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死亡概念
和死亡有关的概念
生命的本质是机体内同化、异化过程这一对矛盾的不断运动;而死亡则是这一对矛盾的终止。人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同化、异化过程的正常进行,首先需要呼吸、循环系统供给足够的氧气和原料,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耐受缺血缺氧的能力极差,所以一旦呼吸、心跳停止,可以立即引起死亡。
死亡作为疾病的一种转归,也是生命的必然规律,但由于生命自然终止而“老死”(据比较生物学的研究,人类自然寿命大约是140~160岁)的只是极少数,人类绝大部分都死于疾病。因病死亡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类:①由于重要生命器官(如脑、心、肝、双侧肾、肺及肾上腺等)发生了严重的、不可恢复的损害。②由于长期疾病导致机体衰竭、恶病质等,以致代谢物质基础极度不足,各系统正常机能不能维持。③重要器官没有明显器质性损伤的急死,如失血、窒息、休克、冻死等。
一、概念
(一)临终 即濒死,是生命活动的最后阶段。
(二)死亡 是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终止。
二、脑死亡的判断
长期以来,医学界将心肺功能作为生命最本质的特征。所以,以呼吸、心跳停止为判断死亡的标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心肺功能停止的病人,还可以依靠机器来维持。那么,只要大脑功能存在,一切生命活动都有恢复的可能,一旦大脑破坏,尽管心脏还在跳动,也无回生之术。因此,不可逆的脑死亡,就提示人的生命已结束。当前医学界提出以脑死亡作为判断死亡标准。1968年美国哈佛医学院提出了判别“脑死亡”的4条标准,即①不可逆的深度昏迷;②自发呼吸停止;③脑干反射消失;④脑电波(EFG)消失或平坦。
全脑功能不可逆性的永久性停止,称为脑死亡。包括:
(一)大脑功能的停止:除运动、感觉之外,思考、感情等精神活动功能,即意识也都永久性丧失。脑电波消失。如果脑干功能尚存,有自发呼吸,则不能称为脑死亡,只能说是处于“植物状态”。
(二)脑干功能停止:脑干有网状结构、脑神经核、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等重要结构。因此,脑干功能丧失意味着上述结构功能停止。网状结构功能丧失导致昏迷,脑神经功能丧失则引起对光反射、角膜反射、眼球反射、前庭反射、咽反射、咳嗽反射的消失;延髓功能停止,则自发呼吸停止,血压急剧下降,直至脑死亡。
三、死亡的分期与临床表现
(一)濒死期(临终状态) 此时机体各系统的机能发生严重障碍,神志不清,但有时意识尚存,表现出烦躁不安,感觉迟钝,肌张力丧失,大小便失禁,种种深浅反射逐渐消失,心跳减弱,血压降低,呼吸变浅、弱,出现潮式或间歇呼吸,说话困难,听觉最后消失。由于能量锐减,各种机能活动极度减慢。此期时间根据病情而定,有些猝死的病人,因心跳、呼吸骤停,则无明显的濒死期而直接进入临床死亡期。
(二)临床死亡期 主要特征为心跳、呼吸完全停止,各种反射消失,脑髓处于深度抑制状态,但各种组织中仍有微弱代谢活动。在一般条件下,持续时间为4~6分钟(即血液供应完全停止),但在低温条件下可延长1小时左右,超过这个时间,大脑将发生不可逆的变化。此期由于重要器官代谢过程尚未停止,如对失血、窒息、触电等致死的病人给予积极抢救复苏,仍有生还的可能。
(三)生物学死亡期 是死亡过程的最后阶段。从大脑皮质开始整个神经系统以及各器官的新陈代谢相继停止,并出现不可逆的变化,机体已不能复活,但个别组织在一定时间内仍可有极微的代谢活动。随着生物学死亡期的进展,相继出现早期尸体现象:
1.尸斑 呈暗红色斑块或条纹,出现在尸体的最低部位,一般在死亡2~4小时后出现。
2.尸冷 尸体温度逐渐下降,体表温度经过6~8小时同室温接近。
3.尸体腐败 一般死亡24小时后发生(气温高时发生较早),主要是在酶的作用下,使组织发生分解、自溶。
四、各器官组织的死亡
人死亡的定义是大脑坏死,但人体各部分器官并非伴随大脑细胞死亡而死亡,在大脑细胞死亡后它仍可存活一段时间,其存活期限依保存方法不同,而有显著差别。
角膜:在组织培养液中最长能保存3~4个月,在冷冻状态下最长保存期不超过6~12个月。
肝:注入电解溶液后一般可保存2~8小时,在此时间内可以进行移植。近来已经有保存16小时后移植成功的实例。
血液:在冷冻状态下能保存3周。超过3周的血液一般均用于研究。
骨髓:在零下50℃条件下可保存6~12个月。
心脏:在活着的心脏血管里注入电解溶液可以存活4小时。据说,实际保存时间还可延长,因为动物心脏在24小时后已经移植成功。
肾脏:保存方法有两种,一是将肾脏从人体分离后,立即置入冰冷的盐化合物电解溶液中进行冷却,这样可以保存18个小时;二是“脉动式局部灌流法”,即向肾脏内注入含氧的冰冷液体加以急速冷却,采用此法可保存72小时。
精液:目前利用在冰冻状态下保存13年的精液进行人工授精已获成功。据说精液的实际保存时间还可延长,因为用冷冻保存25年的动物精液孕殖后代已见效。
细胞:人体各部分细胞构成各异,其寿命也不尽相同。血小板和白血球分别可存活4天和9天,皮肤细胞20天,红血球长达120天。肌肉和神经细胞则和人的寿命相同。
(网摘)
相关链接
盼望“脑死亡”尽快立法
文/曲铭芳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标准,脑死亡的患者实际上就是“死者”了。但目前国内医院通行的死亡标准是“心脏死亡”标准,即:心跳、呼吸停止,心电图呈直线,瞳孔散大等。
据了解,在脑死亡的状态下,患者各种脏器是完好无损的,血液中还有氧气,是做移植手术、挽救他人的最佳时机。在国外这是器官移植最主要的来源。当然,实施移植手术的前提是患者和家属同意。
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委员在今年“两会”期间说,脑死亡有别于“植物人”,后者脑干功能是存在的,昏迷只是由于大脑皮层受到严重损害或处于突然抑制状态。如果承认脑死亡,会减少很多医院资源的浪费,因为只维持呼吸是没有意义的。“特别是去年我国颁布《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后,如果没有脑死亡,就没有真正的器官捐献。”黄洁夫说,我国每年有15万人因交通事故死亡,摘取器官要在人呼吸停止15分钟内进行,即使有人愿意捐献器官,也很难保证在15分钟之内让摘取器官的医务人员赶到。如果同意以脑死亡为标准,可以在驾驶证等身份证明上注明,这样就可以确定脑死亡维持呼吸,等到摘取器官的医务人员来摘取。
黄洁夫说,脑死亡立法首先要在医务人员中达成共识,制定出脑死亡标准。卫生部门还要与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做好协调工作。对于脑死亡的标准出台及立法,国内医学界一直呼声不断。卫生部人体器官移植临床应用委员会于2008年4月召开第四次会议,讨论脑死亡的相应操作。
据《福建保健报》
面临死亡,你反而快乐
文/何洪泽
432名志愿者进行一系列测试,其中一半人被告知,如果正走向死亡,请简短写出将发生什么;另一半人则被要求写出牙痛的感觉。结果表明,前一组志愿者写出来的词更加积极、乐观——尽管有些人可能出于下意识。研究人员表示,当人们想到死亡时,可能有一些害怕,但他们马上就会恢复过来,并意识到现在生活带来的快乐。
