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在百姓的心目中不再是一个神化的形象,理性的成分在增加,看法更为多元化,在某种程度上开始带有实用主义的色彩
胡木英现在的身份是北京延安儿女联谊会会长,即使是电话里,记者也能感受到她对毛泽东的崇敬之情。由于父亲胡乔木曾长期担任毛泽东的政治秘书,在延安时期,胡木英就得以接近毛泽东。
那时候的胡木英还是一个孩子,在她眼里,毛泽东是一个慈祥的长者。“主席对孩子非常和蔼,是绝对能够容忍的。孩子们很闹腾,有时候江青受不了,说主席要休息,不要瞎吵瞎闹,大的罚站,小的靠边站。这时候,主席会说,算了吧,小孩嘛!”
在胡木英眼里,毛泽东也是一个伟大的领袖,她说主席的很多思想和精神,比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工农群众过上好日子,坚决反对腐败,艰苦朴素等等,直到今天仍然非常有价值。
30年前的9月9日,毛泽东与世长辞。30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期间对于毛泽东的认识也渐渐趋于理性,很多神话的成分逐渐消退。与此同时,诚如胡木英所说的,虽然历经了30年的时光磨洗,在当下的中国也仍然能真切感受到毛泽东的存在。
每天有近两万人来瞻仰遗容
9月6日上午,天安门广场上游人如织。位于人民英雄纪念碑南侧的毛主席纪念堂是广场上惟一人多且安静的地方。纪念堂外,前来瞻仰毛主席遗容的人们排成了千米的长龙。
在这条默默前行的长龙中,藏族小伙子达瓦格外引人注目,魁梧的身材,黝黑的皮肤。达瓦刚从家乡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来北京上学,他告诉记者,家乡人都很羡慕他能来北京看天安门和毛主席。对于他来说,毛泽东就是一个传说,以前只在书上和电视上看过,如今终于可以亲眼看到了。
随着队伍的前进,靠近纪念堂的人口,达瓦特意把衬衣的下摆扎进长裤里,整了整皮带,一脸严肃。在他和家乡人的眼中,毛泽东是一位庇佑平安的神明,需要虔诚地敬拜。
纪念堂大厅里的汉白玉主体雕像前,瞻仰者们进献的鲜花一直摆到了门口,几乎堆放不下。依然有很多人手捧黄色菊花,在主席像前深深鞠躬。大厅里虽然拥挤,却出奇地安静,只听见行进中人们的衣服摩擦声,以及偶尔轻轻压抑着的咳嗽声。
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平均每天有近两万人来纪念堂瞻仰遗容。
主席像前的鲜花,几乎每天都会堆放不下。记者在现场看到,前来瞻仰的人各个年龄段的都有,年轻人也为数不少。
从浙江农村来北京探望儿子的姜大爷这一次终于圆了瞻仰毛主席的愿望,之前春节期间他来过一次北京,那一次他就要求儿子带他来瞻仰主席遗容,但由于没有查清楚开放时间,白跑了一趟。“这一次,我专门摸清了时间。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没有毛主席,不可能翻身,儿子也不可能念大学,还来北京工作。”
也有不少外国人前来瞻仰。23岁的小崔,穿一身“文革”时期的蓝色中山装,黑色布鞋,靠给外国人带路,挣一点小费。看见老外小崔就会跑过去用带着京腔的英语说:“No bag!(不能带包)No camera!(不能带相机)Checkoffice!(存包处)”然后带着外国朋友去马路对面存包。
“很多外国人都来看毛主席,因为毛主席就是中国的象征。他们不知道方向,我就给他们带路。每天能带几十个呢。”谈及毛泽东的时候,小崔露出灿烂的笑,对着记者摇摇大拇指,用夹杂着母语味道的英语说:“Chairman Mao,good!”
