精简,简化过多的推导和理论分析,加强应用技能的训练,以达到提高效率,加强实践,保证质量的目的。
二、从设计实践项目入手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整合既要作到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相互协调,又要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因此必须统筹教学内容以保证将相关知识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整合后《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课程的计划授课学时为130学时(10学时/13周),比原计划学时减少62学时。将模拟电路部分设计成设计成直流稳压电源制作与调试、声光灯的制作与调试、扩音机的制作与高度人、报警器的制作与调试4个项目和9个工作任务;将数字电路部分设计成简易抢答器、抢答器、数字钟3个项目和7个工作任务。各项目既是独立的工作任务同时又和其它工作任务相互衔接,如数字电路第二项目抢答器,既是第一项目简易抢答器项目的改进同时又是第三项目数字钟电路的基础,可直接使用。通过实际应用电路的制作与调试,使学生对数字电路的应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基本掌握了数字电路的设计过程、方法、步骤。并具备基本的设计、调试和制作能力。在完成数字电路各项目和课程设计的基础上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分析数字电路项目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进一步改进办法。 模拟电路同样也是从典型的实践项目开始,通过硬件和软件的设计、分析、制作和调试,使学生掌握模拟电路应用的基础知识,各项目同样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
三、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落实每一个教学环节
课程整合后的教学效果如何其关键是要对教学过程中各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予以认真体现。
(一)审定课程标准统一认识
组织有经验的教师集体讨论,在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的原则下制定出与教学计划相适应,具有职业教育特色且操作性强的课程标准。若把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切实落实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高职特色有较深入的理解。实践证明如果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得充分其教学就有特色有创新,反之就又回到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中。为此应组织集体备课和讨论,对以往在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和经验予以分析和总结,使所有教师对高职教育特色达成共识。
(二)编制与课程整合相适应的教材
以往的教材多数偏重于理论体系的叙述,也有的教材虽然对实践部分有所侧重,但在教学中可操作性不强,也不能适应课程整合的实际教学要求。为此我们撰写并出版了与课程整合相适应既能反映理论体系又侧重实践和应用的《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教材(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8年出版)。与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进度相一致,教材从每个项目的制作、调试和分析讨论为先导引入各知识点,为按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由于教材自身就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出他们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
(三)做好实践教学的准备工作
实践教学准备得充分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我们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并不是只让学生按指导书或项目单内容做出结果就算达到目的,而是要求指导教师要对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通过实践所要达到的目的非常明确,通过边做边提问边讨论形成教学互动,并针对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作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学准备的另一方面就是设备和器材的准备,我们在第一次课就把所有的实践器件发给每位学生并要求学生在每次实践课之前根据实践要求将实践电路焊接好,这样可以大大节省课堂的有效时间,提高实训效率。
(四)采用任务驱动和多层次循环教学
在教学中,通过项目引入学习内容,并通过对实践项目的分析、提问来引入相关学习内容,从而使相关概念的引入比较自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由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操作技能型人才,而技能的培养非一日而就,必然要存在重复性,但又区别与机械地重复学过的内容。应尽可能在后续的实践项目中不断应用前面学过的概念和做过的应用电路,使各项目内容环环相扣,形成多层次循环的效果。
(五)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实训效率
整合后的课程实践项目多,知识点突出,内容精练。和以往的教学方法有所不同,由于以前没有这方面的训练,学生感觉到了一定的压力。通过客观分析我们发现,感觉压力大的学生主要是对这种教学模式的节奏不适应,部分学生参与意识不强。为此,我们在加强实践指导的同时,强调对实践结果的检查,每个实践项目必须调试出结果,并计入成绩,根据学生完成的时间和效果拉开成绩档次。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学生很快适应了教学节奏,参与意识也得到加强,实践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各班完成项目的成功率均在90%以上,有当堂完成,也有课前或后完成。完成实践项目的速度也逐渐加快了。由于每次能做出结果,学生对项目本身发生了兴趣,参与意识和求知的欲望增强了。教学效果出现了质的变化,从被动变为主动,每次实践前都能主动作好准备工作,有的甚至提前完成实践项目,真正形成了我要学的良好风气。
(六)严把考试关提高质量意识
在第一堂课我们就向同学说明考试的方式和具体要求,让每个同学都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考核包括平时成绩、操作考核和理论考核三部分。平时成绩包括学习表现(纪律、出勤)作业和各实践项目的结果,特别是实践结果占的比例相对较大。每个实践项目当场平分,包括完成的时间和质量,作好记录,同学签字确认,以此作为期末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同学主动将他的实践结果要求教师检查,部分学生还能提前完成后面的实践项目,并主动提出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实践证明学生们对记录结果非常重视。把好这一关对整个实践教学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操作和理论考核将侧重于线路原理分析能力、线路设计和调试能力、线路故障分析与测试能力、基本概念和基本电路及常用芯片的应用能力的考核,并将考核题目分解到若干实践项目中,现场抽题,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
四、课程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在实践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职教育的素质培养既要注重技艺和操作能力训练还应加强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如心理承受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如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承受能力较差,遇到困难就回避,在学习中很明显地表现出来,所以在实践中依赖性强。在加强对这部分学生辅导的同时还要强化他们的学习意识。对他们不懂的问题要耐心指导,寻求各种办法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逐步形成科学的实验态度和严肃认真的求实精神。
(二)面向对象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来源不同,其基础知识参差不齐,这是客观因素造成的,所以必须对学生情况有全面了解并在教学中有所区别,切不可将其完全归咎于学生,使学生无所适从。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不同对象,从几个不同角度实施教学,从目前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情况看,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对象:职高生、普高生和文科生。这给任课教师带来一定难度,这就更加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学内容还要备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作到因材施教。
(三)突出高职教育特色
在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特别是在课程整合时不能片面的采取以删减教学内容来实现整合,这将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即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是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生社,2007
[2]徐国庆,项目课程的基本理论[J].职教论坛,2006.8.
[3]郝超,蒋庆斌.试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4]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作者简介:
毕国芳(1966年10月生 ),女,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教师,学士学位,职称:教授,从事专业教育教学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