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补缺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you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称,在众多的中国市长中,朱永新是学教育、研究教育、主管教育的第一人。
  在著名学者与政府官员的双重角色中,朱永新穿梭而行,相得益彰,也可以这样说,他是研究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领跑者,亦是变革中国教育的实践者。
  ——题记
  
  很多年来,一个无法回避的公认事实,却成了国人心中最大的痛。
  中国以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最大弱势,办着世界上最大最难的教育,问题多多自是无法令政府回避,亦在民间引起极大的关注。令人遗憾的是,在众多关注者中,指责者多,建设者少。
  但是,有一个人,却始终致力于建设。他就是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
  2002年,他与志愿者在民间操作“新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目前实施于全国21个省,现有实验区8个,正式批准立项的实验学校238所,挂牌实验学校131所。
  2002年6月18日,朱永新拉开实验序幕——创办公益性网站“教育在线”。其费用,主要是朱永新的稿费、讲课费、科研费。朱永新之所以又赔精力又赔钱,就是为了给沉默的大多数教师一个交流的平台:“唤起新生代教师激情,唤醒觉悟。让沉默的大多数不再沉默。”
  朱永新在“教育在线”开篇如是道白:“让我们一起为中国教育做点儿事。我是一座桥梁,希望大家顺利到达彼岸。”
  目前,“教育在线”注册会员近14万人;主题帖总数达18万之多;帖子总数280多万,访问人数超过600万。大批教育专家、一线教师积极参与论坛上各种问题的对话和讨论,已经形成了一种“批判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良好氛围。2005年,随着“教育在线”文库的出版,“教育在线”网站的新教育实验功能得到了加强。
  
  一个为理想打工的副市长
  
  苏州市很多市民熟悉副市长朱永新的口头禅:“我周一至周五为苏州市打工,周末为理想打工。”
  分管教育的朱永新在《新教育之梦》中论其理想是“实现全人教育”。全人教育具体为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双语口才训练,建设数码社区,构筑特色课堂(现在已发展至七大行动)。朱永新称之为“新教育实验”。
  朱永新为什么要进行“新教育实验”?他说是为中国教育补缺。
  朱永新在《中国教育缺什么》中论道:缺教育公平、缺服务意识、缺个性特色、缺人文关怀、缺理想追求、缺教育理念……中国教育的核心病灶是:急功近利。其结果,不是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而是一时有用,是为了某年某月某一天。初中3年是为了中考,高中3年是为了高考。因此,长跑12年,身心疲惫不堪的中国孩子往往错把高考当终点。其实,真正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学生为分而学,教师为分而教。对于见分不见人的恶果,朱永新如是预测:6年功利教育将带给学生60年混乱和迷茫。他在网上告诫教师:“教孩子6年,我们要为他的60年打好底色。”
  促成朱永新真正从批判者、理想者走向实践者的,是《管理大师德鲁克》一书,因为1999年当朱永新读到这本书的时候,书中一段话终结了他“也曾陶醉在文字变铅字的乐趣”。
  1950年的元旦,约瑟夫·熊彼特在弥留之际,曾对前去探望他的彼得·德鲁克和彼得·德鲁克的父亲阿道夫说了一番这样的话:“我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年龄,知道仅仅凭借自己的书和理论而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能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就没有任何重大的意义。”
  朱永新由此反省自己此前乐趣之意义——“等身成果中有多少改变了人们生活?多少改变了教育?”他认为答案是零。除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所带来的刺激之外,这个故事给朱永新更多的启发:我的这些理念、这些“理想”能变成现实吗?我能不能构建出属于教育的今天而不是明天的实践蓝图?
  2000年夏季的一天,朱永新在太湖作了一场长达4小时的报告——《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勾勒出他理想中的德、智、体、美、劳,以及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后来他将这番勾勒清晰地细化于《新教育之梦》中。这个梦想来自30多年的不懈思考,也来自日本早稻田大学铃木慎一教授针对中国教育之弊的警世名言:“中国教育应避免对文化本质省察的懈怠,忽视青少年内心的主张和要求。懈怠忽视愈久,以和平哲学为基础的教育形成愈迟。”朱永新与铃木在交流中的教育观殊途同归:“培养传承与发展人类文明的现代人”。如何培养?朱永新言:最彻底的办法是从教师入手。
  他在《我心中的理想教师》中写道:“学生不满意老师在课堂上、办公室里以两种声音说话,不满意用连他自己也不相信的话语征服学生,即鲁迅批评的‘上讲台,讲空话,盲人瞎马,引入危途’。还有学生视老师为‘教育警察’。我心中的理想教师是没有教育痕迹的交流,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要教育好孩子,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应以孩子为本位。决不能用同一模型,无理嵌定’。”
  他提醒教师们:“一个没有理想的教师,是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一个有理想的教师,他会把教师作为一个事业。把教师作为职业,是有标准的,有规范的,我们有师德规范,规范只能是规定,不能有奇迹,只是规定你不能做什么,最多规定你应该做什么。职业是谋生的手段,是为了养家糊口,而事业是没有止境的。一个教师教书教了一年,然后很可能重复了29年,他把每一年的讲稿重复地说。拿着教育的旧船票,不断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的人,走不到教育的彼岸。
  他忠告教师们:“教育是让人成为他自己,而非千人一面,万众一心。”
  
