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望城“撤县改区”后,成为长沙市的第六大区,成为长沙市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协调城乡矛盾,扩大城市发展空间的重要行政手段。基于望城区全域发展新的背景,立足于研究撤县改区对削弱地区行政能力的影响,理性讨论望城区纳入长沙市主城区规划对区域协调发展所产生的利弊影响。
关键词:撤县改区;全域城市化;区域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097-02
导论
(一)选题背景
2011年望城“撤县改区”成为长沙市主城区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望城而言,既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又是重大的历史任务。望城坐拥35公里湘江岸线,成为湘江时代的主力军,撤县改区为协调城乡发展,加强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协调联动,全面实现全域城市化作出积极贡献。
(二)选题意义
撤县改区对扩大城市发展空间,统筹区域一体化建设、协调城乡矛盾、减少管理层级、加强大都市实力,提高原县(市)的行政级别,由乡变城,与主城区发展共轨,给予了望城区更大的发展机遇。但在撤县改区后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自治能力,自主发展能力更进一步弱化,加速了中心城市的极化和近域蔓延式增长,加大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
一、相关概念解读
(一)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提出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中期,区域协调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发展方针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安排,“十一五”规划首次完整论述区域协调发展的涵义并作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全面部署,“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区域协调发展作为重要任务被强调。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定义
蒋海清提出在对内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各区域间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适应、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1]。王文锦则认为,相关区域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发展上相互联系、关联互动、正向促进,区域经济差异趋于缩小的过程和状态[2]。吴超指出通过复杂的物质、信息、技术、人员以及能源相互交流,互相依赖 [3]。徐向东则认为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及各子系统内部元素间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形成区域整体发展的良性循环态势 。陈秀山强调坚持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相结合的动态协调发展战略,达到各区域协调互动、共同发展的一种区域发展战略。
(三)全域城市化概念的提出
2009年大连市委七次全会作出了“优化空间结构,加快全域城市化进程”的重大决策。围绕建设“三个中心,一个集聚区”,各功能区依据现实基础、各类资源优势和发展潜能,形成开发建设重心;通过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城市功能的提升,以及城市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的完善,进一步引发城市的集聚效应,提升区域核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四)全域城市化的定义
全域城市化是指在城市化的中后期,区域经济实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上级政府的协调和统一推进作用下,城市化的主要空间过程从少数几个点通过城镇体系扩散到整个区域,从而增强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通过人口、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区域一体、协调的城市化过程和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二、实证案例研究—以望城县“撤县改区”为例
(一)背景介绍
望城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境内,北连洞庭湖,南街岳麓山,是英雄人物雷锋的故乡,也是湖南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核心区和大河西先导区的结合部。辖区内包括高塘岭镇、丁字镇、乔口镇、乌山镇等14个镇和新康乡,总面积969平方公里,总人口53.86万人。2011年望城“撤县改区”,望城区成为长沙市的第六大区。“撤县改区”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望城不再是长沙的一个郊县,而成为了长沙市的一部分。
(二)“撤县改区”实现全域城市化
近几年长沙迅速发展,用地规模逐年增大,人口增多,加剧了城市用地的紧张状况。望城区临近长沙,纳入长沙市城区后,将注入城市更加蓬勃的生机。望城区2010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 429 450万元(含托管的雷锋镇),比2009年增长1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2 258万元,同比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1 726 508万元,增长21.2%;第三产业增加值490 684万元,增长12.1%。第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结构为8.7∶71.1∶20.2,与长沙市其他五个城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三)撤县改区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利弊影响
1.垂直管理是否限制望城区发展
全域城市化是指在城市化的中后期,区域经济实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上级政府的协调和统一推进作用下,城市化的主要空间过程从少数几个点通过城镇体系扩散到整个区域,从而增强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通过人口、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区域一体、协调的城市化过程和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县域经济的发展面临权利不足的问题严重突出。
2.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凸显
撤县改区后,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和交通道路建设的需要,以及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急切需要征用大量土地以满足全域城市化发展的需求,大量农业用地将变为非农用地,大量农民不足以维持生存。由于这两方面的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伴随着全域城市化的发展而愈加明显。
3.撤县改区后政府管理的集权与分权
望城撤县改区后,原有县域行政单元将落实到长沙市主城区中,必将导致望城建立自上而下的直线型垂直领导体制,避免地方保护主义,提高行政效率。提高行政回应性,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对贯彻执行中央政策以及行政执法过程中的人为干扰。使望城区迎接一场难能可贵的历史发展机遇,主体对接长沙市区规划,望城区凭借其独特的区位,将成为滨水新城的典范,成为长沙市新的高端商务旅游区,项目引进和资金扶持,将彻底改变原有单一缓慢的发展方式,赢得崭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 蒋海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1995,(6).
