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尔施塔特是一座小镇,位于奥地利中部的萨尔茨卡默古特地区。这座夹在险峻的阿尔卑斯山中的小镇,以壮美的山峦和清澈透底的高山湖泊而闻名,吸引着众多的画家、诗人、艺术家前往。
哈尔施塔特并不仅仅只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是奥地利著名的产盐地,早在公元前900年,哈尔施塔特人就开始开采这里的盐矿。而100多年前盐矿工人的一次意外挖掘,一锄头竟然改写了整个欧洲的历史——从此,世界文化史上多出了“哈尔施塔特文明”这个专用名词。
山水如画的仙境小镇
对木头情有独钟的居民
哈尔施塔特几乎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机场、火车站和大型码头,只有一个十分袖珍的汽车站。尽管位于奥地利中部,但从几个主要城市去哈尔施塔特的交通都不是很方便。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不便,使小镇留住了童话般的风情——融化的雪水从阿尔卑斯山潺潺流下,在山脚汇聚成清澈的哈尔施塔特湖,而在海拔3000多米的险峻雪山和清澈透底的湖泊之间,哈尔施塔特镇默默地存在了数千年。
哈尔施塔特的确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镇,仅有800多居民,步行走遍整个小镇,只需10多分钟的工夫。小镇里的房屋全都建造在陡峭的山崖和湖泊之间,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斜面,雪白的外墙与黑色的尖形屋顶相映成趣。
有意思的是,这里的每户人家都有自己的船库——渡船是小镇以前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方式。只要不是在大雪覆盖的寒冬,小镇随时都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每所木屋的窗口、阳台都堆满花卉,湖畔则有花团锦蔟的露天咖啡座。
哈尔施塔特人对木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热爱,这一点从遍布小镇的木屋、木船就可见一斑。当地人喜欢把自己的家乡称作“木头镇”。走在狭长的小镇上,各式各样的木头路标十分有趣,比如路标的木牌上画着一位在床上呼呼大睡的男人,显然这里是一家旅馆;而如果外墙上装饰着木头做的鱼,那肯定是一家美味的餐厅。此外,家家户户都在门口堆放着劈好的木柴。在小镇,凡是能用木头制造的东西,当地人决不使用其他材料。
在这样一座袖珍小镇上,还有好几家传授木工和木雕技艺的学校。越来越多的访客到来,使小镇多了些人间烟火气。当地居民似乎个个都是艺术家,他们都将自己家的木门打开,出售自制的各种手工艺品,包括麻线编的装饰品、民族风情的娃娃、小巧玲珑的粗陶饰品、玻璃吹制的手绘彩球等。不过,最精美的还是木雕艺术品,普普通通的木头,在当地人手中能魔术般变为各种可爱的小动物,或是现代感十足的生活用品。
在镇上的任何一幢小木屋,当你推开窗户,都能看到弥漫着水汽的哈尔施塔特湖,以及远处云雾缭绕的阿尔卑斯山。哈尔施塔特湖的湖水清澈幽蓝,全都来自阿尔卑斯山脉融化的冰雪,湖水水质极佳,可以直接饮用。
为哈尔施塔特湖注入湖水的,是阿尔卑斯山脉北部最为壮观的达赫施泰因山。这座石灰石山奇峰凸起,海拔2995米,山顶上有大量的冰川,在海拔约2700米处,还有一座举世闻名的观景台——达赫施泰因天行桥。天行桥有“阿尔卑斯山的阳台”之称,站在天行桥上,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360度的阿尔卑斯群山英姿。每当日落,残阳把余晖洒向顶峰,这种壮美的场景就是奥地利人感到骄傲的“阿尔卑斯山的火焰”。
繁荣的秘密
开采了近千年的盐矿
在灯红酒绿的现代社会,哈尔施塔特小镇的许多事物都保持着千年以前的那种原汁原味。“山中只数日,世上已千年。”这句话或许是对哈尔施塔特的最好写照。
小镇背后的半山上有一座叫做“历史之门”的博物馆,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推开博物馆的大门,人们仿佛穿梭了时空,回到了久远的历史之中。
远古时代,哈尔施塔特和周边的达赫施泰因山都被海水覆盖着,沧海桑田的变化之后,海床变成了雄伟的山脉,海盐却在岩石里沉淀下来。因此,哈尔施塔特人很早就开始在这里采盐,并因此而致富。博物馆里陈列的旧时盐矿工人使用过的衣服、工具,静静地向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
