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代文人绘画教育特征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lxm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人画,讲求笔墨情趣,不求形似,但强调神韵。清代文人画教育集中体现在四王、四僧、八怪、海派诸家及其传派的思想和师承中。明末清初人物画家陈洪绶是创新派的代表人物。清代中叶,扬州画派逐渐兴起,文人画教育形态随时代风尚的变化而有了新的内容。晚清成立的“飞丹阁书画会”“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在性质和内容上都有了新的时代变化。另外,清代《芥子园画谱》系统介绍了中国绘画的基本技法,为后世绘画学习提供了重要参考,自问世以来被广泛流传并孕育了代代画坛名将。
  一、文人画特征
  文人画,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元,又叫作”士夫画”。泛指古代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与民间画工和院体画家所作之画有所不同。文人画讲求笔墨情趣,不求形似,但是强调神韵,重抒发情感,重视绘画者的文学修养、品德以及作品的意境。
  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士大夫借描绘自然景物抒发心灵感受。他们眼中的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梅,孤高自赏;兰,清雅幽香,洁身自好;竹,虚心劲节,高风亮节;菊,孤标傲骨;山水、渔隐则不问世事,淡漠名利。文人、士大夫借此表达其自身的清高文雅,抒发内心或豪迈或抑郁的情感。
  文人画重意境抒发。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倪瓒讲:“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文人画重简,无干的皆可简,甚至简到“零”,“零”即是白,即是空。“计白当黑”,空、白是为了“多”,为了“够”,为了满足,空白能给人以无尽深远悠长的感受,似“此时无声胜有声”。文人画重书,张延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赵孟頫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柯九思论画竹:“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文人画作品当中都表现出来了一种特有的强烈的主观意识。
  二、清代文人画教育全新发展
  清代,文人画达到其鼎盛时期,也出现了很多顶级的文人画家。清代的文人画教育,秉承了宋、元、明以来形成的基本教育思想,在或仕或隐的文人阶层中蔓延,在内涵和形态上都有了全新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四王”“四僧”“八怪”海派诸家及其传派的思想和师承之中。
  明末清初,人物画家陈洪绶是创新派的代表人物,“笔笔皆有来历”,其在师古中求创新。在关于如何向古人学习的态度上,“四王”与“四僧”着眼点不同。四王,是指清朝初期以王时敏为首的四位著名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和王原祁。王时敏的绘画曾得到董其昌、陈继儒的指点,后临摹黄公望,摹古水平很高。其崇尚学习古法,认为不可随意抛弃古法并将摹古发挥到极致。他的绘画笔墨含蓄、构图变化较少。而“四僧”之一石涛与王时敏的观点截然不同,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主张“笔墨当随时代”,画山水者应“脱胎于山川”。他“搜尽奇峰打草稿”,从而“法自我立”。石涛所画山水、花鸟、人物,富于变化,讲求革新,一反当时的仿古画风。
  王时敏崇尚古法,是由于王时敏的山水就是靠临摹古人的山水画学成的。王鉴也是以临古、摹古见长,其早年绘画由董其昌亲自传授。董其昌曾向王鉴传达“学画为多仿古人”,王鉴学画最早从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董源的作品入手,之后又临五代著名画家、僧人巨然和元四家的作品,少年时期便临遍五代宋元时期的名画。王翚师从王时敏、王鉴,王翬的启蒙老师张珂,就是从事仿古为生的。王原祈继承了董其昌、王时敏之学,受元代黄公望影响,其仿古笔意功力极高,中年以后的作品从摹古中脱出,作品备受统治者推崇,成为正统派中坚人物。其《自题山水轴》则曰:“仿摹古人必须以神遇,以气合,虚机实理,油然而生。”
  “四王”的前辈董其昌有云:“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也就是说师古是学习绘画的最好方法。董其昌又曰:“画家初以古人为师,后以造物为师。”也就是说初学绘画者应当以古人为老师,这是入门的方法,然后當以大自然和天地万物为师,方能自成一体,成长为大家。师古人在先,师造物在后,是中国古代文人书画教育思想的精要所在。
