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入唐,从“求书之旅”到学佛“八大僧”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kein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地缘关系,弱小的百济自公元前18年立国以来,一直扮演着向日本输出中国文化的角色。据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载,应神天皇十六年(285),百济王派一位名叫王仁的学者(极有可能是位汉人)到日本教天皇之子学习中国经典和汉字。日本由此有了书面语言——汉字。
  公元372年,东晋前秦皇帝苻坚派遣顺道和尚等携佛像与经书赠予高句丽,朝鲜半岛始有佛教。两个世纪后的公元522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梁司马达等来到大和国,安置佛像,进行礼拜,此谓私传佛教进入日本之始。公元552年,从中国学习了佛教的百济,为报答大和朝廷对百济国的长期支持,将一批佛像、佛教经典及幡盖等佛教用品作为礼品进献给日本钦明天皇,此为佛教正式传入日本之始。中国《隋书》中有“敬佛法,于百济求得佛经,始有文字”的说法。
  几种文献都说是百济为日本引进了汉字、书籍和佛教,说明中国南北朝之前,日本已经有意识地学习中国文化,甚至从百济引进“转口”的中国文化。此时也是朝鲜半岛从中国大陆采购图书的重要时期,当时周边国家,如日本都从中国引进宗教以及治国与教育书籍。
  跨海入华的“求书之旅”
  隋朝统一南北乱局之后,中国再现泱泱大国风范,周边小国纷纷访问中国。据《隋书·倭国传》载:“开皇二十年(600),倭王姓阿每,字多利思比孤,号阿辈鸡弥,遣使诣阙。”此后,在隋朝统治的30多年内,日本先后五次派出遣隋团。隋朝对日本没什么商业需求,每来贡使,中国皇帝只是问问“倭人礼俗”。但倭人每次来皆有目的:一是学习朝廷机构设置、法制律令;二是学习文化,收集经典书籍。据日本文献记载,隋大业三年(607),日本以大礼小野妹子为正使,携带倭王国书,第二次派遣使节团访隋。在比《日本书纪》较晚的《经籍后传记》中表明了此行之目的:“是时,国家书籍未多,爰遣小野臣因商于隋国,买求书籍。”
  唐代,日本向中国派使达到高峰,由唐贞观四年(630)至乾宁元年(894),前后共派遣19批遣唐使。据《旧唐书·东夷传》载:“开元初,又遣使来朝……所得赐赉……尽市文籍,泛海而还。”也就是说,遣唐使与遣隋使都有搜集中国经典的任务。可见,在中日之间的海上丝绸之路上,中国书籍输出是重要的文化交流内容之一。
  那么,古代日本到底从中国输入了什么图书呢?
  据公元891年成书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记载,唐时已辑入汉文书籍15779部17345卷,可谓经、史、子、集无所不搜。据大阪市立美术馆编撰的《唐钞本》,仅日藏唐代写本就有《唐诗卷》等43种,其中不乏中国散佚、日本仅存的“佚存书”。
  有意思的是,第二批遣唐使回国(654)后,大使吉士长丹因“多得文书宝物”而获封户、晋位、赐姓。
  接下来,另一个问题来了。日本引进的中国书籍都放在哪里了?唐代之前的中国宝物都放在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今年春节我在奈良旅行时,还专门去东大寺看了正仓院。这里原是东大寺的仓库,专门收藏东大寺的财宝物品。但现在,我只能遥看一下院子中架空的大房子——正仓,此仓由北仓、中仓、南仓构成。古代日本木建筑不上油漆也不粉刷,保持着木料的本色。当年,这里收藏了不少从中国传来的宝物。后来,这里的宝物都献纳皇宫了。不过,每年都有正仓院专题宝物展。这个展览我没能赶上,但却赶上了奈良博物馆的“平安写经展”,许多唐代写经在此亮相。这之中有从中国搜集来的汉人写经,也有日本宫廷贵族照汉籍抄写的经文。比如,正仓院当年就收藏有光明皇后抄写的《头陀寺碑文》、《杜家立成》、《乐毅论》,还有圣武天皇书写的一般称为《圣武天皇宸翰杂记》,此集抄写的中国诗文大多属于佛教文学,许多在中国已散佚不存。
  在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积极采购中国书籍之际,唐末五代,战火再起,频繁的改朝换代与小国割据令典籍散毁严重。五代吴越国(907~978)还曾遣使日本赍重金请抄天台遗书。日本遣日延为“缮写法门度送之使”,以至“一宗教文,复还中国”。由此可知,中国典籍托对岸保存之福,当年还有“回流”之功。由此可知,“书籍之路”并非自西往东的单通道,而呈往返环流之状。
  恰因引进了汉字和汉典,使没有文字的日本有了写史、作文的可能。公元8世纪初,日本皇宫先后编出两部日本史的开山之作——《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公元8世纪末,还出版了日本“诗经”《万叶集》。
  “入唐八大僧”,经书、汉字、书法的传承
  入华僧,僧来僧往,直接影响了日本政治与文化的革新。
  大唐代隋后(618~907),天下太平,现盛世之象。公元623年,留学中国多年的“遣隋僧”惠齐、惠日等人在见证了初唐繁荣之后,东归日本,向天皇报告大唐是法律制度最完备的国家,建议朝廷像派遣隋使一样,接着派遣唐使赴唐学习。几位僧侣的建议引起了朝廷的重视。经过一番准备,公元630年,舒明天皇终于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此后一直到894年的260多年间,除三次任命而未成行外,还有两次是送唐使臣回国,一次迎接遣唐使归日本,除此之外,日本正式派遣唐使计有12次。