公元前900年起,哈尔施塔特人就开始开采这里的盐矿。他们每天都要爬上落差400多米的山峰,再通过木制滑道下滑到深深的矿坑底部,用早期简单的工具敲下一块块含盐的矿石,再将沉重的盐矿石背出矿坑,送到山下,用蒸馏的方法将盐析出、烘干,送往全国各地。
盐在当时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资源,因此盐矿为小镇带来了繁荣,也为当地的主教、贵族乃至维也纳皇室带来了丰厚的财政收入。在小镇的广场上,人们塑造了一尊背着木制大盐桶的盐矿工人雕像,来纪念这群为哈尔施塔特带来繁荣的早期居民。这里童话般优美的环境和繁荣的盐业经济吸引来众多寻求浪漫的画家、诗人和作曲家,留下了大量的精美建筑和艺术品,小镇中心始建于公元748年的圣米高教堂、1320年建立的耶稣教堂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如今,已经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哈尔施塔特盐矿依然保留着当初的样貌,甚至还有一个盐矿仍在使用,并对游人开放。穿上厚厚的保暖服,导游就会带你坐上木制滑道上的推车,进入山腹中寒气逼人的矿坑深处。虽然盐业早已不是哈尔施塔特的经济支柱,但这里的矿工仍然一丝不苟地敲击着矿石,重复着古老的制盐方法。最后,这里的盐会被染上各种可爱的颜色,装在精美的玻璃瓶中,成为小镇最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
震惊考古界的发现
全欧洲最早的铁器遗址
哈尔施塔特的古老远不止于此。在欧洲文明史乃至世界史上,“哈尔施塔特时期”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代表着西欧和中欧铁器时代的开启。
在哈尔施塔特盐山谷地的出口处,高于哈尔施塔特湖约450米的地方,有一座史前古墓遗迹,这就是历史学中著名的哈尔施塔特史前文明遗迹。
遗迹的发现过程注定将被载入史册。1846年,当时盐矿的工人在挖掘矿山的时候,意外挖掘到一片墓葬。起初,忙碌的工人们并没有在意,只是简单地把事情报告给经理。碰巧的是,当时盐矿的经理乔纳·拉姆绍尔是一名业余考古学家,他对这片墓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研究,拉姆绍尔认为这片墓葬十分特别,最初挖掘出来的骨骸和器物已经显示出了极高的考古学价值。 在接下来的20年里,“不务正业”的拉姆绍尔带领工友们对矿山中的墓葬进行了细致的考古发掘工作。这个墓地超乎想象地巨大,在大大小小共2000多座墓葬坑中,一共出土了1000多具较为完整的骸骨和难以计数的各式青铜器、铁器。在那个还没有发明照相机的年代,拉姆绍尔对挖掘工作十分严谨和敬业,他详细地丈量、记录了每一个墓穴的各项相关数据,然后用水彩画笔描摹出墓穴的形状、各种文物的具体方位、放置状况,尽可能地详细记录之后,才将文物移出收藏。
这个伟大的盐矿经理和参与挖掘的工人们并不知道,他们的这次发掘工作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后世的历史学家用碳14法测定了这些工具的年代,其中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这个墓葬成为欧洲已知最早的铁器时代遗迹,公元前8—6世纪中欧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也直接被命名为“哈尔施塔特文明”。毫不夸张地说,矿工们的挖掘改写了整个欧洲的历史,也推动了世界考古学的发展。
如今,那些历尽沧桑终于重见天日的铁器和青铜器,正静静地躺在“历史之门”博物馆里,隔着玻璃与后人们默默对视。
艺术墓地与骸骨教堂
墓地“使用权”只有10年
数千年的历史传承,让小镇拥有了独特而淡然的隐士气质,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沉醉其中,不愿离去。在小镇的魔力下,就连阴森可怕的墓地,也仿佛变成了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
小镇墓地位于半山上,是一个从山腰伸展出来的平台。墓地很小,只有约30平方米,绿树随意地生长在墓地的某个角落,鲜花盛开在每一块墓碑的周围,偶尔会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带着一束鲜花,来到某一块墓碑前,跟逝去的人说说话。十来块造型各异的墓碑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墓地上,有木制的,也有铁制的,刻着圣母像、小天使、花朵等让人觉得温暖的图案。
细心的游客会发现,墓碑的主人死去的时间并不长——多数在十年以内。小镇的规划里,数百年来只有这一个墓地,镇外更大的公墓,是最近几十年才修建的,那么,那些在上千年漫长岁月里死去的人们,埋在了何方?
