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能成为伦理主体吗?--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几点质疑

来源 :浙江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zhen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在生态伦理问题上争论的焦点是自然万物能否成为与人一样的伦理主体,从而具有与人一样的内在价值、权利与尊严的问题.本文认为,正是不合理、非正义的人类社会制度决定着自然资源分配的极度不公,正是剥夺者们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迅速枯竭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看不到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不从社会内部的制度改革和伦理关系的合理调整入手,让所有的人都能享有平等的人性尊严,而热衷于无原则地谈论"生态伦理乌托邦"式的"自然尊严"、"生态中心",这是一种危险的思想误导,它有可能产生人与动物之间尊严颠倒的现象,而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却无所助益.
其他文献
企业诚信本质上是体现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的伦理应然性.企业诚信既是企业信用的观念前提,又是企业信用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主体品质和主体精神的积淀.完全的市场经济
身体的问题,与人的问题密切相关,在人的自我理解、交互理解与世界理解、终极理解中,身体都是不可或缺的维度.如何看待身体,如何把握身心关系,实可彰显出各大宗教的不同特质.
在中国历史上,儒、道、佛三足鼎立.作为一种社会主流文化,儒、道、佛在苗族中的传播和影响是深刻的.它们是怎样传入到苗族地区的?它们给苗族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哪
小经是回等民族使用的一种阿拉伯字母体系拼音文字,而用小经译、撰的文献具有丰富的内容,是研究中国伊斯兰教重要的关注点.但以往,学者研究中国伊斯兰教所依据的资料主要为汉
原始儒学创立的初衷并不是为建立一种超越世俗而具有神学性质的宗教信仰.即使有宗教化倾向的汉代儒学和宋明理学也和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不同.儒学虽在中国历史上起过某些宗教的
助困文明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包括助困观念文明、助困制度文明与助困行为文明等。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助困文明传承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济困帮贫的传统美德,其核心是升华的助
期刊
谭嗣同作为“戊戌变政”运动的精英人物,又是近代道德转型的先驱者。因为传统中国所实行的是政治道德化与道德政治化的机制,因而人们对政治的态度实际上也即其道德人格诉求。
两百多年前,斯密以其《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两部巨著奠定了他在伦理学和经济学上的历史地位,也正是源于这两部著作中对人性的论述所呈现出的不一致,才构成了“亚当.斯密
网络道德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在于认识和把握其内在规律。道德内化是贯穿于网络道德建设过程中的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它支配着网络道德主体德性的形成和发展。
穆罕默德·巴格拉西是维吾尔族年轻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的主要特点是:无情地揭露现实;寻找民族的根源;从哲学的深度进行探索;将情节置于神秘性和心理结构中进行描述。但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