  日本将遣唐使作为一项庞大的国家工程来运营,使团由正使﹑副使﹑判官﹑录事等官员组成,此外还特别配备了特殊的随行人员,还有主神﹑卜部﹑阴阳师﹑医师﹑画师﹑乐师﹑译语﹑史生,以及船师﹑玉工等各行工匠,船上还配备了负责安全的弓箭手。随行人员中还有要长期居留大唐的留学僧﹑留学生和短期入唐﹑将随同使团回国的还学僧﹑还学生。这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学习考察团,全团共200多人,初期是乘两艘船,后来,随着团员的增加,使团增为四艘船,人数也增至500余人。
  遣唐使每次入唐都有学佛求法的僧侣随行,经过百余年的不断学习,日本佛教迎来了高僧大德学成归来的高峰。自唐贞元二十年(804)起,日本先后有多位高僧东渡中国,并成为后来日本的各门派高僧,其中最有名的是最澄(传教大师)、空海(弘法大师)、常晓、圆行、圆仁、圆珍、惠运和宗睿八人,他们也是创建日本佛教基业的“入唐八大僧”。   最澄(767~822)并不是入唐最早的日本僧人,但却是最有成就的日本高僧。唐贞元二十年(804),最澄经日本天皇批准,率弟子义真等人随日本第十二次遣唐副使石川道益抵中国。在临海向天台十祖兴道道邃大师学习《摩诃止观》等。最澄回国时,自临海龙兴寺带走《法华经》等章疏128部345卷。
  最澄回到日本后,在比睿山大兴天台教义。日本早期佛教分为两个阶段。其一就是最澄等人于平安朝时期从大唐学来的密教真言宗天台宗,另一阶段是荣西等人于镰仓室町时期从大宋学来的禅宗。最澄不仅是引入天台宗的高僧,还是中国书法的传播者。从大唐返回日本时,最澄不仅带了几百卷经书,还携回王羲之等名家碑帖、拓本17种。最澄本人汉字修养极高,日本至今存有他的手书《久隔帖》。这是一封最澄写给他的得意门生泰范的信。信中提到空海,希望能透过泰范向空海请教佛学。当时最澄47岁,而空海40岁。但信中所有指空海,即“大阿阇梨”的地方均另起一行,表现出最澄对比自己年轻的空海的敬意,这里提及的空海,也是“入唐八大僧”的领军人物之一。
  空海(774~835),与最澄一起随遣唐使船进入大唐。最澄回国后创立日本密教真言宗天台密宗(台密),空海则在创立的日本真言宗东寺密宗 (东密)。空海也和最澄一样痴迷汉字书法,更了不起的是他还创立了日本文字。
  古代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长期使用汉字,称汉字为“真名”。5世纪初,日本出现被称为“假名”的借用汉字的标音文字。空海赴大唐学习后,传说他在梵文字母拼写原理的启发下,发明了日本字母“平假名”,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平假名的基础上又产生了“片假名”,至此,日本才终于有了本国文字。
  由此我们发现,日本的文字、书法与佛教有着某种特殊关系。如果说,日本文字与书法有一个创世纪,那么这个创世就是由日本高僧开启的。同样,日本佛教也借助于汉字和书法巩固自己的地位与皇家的特殊关系。比如,平安时代“三笔”,就有嵯峨天皇(另两位是空海和橘逸势)。这位天皇也是汉字的推广者,当年他亲手抄录唐人《李峤杂诗残卷》。李峤在唐代并不算很有成就的诗人,其制式诗就像一部字典,比如,乾象十首:日、月、星、风、云、烟、露、雾、雨、雪;芳草十首:兰、菊、竹、藤、萱、萍、菱、瓜、茅、荷;灵禽十首:凤、鹤、乌、鹊、鹰、凫、莺、雉、燕、雀;居处十首:城、门、市、井、宅、池、楼、桥、舟、车……或许,正是这一识字、学文化的特色,成为了嵯峨天皇抄录它的重要原因。
  汉唐以降,周边没有文字的国家多以汉字为本国文字。李朝世宗主政朝鲜时,才令人制定本国文字“谚文”,并于1443年公布“训民正音”。10世纪以前的越南也一直使用汉字,直至13世纪才有了本国文字“字喃”。在中国明代之前,东亚是一个超国界的大汉字文化圈。所以,此时的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一个文字与书籍的传播之路。
其他文献
[摘要]社会进步的标准问题,是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对于什么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准,历来众说纷纭。例如“慈善程度”、“妇女发展状况标准”、“快乐标准”、涵盖36项指标的ISP、将众多的社会经济指标浓缩而成的WISP等。社会进步的标准要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进行把握。关于社会进步的评价尺度问题,目前国内学术界大致有三种观点:其一是生产力标准;其二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标准;其三是认为两者都是
期刊
[摘要]新型城镇化不同于人口城镇化,它是工业和农业共同发展的城镇化,不再单纯的追求量的提升,而应更加重视城镇化建设的内涵,强调城镇化方方面面的提升。本文分析了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作用机制,以及甘肃省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现状,运用主成分析测评了甘肃省12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得分,采用系统GMM法评估了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对新型城镇化影响,结果发现金融规模的扩张、金融效率的提升都有助于新型城镇化
