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务管理假设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对于财务人员解决企业财务问题有重大的帮助。例如资金增值假设说明了财务管理存在的现实意义,风险与报酬同增假设又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不能盲目追求资金的增值,因为过高的报酬会带来巨大的风险。此两项假设为科学地确立财务管理目标、合理安排资金结构、不断调整资金投向奠定了理论基矗风险报酬原理、利息率的预测原理、投资组合原理也都是依据此项假设展开论述的。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货币时间价值假设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项假设。人们假设货币是按一定比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值的,尽管事实上并非如此。而且不管货币资金是转化为产品还是转化为固定资产,都是按同样标准计算货币时间价值。货币时间价值假设是促使企业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增加价值的基础。货币时间价值也是资金增值假设十分重要的一种假设。例如,国库券基本是无风险投资,而股票是风险很大的投资,为什么还有人将巨额资金投向股市呢?这是因为他们假设股票投资取得的报酬要远远高于国库券的报酬。同样,有人将资金投向食品行业,有人却投向房地产行业,有人投向衍生金融工具,他们也同样是根据风险与报酬同增这一假设来进行决策的。风险与报酬同增假设实际上暗含着另外一项假设,即风险可计量假设。因为如果风险无法计量,财务管理人员不知道哪项投资风险大,哪项投资风险小,风险与报酬同增假设也就无从谈起。资金增值假设要求企业在进行每项财务活动之前,首先考虑能否实现资金增值,影响资金增值的因素有哪些?资金增值额是多少,增值水平的高低等一系列问题。在此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去实现资金增值目标。
一、财务管理假设派生出的假设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理财主体假设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有人认为“财务主体假设解决的是财务人员为谁进行财务管理的问题。”笔者不赞成这种说法,我认为独立理财主体假设解决的是由谁来独立理财的问题,即谁是理财的主体。因为财务人员为谁进行财务管理的问题的含义是广泛的,既可以说是为企业理财,也可以说是为投资者理财,为员工理财,为国家理财。如果这样来理解,那么企业理财主体将不呈一个,而是多个。这显然是说不通的。笔者认为,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财权的逐渐回归企业,所有竞争行业的国有企业均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理财主体。而一部分不能实行完全竞争的行业的国有企业,其理财主体的双重身份可能会长期存在。但这种特殊情况的存在,并不否认理财主体假设的成立。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逐步成为相对独立的理财主体。独立理财主体假设的本质是企业以拥有法人财产权为依据,独立开展各项理财活动。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在宏观上通过制定法规、政策来规范、引导和约束企业的财务活动。因此,独立理财主体也是有条件的,而且受到内外环境的广泛影响,为了使财务理论更加简明,需要以假设的办法来说明独立理财主体问题。企业作为独立理财主体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标志,只有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国家不再作为企业的理财主体,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才算真正建立,因此,企业作为独立理财主体具有特别深远的意义。按照独立理财主体假设去设计运营,可以使企业财务管理活动逐步走向市场经济轨道。理财主体假设为正确建立财务管理目标,科学划分权责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矗。
2.持续经营假设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持续经营假设指理财的主体是持续存在并且能执行其预计的经济活动。在设定企业作为理财主体以后,就面临一个问题,这个企业能存在多久。企业可能是持续经营的,也可能会因为某种原因发生变更甚至终止营业。在不同的条件下,所采用的财务管理原则和财务管理方法也是不一样的。由于绝大多数企业都能持续经营下去,破产、清算的毕竟是少数,即使可能发生破产,也难以预计发生的时间。因此,在财务管理上,除非有证据表明企业将破产、关闭,否则,都假定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持续经营下去。
3.有效市场假设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笔者认为,法马的有效市场假设是建立在美国高度发达的证券市场和股份制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理财环境的基础之上的,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理财环境和中国企业的特点来看,有效市场应具备以下特点:(1)当企业需要资金时,能以合理的价格在资金市场上筹集到资金。(2)当企业有闲置的资金时,能在市场上找到有效的投资方式。(3)企业理财上的任何成功和失误,都能在资金市场上得到反映。
4.资金增值假设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运筹资金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取得了资金的增值(有了盈余);二是出现了资金的减值(有了亏损);三是资金价值不变(不盈不亏)。财务管理存在的意义绝不是后两种情况,而是第一种情况。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从整个社会来看,资金的增值是一种规律,而且这种增值只能来源于生产过程。但从个别企业来考察,资金的增值并不是一种规律,也不一定来源于生产过程。例如,一家企业将其资金投资于股票,一年以后卖出,可能实现资金的增值,也可能会出现亏损,因此,我们说从个别企业进行考察,资金增值只能是一种假设,而不是一项规律。因为在财务管理中,在作出这种投资时,一定是假定这笔投资是增值的,如果假定出现亏损,这笔投资就不会发生了。笔者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本质就是谋取资金增值。企业的一切财务管理活动都与谋取资金增值有关,就是收益分配活动也是谋取资金增值循环的终点和新的起点。
