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秀作文的实质就是要求作文要有个性。有深刻的立意、丰富的内容,有文采,有创新,这便是作文的个性。学生能写出有个性的作文,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平时的扎实训练是关键。
一、训练学生审题立意、构思谋篇的方法
审题立意和构思,可以说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时都会说到的,也是每一个阅卷老师首先要看要评的内容,面对高考学生尤其要加大训练力度。
一要解读话题。阅读理解作文要求和命题意图,准确理解话题的内涵、关系、侧重点。首先明晓话题短语或句子的重心。“心灵的选择”,重心在“选择”上;“面对大海”,中心在“面对”上;“争与让”,重心在“争”也在“让”;“成功到底有多难”,重心在“难”上。扣住重心,才算切合题意。其次,要明晓话题与材料的联系。材料能够限制或提示话题,不能忽视材料的读解。如以“文明”为话题,若不参考材料,我们便可作两种解释,一是“文明礼貌”的“文明”,一是“人类文明”的“文明”。这样,我们可能偏离甚至背离话题。
二要展开漫想。所谓漫想就是根据话题让大脑处于一种自由的浮想状态,以搜索重组写作素材。譬如,以“墙”为话题,漫想开去,我们可以想到柏林墙、长城、墙推倒了就是桥、封闭、保守、防火墙、一枝红杏出墙来、围城……这样检索下去,我们就占有了大量的供思维处理的信息。一篇文章的成功与否,创新与否,往往就看漫想这一阶段掌握素材的多少。素材多了,我们才可能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漫想的第一阶段要动笔简要记下由话题激发的各种信息,然后再将所列出的信息与话题联系,挖掘观点。第二阶段是要坚信所得信息与话题存在联系并最终能找到联系。
三要明晓素材提取的方向和途径——生活、阅读、教材、课堂。这是我们素材库的四大“源头活水”。
四要动笔记述,凝固思维火花。我们的大脑在思考时,常会闪现一些精彩的思维火花,这些火花稍纵即逝,不用笔记下,便是浪费。
五要整合定向拓展,找到最佳立意。元代戴师初曾言“凡立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义也,停之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义也,方可用之”。寻找最佳立意,就是通过反复思考、修改,使立意突破第一、第二思考层面,进入第三思考层面。在写作的角度上要化大为小,或横向拓展,作类比联想,发现新意;或纵向开掘,层层追问探究,找出本质内涵;或得到自己独特的感悟与见解。
二、训练思想、培养感情,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思维素质和情感素质
不断加强学生的生活积累,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让学生感悟亲情、感悟友情、感悟人生。可这样引导学生:父母对我们的教育呵护、兄弟姐妹对我们的关爱,一件件看似平凡却饱含真情的小事,谁能数得清?而这样的事情是最感人的。我们生活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和同学们朝夕相处,其中的喜怒哀乐、深情厚谊无不牵动着我们的情思。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是同学们伸来援助之手;当我们思想消沉时,是同学们送来温暖的话语……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是我们作文取之不竭的源泉。生活中我们经历了哪些苦难,是怎样度过的;曾经遭受过哪些巨大的挫折,是如何面对的;怎样认识成功和失败,怎样理解道德和责任,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感悟人生的内容。
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认识生活,尽可能地写正面的、美好的内容。例如失业下岗、贫富悬殊等现象,过去是讳言的,但经过我们的正确引导,学生对此有了全面的认识,赋予了积极的意义,同样写出了材料新、主题新的记叙文。事实证明,如果一个高中生不能正视现实生活的艰难,就说明他没有社会责任感,说明他的人文素质是很低的。
不断进行思维训练。经常进行思维训练可以克服“无事可写,无物可写”的思想。写作中思维训练最方便的办法是自己对自己设问。对于一个话题,我们指导学生在常规立意的基础上可以横向拓展,运用联想类比或改变思考角度来启迪思维,也可以纵向开掘,沿着生活或命题自身的内涵,一层层地追问探究,并融入自己的个性思想,反复思考开掘,寻找出深层的本质的内涵。
三、训练学生接触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
要让学生做有心人,贮满素材库。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在密西西比河的一艘汽船上当过四年掌舵工。他把河流当作“一本书来阅读”,对航道里的每一个木桩、航标、暗礁都很熟悉;他接触来往于河道上的市侩、奸商、赌棍、歹徒,目睹他们罪恶的活动和卑鄙的心灵。所以他写的《密西西比河》是迄今为止描写这条河流生活的最生动的一部书。我国文坛泰斗巴金的《家》,是以他“亲眼看见或亲身经历的生活”为基础写成的。他说:“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我好像在挖开我的记忆的坟墓,我又看见了过去使我心灵激动的一切。”可以这么说,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作文是生活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生活是我们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让学生掌握一些摄取生活的方法技巧,通过观察、感受和联想等,整合生活素材,充实材料库。尽管学生时间很紧张,但我们也不放弃从影视中拓宽生活的广度、开掘生活的深度的机会。从央视《新闻联播》了解国内外新近发生的要闻,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最新动态。从《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中,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多角度分析问题。