“当人们想到死亡或不得不面对生死抉择时,往往变得更快乐。”研究人员称,这是一种心理免疫反应——想到死亡时,大脑会下意识地搜寻并触发体内的快感;其他学者也证实了这一观点。他们认为,人和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能意识到自己随时都可能离世,而如果将这种意识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就可能形成“心理免疫反应”,反而变得更加坚强起来,这种免疫反应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人之所以产生对死亡的恐惧,是由于其不确定性,无法预测自己的生命何时终结、怎样终结,而对死亡的思考则可以帮助人们逐渐克服这种恐惧。当你被要求设想一个生命终结的时间,然后想想在余下的日子里最想做的是什么,最难割舍的又是什么等。在这样的思考后,人们会更加珍惜生命,也能更坦然地面对死亡。但这项调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美国人面对死亡时,可能更多想到的是上帝和天堂,这能让他们更加从容。
不过,有些人并不适合进行死亡思考,如长期抑郁的人,对他们来说,想到死亡只会让他们更难过。
据《家庭科学》
揭秘十类死亡过程
文/杨孝文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对一些最令人无法接受的致死原因进行了研究,从失血过多到斩首、最极端的死亡案件以及爆炸性减压,结果发现,无论是哪一种方式,身体受损的程度都是相当可怕的,而大脑缺氧通常成为决定性的死亡原因。
溺水
溺水时,人们首先是感到恐慌并试图屏住呼吸,而后因为水进入肺部产生被撕裂和被灼烧的感觉。在此之后,平静和安宁成为人体的“统治者”。缺氧导致意识丧失,并最终将人送到另一个世界。
注射死刑
美国是在1977年开始采用这种死刑方式的,注射死刑涉及3种可导致心力衰竭的药物。一些人担心,死刑犯在接受第一次注射时便产生灼烧感,但麻痹却阻止他们表现出这一点。
斩首
专家们经研究发现,大脑机能在斩首之后可能还会运转几秒钟时间。有关18世纪法国斩首行为的报告指出,面部运动在斩首之后最长可维持30秒。
绞刑
绞刑可在10秒之内让人丧失意识。实施绞刑的目的是勒断犯人的脖子,但有关绞刑犯的一项研究显示,80%的犯人的部分死亡原因却与窒息有关。
火烧
火烧无疑会给身体带来极大的痛苦,由于表皮神经遭到破坏,这种剧痛导致人体的痛敏感度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人体会丧失一些感觉,但不是大部分。绝大多数死于火灾的人主要是因为吸入有毒气体和窒息。
高空坠落
高空坠落幸存者经常报告说,他们在坠落过程中感觉时间慢了下来。一份有关100名从246英尺高的旧金山金门大桥自杀的人的研究报告指出,自杀者致死的原因是肺部受损、心脏破裂或者断掉的肢体对组织造成的损伤。
电击
家庭中发生的电击事故可能导致心脏“罢工”,触电者10秒钟之后便会丧失意识。但处以电刑的囚犯的真正死因可能是电流烧灼大脑或者由此产生的窒息。
失血过多
失血是失血性休克在一些阶段的主要症状。任何人如果失去了1.5升血,就会感到身体虚弱、口渴和焦虑;如果失去两升血,就会出现眩晕、意识不清并最终失去意识。
心脏病发作
由于心肌急于获得氧,胸部会产生被挤压感,这是心脏病发作时的一个最常见的症状。由于正常的心律遭到破坏,心脏会停止跳动,此时的人会在几秒内丧失意识,并最终走向死亡。
减压
快速减压的幸存者包括飞行员和美国宇航局的一名技术人员——遭遇一次真空室事故。他们经常报告说,最初的疼痛感好似胸部遭到了重击。在不到15秒时间里,他们的意识逐渐丧失。
据《医药与保健》
人为何越老越害怕死亡
文/心怡
对很多老年人来说,“死”或与“死”相关的各种字眼,似乎成了他们最大的忌讳,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越大越害怕死亡。
惧怕死亡是种本能
对于未知的事物保持恐惧,是人类保护自己的一种本能手段。如当一个从来没见过相机的人面对闪光灯的时候,本能的反应就是退缩,尽管闪光灯是无害的,但这种千百万年保留下来的本能还在起着作用。人死了,感知觉活动自然也就停止了,因此没有人知道死亡以后是怎么样的。对死亡的未知,也是人们对死亡产生恐惧的原因之一。对老年人来说,距离死亡比年轻人要近得多,因此对于一无所知的“另一个世界”的恐惧,自然也比年轻人要多一些。
孤独比死亡更可怕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到老年,死亡的几率开始上升。也许自己还算健康,但当每次老友聚会,去参加活动,与周围同伴聊天时,发现自己当年的同学、同事、老伙伴许多人相继过世,难免不胜唏嘘。人也许可以不怕死,但对于孤单和寂寞,没有人会喜欢。同样,从自己的角度来说,死亡意味着和伴侣、子女的诀别,如果家庭关系和睦,对彼此都念念不忘,自然也会害怕死亡将他们分隔。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死亡带来的孤寂感,也是让人害怕死亡的原因。
此外,人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当人们从电影、电视剧、新闻报道等中看到那些濒死者的挣扎、呻吟及亲属的哀号……往往会想到“自己死的时候会不会也是那样”,这种对痛苦的害怕,不免会转移到恐惧死亡本身上。
真心关爱老人是解决之道
知道了恐惧死亡的原因,自然也就能找到应对的办法。如果您已经进入老年,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兴衰的历程,人生亦不例外。其次,死亡之后,感知觉自然就会终止,疾病所带来的痛苦也不再会延续,不必为了解“死后是什么样”而恐惧。最后,死亡虽然会把我们和至亲分开,会让他们悲伤,但我们越是能够做到安详和坦然面对死亡,越能减少亲人的担心和痛苦。
作为子女,平时抽出时间来多看看老人,哪怕多打几个电话,都会减少他们的孤寂感,进而减轻他们对死亡的恐惧。除了精神上的关怀之外,在物质上也要尽可能多地提供帮助,让老人衣食无忧应该是最起码的。此外,也要定期安排老人参加体检,以便身体有了问题及时治疗。
据《家庭保健报》
二、死亡直击
笑死人、气死人和吓死人
笑死人的科学道理
不管是祖国医学还是现代医学,都非常重视情致变化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祖国医学中把致病因素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3种,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变化则是致病的内因。其中就喜而言,祖国医学早就有“大喜伤心”、“乐极生悲”等认识。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们在笑的时候会牵动17条肌肉,认为只要不是苦笑、冷笑和装出来的假笑,都有益于身心健康。那么又认为能“笑死人”,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从医学观点来看,笑虽然有益健康,但也应该有节有度,不可太过。在现实生活中,中老年人因突然情绪激动致死者是屡见不鲜的。
原来当我们大笑时,情绪极度兴奋激动,机体内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加,引起全身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严重时则会导致心脏病突然发作而引起死亡。