有关毛泽东的书都好卖
“毛泽东对当下中国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从平面媒体到网络,从北京到边陲,影响无处不在。”毛泽东研究专家、中央党校教授胡为雄告诉记者。
胡教授说这种影响是具体而微的:全国各地都能看见汽车司机挂毛泽东像以辟邪,湘菜馆挂毛泽东像作为招牌。同时这种影响也是宏大而神秘的,在西藏,毛泽东被视为“大活佛”。“在一些人眼里,毛泽东不说完全是神,也还是半人半神的形象。”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毛泽东“火”到了网络上。“现在已经有好几个专门的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网站。”在百度中输入“毛泽东”,得到的条目为14700000条,输入“毛泽东思想”,得到的条目为2010000条。在“毛泽东纪念馆”网站(http://mzd.chinaspirit.net.cn/),每天的留言都达到七八页,每页留言条数为三四十条,即使与门户网站热点新闻的跟帖量相比也毫不逊色。
学术界的毛泽东研究同样很“火”。胡为雄说,一些大学的刊物开了毛泽东思想研究专栏,“办不起名刊,就开个名栏”。
今年关于毛泽东的研讨会格外多: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不久前召开了第十次研讨会。9月9日,在湘潭,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基金会将召开一个规模宏大的研讨会,“全国研究毛泽东的专家都去”。胡为雄本人也忙碌着,应《中央党校学报》编辑之约,他刚撰写了一篇关于毛泽东的论文。
毛泽东也“热”在书店。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一层,与毛泽东有关的传记类书籍就摆放了四个书架,不时有读者前来翻阅,选购。书店销售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书店中涉及毛泽东的书籍有四五百种之多,内容涉及人物传记、领袖文献著作,以及毛泽东诗词、书法等各方面。
“今年,为了配合毛泽东逝世30周年纪念,出版社推出了几种新书非常畅销。《历史的真知——“文革”前夜的毛泽东》售出了2277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的《毛泽东传》也已售出了4400多册。较早版本的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销售持续火爆,两年内卖出了7000多册。”
胡为雄告诉记者,毛泽东的原著到目前为止能出的都基本出齐了。1993年前后有个毛泽东研究热潮,以后这个热潮就一直不断,直到现在“只要是他的书都比较好销”。
“毛泽东还影响着现在的国家建设,我们的确往前走了,但很难说完全走出了毛泽东时代。比如现在说建立服务型政府,毛泽东在革命时代就强调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坚决反对贪官污吏,这也为现在的反腐提供了精神支柱。”胡为雄说。
毛泽东化身管理学大师
电视剧《长征》让周大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从中领悟到毛泽东的征战指挥艺术中蕴涵着高超的商业管理之道。从此,他开始潜心研究毛泽东以及党史。9月3日,在与记者见面时,他递过来—本红色封面的厚书——《党史商鉴》,“这是我5年钻研的成果。”
周说,毛泽东的几乎所有征战理论和指挥经验都可以借鉴于商业管理,两者的对应可谓“丝丝入扣”。
周在书中举例,史玉柱正是运用了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才使得“脑白金”得以起步。“当时的史玉柱手里只有50万元启动资金,自然是无法直接‘攻打’大城市的,于是他制定了一个从小镇江阴起步,用3年时间进入大上海的目标。”此后,史玉柱再一次运用了毛泽东的战略——“放手发动群众”,从而使得“脑白金”风靡中国。
在《党史商鉴》中,毛泽东成了一位管理学大师。这并非是周大江一个人的臆想,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这本书就重印了数次供不应求。在西单图书大厦关于毛泽东的几百种书籍中有一本书的名字干脆就叫《毛泽东教我们学管理》。
毛泽东的“管理大师”身份不仅仅停留在书本。有“红色亿元村”之称河南临颍县南街村,到处可见“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这样的标语。在南街村主干道、宽阔的颍松大道中央转盘处,一座高达10.6米的汉白玉毛主席塑像,雕像基座上刻着“毛泽东是人不是神,毛泽东思想赛过神”。村党委书记王宏斌曾动情地说过:“禾苗生长靠雨露阳光,南街村的兴旺靠的是毛泽东思想……”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副主任萧延中总结说,毛泽东走进管理学著作说明了一点,“毛泽东在百姓的心目中不再是一个神化的形象,理性的成分在增加,看法更为多元化,在某种程度上开始带有实用主义的色彩。”
在西单图书大厦的书目中,类似的书籍还有不少,比如,《毛泽东教我们学处事》、《毛泽东教我们学用人》、《毛泽东教我们学交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