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王亚娟总编辑之邀,从2007年开始在《世界知识》杂志上发表“车耳商旅滋味”专栏文章,至今整整100篇。从文章刊发的节奏来看,密集的时候每期一篇连续长达一年,不密集时一年也得有个八到十篇。每篇文章大约3300字,按此计算,该专栏文章已有33万字。之所以能写这么久,应该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是亚娟总编有眼光。她发现了我这个也许算得上才能的优势,并找到了撰稿人和《世界知识》杂志之间的契合点,还能让我充分发挥想象力(其实我的想象力比较差)写作自己喜欢的题目,使我把周末写作当成了个乐趣,完全是出于兴趣而写。说实话,如果是命题作文的话,我肯定写不了这么多。况且我还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其实这几年是越来越忙。
其二是《世界知识》杂志社全体同仁的鼓励。他们对我的了解和认知超出了我的想象,每次见到他们(大部分是女编辑)我都感到像见到老朋友那样亲切。每次参加他们的活动都很开心,还留下了不少笑料和轶事……
其三是《世界知识》杂志长期秉持的清新独立、鼓励自由创作的优良传统。我也在其他报刊发表文章和感言,也著书立说,知道当下有些报刊和出版社患得患失,因为怕“出错”而不敢让作者放言,因而难得作者和读者的双重青睐。
去年参加杂志社活动时,罗洁社长告诉我,以前还没有人在这本1934年就创刊的杂志上连续发表过100篇文章(其实,除了“车耳商旅滋味”这个专栏,我还为杂志的其他栏目撰写过文章)!那么,作为“前无古人”意义上的作者,我就想应该在第100篇时写点什么。我对亚娟总编讲了读者发给我的邮件内容,她觉得挺有意思,希望我能和读者进一步交流互动一下。我就按2013年8月之后收到信的次序(那时起我在每篇文章最后都写下自己的邮箱,现在想想看这件事应该早做),将部分读者来信公布出来,我对每封信也作了点评,让我们一起来做些回味和思考吧。为了保护隐私权,这些读者的名字均被隐去。
知性的大学生
亲爱的车耳老师:您好!
我快19岁了,是湖南的一名读者。初中时,妈妈因为教学需要订阅了《世界知识》。初中的女孩可能大部分只对八卦流行类杂志感兴趣吧,我那时也恰好是无聊随手翻了翻《世界知识》,但很快就被吸引过去了,因为从里面我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就好像我本来是只井底之蛙,因为偶然《世界知识》把我头上的井口扩大了一倍,当然其中您的“车耳商旅滋味”有很大的功劳。
如果我说我认为丰富的人生应该如您这般,不知您会有何感想?我很羡慕您对世界有宏观的感受和独立的看法……最近看了您写的《投行那点事》,说不定我以后会做投行呢,不知道我的专业是否适合。其实我觉得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希望这样说您不会介意),因为谁都永远不会把这个世界看透彻,惟一能做的就是不断扩大自己的井口,驱使它无穷地向天边延伸,像您这样就很好。当然,成功的道路可以学习但不能复制,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我还需努力。
不知道您在百忙之中能否看到我的信,祝您身体健康。
点评:这个女大学生文笔老道,比喻得生动形象,让我印象深刻。今天的大学生或许就是明天的作者,她以后同样具有开专栏的潜质。另外,母女两代人同时喜欢《世界知识》这样题材严肃的杂志,说明这本杂志不仅适合男性世界。
感性的企业家
车耳老师您好!
我是《世界知识》杂志广东韶关(粤北地区)的读者。您的“车耳商旅滋味”系列快100期了,非常喜欢。爸爸70多岁了,也很喜欢您的文章,希望您一直写下去。我非常想在系列里看到您就碳金融方面发表高见,不知能否如愿?谢谢!
(之后,这位读者再次发来电邮)刚刚拜读了您的新作《仁义之邦》。读您的文章总能让人舒舒服服地长见识,好看、有趣,字里行间能让人感受到老师对自然生态的真心敬畏。真好!
