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狼巢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eying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焚毁的狼巢

  20世纪90年代,我应邀去美国进行为时四周的访问。在翻译的陪同下,我由东而西,一路走过。最后一站是旧金山。有一天,翻译把我交给当地义工。按行程安排,是由他们陪同我参观旧金山郊外的葡萄园。
  陪我的义工是来自中国甘肃省的一位老师,她的先生是美国人,他们正上中学的儿子也与我们同行。惭愧的是,岁月已久,我已忘记他们姓甚名谁。老师的美国先生开车,带领我们参观。介绍旧金山葡萄园的历史时,也主要由他讲述。他领着我们去一座很老旧的葡萄园作坊,说最初的作坊就是那个样子。这里几无游人,四处陈旧不堪。放眼望去,环绕它的,却是一望无际的葡萄园。我们就在这个旧作坊的空地处吃着自带的午餐。美国先生突然说:“你是作家,你知道杰克·伦敦吗?”
  这个名字对我来说,简直太熟悉了。从少年时代起,我就开始读杰克·伦敦的作品。无论是《荒野的呼唤》,还是《热爱生命》,还有他的《白牙》《马丁·伊登》,都曾是我喜爱的作品。说到作家本人,杰克·伦敦充满野性和张力的人生,更是我等平庸之辈所羡慕、所向往却无法拥有的。
  我立即回答:“当然知道。我非常喜欢他的作品。”美国先生高兴起来,他说:“杰克·伦敦的墓就在附近,你想去看看嗎?”我大声说:“太好了!他还有座狼巢,被烧掉了。”美国先生见我知道狼巢,更高兴了,说:“是的,也在那里。树林很大,我也是很久以前去的,要寻找一下。”
  于是我们马上驱车前往。其实美国先生对道路很熟,稍微转了一下,就找到那片森林。森林之大之荒凉之寂静,完全在我的意料之外。正值秋天,满林子被季节熏染过的或黄或红的树叶与一些常青树木重叠交错,满眼斑斓混杂的景象。我们踏上一条林中小路。小路两边,灌木和大树高低错落,不时有乱枝横挡在眼前。这里似乎从未有过人迹,但覆盖着树叶的小路已被人踩实,可见来过的人也不会太少。
  依着指示路牌,在林中小路上走了十几分钟,我们先到了杰克·伦敦的墓地。没有墓碑,没有坟包,也没有墓志铭,有的只是一块巨大的石头。石头在雨露风霜下,覆盖着层层苔藓,老的死去,新的再生。杰克·伦敦的肉身就埋在这块石头之下,而石头被一圈业已陈旧的木栅栏围护着。真不知道他狂放不羁的灵魂能否被这石头压扁或遭栅栏围困。好在杰克·伦敦并不孤独,邻旁便是他儿女的墓地。
  从墓地到狼巢,步行只需三五分钟。尽管已知狼巢建在密林之中,但当它出现在我眼前时,我仍然有点儿心惊。没有料到,它给我的感觉竟然有些悲壮。它被四周的参天大树围绕。被焚过的狼巢,尽管火痕历历,但其轮廓依然清晰,在斑驳的阳光下,一派风光地挺立着。


杰克·伦敦的墓地

  狼巢的外墙所用石块呈赭红色,大小不一,交错砌就。据说附近的山谷叫月亮谷,石头都是从那里运来的。时日已久,石块表层一如墓地的石头,也生长着些许苔藓,东一片西一片地粘在石墙上。室内已被烧得不成形状,但巨大的浴缸仍清晰可见。最显著的是狼巢的烟囱,有四五个,高耸着,威武而挺拔。纵然已成废墟,但其粗犷坚定的风格,还保有杰克·伦敦式的气质,与我脑海中的印记很是吻合。
  狼巢是杰克·伦敦的心血之作。据说他花了好些年的时间,延请名家设计,精心构筑。内部豪华,外观壮丽。但意外的是,在他即将搬入的前两三天,一场大火将它烧毁,至今都没有人能说清火灾的缘由。这场火似乎也烧掉了杰克·伦敦的野心和生命,大概3年后,杰克·伦敦去世。他是自杀身亡还是因病去世,我已经记不太清,所记得的只是,他死时只有40岁——这本是何等风华正茂的年龄。
