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缘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b2004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爱听书,更喜欢读书。小时候,我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只要本村和附近村里晚上有说书的,我就和小伙伴们一起,跟着大人们去听说书。有时候正听着突然下起了雨,生产队干部和一些热心人找来雨伞撑起来让说书的继续说,我们仍然听得津津有味,衣裳淋湿了也不想走,直到听到说书的说:“说到这里告一段,明天晚上接着听。”
  那时,农村文化生活贫乏,月儿四十也很难看一场电影。每年冬天农闲时,晚上喝罢汤后,生产队牲口屋里常常挤满了人,队里的几个文化人轮换着给社员们念书。在我的记忆中,先后听了他们念的《杨家将》《呼延庆打雷》《平原枪声》《敌后武工队》《烈火金钢》《野火春风斗古城》《林海雪原》《大刀记》等文学书籍,受益匪浅,至今难以忘怀。
  渐渐地,听说书已满足不了我的需求,强烈的求知欲使我捧起了小人书,书里哪些动人的故事像磁铁一样吸引住了我。
  上学后我更加热爱读书了,就开始攒钱买连环画和少儿读物看。曾先后徒步到当时的双庙公社新村新华书店和附近的颍桥公社大桥新华书店、关帝庙公社库庄新华书店,买《红小兵》《向阳花》和《金色少年》等少儿读物。后来上初中后,我又订阅了《中国少年报》和《儿童文学》刊物,经常利用课外时间阅读。通过读书学习,我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语言也更加丰富了,写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有时还被当作范文读给同学们听。那时,我的班主任、语文老师张子善对我说,你的作文写的不错,篇篇都紧扣主题,中心突出,构思新颖、内容丰富,详略得当,只要不间断地刻苦学习,多读书、读好书,继续努力地写下去,将来一定有所作为。
  张老师一席话,使我心里豁然开朗,我就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张老师的期望,更加努力学习,勤奋写作,做一个有出息的少年。从那时起,在我的心中就萌发了将来当作家的梦想。
  1977年7月高中毕业后,我发挥在校爱好写作的特长,在劳动之余,拿起手中的笔开始业余写作。通过不懈努力,我采写的新闻稿件陆续在襄城县人民广播站播出了。有的稿件经县委通讯组宋居德老师和袁长收老师修改后,还被市级以上报刊电台采用。那时,我经常收到县广播站和市级以上新闻单位给我寄的样报、样刊和两三元不等的稿费。大队领导认为我小有名气,提拔我担任大队团总支书记。这样,更加坚定了我在农村大干一番事业的信心。
  我上任后不负众望,在做好大队团支部工作的同时,更加积极地采写稿件了。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我利用到县文化馆参加全县业余作者培训班的有利时机,给县文化馆《新芽》文艺期刊主编邓雪生老师反映了我们大队团总支准备办图书室的想法。邓老师听后很高兴,当场表示积极支持,并把我的想法给县图书馆负责人进行了认真汇报。他们认为我的工作思路正好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当即决定,帮助我大队创办全县第一个大队级文化室。
  县图书馆对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极为重视,县业余作者培训班结束后,就通知我找人把县图书馆借给我们的300册图书带回去,要求大队图书室开办后,每季度或半年到县图书馆换一次图书,无偿使用。书带回去后,大队领导特别高兴,对我又高看一眼,更加支持我的工作了。在大队办公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专门拿出1000元支持我购买各类图书400余册,充实到图书室。文化室创办后,我又发动广大团员青年开展了“捐一本书看百本书”活动,使大队文化室的图书越来越多。
  为了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我在开展好群众读书活动的同时,又创办了全县第一个大队级文艺刊物《群众文艺》,由县文化馆邓雪生老师题写刊名,每月出版一期,由我负责编辑刻版印刷,每期油印120份,除发放给大队业余作者外,还专门给公社文化站、公社团委、县文化馆、县文化局、团县委和县委宣传部寄送,很快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在我负责管理大队图书室的4年多时间里,不管工作有多忙,我都抽出时间如饥似渴地读书。在读书中,我坚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书,边把好的句子、好的人物描写、好的景物描写记下来,以备写作中参考。通过读书,不仅積累了知识,又升华了人生境界,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写作水平。
  1983年初,我编印的《群众文艺》刊物受到了时任双庙公社管委会主任高付申的关注,他把我抽到公社计生办,创办了全县第一份公社级计划生育小报,每周出版一期,每期油印200份,发至各大队和社直机关。通过广泛宣传,很快就把全公社的计划生育工作推向了高潮,受到了襄城县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表扬。
  后来,我到襄城县农村信用联社从事文秘和宣传工作后,对读书更加痴迷。每得到一本好书,我都如获至宝,不仅小心翼翼地写上自己的名字,再用鼻子闻闻那沁人心脾的墨香,仿佛感到知识的泉水潺潺流入我的心田……
  几十年来,我边读书边坚持不懈地写作,讴歌农村的新人新事和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先后在各级报刊发表报告文学、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36万字,并出版了文学作品集《小溪之歌》,受到了县内外读者的好评。2003年初,我亲手创办了河南省县级农信联社第一份赠阅性内部资料《襄城信合》(后改名为《襄城农商银行》),既宣传了单位的工作,又为襄城文人开辟了一片耕耘和培育文学新苗的园地,赢得了领导、同仁、文朋诗友等众多的赞誉。由于我业余创作成绩突出,不仅获得了许昌市“职工自学成才奖”,还当选为襄城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2015年12月11日,被河南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终于圆了我的作家梦。