点评:看来礼貌仁义道德这些,还是能引起很多人的共识。这位读者是父子二人都喜欢《世界知识》——前面讲了母女,这次为父子。他们年龄跨度大,从天真少女到古稀老人,如果《世界知识》不是一本有生命力的杂志,其读者是不会囊括所有年龄层的。这位企业家也在经营自己的山庄,他希望人们能像马尔代夫居民那样身处自然环境也敬畏自然,因而向我求教。我当然希望以后能和他们继续就自然和道德方面问题的交流,也祝愿其山庄绿色经营、独具特色。
理性的思考者
车耳先生:
读到您的文章《为什么要去马尔代夫》,我感受颇深。
很多同事回国后和我聊到中国人的素质。我们出生在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受着孔孟思想的熏陶,加上这么多年的社会主义教育,为什么还有如此低素质的国民?!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很多人的素养、道德水平却比以前低下了。甚至越是物质富有的人,道德越是滑坡。在这个社会,恪守道德底线的人被冠以“老实”甚至“傻×”等绰号。有人说,这是中国人的劣根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用道德去规范一个人的行为真是太难了!只有通过严格的法律,才能规范一个人的行为。因为违反道德的成本很低甚至没有,所以,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突破道德底线。在法律无法覆盖的“真空地带”,很多人随心所欲,最大限度地攫取自己的利益。由此我想到了一个国家——新加坡,用严酷的法律去规范其国人的行为,提高国人的素质。
其实在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就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思想。在严酷的法律面前,即使有贪欲的人也不敢跃跃欲试而是望而却步。诛九族、连带等酷刑着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个孩子出生后,其所有亲属都会不断教育他遵纪守法,以免使自己受到连累。
当今社会,国家应该加强法制建设,使法律覆盖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各个方面,使那些想钻法律空子的人无处可钻,谁违反法律,谁就会受到十倍、百倍的惩罚。
点评:我有一种观点叫做“乱世重典,盛世也得重典”,意思是说加强法制的执行力。在当代社会,如果除了钱和权其他都不被重视的话,那我们以五千年文明古国,发展经济又是为了什么?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我们当代社会中“非人”是否太多了?所以我要说: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不能让道德沦丧,因为没了道德,文明就一无所有。李克强总理说“重拳才有效,重典才治乱”,符合我国现状。 用心的执法者
尊敬的车耳先生:
您好!假如您能在百忙之中读完这封邮件,晚辈万分感谢。我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大三的学生,前些天有幸从图书馆借到您的《男人绅士 女子优雅》,并于今天拜读完毕。
随着知识的增长、尤其几次在公安局实习中近距离接触社会的一些负面后,更感疑惑和无奈。读完您的这本书,我对国外的风土人情和国情有了一些了解,结合国内的情况,对比之下心头感到沉重的压力。拿欧美国家的法制和秩序对比中国的散漫;拿加拿大和日本的环保对比中国的污染;拿欧美国家的自律和节俭对比中国的麻木和贪腐……我知道,近些年中国政府也在不遗余力地进行改革,上述负面情况也有了缓解,可中国改革的路真的很长,似乎收效甚微。
点评:虽然是指我写的《男人绅士 女子优雅》一书,但其中不少文章是在“车耳商旅滋味”中先发表、之后集结成书的。这位读者能看到此书并获同感,也得益于《世界知识》杂志对文明礼仪的传播。我在西方看到的执法者大都仪态大方、具有同情心且忠于职守,希望我们国家的每一位执法者都能如此。
细腻的观察员
车耳老师您好!
我是《世界知识》的忠实读者,我在《世界知识》上看到“车耳商旅滋味”系列文章,很受启发。作为读者,我想向您提出一个建议:您每篇专栏文章使用的照片都是同一张,这样难免让读者有审美疲劳之感,能否不定期更换一下您专栏上的照片,让您的照片和文章一样使读者感到新鲜。
不知建议可否,斗胆向车耳老师提出。提前祝车耳老师圣诞快乐!
点评:现在用的照片还得感谢《世界知识》前任主编、我的北大校友徐波先生,他那次请我一道去采访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还带着他那位摄影非常专业的同学,因此才有了此照片,大家都觉得拍得挺好。看到读者这个建议后,我又提供了一张最近的照片,但编辑们不认可。看来我只有努力多写不同的文章,以此消除读者的审美疲劳啦。
求教的女粉丝
车教授您好!
