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方法:对馆陶县人民医院2011年11月—2012年8月收治的200例手足口病儿童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其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结果:200例手足口病患儿中,男女性别比为1.2 8:1; 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婴幼儿组( ≤3岁) (71.5% ) ,其中以1~3岁占63%; 幼托儿童占25.5% ,学生占3.0% ;地域分布以乡村为主,占52.50%,城区(占47.50。手足口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皮疹和发热,重症者多伴有神经系统症状。结论:手足口病与年龄、季节、地域分布有关,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幼师和家长的防范意识十分必要。对来自疫区的婴幼儿,早期发现重症病例是减少死亡率的关键。
关键词:手足口病;儿童;流行病学;临床特点
Key words: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Children; Epidemiology;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
R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6-0162-01
手足口病( HFMD) 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手、足皮肤及口腔粘膜疱疹为主要症状的传染性疾病,疾病进程为自限性,一般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引发心肌炎、肺水肿和无菌性脑膜炎等致命性并发症。患者多为学龄前儿童,尤以1~3岁的幼儿最多见。现对河北省馆陶县2011年11月— 2012年8月发生的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病例为馆陶县人民医院2011年11月—2012年8月收治的200例手足口病儿童患儿,均符和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1年版) 诊断标准[1]。全部为住院病例;危重症病例5例。
1.2 研究方法:
对581例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性别、年龄、来源、临床特征、异常结果和治疗情况等。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 < 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调查
2.1.1 人群分布:200例患儿中, 男112( 56.0 %),女88例( 4 4.0% ),男女性别比为1 .2 8:1。发病年龄最小4个月,最大12岁,其中< 1岁婴儿17例 (8.5%),1~3岁126例( 6 3.0%), 3~6 岁51例 (25.5% ),6岁以上6例 ( 3.0%) 。婴幼儿组 (≤3岁) 构成比与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组( >3岁) 构成相关性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71.5V S 28.5%,P < 0.05)。
2.1.2 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占71.5% (143/200) ,幼托儿童其次,占25.5%(51/200) ;学生再次,占3%( 6/200) 。
2.1.3 地域分布:以乡村为主,共105例,占52.5% ;城区95例,占47.5%。
2.2 临床特点
2.2.1 主要临床表现:① 皮疹:200例均有皮疹出现,多发于手足掌,数个至数十个不等。发热患儿,皮疹于发热后1~3 d出现,仅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者,发热可在口腔疱疹后2~3 d发生。部分患儿出现臀部、膝部和肛周疱疹,少数皮疹广泛者,可延及背部,形态与臀部、膝部一致 。② 发 热:160例 (80%) 有发热。③ 口腔黏膜病变:133例( 66.5%)有口腔粘膜病变, 分布于舌、颊粘膜、硬腭、软腭、齿龈、口唇,迅速破溃成溃疡,局部淋巴结不肿大。④并发症: 各种并发症70例(34.0%)。 其 中支气管炎20例,肺炎10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失明1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6例,病毒性脑炎30例,神经源性肺水肿并循环衰竭2例 。
轻症组及重症组手足口病患儿主要临床表现比较
2.2.2 实验室检查:200例住院患儿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100例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分类淋巴细胞相对增高,97例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3例中性粒细胞低于l .0×109/L 。9 9例C反应蛋白升高 ( 10-20mg/dl) 。6例血糖升高 (7.1-12mmol/L) 。30例重症患者咽拭子标本送检,肠道病毒71型 ( EV71 ) 感 染28例 。脑脊液检查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 ( 3~20 )×1 09/L之间,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2.2.3 治疗及转归:本组病例治疗除隔离和口腔护理外,主要以抗病毒为主,使用利巴韦林或干扰素,辅以中药制剂(喜炎平),继发感染者合理联用抗生素。重症者使用20%甘露醇、甲基强的松龙、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活血管药物(多巴胺、酚妥拉明等),2例上呼吸机辅助通气。本组病例198例(99%)治愈,死亡2例(1%) 。
3 讨论