答案在墓地一旁的圣米高教堂里。教堂里有3个不同时期建造的祭坛,给这里增添了一分庄严和肃穆。那些更早时间里逝去的人们,最终长眠在教堂的纳骨堂里。
原来,随着镇上人口的增长,千年前规划好的墓地已经无法容纳逝去的人,夹在山与湖之间的小镇也找不到其他地方埋葬尸骨。所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镇上就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习俗——死去的人们在入葬10年之后,亲属会将骸骨从墓地里取出,清理后只保留腿骨和颅骨,在太阳下暴晒数周,使骨骼呈现出柔和的象牙色,再由亲属或专业的纳骨师绘出死者的名字、逝去的时间,再用象征光荣的橡树叶、象征胜利的月桂枝叶、象征生命的常春藤、象征爱情的玫瑰等植物进行精心的装饰后,陈列在纳骨堂里,供后人凭吊。
如今,纳骨堂里放置了大约1200颗颅骨。经过悉心彩绘的颅骨,带给人们的不再是毛骨悚然,而是如秋叶般的静美。“我们曾经就是现在的你们,你们终将成为现在的我们,”纳骨堂门口意味深长的一句标语,道尽了人世间的生死轮回……
哈尔施塔特并不仅仅只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是奥地利著名的产盐地,早在公元前900年,哈尔施塔特人就开始开采这里的盐矿。而100多年前盐矿工人的一次意外挖掘,一锄头竟然改写了整个欧洲的历史——从此,世界文化史上多出了“哈尔施塔特文明”这个专用名词。
山水如画的仙境小镇
对木头情有独钟的居民
哈尔施塔特几乎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机场、火车站和大型码头,只有一个十分袖珍的汽车站。尽管位于奥地利中部,但从几个主要城市去哈尔施塔特的交通都不是很方便。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不便,使小镇留住了童话般的风情——融化的雪水从阿尔卑斯山潺潺流下,在山脚汇聚成清澈的哈尔施塔特湖,而在海拔3000多米的险峻雪山和清澈透底的湖泊之间,哈尔施塔特镇默默地存在了数千年。
哈尔施塔特的确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镇,仅有800多居民,步行走遍整个小镇,只需10多分钟的工夫。小镇里的房屋全都建造在陡峭的山崖和湖泊之间,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斜面,雪白的外墙与黑色的尖形屋顶相映成趣。
有意思的是,这里的每户人家都有自己的船库——渡船是小镇以前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方式。只要不是在大雪覆盖的寒冬,小镇随时都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每所木屋的窗口、阳台都堆满花卉,湖畔则有花团锦蔟的露天咖啡座。
哈尔施塔特人对木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热爱,这一点从遍布小镇的木屋、木船就可见一斑。当地人喜欢把自己的家乡称作“木头镇”。走在狭长的小镇上,各式各样的木头路标十分有趣,比如路标的木牌上画着一位在床上呼呼大睡的男人,显然这里是一家旅馆;而如果外墙上装饰着木头做的鱼,那肯定是一家美味的餐厅。此外,家家户户都在门口堆放着劈好的木柴。在小镇,凡是能用木头制造的东西,当地人决不使用其他材料。
在这样一座袖珍小镇上,还有好几家传授木工和木雕技艺的学校。越来越多的访客到来,使小镇多了些人间烟火气。当地居民似乎个个都是艺术家,他们都将自己家的木门打开,出售自制的各种手工艺品,包括麻线编的装饰品、民族风情的娃娃、小巧玲珑的粗陶饰品、玻璃吹制的手绘彩球等。不过,最精美的还是木雕艺术品,普普通通的木头,在当地人手中能魔术般变为各种可爱的小动物,或是现代感十足的生活用品。