因此,医学专家告诫大家,以下情况是不能大笑的:
①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即使没有急性发作,在恢复期内也不宜大笑。
②曾患过脑血栓、脑溢血的病人,不可纵情大笑,否则易引起复发。
③患高血压的病人,如果不加节制地大笑,会使血压陡升,诱发中风。
④在重病恢复期内,大笑常使旧病复发。
⑤患疝气的病人,如果经常大笑,会导致疝气加重,难以复原。
⑥接受过胸腔、腹腔、血管、心脏等外科大手术的病人,一般不宜大笑。
⑦怀孕期间的妇女,大笑时腹部会猛烈抽搐,容易造成早产或流产。
⑧小孩在进食时,切忌去逗他大笑,否则容易导致食物吸入气管内引发危险,甚至窒息而死亡。
生气是百病之源
生气动怒在情志变化中更是重要的致病之源,所以祖国医学有“百病皆生于气”之说。中医认为“大怒伤肝”、“怒则气上”,严重时则会导致“气死人”的事情发生。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研究表明,人在生气时会分泌大量毒素,因此动辄生气的人很难健康长寿。爱尔马为研究心理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试验:把一支支玻璃试管插入有冰和水的容器内(冰水混合物正好是零摄氏度),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况下呼出的气,结果发现当一个人心平气和时,他呼出的气变成的水是澄清透明无色的;而悲痛时水里则有白色沉淀;生气时则有紫色沉淀。然后爱尔马把人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到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就死了。由此爱尔马分析认为,人生气会耗费人体大量精力,其程度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赛跑。生气时人的生理反应十分剧烈,分泌物比任何时候都复杂,而且更具毒性。
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威廉斯研究认为,嫉妒心强及容易动怒者,平时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容易焦躁不安,产生敌意心理和挑衅行为,使血压上升,心血管受到损害,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与中风,严重时则容易导致猝死。
惊吓与猝死
据报道,某地一位男青年喜欢开玩笑,一日与朋友们出外郊游,他从地上拾起一条又冷又湿的草绳子,突然扔到一位怕蛇的女伴身上,大叫一声:“蛇!”女孩子惊叫一声气绝身亡,酿成了一场不该发生的悲剧。
惊恐是人体受到某些恶性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反应。中医早有“惊则气乱、恐则气下”的记载。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吓死人”的事不多见,但因为惊吓而导致尿裤子的事并非少见。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突然遭受过度惊吓时,大脑会指令肾上腺分泌大量的儿茶酚胺,使心跳突然加快,血压骤然上升,呼吸急促,立毛肌收缩(汗毛倒竖),心肌代谢的耗氧量急剧增加。过快的血流如洪水一般冲击着心脏,使心肌纤维撕裂,心脏出血,导致心跳骤停而致人死亡。同时研究还表明,严重的惊吓可使内脏器官和组织发生强烈应激反应,从而容易诱发心脏病、高血压、偏头痛、消化性溃疡、哮喘等疾病。
国外医学研究人员在对被吓死者的尸体进行解剖后发现,死者的心肌细胞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心肌中夹杂着许多玫瑰色的出血点,这说明出血过多,损害了心脏功能。而对120名曾出现心室纤维颤动的、在死亡线上被救活的病人进行追踪发现,其中有l/5的人在发作前遭受过极度惊恐等激烈的情绪波动。由此从生理上揭开了“吓死人”的奥秘。
美国科研人员通过试验还证明,人不仅可以被突然吓死,而且也可以被逐步加深的恐吓致死。他们将一名死刑犯的双眼蒙住,然后用滴水代替滴血,同时不断对犯人说,你的血不断滴出,现在你身上的血已流出了1/5……1/4……1/3……犯人惊恐万分,终因心理无法承受而死亡。
据《家庭中医药》
死亡与气温
最近完成的一项题为《我国北方高寒地区典型城市气温对城区人口死亡的影响》研究表明,许多疾病造成的死亡与温度有明显关系。当冬季气温低于-19℃时,死亡人数会显著增加;而夏季温度在30℃以上时,对冠心病、脑血栓等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亦有相当大的冲击。
无论是滴水成冰的严冬,还是酷暑难耐的盛夏,恶劣的气象条件都会威胁到人的健康。许多健身族往往缺少相关的生活常识及养生知识,零下一二十摄氏度时仍坚持到室外锻炼身体,因而经常导致心梗、脑梗等疾病的突然发作。
研究表明,死亡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天气的周期变化是决定某些疾病季节性变化的基本因素,其中循环、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与温度变化的关系最为密切。人对气象条件的适应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冷、暖刺激通过皮肤传给下丘脑时,下丘脑就会支配脑垂体调节内分泌系统,以保持机体的热平衡。当遭遇到过热或过冷的刺激时,人体的热平衡调节机制就会被打乱,进而产生不适,导致疾病甚至死亡。冠心病、脑栓塞病人对温度调节能力和温度敏感性都很差,所以危险性也更大。
以哈尔滨市为例,这里冬季漫长寒冷,夏季普遍高温。1971年~2000年的30年间,1月的平均气温为-18.4℃;1998年~2005年间,最低气温曾达-37.3℃,是我国北方高寒地区因寒冷导致相关疾病死亡的典型城市。寒冷会使人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负荷加大,心脏负担加重,血小板黏稠性增加,这些都是促成意外死亡的外因。
同样,夏季高温超过一定的界限,亦会增加死亡的危险。研究发现,高温使病人维持身体正常体温的能力下降,体温调节系统处于超负荷状态,死亡风险也“水涨船高”。患有循环系统疾病的老年人,比中年人更易受到高温的威胁。调查显示,哈尔滨本地域人口死亡中有2.7%与异常温度有关。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和极端天气的频发,气候对生态环境及人类生存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根据气温和天气情况进行自我保健。及时收听、收看天气预报,随气候变化增减衣物,做好防寒保暖。病人和老年人更应注意,在气温骤降或冷空气过境时,尽量减少晨练及户外活动,遭遇高温天气时亦如此。
(网摘)
解除重压后的速死之谜
汶川地震时,四川省北川县曲山小学4年级学生范泉滟,在废墟中坚持了57个小时后获救,但获救10分钟后就不幸身亡……这让我们在惋惜之余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坚持的生命离我们而去?