我是《世界知识》的忠实读者,也是您的粉丝,今年27岁。
我读了您的《慈悲是一种精神》一文,有些自己的看法。想与您初步探讨一下。
文章主题是我们应该怀着即将泯灭的慈悲心来看待这个社会和一些处于苦难中的人群,这点不假,但我想举一个例子来反驳这个观点。我前阵子结束了一段友谊,理由是那个女生(我也是女生)误会我,错误地把我对她的同情看成是敌意。我无法继续理解和站在她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结束了我们之间的友谊。通过这件事我得出的结论是:不能滥施同情和怜悯。
点评:这是几个月来惟一发来电邮表示不同意见的热心读者。她提及“政治课上学到: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五大动力之一,如果没有阶层和阶级的对立,社会是不是就不会发展了呢?”我曾经回信建议她:读马克思的人再去读读雨果,感受会大为不同。
最后我还想再多说一句: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宽容而非仇视,是同情而非偏见,是怜悯而非无情!我们需要社会理性回归,毕竟,道德是最高的法律!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邮箱:[email protected])
编者的话
首先应该向车耳老师表示感谢,谢谢他这么多年来对本刊的支持。
2007年“车耳商旅滋味”第一篇文章刊载时,我写了不足一页的小文《车耳印象》配发在他文章后面。那里我讲了请他做这个专栏的原因:作为中国著名大企业的驻外代表,他已拥有在欧美经商、旅居十多年的经历;北京大学西语系77级高材生,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的得意弟子;再加上相当不错的文笔——之前已读过他的一些著作。这些,都让我对这个专栏充满了信心。一般来讲,经商的人真心喜欢(而不是出于其他考虑)写作、文笔又好的不太多;而喜欢写作、文笔好的人又鲜有商旅生涯。在车耳身上,这个矛盾不存在。
其实,文笔好也只是属于“表达”层面的技术性问题,如果没有对世界、对社会的深刻认识与思考,再好的文笔也无内容可“表达”。所以说,车耳被读者喜欢,最为关键的还是在于他丰富的思想,在于他看世界、理解社会独特的“车式”角度……
读者来信称车耳为车教授、车老师,其实他的本职是公司的副总经理,长期从事投资银行方面的业务。认识车耳十多年了,但我们很少谈起他公司的业务。我突然在想:工作中的车总,会不会和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一样“贪婪”?或许哪天跟他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其一是亚娟总编有眼光。她发现了我这个也许算得上才能的优势,并找到了撰稿人和《世界知识》杂志之间的契合点,还能让我充分发挥想象力(其实我的想象力比较差)写作自己喜欢的题目,使我把周末写作当成了个乐趣,完全是出于兴趣而写。说实话,如果是命题作文的话,我肯定写不了这么多。况且我还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其实这几年是越来越忙。
其二是《世界知识》杂志社全体同仁的鼓励。他们对我的了解和认知超出了我的想象,每次见到他们(大部分是女编辑)我都感到像见到老朋友那样亲切。每次参加他们的活动都很开心,还留下了不少笑料和轶事……
其三是《世界知识》杂志长期秉持的清新独立、鼓励自由创作的优良传统。我也在其他报刊发表文章和感言,也著书立说,知道当下有些报刊和出版社患得患失,因为怕“出错”而不敢让作者放言,因而难得作者和读者的双重青睐。
去年参加杂志社活动时,罗洁社长告诉我,以前还没有人在这本1934年就创刊的杂志上连续发表过100篇文章(其实,除了“车耳商旅滋味”这个专栏,我还为杂志的其他栏目撰写过文章)!那么,作为“前无古人”意义上的作者,我就想应该在第100篇时写点什么。我对亚娟总编讲了读者发给我的邮件内容,她觉得挺有意思,希望我能和读者进一步交流互动一下。我就按2013年8月之后收到信的次序(那时起我在每篇文章最后都写下自己的邮箱,现在想想看这件事应该早做),将部分读者来信公布出来,我对每封信也作了点评,让我们一起来做些回味和思考吧。为了保护隐私权,这些读者的名字均被隐去。
知性的大学生
亲爱的车耳老师:您好!