  离开时,我们都没有说什么。甚至,我连其所在的地名都没有问。
  一晃过去了十几年,我再次来到旧金山——是路过。秋阳下狼巢的样子,不时在脑海中浮现,我突然很想再去看看。有同学居住在旧金山,特意来酒店看我。我问他:“你去过杰克·伦敦的狼巢吗?”同学吃了一惊,说他居然完全不知道。我说:“我去过,但我还想去看看。”同学立即说:“我陪你去。”于是他向朋友打听了路线,第二天我们便驱车前往。
  现在我知道了,我们要去的地方在旧金山北部的索诺玛县,这一带正是盛产葡萄的区域,索诺玛山脉环绕着这里密集的葡萄酒庄。100年前,杰克·伦敦在这里买下了一个农场,看上去,他试图过一种边耕种边写作的生活。狼巢便建在他的农场之内。
  当年的农场现已是杰克·伦敦历史公园。经过一棵老树,我看到一幢石屋。同学看了介绍说:“这是杰克·伦敦纪念馆。”房屋是杰克·伦敦去世后,其夫人仿狼巢风格建造的,新近才被设为纪念馆。
  馆内很清静,墙上挂着杰克·伦敦的照片,柜中陈列着杰克·伦敦的遗物和手稿。虽然触碰不到,但走近它们时,似乎仍然能感觉到杰克·伦敦的气息。想到这些曾是杰克·伦敦亲用之物、亲抚之纸,难免不让人怦然心动。
  再一次踏上那条小路。墓地和狼巢与我十多年前看到的完全一样。时间在此,仿佛凝固了。它们仿佛潜伏在这片森林之中,不动声色地看春来秋去,人世沧桑,只是苔藓更密更厚了一些而已。甚至,这一切给我的感受,与十几年前相比,也没什么两样。
  有时候,什么也不为,只因为你读了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影响过你的人生,于是,你就想来看看。看看就好。
  而实际上,你看到的可能是微缩的人生:你的奋斗,你非常努力的奋斗;你的不放弃,你异常顽强的不放弃。但它们往往就只剩残垣断壁式的结果,留下一块苔痕累累的石头,在夕照下,闪耀着光芒。它或许照亮后人的内心,又或许给他们的只是更深重的阴影。
  (云 图摘自河南文艺出版社《拜访狼巢》一书)
其他文献
先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发生的一件小事讲起。在湖北各大医院相继发出物资求助公告之后,各种民间物资救援队伍纷纷响应,其中有一支队伍引人注目:一些明星的粉丝行动起来,驰援前方。这些粉丝被人们称为“饭圈女孩”。所谓“饭圈”,是指喜欢某个明星或组合的粉丝群体。在“饭圈”中,公益应援是一种很常见的行为,粉丝们会联合起来做公益活动,为“爱豆”(idol的音译,“偶像”的意思)赢得更多美誉。从“饭圈女孩”的身上,能
期刊
特洛伊是《荷马史诗》中的地望,《伊利亚特》的故事就在特洛伊发生。对于《荷马史诗》,人们最常提出的问题就是:特洛伊战争真的发生过吗?头号英雄阿喀琉斯、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特洛伊大将赫克托耳,这些史诗中的人物是不是确有其人?一场浴血大战竟然是因为一个女人而起的,可信吗?海因里希·谢里曼  当今的考古学从理论到手段都突飞猛进。可是在19世纪的欧洲,虽然已进入第一次工业革命,但考古学
期刊
“是呀,假如人们当时都明白这是坏事而不该去做的话,事情本来不至于如此。”人们在谈起生活中的恶时,常常这样说。  设想一下,一个人放弃作恶,拒绝参与恶行——这对共同的事业、对大家的生活能产生什么影响?人们生活的改变要靠全社会参与,只靠个体是不行的。  不错,一只燕子带不来春天。但难道因为一只燕子带不来春天,這只已感受到春天即将来临的燕子就不再飞翔,而只是坐等吗?  如果每一朵花和每一棵小草都这样等待