何谓挤压综合征
死亡原因很多,但有一个被急救医学专家所公认的,那就是挤压综合征。它已经被看做是地震发生后仅次于建筑物坍塌导致死亡的第二大致死原因。
所谓挤压综合征,是指人被石块、土方压埋,尤其是肌肉丰满的肢体被压6小时以上,在被解救之后,机体所发生的一系列的病理症候群。主要表现为局部肌肉坏死,同时释放出大量蛋白分解物质进入血循环,导致肌红蛋白尿、少尿甚至无尿、酸中毒、高钾血症、休克和肾功能衰竭。虽然肾功能衰竭不会很快导致死亡,但挤压综合征的发展过程存在着早期致死的危险因素,那就是严重的电解质失调,特别是高钾血症患者,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心脏骤停而引起死亡。
当人被掩埋时,他的心、肺、脑没有遭受致死性的损伤,生命有可能维持下来。但他身体的某些部分可能遭到了沉重的挤压,严重阻断了该部分的血液循环,导致组织发生坏死,释放出大量有害、有毒物质。其中,仅细胞坏死就会使组织液中钾浓度升高数十倍。不过,在解除挤压之前,坏死部位的有害物质不可能进入血循环,所以对人体尚无太大影响。一旦伤员被解救出来,挤压解除,那些有害物质就会被吸收,进入血循环。同样,挤压组织中的坏死细胞将大量的钾释放到血循环中,会大大提高血钾浓度。而心脏对血钾浓度的高低变化最为敏感,过高的钾就会在短时间内使心脏骤停导致猝死。即使没有发生猝死,挤压综合征导致的肾功能衰竭,同样是危及伤员生命的重大隐患,一样需要提高警惕。
挤压综合征特点解析
我们只有对挤压综合征的特点了解详细,才能在以后的救治过程中加以注意,减少这种不必要的伤亡。长时间受挤压,要详细了解致伤原因和肿胀时间以及相应的全身及局部症状。①受压肌体淤血、肿胀、变硬、张力增加,皮肤暗红或发紫,有水疱形成。②少尿(每日少于400毫升)、无尿(少于50毫升)或肌红蛋白尿(红棕色、深褐色)。③烦躁、干渴、恶心、呼吸深大等酸中毒症状;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休克表现;严重者神志不清、酸中毒、尿毒症等一系列表现。
对症治疗挤压综合征
一旦发现挤压综合征患者要积极地对症治疗:①尽快解除重物压力,如果能在几小时内、组织坏死之前减压,就会减少本征的发生机会。②解压后要限制伤肢活动,更不应抬高伤肢,以减少组织对分解毒素的吸收。③伤肢用凉水降温或暴露在凉爽的空气中,禁止按摩与热敷,以免加重组织缺氧。④如果伤肢有开放性伤口和出血,不可加压包扎和加脉压带。⑤凡受压伤员一律饮用碱性饮料(每8克碳酸氢钠溶于1000毫升~2000毫升水中,再加适量糖及食盐),既可利尿,又可碱化尿液,避免肌红蛋白在肾小管中沉积。⑥解救后立即输液,可用5%碳酸氢钠150毫升静脉点滴。可促使细胞外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有效降低血钾浓度,以防心脏骤停。⑦伤肢可早期切开减压引流,以防止或减少有害物质侵入血流;坏死肢体无望恢复者或有发生特异性感染迹象,如气性坏疽等,应果断截肢。⑧进行透析治疗是有效防治肾功能衰竭的重要措施,无条件时应迅速转至大医院施救。
据《家庭健康》
说说猝死
一、猝死有四因
猝死是指自然产生的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专家认为,一个人之所以猝死,说明他的病已经达到一定程度。猝死大致有以下几种:
1.心脏性猝死。这种猝死最为多见,主要与严重心律失常有关。其中冠心病最为多见。有些人可以无心绞痛及其他心脏症状,冠心病隐匿存在,猝死为最早表现,不少所谓“健康者”猝死即是这种情况。高血压病累及心脏,引起左心室肥厚者,也易发生猝死。
2.中风性猝死。一般中风引起的猝死从发病至死亡时间可达数小时至1天。多见于出血量多、出血速度快,累及重要生命中枢部位的出血性中风。也可见于范围大、累及重要部位的缺血性中风。有冠心病心房颤动,伴有左心房血栓形成者,一旦血栓脱落进入脑循环,造成多发性脑梗塞,便发生猝死。原有中风病史、脑软化者,再度中风也易发生猝死。
3.肺源性猝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病人,可因为夜间严重低氧血症、呼吸性酸中毒而猝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如过量使用止喘气雾剂,可引起支气管痉挛收缩,出现窒息缺氧,导致猝死。长期卧床不起的老人,因体弱无法用力咳嗽排痰,可致痰栓阻塞气道,在继发肺部感染时更为加重,从而导致肺源性猝死。
4.噎食性猝死。老年人咀嚼功能差,吞咽反射不敏感,在饮酒后反应更为迟钝,所以在进食、饮酒时常会发生“噎食”。大块食物团块可阻塞气管,引起窒息死亡。这种死亡突然发生,病人无法言语,常用手指着喉部,随之脸面发紫,两眼上翻,猝然倾倒。(黄雨芳)
二、怎样预知突然死亡
在各种突然死亡中,有85%的是死于心脏病及脑病,且男性较多。其中心脏机能不全者占31.5%,心肌梗塞者占19.8%,脑出血、脑梗塞等脑血管病占的比例最大,为34.6%。
在疾病袭来之前,要注意发现其征兆。
(一)脑溢血可有下列征兆:
1.令人不快的头痛、眼底痛且反复发作;
2.脖子特别痛,而且脖子、肩部发酸的症状反复出现;
3.一时手脚麻木;
4.一时的语言障碍(说不出话,听不懂对方的话);
5.一时的眼睛异常(视野变窄,眼前一片昏暗,看东西有重影等);
6.眼花、耳鸣、血液上涌、舌头转不过弯;
7.不能直走,步子不自觉地向左右倾斜;
8.即使一动不动,手指也会颤抖;
9.看报上的文字上下跳动;
10.不能画出直线;
11.不能握住筷子,甚至不能把食物夹起放入口中;
12.改变了以前的食物嗜好;
13.经常失神;
14.痉挛。
(二)心脏病发病前有下列征兆:
1.喘不上气;
2.心悸(脉搏反常,心跳加快);
3.胸部有压迫感和疼痛感;
4.脖子好像被什么东西勒着,有不快感;
5.虽然无牙病,却感到牙痛;
6.肋骨下疼痛;
7.左胸部疼痛,且有不快感;
8.眼花;
9.吸烟时或突然遇到寒冷时或运动时,会出现上述1~3项中的某一症状;
10.出冷汗和失神;
11.不适应外界环境时,会引起15~20分钟或以上的心悸、气喘;
12.全身有乏力之感。
如发现上述症状,也不必紧张,要及时去找医生检查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同时可按照上文所述的方法,进行家庭内或同事之间的抢救,直到医生来到为止。
三、预防猝死五关键
虽然猝死“来势汹汹”,但仍有迹可循。有专家给出了预防猝死的“五大法宝”:
第一,“魔鬼时间”慎起居。上午6时至12时被医学家喻为是心脑血管病的“魔鬼时间”,70%~80%的心脑血管病猝发都在此时。因此,锻炼要避开这段时间。
第二,饮食清淡,红黄绿白黑搭配好。红指葡萄酒,每日50~100ml;黄指西红柿、胡萝卜,每日1小碟;绿指青菜,每日适量;白指燕麦粉等,每日50g;黑指黑木耳、黑芝麻,每日5~10g。此外,每天喝牛奶250g,吃鸡蛋每周不超过4个。
第三,中老年人最好住在城区,以免发病时离大医院远而耽误抢救。有心脏病的中老年人则应减少出行,尽量避免在拥挤的环境中活动。要特别注意的是,老人单独外出时,身边要带些必备药物,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以及能迅速联系到家人的电话号码。
第四,经常给自己减压。“输了健康,赢了世界又如何?”最近,日本神户大学博士韩白衣推出的新书中提到了这一观点。对中年人来说,尤其不要给自己过大的工作压力,工作以外的时间,要强迫自己完全放松下来,抽空可以和家人去旅游。