在镇上的任何一幢小木屋,当你推开窗户,都能看到弥漫着水汽的哈尔施塔特湖,以及远处云雾缭绕的阿尔卑斯山。哈尔施塔特湖的湖水清澈幽蓝,全都来自阿尔卑斯山脉融化的冰雪,湖水水质极佳,可以直接饮用。
为哈尔施塔特湖注入湖水的,是阿尔卑斯山脉北部最为壮观的达赫施泰因山。这座石灰石山奇峰凸起,海拔2995米,山顶上有大量的冰川,在海拔约2700米处,还有一座举世闻名的观景台——达赫施泰因天行桥。天行桥有“阿尔卑斯山的阳台”之称,站在天行桥上,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360度的阿尔卑斯群山英姿。每当日落,残阳把余晖洒向顶峰,这种壮美的场景就是奥地利人感到骄傲的“阿尔卑斯山的火焰”。
繁荣的秘密
开采了近千年的盐矿
在灯红酒绿的现代社会,哈尔施塔特小镇的许多事物都保持着千年以前的那种原汁原味。“山中只数日,世上已千年。”这句话或许是对哈尔施塔特的最好写照。
小镇背后的半山上有一座叫做“历史之门”的博物馆,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推开博物馆的大门,人们仿佛穿梭了时空,回到了久远的历史之中。
远古时代,哈尔施塔特和周边的达赫施泰因山都被海水覆盖着,沧海桑田的变化之后,海床变成了雄伟的山脉,海盐却在岩石里沉淀下来。因此,哈尔施塔特人很早就开始在这里采盐,并因此而致富。博物馆里陈列的旧时盐矿工人使用过的衣服、工具,静静地向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
公元前900年起,哈尔施塔特人就开始开采这里的盐矿。他们每天都要爬上落差400多米的山峰,再通过木制滑道下滑到深深的矿坑底部,用早期简单的工具敲下一块块含盐的矿石,再将沉重的盐矿石背出矿坑,送到山下,用蒸馏的方法将盐析出、烘干,送往全国各地。
盐在当时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资源,因此盐矿为小镇带来了繁荣,也为当地的主教、贵族乃至维也纳皇室带来了丰厚的财政收入。在小镇的广场上,人们塑造了一尊背着木制大盐桶的盐矿工人雕像,来纪念这群为哈尔施塔特带来繁荣的早期居民。这里童话般优美的环境和繁荣的盐业经济吸引来众多寻求浪漫的画家、诗人和作曲家,留下了大量的精美建筑和艺术品,小镇中心始建于公元748年的圣米高教堂、1320年建立的耶稣教堂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如今,已经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哈尔施塔特盐矿依然保留着当初的样貌,甚至还有一个盐矿仍在使用,并对游人开放。穿上厚厚的保暖服,导游就会带你坐上木制滑道上的推车,进入山腹中寒气逼人的矿坑深处。虽然盐业早已不是哈尔施塔特的经济支柱,但这里的矿工仍然一丝不苟地敲击着矿石,重复着古老的制盐方法。最后,这里的盐会被染上各种可爱的颜色,装在精美的玻璃瓶中,成为小镇最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
震惊考古界的发现
全欧洲最早的铁器遗址
哈尔施塔特的古老远不止于此。在欧洲文明史乃至世界史上,“哈尔施塔特时期”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代表着西欧和中欧铁器时代的开启。
在哈尔施塔特盐山谷地的出口处,高于哈尔施塔特湖约450米的地方,有一座史前古墓遗迹,这就是历史学中著名的哈尔施塔特史前文明遗迹。