  仅有理想是不够的
  
  朱永新说,对“新教育”一词,其实大家不应该陌生。
  在西方教育发展史中,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占据了主导地位的便是新教育思想,其代表人物有被称为“新教育之父”的英国教育家雷迪,以及巴德利、怀德海、沛西·能等,此外还有德国教育家利茨、法国教育家德摩林、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瑞典教育家爱伦·凯。他们主张建立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都在各自的国家建立了“新学校”,最著名的便是雷迪创建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雷迪认为,学校的任务主要是促进儿童个人的自由发展,即身体和心灵的健全发展,而不是用书本知识去压抑儿童的发展。
  在我国,陶行知先生也曾明确提出“新教育”的概念,他在1919年发表的《试验主义与新教育》中讲了这样一段话:“夫教育之真理无穷,能发明之则常新,不能发明之则常旧,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故新教育之所以新,旧教育之所以旧,则视其发明能力耳。”与他同时代的很多人,对新教育和旧教育也都有他们的认识。蔡元培先生就曾经写过《论新教育和旧教育之起点》一文;陈鹤琴先生把活教育作为旧教育的对立面,他没有明确提出新教育,但是活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新教育;黄炎培先生也在他的很多的论著中多次使用新教育的概念。1949年,毛泽东主席在阐述我国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及一系列教育问题时,也明确提出: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的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东西。
  纵观中国教育最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在肯定教育在获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中国人不得不遗憾地承认,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理想主义的色彩还是较少,缺乏应有的对现实目标的批判和超越;中国教育片面追求与现实的适应和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引领时代、提升社会的功能。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过“教育:必要的乌托邦”这一命题。“必要的乌托邦”意味着教育必须具有一种着眼于未来的精神。波兰教育哲学家苏科多斯基说得好:“着眼于未来的教育表达了这样一种信念:目前的现实不是惟一的现实,因而不能构成教育的惟一要求。着眼未来的教育精神超越了目前的范围,以共创明天的现实为目标。”
  “必要的乌托邦”还意味着在人们越来越受现实功利羁绊,越来越被实利主义限制了生命意义的拓展之时,由于教育体现着对人类生活最高境界的诉求,保留了对于超越实利的、非功利的价值的追求,至少还可以寄希望于教育,以便使人对人在现实中的病态和畸型保持警觉,对人的纯功利冲动起到平衡和矫正作用。
  正是从这样的思考出发,朱永新在2000年出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发表了《我心中的理想学校》、《我心中的理想教师》、《我心中的理想校长》、《我心中的理想学生》、《我心中的理想父母》系列文章,算是用远大的教育理想去拥抱新世纪的第一缕阳光。紧接着,在2002年出版的《新教育之梦》中,除了保留并充实前面的5个“理想”之外,还新增了《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等章节。朱永新有这样一个信念: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得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学校,也不可能走得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育,更加不可能走得多远。但是,仅有理想是不够的。
  令朱永新意想不到的是,《我的教育理想》和《新教育之梦》在基础教育界掀起了一股“理想旋风”,一些学校、教师自发地开展了“理想教育实验”。不少学校的教师开始摘抄《我的教育理想》中的内容,有的教师甚至能够大段地背诵,以至于这本书多次出现被盗版的现象。
  为了更好地宣扬“教育理想”,为了能够携起手来一起圆“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于2002年8月在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研制并启动了“新教育实验”,提出了实验的核心理念、基本观点、基本原则并规划设计了“六大行动”实验项目(2004年4月确定为“七大行动”)。接着,另有其他地区的近20所学校也主动地参加了首批实验,在基础教育界形成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为了进一步推动实验的发展,也为了使实验工作更加科学和规范,后来申请了《新教育理论的实践及推广研究》这样一个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到2003年12月,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批准立项(课题编号DHA030138)。“新教育实验”自然就成为这一课题研究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方案。经过3年的发展,截至今日,全国已有21个省市的238所学校参加了实验,其中挂牌学校131所,并形成了苏州的吴江、海门、张家港、泰州的姜堰、河北省的石家庄桥西区等新教育实验基地。
  国内多家强势媒体也对“新教育实验”进行了报道、关注,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本位
  