[2] 王文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1:6.
[3] 吴超,魏清泉.区域协调发展系统与规划理论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6).[责任编辑 陈丽敏]
关键词:撤县改区;全域城市化;区域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097-02
导论
(一)选题背景
2011年望城“撤县改区”成为长沙市主城区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望城而言,既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又是重大的历史任务。望城坐拥35公里湘江岸线,成为湘江时代的主力军,撤县改区为协调城乡发展,加强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协调联动,全面实现全域城市化作出积极贡献。
(二)选题意义
撤县改区对扩大城市发展空间,统筹区域一体化建设、协调城乡矛盾、减少管理层级、加强大都市实力,提高原县(市)的行政级别,由乡变城,与主城区发展共轨,给予了望城区更大的发展机遇。但在撤县改区后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自治能力,自主发展能力更进一步弱化,加速了中心城市的极化和近域蔓延式增长,加大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
一、相关概念解读
(一)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提出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中期,区域协调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发展方针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安排,“十一五”规划首次完整论述区域协调发展的涵义并作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全面部署,“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区域协调发展作为重要任务被强调。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定义
蒋海清提出在对内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各区域间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适应、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1]。王文锦则认为,相关区域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发展上相互联系、关联互动、正向促进,区域经济差异趋于缩小的过程和状态[2]。吴超指出通过复杂的物质、信息、技术、人员以及能源相互交流,互相依赖 [3]。徐向东则认为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及各子系统内部元素间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形成区域整体发展的良性循环态势 。陈秀山强调坚持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相结合的动态协调发展战略,达到各区域协调互动、共同发展的一种区域发展战略。
(三)全域城市化概念的提出
2009年大连市委七次全会作出了“优化空间结构,加快全域城市化进程”的重大决策。围绕建设“三个中心,一个集聚区”,各功能区依据现实基础、各类资源优势和发展潜能,形成开发建设重心;通过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城市功能的提升,以及城市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的完善,进一步引发城市的集聚效应,提升区域核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四)全域城市化的定义
全域城市化是指在城市化的中后期,区域经济实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上级政府的协调和统一推进作用下,城市化的主要空间过程从少数几个点通过城镇体系扩散到整个区域,从而增强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通过人口、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区域一体、协调的城市化过程和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二、实证案例研究—以望城县“撤县改区”为例
(一)背景介绍
望城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境内,北连洞庭湖,南街岳麓山,是英雄人物雷锋的故乡,也是湖南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核心区和大河西先导区的结合部。辖区内包括高塘岭镇、丁字镇、乔口镇、乌山镇等14个镇和新康乡,总面积969平方公里,总人口53.86万人。2011年望城“撤县改区”,望城区成为长沙市的第六大区。“撤县改区”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望城不再是长沙的一个郊县,而成为了长沙市的一部分。
(二)“撤县改区”实现全域城市化
近几年长沙迅速发展,用地规模逐年增大,人口增多,加剧了城市用地的紧张状况。望城区临近长沙,纳入长沙市城区后,将注入城市更加蓬勃的生机。望城区2010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 429 450万元(含托管的雷锋镇),比2009年增长1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2 258万元,同比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1 726 508万元,增长21.2%;第三产业增加值490 684万元,增长12.1%。第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结构为8.7∶71.1∶20.2,与长沙市其他五个城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三)撤县改区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利弊影响
1.垂直管理是否限制望城区发展
全域城市化是指在城市化的中后期,区域经济实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上级政府的协调和统一推进作用下,城市化的主要空间过程从少数几个点通过城镇体系扩散到整个区域,从而增强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通过人口、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区域一体、协调的城市化过程和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县域经济的发展面临权利不足的问题严重突出。
2.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凸显
撤县改区后,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和交通道路建设的需要,以及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急切需要征用大量土地以满足全域城市化发展的需求,大量农业用地将变为非农用地,大量农民不足以维持生存。由于这两方面的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伴随着全域城市化的发展而愈加明显。
3.撤县改区后政府管理的集权与分权
望城撤县改区后,原有县域行政单元将落实到长沙市主城区中,必将导致望城建立自上而下的直线型垂直领导体制,避免地方保护主义,提高行政效率。提高行政回应性,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对贯彻执行中央政策以及行政执法过程中的人为干扰。使望城区迎接一场难能可贵的历史发展机遇,主体对接长沙市区规划,望城区凭借其独特的区位,将成为滨水新城的典范,成为长沙市新的高端商务旅游区,项目引进和资金扶持,将彻底改变原有单一缓慢的发展方式,赢得崭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 蒋海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1995,(6).
[2] 王文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1:6.
[3] 吴超,魏清泉.区域协调发展系统与规划理论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6).[责任编辑 陈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