四、训练学生推敲领会课文中写作技巧的能力
高中学生课业负担很重,不可能有大量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我们便进一步挖掘教材的写作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把语文教材当作写作的例子来学。例如教学议论文《察今》时,不仅让学生掌握“因时而化”的观点,还要指点学生了解本文用三个不同故事从三个侧面说明“因时而化”这一基本观点。还要让学生明白文章有放有收的写作手法。作者在讲述三个故事时,丢开前文,另起段落,不用过渡句,直接讲起了故事:“荆人欲袭宋”、“楚人有涉江者”、“有过于江上者”。这是“放”的手法,让学生明白不“放”展不开篇幅,不能充分论述中心。这三个故事讲完后,作者又分别在每个故事的后面写道:“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这是“收”的写法。让学生明白不“收”就点不到题上,故事就会失去作用而成为衍文。有时我们把写作手法相同的文章放到一起来学,让学生通过比较鉴别来掌握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如把都用了类比手法的《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文学和出汗》、《邹忌讽齐王纳谏》、《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晏子使楚》等文章放到一起来学,让学生明白类比手法——有用于全篇的,也有用于个别章节和句子的;有用历史类比现实的,如《触龙说赵太后》;也有用自然现象和事物类比社会现象的,如《白杨礼赞》;有以生活小事类比国家大事的,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也有以虚构的寓言故事来类比真实的现实生活的,如《愚公移山》。集中起来分析,使学生在分析比较中熟练地掌握各种手法。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能力的提高必须以头脑中大量储存的语言材料为基础。因此,在实践中要求学生熟读和记忆一定的典范语言实例。凡是课后要求背诵的章节,一定要求学生背会。用功的学生大多能背下大纲规定的古文和诗词曲,有些长文章要做到熟读,不管什么时候,随便提起哪一句名言,都能立刻说出它的出处。
审题立意和构思是关键;训练思维,培养感情,积累生活是基础;读写结合,积累语言是方法手段。这三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不讲审题立意学生不知作文的写法,满头雾水;不注重生活积累,学生容易为文造情,假大空套;缺少方法,写作捉襟见肘,考场上难以出奇制胜。我们在平时的指导上就牢牢抓住这一点训练学生,可以说优秀作文来自扎实训练。■
一、训练学生审题立意、构思谋篇的方法
审题立意和构思,可以说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时都会说到的,也是每一个阅卷老师首先要看要评的内容,面对高考学生尤其要加大训练力度。
一要解读话题。阅读理解作文要求和命题意图,准确理解话题的内涵、关系、侧重点。首先明晓话题短语或句子的重心。“心灵的选择”,重心在“选择”上;“面对大海”,中心在“面对”上;“争与让”,重心在“争”也在“让”;“成功到底有多难”,重心在“难”上。扣住重心,才算切合题意。其次,要明晓话题与材料的联系。材料能够限制或提示话题,不能忽视材料的读解。如以“文明”为话题,若不参考材料,我们便可作两种解释,一是“文明礼貌”的“文明”,一是“人类文明”的“文明”。这样,我们可能偏离甚至背离话题。
二要展开漫想。所谓漫想就是根据话题让大脑处于一种自由的浮想状态,以搜索重组写作素材。譬如,以“墙”为话题,漫想开去,我们可以想到柏林墙、长城、墙推倒了就是桥、封闭、保守、防火墙、一枝红杏出墙来、围城……这样检索下去,我们就占有了大量的供思维处理的信息。一篇文章的成功与否,创新与否,往往就看漫想这一阶段掌握素材的多少。素材多了,我们才可能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漫想的第一阶段要动笔简要记下由话题激发的各种信息,然后再将所列出的信息与话题联系,挖掘观点。第二阶段是要坚信所得信息与话题存在联系并最终能找到联系。
三要明晓素材提取的方向和途径——生活、阅读、教材、课堂。这是我们素材库的四大“源头活水”。
四要动笔记述,凝固思维火花。我们的大脑在思考时,常会闪现一些精彩的思维火花,这些火花稍纵即逝,不用笔记下,便是浪费。
五要整合定向拓展,找到最佳立意。元代戴师初曾言“凡立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义也,停之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义也,方可用之”。寻找最佳立意,就是通过反复思考、修改,使立意突破第一、第二思考层面,进入第三思考层面。在写作的角度上要化大为小,或横向拓展,作类比联想,发现新意;或纵向开掘,层层追问探究,找出本质内涵;或得到自己独特的感悟与见解。
二、训练思想、培养感情,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思维素质和情感素质
