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课题名称:打造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的哲学思考与研究(市级课题WW2017-1290)。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046-01
最近学校组织赛课活动,我听了20多节风格迥异的课之后,突然有些茫然。面对扑面而来的“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新生事物,让有二十多年教龄的我有点不知所措。赛课过程精彩纷呈,眼花缭乱。但一番热闹喧嚣后细细品评,慢慢思考,别有一番滋味和困惑在心头 ,静心反思,发觉变革教学行为,打造绿色课堂,需要“走新”更要“走心” 。
1.“知神”更要“静心”:热闹与安静的协调
课堂教学应动静结合。今天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对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颠覆,一种历史性变革。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效果好起来了,这样的课堂被誉为“知识的盛宴”“生命的狂欢”“学习的超市”,“盛宴”固然好,“狂欢”也不错,只是让人觉得,多了些华丽绚烂,少了份宁静和谐,加了些时尚新鲜,减了点自然纯朴。课堂教学一味追求高大上,追求繁华热闹,追求行云流水,追求酣畅淋漓,追求完美无缺。教师生怕留一点空白给学生 ,生怕出现一点冷场。其实,就算冷场又如何?冷场并不只是尴尬和茫然失措,它会引起停顿和反思,带来新的转机与效果。
课堂教学应闹中取静,以静制动。曾经读过一本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变革》书中提及:课堂不是会堂,不是商场,不是集市,而是一个学习的场所,很多时间需要判断、推理、比较、分析。那些热闹的课堂只能带给学生一时的快乐,对于高学段有一定思辨能力的学生来说,有些热闹就显得有点低幼化,心与心的交流以及情感的体验,更需要宁静的课堂。课堂中的宁静,恰如书法艺术中的留白,给学生时间思考。当我们提出问题后,别忙着“点将”,应该给学生留点宁静的时间思考,还课堂一份宁静。学生只有经过自己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才会有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所以过分热闹的课堂未必好过那种有质量,有深度问题引领的靜悄悄的头脑风暴。喧嚣热闹不等于行者有效,悄然无声不代表思维无痕。课堂上闹中取静,曲径通幽,张弛有度方能更精彩,更高效。
2.“悦目”更要“赏心”:形式为内容服务
有些教师在课件制作、创设情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费尽心思,从教学实践看,确实吸引人的眼球,课堂气氛活跃,互动热烈,但教学效果未必理想。繁华热闹的背后缺乏学生实质性的参与,缺少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也未得到充分体现。原因在于,过分追求了形式,而削弱了内在本质。舍本逐末,是无法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形式必须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服务 。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更加合理。情境素材新颖时尚,引人入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但合理与否的关键,在于情境素材是否与学习主题.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相关。因此,要对情境素材进行科学加工 ,合理编排,让情境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已有认知,贴近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需求。
探究问题的设置更加精致。在教学实践中,少一些浅表性问题,多一些富有启发性、深度性和价值性问题,千万别为问而问。鼓励学生勇于怀疑,敢于质疑,培养问题意识。
合作学习的组织应更精彩。精彩的合作学习在于学生全员全程参与,充分互动交流;在于学生积极表达,踊跃展示;在于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收获精彩。
3.“革面”更要“洗心”:克服惯性与惰性
好多课堂教学效果未及预期,归根结底,在于新课改的理念并未真正内化于心,传统教学观念下长期形成的经验和习惯,以及变革自身教学行为的惰性,使得在教学实践中,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要根治这一问题,必须彻底洗心,克服惯性与惰性。
让新课改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精髓,坚持知行合一,真正走进新课程。教学设计坚持“以学定教”,备课重心真正实现由“备教师怎么教”向“备学生怎么学”转变。教学过程中坚持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
打破传统,超越自我,克服惯性与惰性。根据新课改要求加强学习,博采众长,扬长避短,全面提升专业素养。勤于反思研究,提高教学能力。顺势而为,积极有为,沉淀自我,超越自我。
