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要进行政治理论课教育,同时需要不断加强校园各种教育载体的建设,让年轻学子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并充分汲取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
[关键词]大学生 民族精神
[作者简介]路阳(1969- ),男,河南安阳人,华中科技大学政教系在读博士,安阳工学院党委办公室,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管理。(湖北武汉43007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5-0095-0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的集中反映。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从学校抓起,从青年学生抓起。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教育基地,大力弘扬和培育大学生高昂的中华民族精神是高校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一、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需要加强政治理论课教育
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需要加强政治理论课教育,发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作用,只要坚定地坚持这个文化建设的“主心骨”,才能铸牢我们伟大民族的精神之魂,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二、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需要正确对待和努力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经过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华民族创造了为世人所惊叹的灿烂文明,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宝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要加强大学生的历史和国情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热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士可杀不可辱”“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铸造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精神脊梁。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健康合理的伦理道德思想。中国古代教育以道德教化为先,道德教化诉诸个人的内心修养,并重在践行。古代教育思想广博而深邃,富有很强的哲理性,其道德学说规范并制约着中国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所谓“仁者与万物同体”“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天人合一”“仁者爱人”等是传统文化所期许的道德修养的最高精神境界。孔子要求“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要求为人者要尽“孝悌”之道和“忠信”之礼,当然孔孟所讲的各类关系有着特定的时代和阶级内涵,但这种重视教人明人伦关系、崇尚和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可借鉴。此外,可借鉴的还有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以德治国、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人道主义精神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明辨义利的优秀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强调先义后利、义以为上。认为在获取个人利益时,一定要考虑是否符合“取之有道”的原则,提倡“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传统文化鄙视只顾一己利益的行为,认为社会是一个集合的整体,个体生活在群体之中,倡导谋“天下之大利”,赞扬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夙夜在公”“以公灭私”和“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群体思想和行为。把“以天下为己任”视为大道,要求社会成员服从集体、服从国家、服从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中明辨义利的优秀思想对我们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树立集体主义、高扬奉献精神大有裨益。
三、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需要充分汲取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营养
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人类的思想不断进化和交流的过程。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不会取得成功,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在中国确立。同样,没有当代国际上先进思想文化的输入,我们的现代化事业也就无从谈起。近代以来的思想先驱们从魏源到梁启超到孙中山都十分强调学习国际上的先进文化,都作了大量的尝试和努力,以促进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更需要引进和学习外来的先进思想文化。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弘扬和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必须教育学生有海纳百川的磅礴气概,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条件,学习和汲取世界其他民族之长,汲取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民族精神。当然,对于外来文化既要大胆引进,更要择善而从。文化引进的目的在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决不能削弱或者放弃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自身的主体,只能在引进和借鉴中丰富和充实我们的文化,促使其新生、繁荣和博大。因此高校要加强对世界文化的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历史已经一再证明,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吸收、引进外来文化,只会使我们日益壮大。汉魏时期佛教的引进、盛唐时期西域乐舞的输入以及近代的西学东渐等等,都极大地丰富和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并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具有从未中断的悠久而独特的文化历史,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民族从来就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和恢弘气魄。今天,整个世界正在缩小而成为“地球村”,文化交流日益便捷,我们更应立足自我,“拿来”世界,以构筑和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崭新形态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四、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需要不断加强校园各种教育载体的建设
民族精神的牢固确立,需要每一个学生有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对中华文明史的发自内心的钟爱,这些都需要发挥校园各种教育载体的作用,升华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要抓好文化熏陶载体的建设。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高校文化活动是很好的民族精神教育载体,通过包括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等多种校园文化形式把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融合于形象生动的形式之中,寓教于乐,可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对学生的精神产生多层次、多形式、多方面的影响作用。
要抓好舆论宣传载体的建设。学校的报纸、广播、电视、校园网络等媒体,以其广覆盖、大容量、宽领域等特点和优势,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大力宣传民族振兴的伟大目标,推介新时代的典型人物和事例,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营造浓郁的氛围,使学生们在校园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能随时随地地感受到浓浓的民族情结,在不断感染和熏陶中逐步培育出强烈的民族精神。
要抓好典型示范载体的建设。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是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方式。典型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感染力。典型形象生动的事迹反映了其高尚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让大学生从中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内在魅力。
要抓好志愿者服务载体的建设。积极在大学生中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如义务劳动、“三下乡”实践、社区援助、敬老助老等活动,陶冶情操、激发社会责任感,把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积极奉献、敬老爱幼、见义勇为等作为活动的重要内容,让大学生在提高文明素质的同时,增强民族情感,培育民族精神。
要抓好事件激励载体的建设。大学生是热血青年,高校教育要时刻关注大事件,积极地因势利导。实践证明,重大事件本身能够团结、集聚全民族的力量共同奋斗,将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要抓好学生主体意识的教育。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挖掘出学生的这种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这种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化为对活动的主动参与,在实践中弘扬、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上海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课题组.关于现代化进程中民族精神的途径探讨[EB/OL].丹柯网(http://www.danke.org.cn),2004.