5.理性理财假设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理性理财的第一个表现就是理财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即企业的理财活动都有一定的目标。当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理财环境中,对理性理财行为的看法是不同的。例如,在过去计划经济的年代里,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执行国家下达的总产值指标,企业领导人职位的升迁,职工个人利益的多少,均由完成的产值指标的程度来决定,这时所做出的理财决策无疑是为了实现产值的最大化。今天看来,这种行为不是理性的,因为它造成了只讲产值,不讲效益;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抓生产,不抓销售;只重投入,不重挖潜等种种对企业长期健康发展有害的理财行为。但是,在当时,人们会认为这种理财行为是正确的,是理性的。可见理性理财假设中的理性是相对的,是相对具体理财环境而言的。无论事后证明这种理财行为正确与否,其行为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都认为是理性的。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有理性的,人类行为的利已动机是很普遍的,对自己的利益是精打细算的。财务理性人假设的本质是强调人们对自己利益的关心与认同。可以利用这一假设,设计出一套完善的利益调控机制,引导人们合理地追求自身的利益,在此基础上促进企业利益的实现。财务理性人假设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按理性人的原则去处理各种财务问题。他们本身就是理性人,其他人员也是理性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倾向。财务理性人假设是企业进行各种财务利益分配的基础。
理性理财的第二个表现是理财人员会在众多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即表现为财务管理人员要通过比较、判断、分析等手段,从若干个方案中选择一个有利于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最佳方案。
理性理财的第三个表现是当理财人员发现正在执行的方案是错误的方案时,都会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以便使损失降至最低。
理性理财的第四个表现是财务管理人员都能吸取以往工作的教训,总结以往工作的经验,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合理应用新的方法,使得理财行为由不理性变为理性,由理性变得更加理性。
尽管上述四个方面为理性理财行为假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个别理财行为不是理性行为。另外,即使所有的理财行为都是理性行为,也不一定完全导致理性的结果。因此,理财的理性行为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事实。
参考文献:
[1]陆建桥. 《试论财务假设》.《四川会计》,1995第2期.
[2]汤谷良.《经营者财务论》.《会计研究》,1997年第5期.
[3]王化成. 《我對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看法》.《中青年会计名人名作全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王棣华.《财务假设初探》.《财会通讯》,第1997年第1期.
[5]吴世农等.《上市公司盈利信息报告、股价变动与股市效率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第1997年第4期.
[6]张家伦.《略论财务假设》.《扬州大学学报》,第1995年第3期.
一、财务管理假设派生出的假设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理财主体假设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有人认为“财务主体假设解决的是财务人员为谁进行财务管理的问题。”笔者不赞成这种说法,我认为独立理财主体假设解决的是由谁来独立理财的问题,即谁是理财的主体。因为财务人员为谁进行财务管理的问题的含义是广泛的,既可以说是为企业理财,也可以说是为投资者理财,为员工理财,为国家理财。如果这样来理解,那么企业理财主体将不呈一个,而是多个。这显然是说不通的。笔者认为,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财权的逐渐回归企业,所有竞争行业的国有企业均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理财主体。而一部分不能实行完全竞争的行业的国有企业,其理财主体的双重身份可能会长期存在。但这种特殊情况的存在,并不否认理财主体假设的成立。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逐步成为相对独立的理财主体。独立理财主体假设的本质是企业以拥有法人财产权为依据,独立开展各项理财活动。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在宏观上通过制定法规、政策来规范、引导和约束企业的财务活动。因此,独立理财主体也是有条件的,而且受到内外环境的广泛影响,为了使财务理论更加简明,需要以假设的办法来说明独立理财主体问题。企业作为独立理财主体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标志,只有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国家不再作为企业的理财主体,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才算真正建立,因此,企业作为独立理财主体具有特别深远的意义。按照独立理财主体假设去设计运营,可以使企业财务管理活动逐步走向市场经济轨道。理财主体假设为正确建立财务管理目标,科学划分权责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矗。