期刊
早就向往张掖丹霞地貌,2015年8月上旬,终于成行,饱览冰沟丹霞经历亿万年风雨沧桑的奇特地理景观,心灵为之震颤,感慨万千。面对大自然的造化,只有叹服,敬畏。其奇美,纵有如椽巨笔,也难书写其中一二,只能撷取浮光片影,以人生见识之有限,管窥宇宙浩渺之渊博!  8月7日,阴天,向南望,祁连山影影绰绰,与天空一色。冰沟丹霞就在肃南祁连山中。  出发时,微雨飘飘,凉风习习。溯黎园河而上,两边地貌已呈奇形怪状
期刊
1924年,瑞典著名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了齐家文化,至今已经90年了。齐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但尚未有深入而系统的专著出版;其性质和意义也还没有得到清楚的认识和充分的重视。还有不少专家和民众依然认为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或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几乎与华夏文明无关。  曲折的认知历程  民国初年,一流地质学家安特生应聘为中国政府矿业顾问,他逐渐将兴趣转移到探索中国史前文化,发现了仰韶、马家窑、半山
期刊
鹰猎不仅是一种原生态的狩猎方式,更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目前,仅在哈萨克、塔吉克、柯尔克孜、蒙古、纳西、回族等少数民族中保留着鹰猎的传统。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鹰猎活动,各个民族的驯养和鹰猎方式却有着很大的差异,并各具特色。  临夏地区的鹰猎活动广泛流传于回、东乡、保安、撒拉族群众中,是集捕猎、强身健体为一体的民间娱乐活动,它不仅能使人心情愉悦,更能体现勇气、决心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临夏地处黄
期刊
凉州城东南隅,祁连山南麓下,有一个叫作古城镇的地方。  融流分润六渠宽。凉州区古城镇位于石羊河流域上游的杂木河流域,人们从山脚开始繁衍生息,随着淙淙流水一路向南,于是就有了上古城、下古城。  走过杂木河,走过古城,耳畔一直萦绕着一首歌:  落叶随风将要去远方  只留给天地美丽一场  曾飞舞的身影,像天使的翅膀  划过我幸福的过往  爱曾经来到过的地方  依稀留着昨天的芬芳  那熟悉的温暖,像天使的
期刊
“小南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写下“兴宁”两字,我的思绪又飘回20多年前,从西河桥出发,沿着盐铺街的骑楼往前走去,盐铺街一天到晚都是这么热闹。戴着斗笠、挑着担子的农妇们和卖青菜、卖鱼虾、卖水果、卖草药的摊贩挤满街边,而在两边骑楼内,则开着杂货店、中药材、小五金、糖烟酒、种籽店及各类店面,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熙熙攘攘的人群挤满街面,走路都得缓缓随着前面大腿的移动而挪动。  当年的盐铺街并不算兴宁最
期刊
【参加者】  王仁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叶舒宪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中国社会  科学院比较文学中心主任,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  易 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院研究员  冯玉雷 《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总编辑  唐士乾 甘肃省广河县文广局局长  刘 樱 《丝绸之路》杂志社制版中心主任  主持人 冯玉雷  
期刊
前些日子,我去外省一所大学开会,会间遇到一位60年代初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校友。他毕业40多年都没有回过母校,现在已是当地很有名气的书法家了。校友在异乡见面十分亲热,他询问了师大的发展情况以及当时他们在师大读书时一些老先生们的近况,我就自己所知一一作答。这位校友最关心、问得最多的是师大校园里的树:文科楼东边的梨园、办公楼东边的枣林、植物园里面的苹果树、理科楼周边的丁香花……使我印象深刻的是,
期刊
一  如果这是一生的漫漫长途  就必须走下去  羊肠,它不可能尽知你所有的秘密  隔壁坐山观  始终是云下  没有可以言说之物  而禹禹独行只是沉下去的海水  她席卷了风暴、雷霆和海原!  起初我以为这不过是呆板的时光炸裂自身  她摘下上帝擎起的赤色之星  这一刻大地是干瘪的风景  他紧抱丝绸与杭州  那些被气虚包围的暗黑物质  你或是嗅到一种对自我的厌恶之虚妄  不过是行者在茫然间选定的道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