  书是穿不破的衣裳,取不尽的宝藏。
  读书,可以疗俗,可以治愚,可以养气,可以充实人生;读书,可以明是非,辨美丑,识善恶,增学识,强能力。读一本好书,犹如沐浴智慧的洗礼,犹如和智者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会让你感到充实、愉悦和慰籍。
  书籍,犹如冬日暖阳。我如饥似渴地从一本本书中汲取阳光,再用它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
其他文献
洹河边,有一座坚固的战“疫”小城,叫安阳。安阳城,有许许多多坚韧的抗“疫”战士,叫社区工作者。这支以娘子军为主力的队伍,也是普通人的姐妹们,坚强地担负起阻击新冠肺炎扩散的重任。平凡而难忘的每一天,都令她们百般滋味在心头。  田梦的酸与甜  这个90后女子,那叫一个人如其名。甜甜的长相,活泼的性格。她是北关区最年轻的社区居委会主任、区人大代表,怀揣着入党积极分子都有的梦想;有着幸福的家庭,可心的夫君
期刊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各地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奋勇逆行,漯河中医肛肠专科医院院长师秀菊便是其中一员。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前所未有,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虽然我这次没有机会亲赴武汉参加战斗,但在这一场全民参与的阻击战、总体战中,我作为一名区人大代表、一家民营医院的院长,当疫情突然来临时,我应责无旁贷地为抗‘疫’防控出一把力。”3月23日,师秀菊对记者说。  
期刊
“你是一粒坚强的石子,  把血肉融入人民警察的壁垒;  你是一扇精心铸造的铁门,  关键的时刻独当一面……  你把对党的忠诚,化为坚定的脚步;  把防控疫情的责任,挑在双肩。  面对自己的疾病,你淡然一笑,  以忘我的精神,又去值班……  辽阔的秋水湖,盛不下我们的泪水;  宽广的庄周大道,载不尽我们的思念。  悲痛,已化为战胜毒魔的力量,  无限怀念的春天,我们牢记使命、勇往直前!”  这是商丘
期刊
2020年的春天,竟是如此不平凡。一种被称为“新冠”的病毒搅得天无宁日,人们千方百计查疫情,灭病毒,全民抗击病魔取得明显进展。来自家乡的报道更是暖意浓浓,情深厚意,充分展示了故乡人的家国情怀。  河南长垣是我的故乡。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早在公元前221年,秦并天下设郡县,这里就以“长垣”定名,是大秦王国管辖的一个县。长垣自古以来土地贫瘠又无资源,黄河从这里穿流而过,不涝就旱,多灾多难,历史上是有名
期刊
2月上旬以来,身着红马甲的新蔡青年志愿者不断出现在各个防控卡点和许多人的朋友圈、微信群中。其中的领头雁,看似活跃的像个小伙子,实际却是年近六旬、曾经身患绝症的“老青年”。他就是新蔡县冰上职业艺术学校名誉校长、新蔡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徐学杰。  1962年出生,曾经担任过村干部的徐学杰,本是新蔡县涧头乡魏营村委徐寨村的普通村民,却把自己的儿子徐永威培养成河南冰上杂技第一人、国内屈指可数的冰上杂技骨干。
期刊
“不叫李白叫李黑”  这是一位看上一眼,就知道是“非常聪慧以及思想活跃锐利”的人。  这当然符合事实。随着深入的采访,才又知道,李辉主席还另有一个绰号:“李黑”。  在酒场,有人总爱把“李白斗酒诗百篇”当作对文人敬酒的理由来对付李辉,不胜酒力的李辉很有自知之明,马上自嘲“俺不是李白是李黑!”  “酒场李黑”的名头不胫而走。  李辉喜欢这名头,不仅可以智慧地挡酒,还是他一段身世的真实写照,激励着他不
期刊
2020年1月24日。  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一个辞旧迎新的日子;  一个本该快乐祥和的日子;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而变得沉郁紧张起来。  召陵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一天被告知:取消假期,全员上岗,进入战斗状态 。  真正的战“疫”在这一天,拉开了序幕。  在猎猎党旗下  1月24日14:25,召陵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信息组几乎同时收到区人民医院和市中心医院报告的新冠肺炎疑似病
期刊
每座城市每一个乡村,都有它的历史,而这些历史不一定被记载在书里。它们可能是一幢老式建筑物,用时间雨刷的痕迹演示着时代变迁;它们也可能是因人因事而命名的一条路的一个路牌,用简短的文字描述着曾经的生活画卷。  走在睢县蓼堤镇罗阳村干净整洁的街道上,槐林路、平安路、新风路、小康路等一个个路牌格外引人注目。这些路牌背后的故事,也记录了村民和驻村工作队脱贫奔小康的一段段历程。  槐林路   每年的四五月份
期刊
当疫情袭来、国难当头时,临危不惧、逆向而行的队伍里有一位不让须眉的巾帼,在她钟爱的岗位上,默默坚守,勤勉工作,凛然面对,忘我奋斗,用忠诚和热血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圆满的答卷,她就是刘莉莉。  刘莉莉,女,44岁,中共党员,现任郏县民政局慈善股股长、郏县慈善协会办公室主任。当抗疫防控战役打响后,她就像听到冲锋号的战士,勇敢地冲向了最前线,义无反顾地战斗在最前沿,像一颗螺丝钉一样,紧紧地铆在自己的工作岗
期刊
人活一世,有人轰轰烈烈地活一辈子,没有搞懂活着的意义,没有做过一次善事。甚至有人作恶多端,被世人诟病。有人活得十分平凡,因为心中有博大无私的爱,却活成一个完美的故事,活成故事中人。  但丁说:“爱是美德的种子。”河南郏县的常华女士,她心中有大爱,奉献爱心;她内心是脆弱的,她在诉说过往的一切,时常热泪盈眶,泣不成声;她内心又是柔软的,她柔软的心肠,促使她逐渐成为众人瞩目的爱心使者;她的内心是坚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