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8年1月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以往相比,最突出、最重要的观念变革是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讲授新课和复习旧知时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自觉地渗入史学核心素养,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未来高考命题的新形势。
关键词:史学核心素养 高三历史复习 有效渗透
2018年1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程标准”)。与此前通行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实验版课程标准”)相比,2017年版课程标准无论是在课程结构和内容,还是在课程观念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调整和变化。其中,最突出、最重要的观念变革是对以往强调的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1]4受其影响,新编订的高中历史教材体例和内容也将发生相应地变动,并有可能会渗透在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命制中。鉴于此,本文拟结合现阶段高三复习的切身感受,谈谈在当前历史复习中如何更有效地渗透史学核心素养,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未来高考命题的新形势。
一、聚焦核心素养,精选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使学生在了解人类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以及所创造的文明成果中,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到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引领学生认清历史发展规律,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国家的命运和世界的发展,形成现代中国公民应具有的历史素养和国家历史认同感。 [1]2因此,新修订的2017年版课程标准最具标志性的变革是突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历史学科本质观和教育价值观的反映,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生要在历史课程学习中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克服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知识学习与学科育人功能的割裂缺陷,是对历史课程目标实质的明确整合与凝炼,是对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高度概括性和专业化表述,有利于实现历史教育从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和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根本转型。[2]
历史课程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因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载体是历史学科知识。历史新课标依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确定课程内容,选择了有利于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知识,通过历史学科知识的教学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如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按照历史时序,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 选择古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作为教学内容。经过必修课程的教学,学生能把握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理解不同时空下历史的发展历程,以及学习史料实证的基本方法,并对历史做出正确的解释。 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确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远大目标。作为课程标准内容的组成部分,历史新课标还提供了教学活动示例,以利于教师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学,助推素养型课堂的建设。受此启发,在当前我们高三的复习工作中,教师应该多参照2017年版课程标准,精选复习内容、精心设计复习专题,以使我们的复习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前瞻性。
二、凸显时序意识,强化时空观念
历史学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人文学科,它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时序性。
有学者指出,实验版课程标准存在目标表述笼统,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必修模块课程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之间鸿沟大,时序性弱,内容较深,必修与选修内容有重复等问题。基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特征,以及对学生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整体规划高中历史课程。修订后的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个层次构成。必修课程设一个模块,将实验稿中的必修课程历史1(政治)、历史2(经济)、历史3(文化)三大专题呈现改为通史体例,包括中国史和世界史,即《中外历史纲要》,精选24个专题,以大时序小专题的呈现方式,引导全体高中学生进一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深化对人类历史发展基本脉络和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认识, 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历史知识和关键技 能,拓宽历史视野,强化历史思维,确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潜能
在现代教育体系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建立,首先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拒绝“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明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科学的教学策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为此,需要教师以问题为引领,通过编演情景剧、创设历史情境等多种方式,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以微课、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进一步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例如,在“英国的制度创新”这一专题的学习过程中,针对“责任内阁制”这一难点,教师可以播放一个提前制作好的几分钟的微视频:首先将这一概念进行阐述,之后以目前英国的主要政治人物为例,进一步分析议会、首相、内阁、国王之间的关系。这种形象直观的讲述,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更容易理解相关知识,又在一定的时间内传递了大量有效的信息,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教师要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改进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师从“权威者”向“启发者”的转化,通过对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個性发展和持续发展,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2]李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主要修订》,《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
[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关键词:史学核心素养 高三历史复习 有效渗透
2018年1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程标准”)。与此前通行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实验版课程标准”)相比,2017年版课程标准无论是在课程结构和内容,还是在课程观念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调整和变化。其中,最突出、最重要的观念变革是对以往强调的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1]4受其影响,新编订的高中历史教材体例和内容也将发生相应地变动,并有可能会渗透在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命制中。鉴于此,本文拟结合现阶段高三复习的切身感受,谈谈在当前历史复习中如何更有效地渗透史学核心素养,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未来高考命题的新形势。
一、聚焦核心素养,精选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使学生在了解人类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以及所创造的文明成果中,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到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引领学生认清历史发展规律,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国家的命运和世界的发展,形成现代中国公民应具有的历史素养和国家历史认同感。 [1]2因此,新修订的2017年版课程标准最具标志性的变革是突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历史学科本质观和教育价值观的反映,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生要在历史课程学习中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克服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知识学习与学科育人功能的割裂缺陷,是对历史课程目标实质的明确整合与凝炼,是对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高度概括性和专业化表述,有利于实现历史教育从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和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根本转型。[2]
历史课程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因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载体是历史学科知识。历史新课标依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确定课程内容,选择了有利于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知识,通过历史学科知识的教学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如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按照历史时序,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 选择古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作为教学内容。经过必修课程的教学,学生能把握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理解不同时空下历史的发展历程,以及学习史料实证的基本方法,并对历史做出正确的解释。 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确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远大目标。作为课程标准内容的组成部分,历史新课标还提供了教学活动示例,以利于教师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学,助推素养型课堂的建设。受此启发,在当前我们高三的复习工作中,教师应该多参照2017年版课程标准,精选复习内容、精心设计复习专题,以使我们的复习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前瞻性。
二、凸显时序意识,强化时空观念
历史学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人文学科,它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时序性。
有学者指出,实验版课程标准存在目标表述笼统,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必修模块课程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之间鸿沟大,时序性弱,内容较深,必修与选修内容有重复等问题。基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特征,以及对学生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整体规划高中历史课程。修订后的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个层次构成。必修课程设一个模块,将实验稿中的必修课程历史1(政治)、历史2(经济)、历史3(文化)三大专题呈现改为通史体例,包括中国史和世界史,即《中外历史纲要》,精选24个专题,以大时序小专题的呈现方式,引导全体高中学生进一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深化对人类历史发展基本脉络和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认识, 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历史知识和关键技 能,拓宽历史视野,强化历史思维,确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潜能
在现代教育体系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建立,首先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拒绝“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明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科学的教学策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为此,需要教师以问题为引领,通过编演情景剧、创设历史情境等多种方式,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以微课、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进一步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例如,在“英国的制度创新”这一专题的学习过程中,针对“责任内阁制”这一难点,教师可以播放一个提前制作好的几分钟的微视频:首先将这一概念进行阐述,之后以目前英国的主要政治人物为例,进一步分析议会、首相、内阁、国王之间的关系。这种形象直观的讲述,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更容易理解相关知识,又在一定的时间内传递了大量有效的信息,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教师要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改进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师从“权威者”向“启发者”的转化,通过对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個性发展和持续发展,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2]李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主要修订》,《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
[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