第五,把握急救10分钟。当家人出现呼吸或心跳中止症状时,应在10分钟内进行如下抢救:一是拨打“120”紧急呼救。二是让患者头部后仰,下颌上抬,头部偏向一侧,使呕吐物尽量流出,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患者戴假牙,需要摘掉,避免抽搐时造成危险。三是做有效的心脏按压,具体方法是,两手手掌重叠,手指抬起,放在患者的心前区(胸骨下1/3部位偏左侧),垂直往下按压。按压幅度为3~5cm,频率为每分钟100次;同步采用人工呼吸,每按压30次心脏辅以两次人工呼吸。(田野)
据《医药星期三》、《中国中医药报》等
和死亡有关的概念
生命的本质是机体内同化、异化过程这一对矛盾的不断运动;而死亡则是这一对矛盾的终止。人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同化、异化过程的正常进行,首先需要呼吸、循环系统供给足够的氧气和原料,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耐受缺血缺氧的能力极差,所以一旦呼吸、心跳停止,可以立即引起死亡。
死亡作为疾病的一种转归,也是生命的必然规律,但由于生命自然终止而“老死”(据比较生物学的研究,人类自然寿命大约是140~160岁)的只是极少数,人类绝大部分都死于疾病。因病死亡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类:①由于重要生命器官(如脑、心、肝、双侧肾、肺及肾上腺等)发生了严重的、不可恢复的损害。②由于长期疾病导致机体衰竭、恶病质等,以致代谢物质基础极度不足,各系统正常机能不能维持。③重要器官没有明显器质性损伤的急死,如失血、窒息、休克、冻死等。
一、概念
(一)临终 即濒死,是生命活动的最后阶段。
(二)死亡 是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终止。
二、脑死亡的判断
长期以来,医学界将心肺功能作为生命最本质的特征。所以,以呼吸、心跳停止为判断死亡的标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心肺功能停止的病人,还可以依靠机器来维持。那么,只要大脑功能存在,一切生命活动都有恢复的可能,一旦大脑破坏,尽管心脏还在跳动,也无回生之术。因此,不可逆的脑死亡,就提示人的生命已结束。当前医学界提出以脑死亡作为判断死亡标准。1968年美国哈佛医学院提出了判别“脑死亡”的4条标准,即①不可逆的深度昏迷;②自发呼吸停止;③脑干反射消失;④脑电波(EFG)消失或平坦。
全脑功能不可逆性的永久性停止,称为脑死亡。包括:
(一)大脑功能的停止:除运动、感觉之外,思考、感情等精神活动功能,即意识也都永久性丧失。脑电波消失。如果脑干功能尚存,有自发呼吸,则不能称为脑死亡,只能说是处于“植物状态”。
(二)脑干功能停止:脑干有网状结构、脑神经核、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等重要结构。因此,脑干功能丧失意味着上述结构功能停止。网状结构功能丧失导致昏迷,脑神经功能丧失则引起对光反射、角膜反射、眼球反射、前庭反射、咽反射、咳嗽反射的消失;延髓功能停止,则自发呼吸停止,血压急剧下降,直至脑死亡。
三、死亡的分期与临床表现
(一)濒死期(临终状态) 此时机体各系统的机能发生严重障碍,神志不清,但有时意识尚存,表现出烦躁不安,感觉迟钝,肌张力丧失,大小便失禁,种种深浅反射逐渐消失,心跳减弱,血压降低,呼吸变浅、弱,出现潮式或间歇呼吸,说话困难,听觉最后消失。由于能量锐减,各种机能活动极度减慢。此期时间根据病情而定,有些猝死的病人,因心跳、呼吸骤停,则无明显的濒死期而直接进入临床死亡期。
(二)临床死亡期 主要特征为心跳、呼吸完全停止,各种反射消失,脑髓处于深度抑制状态,但各种组织中仍有微弱代谢活动。在一般条件下,持续时间为4~6分钟(即血液供应完全停止),但在低温条件下可延长1小时左右,超过这个时间,大脑将发生不可逆的变化。此期由于重要器官代谢过程尚未停止,如对失血、窒息、触电等致死的病人给予积极抢救复苏,仍有生还的可能。
(三)生物学死亡期 是死亡过程的最后阶段。从大脑皮质开始整个神经系统以及各器官的新陈代谢相继停止,并出现不可逆的变化,机体已不能复活,但个别组织在一定时间内仍可有极微的代谢活动。随着生物学死亡期的进展,相继出现早期尸体现象:
1.尸斑 呈暗红色斑块或条纹,出现在尸体的最低部位,一般在死亡2~4小时后出现。
2.尸冷 尸体温度逐渐下降,体表温度经过6~8小时同室温接近。
3.尸体腐败 一般死亡24小时后发生(气温高时发生较早),主要是在酶的作用下,使组织发生分解、自溶。
四、各器官组织的死亡
人死亡的定义是大脑坏死,但人体各部分器官并非伴随大脑细胞死亡而死亡,在大脑细胞死亡后它仍可存活一段时间,其存活期限依保存方法不同,而有显著差别。
角膜:在组织培养液中最长能保存3~4个月,在冷冻状态下最长保存期不超过6~12个月。
肝:注入电解溶液后一般可保存2~8小时,在此时间内可以进行移植。近来已经有保存16小时后移植成功的实例。
血液:在冷冻状态下能保存3周。超过3周的血液一般均用于研究。
骨髓:在零下50℃条件下可保存6~12个月。
心脏:在活着的心脏血管里注入电解溶液可以存活4小时。据说,实际保存时间还可延长,因为动物心脏在24小时后已经移植成功。
肾脏:保存方法有两种,一是将肾脏从人体分离后,立即置入冰冷的盐化合物电解溶液中进行冷却,这样可以保存18个小时;二是“脉动式局部灌流法”,即向肾脏内注入含氧的冰冷液体加以急速冷却,采用此法可保存72小时。
精液:目前利用在冰冻状态下保存13年的精液进行人工授精已获成功。据说精液的实际保存时间还可延长,因为用冷冻保存25年的动物精液孕殖后代已见效。
细胞:人体各部分细胞构成各异,其寿命也不尽相同。血小板和白血球分别可存活4天和9天,皮肤细胞20天,红血球长达120天。肌肉和神经细胞则和人的寿命相同。
(网摘)
相关链接
盼望“脑死亡”尽快立法
文/曲铭芳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标准,脑死亡的患者实际上就是“死者”了。但目前国内医院通行的死亡标准是“心脏死亡”标准,即:心跳、呼吸停止,心电图呈直线,瞳孔散大等。
据了解,在脑死亡的状态下,患者各种脏器是完好无损的,血液中还有氧气,是做移植手术、挽救他人的最佳时机。在国外这是器官移植最主要的来源。当然,实施移植手术的前提是患者和家属同意。
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委员在今年“两会”期间说,脑死亡有别于“植物人”,后者脑干功能是存在的,昏迷只是由于大脑皮层受到严重损害或处于突然抑制状态。如果承认脑死亡,会减少很多医院资源的浪费,因为只维持呼吸是没有意义的。“特别是去年我国颁布《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后,如果没有脑死亡,就没有真正的器官捐献。”黄洁夫说,我国每年有15万人因交通事故死亡,摘取器官要在人呼吸停止15分钟内进行,即使有人愿意捐献器官,也很难保证在15分钟之内让摘取器官的医务人员赶到。如果同意以脑死亡为标准,可以在驾驶证等身份证明上注明,这样就可以确定脑死亡维持呼吸,等到摘取器官的医务人员来摘取。
黄洁夫说,脑死亡立法首先要在医务人员中达成共识,制定出脑死亡标准。卫生部门还要与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做好协调工作。对于脑死亡的标准出台及立法,国内医学界一直呼声不断。卫生部人体器官移植临床应用委员会于2008年4月召开第四次会议,讨论脑死亡的相应操作。
据《福建保健报》
面临死亡,你反而快乐
文/何洪泽