期刊
在沙漠中,水果是稀少的。上帝叫来一位先知,对他说:“每个人一天只能吃一个水果。”  这个习俗被遵循了很多年,所以那个地区的生态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后来,该地区的土壤变得很肥沃,这令其他地区的人很是羡慕。  但是,那里的人们仍然是每人每天只吃一个水果——他们一直都忠于古代先知的训诫。  他們从不允许其他村庄的村民从他们每年的水果大丰收中有所获益。  结果是,剩下来的水果掉到地上腐烂了。  上帝叫来一位
期刊
1931年11月的《新时代》杂志刊登了一则新书出版消息:“‘邵浩文’即诗人邵洵美,近著《小姐须知》一书,已出版,闻非‘小姐’亲自去买则不卖,诚出版界中空前未有之奇闻。”  这本非女性去买则不卖的奇书,作者是新月派诗人、散文家、出版家、翻译家邵洵美。《小姐须知》是邵洵美写给情窦初开的少女的行为指南。而为本书绘制插图的,是彼时上海漫画界的中坚人物、现代中国装饰艺术的奠基者张光宇。一行行随笔配上风格别样
期刊
有一天我逛鞋店,发现凡是样式入时、颜色鲜明,并且高跟的男鞋,价钱都较低。反而那些形色普通的矮跟皮鞋标价都不便宜,就问鞋店老板原因。  “前者是卖给年轻小伙子穿的,他们不求舒服也不问材料,只求时髦,所以東西差、容易坏,标价也低。后者是卖给中年人的,买主但为适体,不求耀眼,所以形式不特别,但用料好,价钱也贵。”老板回答。  年轻与老成,在本质上的差异有多么大啊!
期刊
美國有个很有名的职业探险家,名叫埃维尔·克尼维尔。此人一生当中经历了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冒险,其中最有名的,是骑摩托跨越大峡谷。为了乘势起跳,他建造了一面斜坡,全速冲上坡顶,然后“嗖”一声直接划一道弧线跳去对岸。这把戏,普通人是玩不来的。埃维尔·克尼维尔在完成此项壮举之后这样说道:“跨越本身并没有多难,难的部分从即将着地时开始。”  内容与此相反,大江健三郎有一本书叫《先跳后看》。年轻时瞧一眼书名
期刊
当我出门  时我没小心地看一眼头上的星空,  有的星星很可能飞落,  会不会正好把我砸中?  我不得不冒這个险——我冒了险。
期刊
我们常说好莱坞电影的叙事逻辑性强,认为这是了不得的优点。但通过在电影院里的观察,我发现讲求逻辑是气血两虚的需要——人们常在极度困倦时来到电影院,稍一动脑筋,便呼呼睡去。  好莱坞电影的做法是建立在“观众要么智力不足,要么精力不济”的基础上的,这是好莱坞的秘诀。美国电影的宗旨是,赚孩子和劳动者的钱。  好莱坞的电影观是病理化的——逻辑清晰、视听热闹,是对脑力不足、精力不济的药方。  我曾听医院的按摩
期刊
理查德·费曼,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42年6月,刚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的费曼准备与恋人艾琳结婚。但艾琳身患结核病,这在当时是十分棘手的疾病。费曼的父母担心这桩婚姻会对儿子的人生和事业造成不好的影响,皆极力反对。下面两封信便是费曼对父母的回应。  致父亲梅尔维尔,1942年6月5日  亲爱的老爸:  如你所建议,我跑去请教史迈斯教授,看看结婚对我的学术生涯会有什么影响。他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