我快19岁了,是湖南的一名读者。初中时,妈妈因为教学需要订阅了《世界知识》。初中的女孩可能大部分只对八卦流行类杂志感兴趣吧,我那时也恰好是无聊随手翻了翻《世界知识》,但很快就被吸引过去了,因为从里面我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就好像我本来是只井底之蛙,因为偶然《世界知识》把我头上的井口扩大了一倍,当然其中您的“车耳商旅滋味”有很大的功劳。
如果我说我认为丰富的人生应该如您这般,不知您会有何感想?我很羡慕您对世界有宏观的感受和独立的看法……最近看了您写的《投行那点事》,说不定我以后会做投行呢,不知道我的专业是否适合。其实我觉得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希望这样说您不会介意),因为谁都永远不会把这个世界看透彻,惟一能做的就是不断扩大自己的井口,驱使它无穷地向天边延伸,像您这样就很好。当然,成功的道路可以学习但不能复制,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我还需努力。
不知道您在百忙之中能否看到我的信,祝您身体健康。
点评:这个女大学生文笔老道,比喻得生动形象,让我印象深刻。今天的大学生或许就是明天的作者,她以后同样具有开专栏的潜质。另外,母女两代人同时喜欢《世界知识》这样题材严肃的杂志,说明这本杂志不仅适合男性世界。
感性的企业家
车耳老师您好!
我是《世界知识》杂志广东韶关(粤北地区)的读者。您的“车耳商旅滋味”系列快100期了,非常喜欢。爸爸70多岁了,也很喜欢您的文章,希望您一直写下去。我非常想在系列里看到您就碳金融方面发表高见,不知能否如愿?谢谢!
(之后,这位读者再次发来电邮)刚刚拜读了您的新作《仁义之邦》。读您的文章总能让人舒舒服服地长见识,好看、有趣,字里行间能让人感受到老师对自然生态的真心敬畏。真好!
点评:看来礼貌仁义道德这些,还是能引起很多人的共识。这位读者是父子二人都喜欢《世界知识》——前面讲了母女,这次为父子。他们年龄跨度大,从天真少女到古稀老人,如果《世界知识》不是一本有生命力的杂志,其读者是不会囊括所有年龄层的。这位企业家也在经营自己的山庄,他希望人们能像马尔代夫居民那样身处自然环境也敬畏自然,因而向我求教。我当然希望以后能和他们继续就自然和道德方面问题的交流,也祝愿其山庄绿色经营、独具特色。
理性的思考者
车耳先生:
读到您的文章《为什么要去马尔代夫》,我感受颇深。
很多同事回国后和我聊到中国人的素质。我们出生在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受着孔孟思想的熏陶,加上这么多年的社会主义教育,为什么还有如此低素质的国民?!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很多人的素养、道德水平却比以前低下了。甚至越是物质富有的人,道德越是滑坡。在这个社会,恪守道德底线的人被冠以“老实”甚至“傻×”等绰号。有人说,这是中国人的劣根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用道德去规范一个人的行为真是太难了!只有通过严格的法律,才能规范一个人的行为。因为违反道德的成本很低甚至没有,所以,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突破道德底线。在法律无法覆盖的“真空地带”,很多人随心所欲,最大限度地攫取自己的利益。由此我想到了一个国家——新加坡,用严酷的法律去规范其国人的行为,提高国人的素质。
其实在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就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思想。在严酷的法律面前,即使有贪欲的人也不敢跃跃欲试而是望而却步。诛九族、连带等酷刑着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个孩子出生后,其所有亲属都会不断教育他遵纪守法,以免使自己受到连累。
当今社会,国家应该加强法制建设,使法律覆盖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各个方面,使那些想钻法律空子的人无处可钻,谁违反法律,谁就会受到十倍、百倍的惩罚。
点评:我有一种观点叫做“乱世重典,盛世也得重典”,意思是说加强法制的执行力。在当代社会,如果除了钱和权其他都不被重视的话,那我们以五千年文明古国,发展经济又是为了什么?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我们当代社会中“非人”是否太多了?所以我要说: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不能让道德沦丧,因为没了道德,文明就一无所有。李克强总理说“重拳才有效,重典才治乱”,符合我国现状。 用心的执法者
尊敬的车耳先生:
您好!假如您能在百忙之中读完这封邮件,晚辈万分感谢。我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大三的学生,前些天有幸从图书馆借到您的《男人绅士 女子优雅》,并于今天拜读完毕。
随着知识的增长、尤其几次在公安局实习中近距离接触社会的一些负面后,更感疑惑和无奈。读完您的这本书,我对国外的风土人情和国情有了一些了解,结合国内的情况,对比之下心头感到沉重的压力。拿欧美国家的法制和秩序对比中国的散漫;拿加拿大和日本的环保对比中国的污染;拿欧美国家的自律和节俭对比中国的麻木和贪腐……我知道,近些年中国政府也在不遗余力地进行改革,上述负面情况也有了缓解,可中国改革的路真的很长,似乎收效甚微。
点评:虽然是指我写的《男人绅士 女子优雅》一书,但其中不少文章是在“车耳商旅滋味”中先发表、之后集结成书的。这位读者能看到此书并获同感,也得益于《世界知识》杂志对文明礼仪的传播。我在西方看到的执法者大都仪态大方、具有同情心且忠于职守,希望我们国家的每一位执法者都能如此。
细腻的观察员
车耳老师您好!