总之,课堂变革中的我们,不仅要走新更要走心。即便在行进中遇到困惑,那也未尝是坏事,它所带来的内心反思和涤荡或许是另类的收获,正所谓课堂有域,思想无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046-01
最近学校组织赛课活动,我听了20多节风格迥异的课之后,突然有些茫然。面对扑面而来的“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新生事物,让有二十多年教龄的我有点不知所措。赛课过程精彩纷呈,眼花缭乱。但一番热闹喧嚣后细细品评,慢慢思考,别有一番滋味和困惑在心头 ,静心反思,发觉变革教学行为,打造绿色课堂,需要“走新”更要“走心” 。
1.“知神”更要“静心”:热闹与安静的协调
课堂教学应动静结合。今天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对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颠覆,一种历史性变革。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效果好起来了,这样的课堂被誉为“知识的盛宴”“生命的狂欢”“学习的超市”,“盛宴”固然好,“狂欢”也不错,只是让人觉得,多了些华丽绚烂,少了份宁静和谐,加了些时尚新鲜,减了点自然纯朴。课堂教学一味追求高大上,追求繁华热闹,追求行云流水,追求酣畅淋漓,追求完美无缺。教师生怕留一点空白给学生 ,生怕出现一点冷场。其实,就算冷场又如何?冷场并不只是尴尬和茫然失措,它会引起停顿和反思,带来新的转机与效果。
课堂教学应闹中取静,以静制动。曾经读过一本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变革》书中提及:课堂不是会堂,不是商场,不是集市,而是一个学习的场所,很多时间需要判断、推理、比较、分析。那些热闹的课堂只能带给学生一时的快乐,对于高学段有一定思辨能力的学生来说,有些热闹就显得有点低幼化,心与心的交流以及情感的体验,更需要宁静的课堂。课堂中的宁静,恰如书法艺术中的留白,给学生时间思考。当我们提出问题后,别忙着“点将”,应该给学生留点宁静的时间思考,还课堂一份宁静。学生只有经过自己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才会有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所以过分热闹的课堂未必好过那种有质量,有深度问题引领的靜悄悄的头脑风暴。喧嚣热闹不等于行者有效,悄然无声不代表思维无痕。课堂上闹中取静,曲径通幽,张弛有度方能更精彩,更高效。
2.“悦目”更要“赏心”:形式为内容服务
有些教师在课件制作、创设情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费尽心思,从教学实践看,确实吸引人的眼球,课堂气氛活跃,互动热烈,但教学效果未必理想。繁华热闹的背后缺乏学生实质性的参与,缺少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也未得到充分体现。原因在于,过分追求了形式,而削弱了内在本质。舍本逐末,是无法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形式必须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服务 。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更加合理。情境素材新颖时尚,引人入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但合理与否的关键,在于情境素材是否与学习主题.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相关。因此,要对情境素材进行科学加工 ,合理编排,让情境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已有认知,贴近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需求。
探究问题的设置更加精致。在教学实践中,少一些浅表性问题,多一些富有启发性、深度性和价值性问题,千万别为问而问。鼓励学生勇于怀疑,敢于质疑,培养问题意识。
合作学习的组织应更精彩。精彩的合作学习在于学生全员全程参与,充分互动交流;在于学生积极表达,踊跃展示;在于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收获精彩。
3.“革面”更要“洗心”:克服惯性与惰性
好多课堂教学效果未及预期,归根结底,在于新课改的理念并未真正内化于心,传统教学观念下长期形成的经验和习惯,以及变革自身教学行为的惰性,使得在教学实践中,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要根治这一问题,必须彻底洗心,克服惯性与惰性。
让新课改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精髓,坚持知行合一,真正走进新课程。教学设计坚持“以学定教”,备课重心真正实现由“备教师怎么教”向“备学生怎么学”转变。教学过程中坚持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
打破传统,超越自我,克服惯性与惰性。根据新课改要求加强学习,博采众长,扬长避短,全面提升专业素养。勤于反思研究,提高教学能力。顺势而为,积极有为,沉淀自我,超越自我。
总之,课堂变革中的我们,不仅要走新更要走心。即便在行进中遇到困惑,那也未尝是坏事,它所带来的内心反思和涤荡或许是另类的收获,正所谓课堂有域,思想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