  清代中期,扬州画派逐渐兴起,其中体现的文人画教育形态,随时代风尚的变化而有了新的内容。“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风格追求自然、创新,甚至揭露一些社会的阴暗面,因此也损害了一些统治者的利益,被统治者视为“异趣”“歧途”。另外,晚年王原祈也曾云:“广陵白下,其恶习与浙派无异,有志笔墨者切须戒之。”陈淳、石涛对“扬州八怪”影响很深。“扬州八怪”的言论中,非古之声较盛。“扬州八怪”中的李方膺等主张自立门户,自诩“笔笔无师自学”,例如,李方膺题梅花卷诗云:“铁干铜皮碧玉枝,庭前老树是吾师,画家门户终须立,不学元章与补之。”意思是作画要师法自然,不要拘泥于王冕和杨无咎这样的前辈,要自立门户,有自己的风格。早年师从清代著名画家上官周学画的黄慎也是“扬州八怪”之一,曾云:“吾师绝技难以争名矣,志士当自立以成名,岂肯居后人哉。”认为作画不要拘泥于古和师,要开创自己的风格。
  朱雪田与曹重等人在上海的华亭县发起组织了“墨林诗画杜”,是我国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有组织的文人书画会。自乾隆年末至同治以前,上海的文人书画会有李廷敬主持成立的“平远山房书画集会”,蒋宝龄主持成立的“小蓬莱书画集会”,吴宗麟主持成立的“萍花书画会”等。通过书画会的集体活动,众多文人画家相互观摩、品鉴,进行切磋交流,逐渐形成了当时有组织的一种书画教育机制,成为清代中后期文人书画教育一种影响广泛的形式。
  晚清时期,随着清朝的逐渐衰落,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皇室推崇的文人画也逐渐衰落。同时,上海商业经济崛起,“海派”随之成为清朝后期最有影响的画派,书画教育也出现了新的内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是民间文人书画会组织的出现,二是对金石学养、笔力的着重强调。在上海成立的“飞丹阁书画会”“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在性质和内容上都有了新的时代变化。“飞丹阁书画会”内设有茶室、书画买卖部及宿舍,既是书画会社团总部,又兼营会员的书画售卖和接待客寓会员的功能。此类书画会通过引入书画经营的商业因素,自给自足能力大大加强,推动了该类组织的活动能力。可以说,晚清上海等地有组织的书画会的设立以及交流活动,对推动中国近代的书画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清代课徒稿及《画谱》传授
  清代一些画家在教学时还经常画一些小品或步骤图也就是课徒稿,供人理解与临摹,一般是介绍绘画对象画法要领的文字与绘画对象相结合的形式,这种课徒稿较适合初学者临摹或自学。
  清代《芥子园画谱》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绘画的基本技法,简洁易懂,非常适合作为初学者学习中国画的教科书。《芥子园画谱》编著为清代沈心友、王概、王蓍和王臬。芥子园本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李渔在金陵的别墅之名,因支持其婿沈心友等,便出版时将书以芥子园命名。《芥子园画谱》初集山水画谱5卷,由康熙十八年(1679)木板彩色套印;二集梅兰竹菊画谱,8卷,康熙四十年(1701)木板彩色套印;三集为草虫、花卉、花木和禽鸟,4卷,康熙四十年木板彩色套印;四集为人物画谱。光绪年间,巢勋又将《芥子园画谱》重新增编。《芥子园画谱》自问世以来备受关注并被广泛流传,出版300多年来不断拓展出新,为后世绘画学习提供了经典课本。近代著名画家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都是把《芥子园画谱》当作最可贵的经典范本,并反复临摹,从中汲取营养,开始了画家生涯。《芥子园画谱》的问世孕育了代代画坛名将,可谓利在千秋。
  四、结语
  中国清代文人绘画教育随着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影响,有着不同的时代风貌。不同时期文人对于师古与否也有着不同的看法与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清代文人绘画教育到达文人绘画教育的鼎盛时期,并且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我的父亲,宋传举,1940年生,家住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的一个小山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父亲,小学文化,中等身材,长着浓浓的眉毛,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总是闪着严厉的目光,如果不是当时的生活所迫,凭他对工作的一股执着,也一定会学有所成。  父亲为人忠厚老实、乐于助人,无论谁家有了困难他都会义无反顾地帮助。他也是我们村红白喜事的大管家,能干上这一“职务”的可不是一般的人,这可能也是村里人对他
期刊
我刚刚来烟台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烟台的出租车遍布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在这个海滨城市,无论你在哪,无论有多晚,绝对不愁回不了家,只要你站在路边等,不出五分钟绝对,会有出租车在你面前经过,这也大概是这座海滨城市的温馨之处。  大概是靠海的缘故,烟台的冬天特别冷,对于我这个极其怕冷的人,出门往往是打出租,次数多了,渐渐地对出租车这个行业多少有些了解。  我们这的人打车时多喊出租车司机“师傅”,听起来显得
期刊