引起HFMD的病毒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A组16、4、5、7、9、10型,B组2、5型,埃可病毒和EV71,其中以EV71及Cox16型最为常见。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2]。2012年本院首发病例1月5日,其后逐月增多,4~6月步入高峰,与2011年相比,此次流行高峰提前1个月,发病例数和重型病例明显增加,并出现了死亡病例。本次调查发现,在HFMD的发病年龄构成比中,婴幼儿组比学龄前和学龄期年龄组高,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婴幼儿免疫功能相对较差,缺乏自我防护意识,流行期间幼儿园等地域儿童聚集程度高,在短时间内可造成大规模流行,所以婴幼儿容易发生HFMD。HFMD肠道病毒主要经粪一口/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患者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本组结果显示,除幼托儿童、学生外,散居儿童占70.5(141/200),大部分是农村患儿,故管理好农村人口,也是减少该病发病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HFM是一种肠道病毒,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除表现为皮肤和口腔以外,还会侵犯肺、脑、心等重要器官。皮疹主要侵犯手、足、口、臀4个部位(四部曲),但也可现于膝、躯干(背部)[3]。神经系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但早期腱反射活跃更为多见。按临床表现主要包括4期:I期为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期;II期为神经系统受累期;III期为心肺功能衰竭期;Ⅳ期为生命体征稳定期。实验室检查普通病例可以出现CK—MB升高,表明手足口病患者常合并有心肌损伤[4]白细胞可高可低,本组2例中性粒细胞低于1.0×109/L。有研究发现,入院时重型HFMD患儿的空腹血糖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而普通型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故认为在危重症的早期诊断上,高血糖是独立评判指标之一[5]。本组6例血糖升高(7.1-12mmol/L),且增高程度与病情轻重呈正相关,即Ⅲ期病例血糖水平增高明显,持续时间长,治疗较困难,而Ⅱ期病例血糖水平在10.0mmol/L以内者可不作特殊处理,在严密监测下常随着病情的好转而逐步恢复正常。手足口病临床分期最关键在于第Ⅱ期,早期识别神经系统症状,并及时采取措施阻断病情进展至第Ⅲ期尤其重要[6]。
HFMD至今尚无疫苗可以预防,亦无特效药物治疗。根据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特征,控制本病的流行,重点是做好婴幼儿的预防。通过幼师和家长的照护,减少或阻止HFMD发病。在临床救治工作中,加强巡视,尤其是对精神神志改变、呕吐、肢体抖动或无力、颈项强直、呼吸增快、血压增高、血糖增高、白细胞增高等重症指标严密监视。早期发现高危患儿,早诊断,早治疗,阻止病情进展,是有效降低本病死亡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1年版).
[2] 吴疆.我国手足口病与重症肠道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8,15(2):100~102.
[3]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08.
[4] 殷皓,俞蕾.手足口病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8):67-68.
[5] 韦小莉.手足口病患儿血糖、白细胞计数及血浆hs-CRP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10,50(11):70—71.
[6] 杨智宏,朱启容,李秀珠.2002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例的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9):652.
目的:探讨儿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方法:对馆陶县人民医院2011年11月—2012年8月收治的200例手足口病儿童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其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结果:200例手足口病患儿中,男女性别比为1.2 8:1; 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婴幼儿组( ≤3岁) (71.5% ) ,其中以1~3岁占63%; 幼托儿童占25.5% ,学生占3.0% ;地域分布以乡村为主,占52.50%,城区(占47.50。手足口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皮疹和发热,重症者多伴有神经系统症状。结论:手足口病与年龄、季节、地域分布有关,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幼师和家长的防范意识十分必要。对来自疫区的婴幼儿,早期发现重症病例是减少死亡率的关键。
关键词:手足口病;儿童;流行病学;临床特点
Key words: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Children; Epidemiology;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
R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6-0162-01
手足口病( HFMD) 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手、足皮肤及口腔粘膜疱疹为主要症状的传染性疾病,疾病进程为自限性,一般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引发心肌炎、肺水肿和无菌性脑膜炎等致命性并发症。患者多为学龄前儿童,尤以1~3岁的幼儿最多见。现对河北省馆陶县2011年11月— 2012年8月发生的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病例为馆陶县人民医院2011年11月—2012年8月收治的200例手足口病儿童患儿,均符和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1年版) 诊断标准[1]。全部为住院病例;危重症病例5例。
1.2 研究方法:
对581例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性别、年龄、来源、临床特征、异常结果和治疗情况等。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 < 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调查
2.1.1 人群分布:200例患儿中, 男112( 56.0 %),女88例( 4 4.0% ),男女性别比为1 .2 8:1。发病年龄最小4个月,最大12岁,其中< 1岁婴儿17例 (8.5%),1~3岁126例( 6 3.0%), 3~6 岁51例 (25.5% ),6岁以上6例 ( 3.0%) 。婴幼儿组 (≤3岁) 构成比与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组( >3岁) 构成相关性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71.5V S 28.5%,P < 0.05)。