不断加强学生的生活积累,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让学生感悟亲情、感悟友情、感悟人生。可这样引导学生:父母对我们的教育呵护、兄弟姐妹对我们的关爱,一件件看似平凡却饱含真情的小事,谁能数得清?而这样的事情是最感人的。我们生活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和同学们朝夕相处,其中的喜怒哀乐、深情厚谊无不牵动着我们的情思。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是同学们伸来援助之手;当我们思想消沉时,是同学们送来温暖的话语……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是我们作文取之不竭的源泉。生活中我们经历了哪些苦难,是怎样度过的;曾经遭受过哪些巨大的挫折,是如何面对的;怎样认识成功和失败,怎样理解道德和责任,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感悟人生的内容。
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认识生活,尽可能地写正面的、美好的内容。例如失业下岗、贫富悬殊等现象,过去是讳言的,但经过我们的正确引导,学生对此有了全面的认识,赋予了积极的意义,同样写出了材料新、主题新的记叙文。事实证明,如果一个高中生不能正视现实生活的艰难,就说明他没有社会责任感,说明他的人文素质是很低的。
不断进行思维训练。经常进行思维训练可以克服“无事可写,无物可写”的思想。写作中思维训练最方便的办法是自己对自己设问。对于一个话题,我们指导学生在常规立意的基础上可以横向拓展,运用联想类比或改变思考角度来启迪思维,也可以纵向开掘,沿着生活或命题自身的内涵,一层层地追问探究,并融入自己的个性思想,反复思考开掘,寻找出深层的本质的内涵。
三、训练学生接触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
要让学生做有心人,贮满素材库。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在密西西比河的一艘汽船上当过四年掌舵工。他把河流当作“一本书来阅读”,对航道里的每一个木桩、航标、暗礁都很熟悉;他接触来往于河道上的市侩、奸商、赌棍、歹徒,目睹他们罪恶的活动和卑鄙的心灵。所以他写的《密西西比河》是迄今为止描写这条河流生活的最生动的一部书。我国文坛泰斗巴金的《家》,是以他“亲眼看见或亲身经历的生活”为基础写成的。他说:“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我好像在挖开我的记忆的坟墓,我又看见了过去使我心灵激动的一切。”可以这么说,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作文是生活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生活是我们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让学生掌握一些摄取生活的方法技巧,通过观察、感受和联想等,整合生活素材,充实材料库。尽管学生时间很紧张,但我们也不放弃从影视中拓宽生活的广度、开掘生活的深度的机会。从央视《新闻联播》了解国内外新近发生的要闻,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最新动态。从《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中,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多角度分析问题。
四、训练学生推敲领会课文中写作技巧的能力
高中学生课业负担很重,不可能有大量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我们便进一步挖掘教材的写作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把语文教材当作写作的例子来学。例如教学议论文《察今》时,不仅让学生掌握“因时而化”的观点,还要指点学生了解本文用三个不同故事从三个侧面说明“因时而化”这一基本观点。还要让学生明白文章有放有收的写作手法。作者在讲述三个故事时,丢开前文,另起段落,不用过渡句,直接讲起了故事:“荆人欲袭宋”、“楚人有涉江者”、“有过于江上者”。这是“放”的手法,让学生明白不“放”展不开篇幅,不能充分论述中心。这三个故事讲完后,作者又分别在每个故事的后面写道:“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这是“收”的写法。让学生明白不“收”就点不到题上,故事就会失去作用而成为衍文。有时我们把写作手法相同的文章放到一起来学,让学生通过比较鉴别来掌握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如把都用了类比手法的《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文学和出汗》、《邹忌讽齐王纳谏》、《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晏子使楚》等文章放到一起来学,让学生明白类比手法——有用于全篇的,也有用于个别章节和句子的;有用历史类比现实的,如《触龙说赵太后》;也有用自然现象和事物类比社会现象的,如《白杨礼赞》;有以生活小事类比国家大事的,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也有以虚构的寓言故事来类比真实的现实生活的,如《愚公移山》。集中起来分析,使学生在分析比较中熟练地掌握各种手法。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能力的提高必须以头脑中大量储存的语言材料为基础。因此,在实践中要求学生熟读和记忆一定的典范语言实例。凡是课后要求背诵的章节,一定要求学生背会。用功的学生大多能背下大纲规定的古文和诗词曲,有些长文章要做到熟读,不管什么时候,随便提起哪一句名言,都能立刻说出它的出处。
审题立意和构思是关键;训练思维,培养感情,积累生活是基础;读写结合,积累语言是方法手段。这三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不讲审题立意学生不知作文的写法,满头雾水;不注重生活积累,学生容易为文造情,假大空套;缺少方法,写作捉襟见肘,考场上难以出奇制胜。我们在平时的指导上就牢牢抓住这一点训练学生,可以说优秀作文来自扎实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