432名志愿者进行一系列测试,其中一半人被告知,如果正走向死亡,请简短写出将发生什么;另一半人则被要求写出牙痛的感觉。结果表明,前一组志愿者写出来的词更加积极、乐观——尽管有些人可能出于下意识。研究人员表示,当人们想到死亡时,可能有一些害怕,但他们马上就会恢复过来,并意识到现在生活带来的快乐。
“当人们想到死亡或不得不面对生死抉择时,往往变得更快乐。”研究人员称,这是一种心理免疫反应——想到死亡时,大脑会下意识地搜寻并触发体内的快感;其他学者也证实了这一观点。他们认为,人和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能意识到自己随时都可能离世,而如果将这种意识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就可能形成“心理免疫反应”,反而变得更加坚强起来,这种免疫反应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人之所以产生对死亡的恐惧,是由于其不确定性,无法预测自己的生命何时终结、怎样终结,而对死亡的思考则可以帮助人们逐渐克服这种恐惧。当你被要求设想一个生命终结的时间,然后想想在余下的日子里最想做的是什么,最难割舍的又是什么等。在这样的思考后,人们会更加珍惜生命,也能更坦然地面对死亡。但这项调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美国人面对死亡时,可能更多想到的是上帝和天堂,这能让他们更加从容。
不过,有些人并不适合进行死亡思考,如长期抑郁的人,对他们来说,想到死亡只会让他们更难过。
据《家庭科学》
揭秘十类死亡过程
文/杨孝文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对一些最令人无法接受的致死原因进行了研究,从失血过多到斩首、最极端的死亡案件以及爆炸性减压,结果发现,无论是哪一种方式,身体受损的程度都是相当可怕的,而大脑缺氧通常成为决定性的死亡原因。
溺水
溺水时,人们首先是感到恐慌并试图屏住呼吸,而后因为水进入肺部产生被撕裂和被灼烧的感觉。在此之后,平静和安宁成为人体的“统治者”。缺氧导致意识丧失,并最终将人送到另一个世界。
注射死刑
美国是在1977年开始采用这种死刑方式的,注射死刑涉及3种可导致心力衰竭的药物。一些人担心,死刑犯在接受第一次注射时便产生灼烧感,但麻痹却阻止他们表现出这一点。
斩首
专家们经研究发现,大脑机能在斩首之后可能还会运转几秒钟时间。有关18世纪法国斩首行为的报告指出,面部运动在斩首之后最长可维持30秒。
绞刑
绞刑可在10秒之内让人丧失意识。实施绞刑的目的是勒断犯人的脖子,但有关绞刑犯的一项研究显示,80%的犯人的部分死亡原因却与窒息有关。
火烧
火烧无疑会给身体带来极大的痛苦,由于表皮神经遭到破坏,这种剧痛导致人体的痛敏感度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人体会丧失一些感觉,但不是大部分。绝大多数死于火灾的人主要是因为吸入有毒气体和窒息。
高空坠落
高空坠落幸存者经常报告说,他们在坠落过程中感觉时间慢了下来。一份有关100名从246英尺高的旧金山金门大桥自杀的人的研究报告指出,自杀者致死的原因是肺部受损、心脏破裂或者断掉的肢体对组织造成的损伤。
电击
家庭中发生的电击事故可能导致心脏“罢工”,触电者10秒钟之后便会丧失意识。但处以电刑的囚犯的真正死因可能是电流烧灼大脑或者由此产生的窒息。
失血过多
失血是失血性休克在一些阶段的主要症状。任何人如果失去了1.5升血,就会感到身体虚弱、口渴和焦虑;如果失去两升血,就会出现眩晕、意识不清并最终失去意识。
心脏病发作
由于心肌急于获得氧,胸部会产生被挤压感,这是心脏病发作时的一个最常见的症状。由于正常的心律遭到破坏,心脏会停止跳动,此时的人会在几秒内丧失意识,并最终走向死亡。
减压
快速减压的幸存者包括飞行员和美国宇航局的一名技术人员——遭遇一次真空室事故。他们经常报告说,最初的疼痛感好似胸部遭到了重击。在不到15秒时间里,他们的意识逐渐丧失。
据《医药与保健》
人为何越老越害怕死亡
文/心怡
对很多老年人来说,“死”或与“死”相关的各种字眼,似乎成了他们最大的忌讳,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越大越害怕死亡。
惧怕死亡是种本能
对于未知的事物保持恐惧,是人类保护自己的一种本能手段。如当一个从来没见过相机的人面对闪光灯的时候,本能的反应就是退缩,尽管闪光灯是无害的,但这种千百万年保留下来的本能还在起着作用。人死了,感知觉活动自然也就停止了,因此没有人知道死亡以后是怎么样的。对死亡的未知,也是人们对死亡产生恐惧的原因之一。对老年人来说,距离死亡比年轻人要近得多,因此对于一无所知的“另一个世界”的恐惧,自然也比年轻人要多一些。
孤独比死亡更可怕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到老年,死亡的几率开始上升。也许自己还算健康,但当每次老友聚会,去参加活动,与周围同伴聊天时,发现自己当年的同学、同事、老伙伴许多人相继过世,难免不胜唏嘘。人也许可以不怕死,但对于孤单和寂寞,没有人会喜欢。同样,从自己的角度来说,死亡意味着和伴侣、子女的诀别,如果家庭关系和睦,对彼此都念念不忘,自然也会害怕死亡将他们分隔。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死亡带来的孤寂感,也是让人害怕死亡的原因。
此外,人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当人们从电影、电视剧、新闻报道等中看到那些濒死者的挣扎、呻吟及亲属的哀号……往往会想到“自己死的时候会不会也是那样”,这种对痛苦的害怕,不免会转移到恐惧死亡本身上。
真心关爱老人是解决之道
知道了恐惧死亡的原因,自然也就能找到应对的办法。如果您已经进入老年,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兴衰的历程,人生亦不例外。其次,死亡之后,感知觉自然就会终止,疾病所带来的痛苦也不再会延续,不必为了解“死后是什么样”而恐惧。最后,死亡虽然会把我们和至亲分开,会让他们悲伤,但我们越是能够做到安详和坦然面对死亡,越能减少亲人的担心和痛苦。
作为子女,平时抽出时间来多看看老人,哪怕多打几个电话,都会减少他们的孤寂感,进而减轻他们对死亡的恐惧。除了精神上的关怀之外,在物质上也要尽可能多地提供帮助,让老人衣食无忧应该是最起码的。此外,也要定期安排老人参加体检,以便身体有了问题及时治疗。
据《家庭保健报》
二、死亡直击
笑死人、气死人和吓死人
笑死人的科学道理
不管是祖国医学还是现代医学,都非常重视情致变化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祖国医学中把致病因素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3种,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变化则是致病的内因。其中就喜而言,祖国医学早就有“大喜伤心”、“乐极生悲”等认识。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们在笑的时候会牵动17条肌肉,认为只要不是苦笑、冷笑和装出来的假笑,都有益于身心健康。那么又认为能“笑死人”,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从医学观点来看,笑虽然有益健康,但也应该有节有度,不可太过。在现实生活中,中老年人因突然情绪激动致死者是屡见不鲜的。