我是《世界知识》的忠实读者,我在《世界知识》上看到“车耳商旅滋味”系列文章,很受启发。作为读者,我想向您提出一个建议:您每篇专栏文章使用的照片都是同一张,这样难免让读者有审美疲劳之感,能否不定期更换一下您专栏上的照片,让您的照片和文章一样使读者感到新鲜。
不知建议可否,斗胆向车耳老师提出。提前祝车耳老师圣诞快乐!
点评:现在用的照片还得感谢《世界知识》前任主编、我的北大校友徐波先生,他那次请我一道去采访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还带着他那位摄影非常专业的同学,因此才有了此照片,大家都觉得拍得挺好。看到读者这个建议后,我又提供了一张最近的照片,但编辑们不认可。看来我只有努力多写不同的文章,以此消除读者的审美疲劳啦。
求教的女粉丝
车教授您好!
我是《世界知识》的忠实读者,也是您的粉丝,今年27岁。
我读了您的《慈悲是一种精神》一文,有些自己的看法。想与您初步探讨一下。
文章主题是我们应该怀着即将泯灭的慈悲心来看待这个社会和一些处于苦难中的人群,这点不假,但我想举一个例子来反驳这个观点。我前阵子结束了一段友谊,理由是那个女生(我也是女生)误会我,错误地把我对她的同情看成是敌意。我无法继续理解和站在她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结束了我们之间的友谊。通过这件事我得出的结论是:不能滥施同情和怜悯。
点评:这是几个月来惟一发来电邮表示不同意见的热心读者。她提及“政治课上学到: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五大动力之一,如果没有阶层和阶级的对立,社会是不是就不会发展了呢?”我曾经回信建议她:读马克思的人再去读读雨果,感受会大为不同。
最后我还想再多说一句: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宽容而非仇视,是同情而非偏见,是怜悯而非无情!我们需要社会理性回归,毕竟,道德是最高的法律!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邮箱:[email protected])
编者的话
首先应该向车耳老师表示感谢,谢谢他这么多年来对本刊的支持。
2007年“车耳商旅滋味”第一篇文章刊载时,我写了不足一页的小文《车耳印象》配发在他文章后面。那里我讲了请他做这个专栏的原因:作为中国著名大企业的驻外代表,他已拥有在欧美经商、旅居十多年的经历;北京大学西语系77级高材生,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的得意弟子;再加上相当不错的文笔——之前已读过他的一些著作。这些,都让我对这个专栏充满了信心。一般来讲,经商的人真心喜欢(而不是出于其他考虑)写作、文笔又好的不太多;而喜欢写作、文笔好的人又鲜有商旅生涯。在车耳身上,这个矛盾不存在。
其实,文笔好也只是属于“表达”层面的技术性问题,如果没有对世界、对社会的深刻认识与思考,再好的文笔也无内容可“表达”。所以说,车耳被读者喜欢,最为关键的还是在于他丰富的思想,在于他看世界、理解社会独特的“车式”角度……
读者来信称车耳为车教授、车老师,其实他的本职是公司的副总经理,长期从事投资银行方面的业务。认识车耳十多年了,但我们很少谈起他公司的业务。我突然在想:工作中的车总,会不会和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一样“贪婪”?或许哪天跟他讨论一下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