2.持续经营假设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持续经营假设指理财的主体是持续存在并且能执行其预计的经济活动。在设定企业作为理财主体以后,就面临一个问题,这个企业能存在多久。企业可能是持续经营的,也可能会因为某种原因发生变更甚至终止营业。在不同的条件下,所采用的财务管理原则和财务管理方法也是不一样的。由于绝大多数企业都能持续经营下去,破产、清算的毕竟是少数,即使可能发生破产,也难以预计发生的时间。因此,在财务管理上,除非有证据表明企业将破产、关闭,否则,都假定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持续经营下去。
3.有效市场假设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笔者认为,法马的有效市场假设是建立在美国高度发达的证券市场和股份制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理财环境的基础之上的,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理财环境和中国企业的特点来看,有效市场应具备以下特点:(1)当企业需要资金时,能以合理的价格在资金市场上筹集到资金。(2)当企业有闲置的资金时,能在市场上找到有效的投资方式。(3)企业理财上的任何成功和失误,都能在资金市场上得到反映。
4.资金增值假设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运筹资金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取得了资金的增值(有了盈余);二是出现了资金的减值(有了亏损);三是资金价值不变(不盈不亏)。财务管理存在的意义绝不是后两种情况,而是第一种情况。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从整个社会来看,资金的增值是一种规律,而且这种增值只能来源于生产过程。但从个别企业来考察,资金的增值并不是一种规律,也不一定来源于生产过程。例如,一家企业将其资金投资于股票,一年以后卖出,可能实现资金的增值,也可能会出现亏损,因此,我们说从个别企业进行考察,资金增值只能是一种假设,而不是一项规律。因为在财务管理中,在作出这种投资时,一定是假定这笔投资是增值的,如果假定出现亏损,这笔投资就不会发生了。笔者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本质就是谋取资金增值。企业的一切财务管理活动都与谋取资金增值有关,就是收益分配活动也是谋取资金增值循环的终点和新的起点。
5.理性理财假设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理性理财的第一个表现就是理财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即企业的理财活动都有一定的目标。当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理财环境中,对理性理财行为的看法是不同的。例如,在过去计划经济的年代里,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执行国家下达的总产值指标,企业领导人职位的升迁,职工个人利益的多少,均由完成的产值指标的程度来决定,这时所做出的理财决策无疑是为了实现产值的最大化。今天看来,这种行为不是理性的,因为它造成了只讲产值,不讲效益;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抓生产,不抓销售;只重投入,不重挖潜等种种对企业长期健康发展有害的理财行为。但是,在当时,人们会认为这种理财行为是正确的,是理性的。可见理性理财假设中的理性是相对的,是相对具体理财环境而言的。无论事后证明这种理财行为正确与否,其行为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都认为是理性的。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有理性的,人类行为的利已动机是很普遍的,对自己的利益是精打细算的。财务理性人假设的本质是强调人们对自己利益的关心与认同。可以利用这一假设,设计出一套完善的利益调控机制,引导人们合理地追求自身的利益,在此基础上促进企业利益的实现。财务理性人假设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按理性人的原则去处理各种财务问题。他们本身就是理性人,其他人员也是理性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倾向。财务理性人假设是企业进行各种财务利益分配的基础。
理性理财的第二个表现是理财人员会在众多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即表现为财务管理人员要通过比较、判断、分析等手段,从若干个方案中选择一个有利于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最佳方案。
理性理财的第三个表现是当理财人员发现正在执行的方案是错误的方案时,都会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以便使损失降至最低。
理性理财的第四个表现是财务管理人员都能吸取以往工作的教训,总结以往工作的经验,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合理应用新的方法,使得理财行为由不理性变为理性,由理性变得更加理性。
尽管上述四个方面为理性理财行为假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个别理财行为不是理性行为。另外,即使所有的理财行为都是理性行为,也不一定完全导致理性的结果。因此,理财的理性行为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事实。
参考文献:
[1]陆建桥. 《试论财务假设》.《四川会计》,1995第2期.
[2]汤谷良.《经营者财务论》.《会计研究》,1997年第5期.
[3]王化成. 《我對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看法》.《中青年会计名人名作全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王棣华.《财务假设初探》.《财会通讯》,第1997年第1期.
[5]吴世农等.《上市公司盈利信息报告、股价变动与股市效率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第1997年第4期.
[6]张家伦.《略论财务假设》.《扬州大学学报》,第199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