原来当我们大笑时,情绪极度兴奋激动,机体内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加,引起全身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严重时则会导致心脏病突然发作而引起死亡。
因此,医学专家告诫大家,以下情况是不能大笑的:
①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即使没有急性发作,在恢复期内也不宜大笑。
②曾患过脑血栓、脑溢血的病人,不可纵情大笑,否则易引起复发。
③患高血压的病人,如果不加节制地大笑,会使血压陡升,诱发中风。
④在重病恢复期内,大笑常使旧病复发。
⑤患疝气的病人,如果经常大笑,会导致疝气加重,难以复原。
⑥接受过胸腔、腹腔、血管、心脏等外科大手术的病人,一般不宜大笑。
⑦怀孕期间的妇女,大笑时腹部会猛烈抽搐,容易造成早产或流产。
⑧小孩在进食时,切忌去逗他大笑,否则容易导致食物吸入气管内引发危险,甚至窒息而死亡。
生气是百病之源
生气动怒在情志变化中更是重要的致病之源,所以祖国医学有“百病皆生于气”之说。中医认为“大怒伤肝”、“怒则气上”,严重时则会导致“气死人”的事情发生。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研究表明,人在生气时会分泌大量毒素,因此动辄生气的人很难健康长寿。爱尔马为研究心理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试验:把一支支玻璃试管插入有冰和水的容器内(冰水混合物正好是零摄氏度),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况下呼出的气,结果发现当一个人心平气和时,他呼出的气变成的水是澄清透明无色的;而悲痛时水里则有白色沉淀;生气时则有紫色沉淀。然后爱尔马把人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到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就死了。由此爱尔马分析认为,人生气会耗费人体大量精力,其程度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赛跑。生气时人的生理反应十分剧烈,分泌物比任何时候都复杂,而且更具毒性。
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威廉斯研究认为,嫉妒心强及容易动怒者,平时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容易焦躁不安,产生敌意心理和挑衅行为,使血压上升,心血管受到损害,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与中风,严重时则容易导致猝死。
惊吓与猝死
据报道,某地一位男青年喜欢开玩笑,一日与朋友们出外郊游,他从地上拾起一条又冷又湿的草绳子,突然扔到一位怕蛇的女伴身上,大叫一声:“蛇!”女孩子惊叫一声气绝身亡,酿成了一场不该发生的悲剧。
惊恐是人体受到某些恶性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反应。中医早有“惊则气乱、恐则气下”的记载。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吓死人”的事不多见,但因为惊吓而导致尿裤子的事并非少见。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突然遭受过度惊吓时,大脑会指令肾上腺分泌大量的儿茶酚胺,使心跳突然加快,血压骤然上升,呼吸急促,立毛肌收缩(汗毛倒竖),心肌代谢的耗氧量急剧增加。过快的血流如洪水一般冲击着心脏,使心肌纤维撕裂,心脏出血,导致心跳骤停而致人死亡。同时研究还表明,严重的惊吓可使内脏器官和组织发生强烈应激反应,从而容易诱发心脏病、高血压、偏头痛、消化性溃疡、哮喘等疾病。
国外医学研究人员在对被吓死者的尸体进行解剖后发现,死者的心肌细胞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心肌中夹杂着许多玫瑰色的出血点,这说明出血过多,损害了心脏功能。而对120名曾出现心室纤维颤动的、在死亡线上被救活的病人进行追踪发现,其中有l/5的人在发作前遭受过极度惊恐等激烈的情绪波动。由此从生理上揭开了“吓死人”的奥秘。
美国科研人员通过试验还证明,人不仅可以被突然吓死,而且也可以被逐步加深的恐吓致死。他们将一名死刑犯的双眼蒙住,然后用滴水代替滴血,同时不断对犯人说,你的血不断滴出,现在你身上的血已流出了1/5……1/4……1/3……犯人惊恐万分,终因心理无法承受而死亡。
据《家庭中医药》
死亡与气温
最近完成的一项题为《我国北方高寒地区典型城市气温对城区人口死亡的影响》研究表明,许多疾病造成的死亡与温度有明显关系。当冬季气温低于-19℃时,死亡人数会显著增加;而夏季温度在30℃以上时,对冠心病、脑血栓等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亦有相当大的冲击。
无论是滴水成冰的严冬,还是酷暑难耐的盛夏,恶劣的气象条件都会威胁到人的健康。许多健身族往往缺少相关的生活常识及养生知识,零下一二十摄氏度时仍坚持到室外锻炼身体,因而经常导致心梗、脑梗等疾病的突然发作。
研究表明,死亡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天气的周期变化是决定某些疾病季节性变化的基本因素,其中循环、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与温度变化的关系最为密切。人对气象条件的适应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冷、暖刺激通过皮肤传给下丘脑时,下丘脑就会支配脑垂体调节内分泌系统,以保持机体的热平衡。当遭遇到过热或过冷的刺激时,人体的热平衡调节机制就会被打乱,进而产生不适,导致疾病甚至死亡。冠心病、脑栓塞病人对温度调节能力和温度敏感性都很差,所以危险性也更大。
以哈尔滨市为例,这里冬季漫长寒冷,夏季普遍高温。1971年~2000年的30年间,1月的平均气温为-18.4℃;1998年~2005年间,最低气温曾达-37.3℃,是我国北方高寒地区因寒冷导致相关疾病死亡的典型城市。寒冷会使人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负荷加大,心脏负担加重,血小板黏稠性增加,这些都是促成意外死亡的外因。
同样,夏季高温超过一定的界限,亦会增加死亡的危险。研究发现,高温使病人维持身体正常体温的能力下降,体温调节系统处于超负荷状态,死亡风险也“水涨船高”。患有循环系统疾病的老年人,比中年人更易受到高温的威胁。调查显示,哈尔滨本地域人口死亡中有2.7%与异常温度有关。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和极端天气的频发,气候对生态环境及人类生存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根据气温和天气情况进行自我保健。及时收听、收看天气预报,随气候变化增减衣物,做好防寒保暖。病人和老年人更应注意,在气温骤降或冷空气过境时,尽量减少晨练及户外活动,遭遇高温天气时亦如此。
(网摘)
解除重压后的速死之谜
汶川地震时,四川省北川县曲山小学4年级学生范泉滟,在废墟中坚持了57个小时后获救,但获救10分钟后就不幸身亡……这让我们在惋惜之余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坚持的生命离我们而去?