一、云纹概述  云纹(如图1),是我国古代寄托人们美好心愿和祝福的代表装饰纹样。云气飘逸奇幻,令人神往,游弋于山间、苍穹。人们认为云气能向仙人传达心意乃至为升天的必备条件。  《河图帝通纪》曰:“云者,天地之本也。”我国古代农耕文明发达,水是生命之源,水、雨、云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云与雨相连,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生活,这使云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得到升华,人们对其充满希冀和敬畏。  云又与“运”谐音,
期刊
第一天报到的时候,我就发现了它。  只有它是不管不顾走直线的,它就是猫大爷,我们这栋宿舍楼的王。整个学校都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和夏末的阳光搅拌在一起,蠢蠢欲动。我也是蠢蠢欲动的一份子,但我有贼心没贼胆,我自认为是一个很守规矩的大一新生。  平日里,猫大爷随心随性,我羡慕它好歹是个猫王,和它比起来,我觉得自己活得像只地沟鼠,灰头土脸的。它从不刷门禁,天天刷它的存在感,它在宿舍的楼道里、墙角边、屋顶上自
期刊
我的家乡在广东梅州。我这样说,未免会让父亲不高兴。父亲是四川中江人氏,母亲是正宗梅州客家人,然而按照中国传统,我必然是随父亲的,应该算四川人才对。但我出生在梅州,长在梅州,说一口地道客家话,四川话却是一句也说不准,久而久之,在各种文件上填籍贯的时候,自然而然就变成了梅州。  小时候对家乡的感觉,没有大爱也没有大不爱,现在想来,竟是类似于一种漠然。或许终究觉得自己还是有异于梅州本地人,所以并不能真正
期刊
民俗学是新文化运动后建立的一门学科,是对我国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的一种文学表现。民俗学的出现让文学创作者在创作民俗文化作品时能够更深层地塑造和反映民俗文化意蕴的人物形象、事件及审美意境,激发读者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民俗文化是对我国五千年来历史和文化的承载与继承,民俗学作为民俗文化的体现形式,它是对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的一种融合,在中国现当代文化作品创作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民俗与概要文学  
期刊
李清照  马蹄腾起狼烟  小毛驴引路 宋词南飞  那些词都长得很瘦 一生住在爱宫里  与愁闲 斗茶猜书 与思泪 赏花唱和  有时候那叹息 掺了羊毫与失眠  滴到苍苍的宣纸上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地溟漫开了  琴棋 书画 金石 酒 打马  像一群小鸡 跟着她  静静聆听心底的声音  从春 到秋  意象 韵脚 灵气 上阕与下阕  关切地辗转反侧  这是她后半生 自己的夜愁  她的愁 
期刊
“工匠精神”是当代社会最需要的精神品质,传统工艺是传承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蕴含了一定的哲学思想与美学追求。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工匠精神的弘扬一脉相承,没有工匠对工艺的精益求精,就没有卓越的品质体现。本文以南通蓝印花布技艺为例研究其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具有现实价值与意义。  一、传统工艺的价值与工匠精神的解读  传统工艺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所需,承载了特定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实
期刊
随着近年来中国现代化步伐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快,鄂伦春族音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冲击。一方面,鄂伦春族的传统民歌因诸多原因,面临着后继无人和濒临失传的尴尬局面,现状不容乐观。另一方面,人们又欣喜地看到,时代的变革和新传媒手段的兴盛,为民歌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被人们称为“原生态”的鄂伦春族音乐,已经受到社会各界人士普遍关注。鄂伦春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将会迎来又一个人们期待的春天。  在中国音乐
期刊
达斡尔族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涌现出了众多杰出而又鲜为人知的人物,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在人文社科领域、党政领域、军政领域、文学艺术领域等不同领域都有优秀的代表人物。但不同领域优秀人物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在许多领域均有建树。如奥登挂既是人文社科界的名人,也是著名的学者、作家,在文学领域有很大的成就。他们都为达斡尔族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达斡尔族简介  达斡尔族是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