[3]佚名.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宁波大学图书馆剪报,2003(5).
[关键词]大学生 民族精神
[作者简介]路阳(1969- ),男,河南安阳人,华中科技大学政教系在读博士,安阳工学院党委办公室,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管理。(湖北武汉43007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5-0095-0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的集中反映。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从学校抓起,从青年学生抓起。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教育基地,大力弘扬和培育大学生高昂的中华民族精神是高校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一、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需要加强政治理论课教育
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需要加强政治理论课教育,发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作用,只要坚定地坚持这个文化建设的“主心骨”,才能铸牢我们伟大民族的精神之魂,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二、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需要正确对待和努力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经过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华民族创造了为世人所惊叹的灿烂文明,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宝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要加强大学生的历史和国情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热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士可杀不可辱”“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铸造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精神脊梁。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健康合理的伦理道德思想。中国古代教育以道德教化为先,道德教化诉诸个人的内心修养,并重在践行。古代教育思想广博而深邃,富有很强的哲理性,其道德学说规范并制约着中国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所谓“仁者与万物同体”“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天人合一”“仁者爱人”等是传统文化所期许的道德修养的最高精神境界。孔子要求“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要求为人者要尽“孝悌”之道和“忠信”之礼,当然孔孟所讲的各类关系有着特定的时代和阶级内涵,但这种重视教人明人伦关系、崇尚和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可借鉴。此外,可借鉴的还有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以德治国、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人道主义精神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明辨义利的优秀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强调先义后利、义以为上。认为在获取个人利益时,一定要考虑是否符合“取之有道”的原则,提倡“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传统文化鄙视只顾一己利益的行为,认为社会是一个集合的整体,个体生活在群体之中,倡导谋“天下之大利”,赞扬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夙夜在公”“以公灭私”和“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群体思想和行为。把“以天下为己任”视为大道,要求社会成员服从集体、服从国家、服从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中明辨义利的优秀思想对我们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树立集体主义、高扬奉献精神大有裨益。
三、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需要充分汲取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营养
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人类的思想不断进化和交流的过程。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不会取得成功,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在中国确立。同样,没有当代国际上先进思想文化的输入,我们的现代化事业也就无从谈起。近代以来的思想先驱们从魏源到梁启超到孙中山都十分强调学习国际上的先进文化,都作了大量的尝试和努力,以促进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更需要引进和学习外来的先进思想文化。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弘扬和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必须教育学生有海纳百川的磅礴气概,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条件,学习和汲取世界其他民族之长,汲取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民族精神。当然,对于外来文化既要大胆引进,更要择善而从。文化引进的目的在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决不能削弱或者放弃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自身的主体,只能在引进和借鉴中丰富和充实我们的文化,促使其新生、繁荣和博大。因此高校要加强对世界文化的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历史已经一再证明,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吸收、引进外来文化,只会使我们日益壮大。汉魏时期佛教的引进、盛唐时期西域乐舞的输入以及近代的西学东渐等等,都极大地丰富和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并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具有从未中断的悠久而独特的文化历史,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民族从来就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和恢弘气魄。今天,整个世界正在缩小而成为“地球村”,文化交流日益便捷,我们更应立足自我,“拿来”世界,以构筑和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崭新形态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四、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需要不断加强校园各种教育载体的建设
民族精神的牢固确立,需要每一个学生有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对中华文明史的发自内心的钟爱,这些都需要发挥校园各种教育载体的作用,升华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要抓好文化熏陶载体的建设。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高校文化活动是很好的民族精神教育载体,通过包括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等多种校园文化形式把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融合于形象生动的形式之中,寓教于乐,可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对学生的精神产生多层次、多形式、多方面的影响作用。
要抓好舆论宣传载体的建设。学校的报纸、广播、电视、校园网络等媒体,以其广覆盖、大容量、宽领域等特点和优势,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大力宣传民族振兴的伟大目标,推介新时代的典型人物和事例,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营造浓郁的氛围,使学生们在校园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能随时随地地感受到浓浓的民族情结,在不断感染和熏陶中逐步培育出强烈的民族精神。
要抓好典型示范载体的建设。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是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方式。典型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感染力。典型形象生动的事迹反映了其高尚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让大学生从中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内在魅力。
要抓好志愿者服务载体的建设。积极在大学生中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如义务劳动、“三下乡”实践、社区援助、敬老助老等活动,陶冶情操、激发社会责任感,把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积极奉献、敬老爱幼、见义勇为等作为活动的重要内容,让大学生在提高文明素质的同时,增强民族情感,培育民族精神。
要抓好事件激励载体的建设。大学生是热血青年,高校教育要时刻关注大事件,积极地因势利导。实践证明,重大事件本身能够团结、集聚全民族的力量共同奋斗,将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要抓好学生主体意识的教育。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挖掘出学生的这种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这种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化为对活动的主动参与,在实践中弘扬、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上海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课题组.关于现代化进程中民族精神的途径探讨[EB/OL].丹柯网(http://www.danke.org.cn),2004.
[3]佚名.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宁波大学图书馆剪报,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