何谓挤压综合征
死亡原因很多,但有一个被急救医学专家所公认的,那就是挤压综合征。它已经被看做是地震发生后仅次于建筑物坍塌导致死亡的第二大致死原因。
所谓挤压综合征,是指人被石块、土方压埋,尤其是肌肉丰满的肢体被压6小时以上,在被解救之后,机体所发生的一系列的病理症候群。主要表现为局部肌肉坏死,同时释放出大量蛋白分解物质进入血循环,导致肌红蛋白尿、少尿甚至无尿、酸中毒、高钾血症、休克和肾功能衰竭。虽然肾功能衰竭不会很快导致死亡,但挤压综合征的发展过程存在着早期致死的危险因素,那就是严重的电解质失调,特别是高钾血症患者,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心脏骤停而引起死亡。
当人被掩埋时,他的心、肺、脑没有遭受致死性的损伤,生命有可能维持下来。但他身体的某些部分可能遭到了沉重的挤压,严重阻断了该部分的血液循环,导致组织发生坏死,释放出大量有害、有毒物质。其中,仅细胞坏死就会使组织液中钾浓度升高数十倍。不过,在解除挤压之前,坏死部位的有害物质不可能进入血循环,所以对人体尚无太大影响。一旦伤员被解救出来,挤压解除,那些有害物质就会被吸收,进入血循环。同样,挤压组织中的坏死细胞将大量的钾释放到血循环中,会大大提高血钾浓度。而心脏对血钾浓度的高低变化最为敏感,过高的钾就会在短时间内使心脏骤停导致猝死。即使没有发生猝死,挤压综合征导致的肾功能衰竭,同样是危及伤员生命的重大隐患,一样需要提高警惕。
挤压综合征特点解析
我们只有对挤压综合征的特点了解详细,才能在以后的救治过程中加以注意,减少这种不必要的伤亡。长时间受挤压,要详细了解致伤原因和肿胀时间以及相应的全身及局部症状。①受压肌体淤血、肿胀、变硬、张力增加,皮肤暗红或发紫,有水疱形成。②少尿(每日少于400毫升)、无尿(少于50毫升)或肌红蛋白尿(红棕色、深褐色)。③烦躁、干渴、恶心、呼吸深大等酸中毒症状;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休克表现;严重者神志不清、酸中毒、尿毒症等一系列表现。
对症治疗挤压综合征
一旦发现挤压综合征患者要积极地对症治疗:①尽快解除重物压力,如果能在几小时内、组织坏死之前减压,就会减少本征的发生机会。②解压后要限制伤肢活动,更不应抬高伤肢,以减少组织对分解毒素的吸收。③伤肢用凉水降温或暴露在凉爽的空气中,禁止按摩与热敷,以免加重组织缺氧。④如果伤肢有开放性伤口和出血,不可加压包扎和加脉压带。⑤凡受压伤员一律饮用碱性饮料(每8克碳酸氢钠溶于1000毫升~2000毫升水中,再加适量糖及食盐),既可利尿,又可碱化尿液,避免肌红蛋白在肾小管中沉积。⑥解救后立即输液,可用5%碳酸氢钠150毫升静脉点滴。可促使细胞外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有效降低血钾浓度,以防心脏骤停。⑦伤肢可早期切开减压引流,以防止或减少有害物质侵入血流;坏死肢体无望恢复者或有发生特异性感染迹象,如气性坏疽等,应果断截肢。⑧进行透析治疗是有效防治肾功能衰竭的重要措施,无条件时应迅速转至大医院施救。
据《家庭健康》
说说猝死
一、猝死有四因
猝死是指自然产生的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专家认为,一个人之所以猝死,说明他的病已经达到一定程度。猝死大致有以下几种:
1.心脏性猝死。这种猝死最为多见,主要与严重心律失常有关。其中冠心病最为多见。有些人可以无心绞痛及其他心脏症状,冠心病隐匿存在,猝死为最早表现,不少所谓“健康者”猝死即是这种情况。高血压病累及心脏,引起左心室肥厚者,也易发生猝死。
2.中风性猝死。一般中风引起的猝死从发病至死亡时间可达数小时至1天。多见于出血量多、出血速度快,累及重要生命中枢部位的出血性中风。也可见于范围大、累及重要部位的缺血性中风。有冠心病心房颤动,伴有左心房血栓形成者,一旦血栓脱落进入脑循环,造成多发性脑梗塞,便发生猝死。原有中风病史、脑软化者,再度中风也易发生猝死。
3.肺源性猝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病人,可因为夜间严重低氧血症、呼吸性酸中毒而猝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如过量使用止喘气雾剂,可引起支气管痉挛收缩,出现窒息缺氧,导致猝死。长期卧床不起的老人,因体弱无法用力咳嗽排痰,可致痰栓阻塞气道,在继发肺部感染时更为加重,从而导致肺源性猝死。
4.噎食性猝死。老年人咀嚼功能差,吞咽反射不敏感,在饮酒后反应更为迟钝,所以在进食、饮酒时常会发生“噎食”。大块食物团块可阻塞气管,引起窒息死亡。这种死亡突然发生,病人无法言语,常用手指着喉部,随之脸面发紫,两眼上翻,猝然倾倒。(黄雨芳)
二、怎样预知突然死亡
在各种突然死亡中,有85%的是死于心脏病及脑病,且男性较多。其中心脏机能不全者占31.5%,心肌梗塞者占19.8%,脑出血、脑梗塞等脑血管病占的比例最大,为34.6%。
在疾病袭来之前,要注意发现其征兆。
(一)脑溢血可有下列征兆:
1.令人不快的头痛、眼底痛且反复发作;
2.脖子特别痛,而且脖子、肩部发酸的症状反复出现;
3.一时手脚麻木;
4.一时的语言障碍(说不出话,听不懂对方的话);
5.一时的眼睛异常(视野变窄,眼前一片昏暗,看东西有重影等);
6.眼花、耳鸣、血液上涌、舌头转不过弯;
7.不能直走,步子不自觉地向左右倾斜;
8.即使一动不动,手指也会颤抖;
9.看报上的文字上下跳动;
10.不能画出直线;
11.不能握住筷子,甚至不能把食物夹起放入口中;
12.改变了以前的食物嗜好;
13.经常失神;
14.痉挛。
(二)心脏病发病前有下列征兆:
1.喘不上气;
2.心悸(脉搏反常,心跳加快);
3.胸部有压迫感和疼痛感;
4.脖子好像被什么东西勒着,有不快感;
5.虽然无牙病,却感到牙痛;
6.肋骨下疼痛;
7.左胸部疼痛,且有不快感;
8.眼花;
9.吸烟时或突然遇到寒冷时或运动时,会出现上述1~3项中的某一症状;
10.出冷汗和失神;
11.不适应外界环境时,会引起15~20分钟或以上的心悸、气喘;
12.全身有乏力之感。
如发现上述症状,也不必紧张,要及时去找医生检查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同时可按照上文所述的方法,进行家庭内或同事之间的抢救,直到医生来到为止。
三、预防猝死五关键
虽然猝死“来势汹汹”,但仍有迹可循。有专家给出了预防猝死的“五大法宝”:
第一,“魔鬼时间”慎起居。上午6时至12时被医学家喻为是心脑血管病的“魔鬼时间”,70%~80%的心脑血管病猝发都在此时。因此,锻炼要避开这段时间。
第二,饮食清淡,红黄绿白黑搭配好。红指葡萄酒,每日50~100ml;黄指西红柿、胡萝卜,每日1小碟;绿指青菜,每日适量;白指燕麦粉等,每日50g;黑指黑木耳、黑芝麻,每日5~10g。此外,每天喝牛奶250g,吃鸡蛋每周不超过4个。
第三,中老年人最好住在城区,以免发病时离大医院远而耽误抢救。有心脏病的中老年人则应减少出行,尽量避免在拥挤的环境中活动。要特别注意的是,老人单独外出时,身边要带些必备药物,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以及能迅速联系到家人的电话号码。
第四,经常给自己减压。“输了健康,赢了世界又如何?”最近,日本神户大学博士韩白衣推出的新书中提到了这一观点。对中年人来说,尤其不要给自己过大的工作压力,工作以外的时间,要强迫自己完全放松下来,抽空可以和家人去旅游。
第五,把握急救10分钟。当家人出现呼吸或心跳中止症状时,应在10分钟内进行如下抢救:一是拨打“120”紧急呼救。二是让患者头部后仰,下颌上抬,头部偏向一侧,使呕吐物尽量流出,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患者戴假牙,需要摘掉,避免抽搐时造成危险。三是做有效的心脏按压,具体方法是,两手手掌重叠,手指抬起,放在患者的心前区(胸骨下1/3部位偏左侧),垂直往下按压。按压幅度为3~5cm,频率为每分钟100次;同步采用人工呼吸,每按压30次心脏辅以两次人工呼吸。(田野)
据《医药星期三》、《中国中医药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