遗迹的发现过程注定将被载入史册。1846年,当时盐矿的工人在挖掘矿山的时候,意外挖掘到一片墓葬。起初,忙碌的工人们并没有在意,只是简单地把事情报告给经理。碰巧的是,当时盐矿的经理乔纳·拉姆绍尔是一名业余考古学家,他对这片墓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研究,拉姆绍尔认为这片墓葬十分特别,最初挖掘出来的骨骸和器物已经显示出了极高的考古学价值。 在接下来的20年里,“不务正业”的拉姆绍尔带领工友们对矿山中的墓葬进行了细致的考古发掘工作。这个墓地超乎想象地巨大,在大大小小共2000多座墓葬坑中,一共出土了1000多具较为完整的骸骨和难以计数的各式青铜器、铁器。在那个还没有发明照相机的年代,拉姆绍尔对挖掘工作十分严谨和敬业,他详细地丈量、记录了每一个墓穴的各项相关数据,然后用水彩画笔描摹出墓穴的形状、各种文物的具体方位、放置状况,尽可能地详细记录之后,才将文物移出收藏。
这个伟大的盐矿经理和参与挖掘的工人们并不知道,他们的这次发掘工作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后世的历史学家用碳14法测定了这些工具的年代,其中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这个墓葬成为欧洲已知最早的铁器时代遗迹,公元前8—6世纪中欧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也直接被命名为“哈尔施塔特文明”。毫不夸张地说,矿工们的挖掘改写了整个欧洲的历史,也推动了世界考古学的发展。
如今,那些历尽沧桑终于重见天日的铁器和青铜器,正静静地躺在“历史之门”博物馆里,隔着玻璃与后人们默默对视。
艺术墓地与骸骨教堂
墓地“使用权”只有10年
数千年的历史传承,让小镇拥有了独特而淡然的隐士气质,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沉醉其中,不愿离去。在小镇的魔力下,就连阴森可怕的墓地,也仿佛变成了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
小镇墓地位于半山上,是一个从山腰伸展出来的平台。墓地很小,只有约30平方米,绿树随意地生长在墓地的某个角落,鲜花盛开在每一块墓碑的周围,偶尔会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带着一束鲜花,来到某一块墓碑前,跟逝去的人说说话。十来块造型各异的墓碑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墓地上,有木制的,也有铁制的,刻着圣母像、小天使、花朵等让人觉得温暖的图案。
细心的游客会发现,墓碑的主人死去的时间并不长——多数在十年以内。小镇的规划里,数百年来只有这一个墓地,镇外更大的公墓,是最近几十年才修建的,那么,那些在上千年漫长岁月里死去的人们,埋在了何方?
答案在墓地一旁的圣米高教堂里。教堂里有3个不同时期建造的祭坛,给这里增添了一分庄严和肃穆。那些更早时间里逝去的人们,最终长眠在教堂的纳骨堂里。
原来,随着镇上人口的增长,千年前规划好的墓地已经无法容纳逝去的人,夹在山与湖之间的小镇也找不到其他地方埋葬尸骨。所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镇上就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习俗——死去的人们在入葬10年之后,亲属会将骸骨从墓地里取出,清理后只保留腿骨和颅骨,在太阳下暴晒数周,使骨骼呈现出柔和的象牙色,再由亲属或专业的纳骨师绘出死者的名字、逝去的时间,再用象征光荣的橡树叶、象征胜利的月桂枝叶、象征生命的常春藤、象征爱情的玫瑰等植物进行精心的装饰后,陈列在纳骨堂里,供后人凭吊。
如今,纳骨堂里放置了大约1200颗颅骨。经过悉心彩绘的颅骨,带给人们的不再是毛骨悚然,而是如秋叶般的静美。“我们曾经就是现在的你们,你们终将成为现在的我们,”纳骨堂门口意味深长的一句标语,道尽了人世间的生死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