2.1.2 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占71.5% (143/200) ,幼托儿童其次,占25.5%(51/200) ;学生再次,占3%( 6/200) 。
2.1.3 地域分布:以乡村为主,共105例,占52.5% ;城区95例,占47.5%。
2.2 临床特点
2.2.1 主要临床表现:① 皮疹:200例均有皮疹出现,多发于手足掌,数个至数十个不等。发热患儿,皮疹于发热后1~3 d出现,仅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者,发热可在口腔疱疹后2~3 d发生。部分患儿出现臀部、膝部和肛周疱疹,少数皮疹广泛者,可延及背部,形态与臀部、膝部一致 。② 发 热:160例 (80%) 有发热。③ 口腔黏膜病变:133例( 66.5%)有口腔粘膜病变, 分布于舌、颊粘膜、硬腭、软腭、齿龈、口唇,迅速破溃成溃疡,局部淋巴结不肿大。④并发症: 各种并发症70例(34.0%)。 其 中支气管炎20例,肺炎10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失明1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6例,病毒性脑炎30例,神经源性肺水肿并循环衰竭2例 。
轻症组及重症组手足口病患儿主要临床表现比较
2.2.2 实验室检查:200例住院患儿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100例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分类淋巴细胞相对增高,97例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3例中性粒细胞低于l .0×109/L 。9 9例C反应蛋白升高 ( 10-20mg/dl) 。6例血糖升高 (7.1-12mmol/L) 。30例重症患者咽拭子标本送检,肠道病毒71型 ( EV71 ) 感 染28例 。脑脊液检查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 ( 3~20 )×1 09/L之间,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2.2.3 治疗及转归:本组病例治疗除隔离和口腔护理外,主要以抗病毒为主,使用利巴韦林或干扰素,辅以中药制剂(喜炎平),继发感染者合理联用抗生素。重症者使用20%甘露醇、甲基强的松龙、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活血管药物(多巴胺、酚妥拉明等),2例上呼吸机辅助通气。本组病例198例(99%)治愈,死亡2例(1%) 。
3 讨论
引起HFMD的病毒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A组16、4、5、7、9、10型,B组2、5型,埃可病毒和EV71,其中以EV71及Cox16型最为常见。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2]。2012年本院首发病例1月5日,其后逐月增多,4~6月步入高峰,与2011年相比,此次流行高峰提前1个月,发病例数和重型病例明显增加,并出现了死亡病例。本次调查发现,在HFMD的发病年龄构成比中,婴幼儿组比学龄前和学龄期年龄组高,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婴幼儿免疫功能相对较差,缺乏自我防护意识,流行期间幼儿园等地域儿童聚集程度高,在短时间内可造成大规模流行,所以婴幼儿容易发生HFMD。HFMD肠道病毒主要经粪一口/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患者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本组结果显示,除幼托儿童、学生外,散居儿童占70.5(141/200),大部分是农村患儿,故管理好农村人口,也是减少该病发病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HFM是一种肠道病毒,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除表现为皮肤和口腔以外,还会侵犯肺、脑、心等重要器官。皮疹主要侵犯手、足、口、臀4个部位(四部曲),但也可现于膝、躯干(背部)[3]。神经系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但早期腱反射活跃更为多见。按临床表现主要包括4期:I期为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期;II期为神经系统受累期;III期为心肺功能衰竭期;Ⅳ期为生命体征稳定期。实验室检查普通病例可以出现CK—MB升高,表明手足口病患者常合并有心肌损伤[4]白细胞可高可低,本组2例中性粒细胞低于1.0×109/L。有研究发现,入院时重型HFMD患儿的空腹血糖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而普通型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故认为在危重症的早期诊断上,高血糖是独立评判指标之一[5]。本组6例血糖升高(7.1-12mmol/L),且增高程度与病情轻重呈正相关,即Ⅲ期病例血糖水平增高明显,持续时间长,治疗较困难,而Ⅱ期病例血糖水平在10.0mmol/L以内者可不作特殊处理,在严密监测下常随着病情的好转而逐步恢复正常。手足口病临床分期最关键在于第Ⅱ期,早期识别神经系统症状,并及时采取措施阻断病情进展至第Ⅲ期尤其重要[6]。
HFMD至今尚无疫苗可以预防,亦无特效药物治疗。根据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特征,控制本病的流行,重点是做好婴幼儿的预防。通过幼师和家长的照护,减少或阻止HFMD发病。在临床救治工作中,加强巡视,尤其是对精神神志改变、呕吐、肢体抖动或无力、颈项强直、呼吸增快、血压增高、血糖增高、白细胞增高等重症指标严密监视。早期发现高危患儿,早诊断,早治疗,阻止病情进展,是有效降低本病死亡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1年版).
[2] 吴疆.我国手足口病与重症肠道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8,15(2):100~102.
[3]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08.
[4] 殷皓,俞蕾.手足口病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8):67-68.
[5] 韦小莉.手足口病患儿血糖、白细胞计数及血浆hs-CRP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10,50(11):70—71.
[6] 杨智宏,朱启容,李秀珠.2002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例的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9):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