  ——“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为什么是为了一切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
  朱永新说,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大的概念,是包含了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全部的这样一个概念。所以,不仅要关注学生,而且要关注教师,关注一切和教育相关的人,无论他是贫困的,还是富贵的;是愚昧的,还是智睿的;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
  为什么是为了人的一切而不是为了学生的一切?
  朱永新说,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没有家长的发展,也可能没有学生的发展。尤其重要的是,十六大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因此,当前社会发展应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过渡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上来,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这是新教育人的核心理念。
  新教育人主张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本位,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的目标并实施教育。新教育人希望从知识的人本化和学习的人本化出发,引导教育圈中每一个人发展个性、舒展自我,在教育中将人提高到“人”的高度,最终把人“还原”为“人”,达到人的“自我实现”。
  ——“新教育实验”的5个基本观点
  一是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
  唤醒潜能、激发力量、促进教师和学生走向成功,这是“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观点。
  新教育人相信,孩子和教师身上的潜力怎么去评估都不会过分。现代医学心理学认为,由于各种复杂的内部和外部原因,人的大脑机能存在着一种抑制现象,使得人们长期难以察觉自己的能力,但是,在恰当刺激的条件下则可以解除这种抑制,从而使蕴藏于人体内的潜能充分地释放出来,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科学家指出,人的能力有90%以上处于休眠状态,没有开发出来。如果能多挖掘自己一些潜能,那将会创造一道亮丽的人生风景线。这一点,“皮格马利翁效应”以及“期望值与孩子成长正相关”的心理学实验是最好的说明。
  就学生的发展而言,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使其感受到教师的关注。这样,就能够产生一种激励作用,促使其学习时加倍努力,进而取得好成绩。对少年犯罪儿童的研究表明,许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不良期望的影响。他们因为在小时候偶尔犯过错误而被自己、家人或教师贴上了“不良少年”的标签,这种消极的期望引导着孩子们,使他们也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人们通常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期待效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如果能灵活运用“皮格马利翁期待效应”,也必将收益无穷。
  二是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
  “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其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为什么新课程提出要在知识和技能基础上重视过程和方法,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其潜台词是:教科书对孩子有用,但管不了孩子一生,因此教材编得再好,不能解决学生所有的问题;考试是一种选拔,但更多的是知识和技能的选拔,因此考试考得再好,不一定能在以后的工作和人生中胸怀大志、实现自我。
  曾经任南师大附中校长、现任苏州蓝缨学校校长的陆一鹏先生,让他那些当年以优异成绩考入高校的南师大附中学生重做两三年前的高考题,结果成绩糟糕透顶。
  朱永新认为,客观地说,把让学生考取一所好大学作为基础教育的目标之一,是符合当前教育消费者也就是人民群众意愿的,但作为终结目标、惟一目标,则是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表现,那样会使新教育人的学生走出校门后“剩下来的东西”不多,那样会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城市)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丧失“核心竞争力”。
  三是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
  一位诗人说过这样的话:世界上许多事情都可以等待,惟有孩子们的事情不能等待,因为孩子的名字叫“今天”。如果孩子的“今天”是失魂落魄,是萎靡不振,是痛苦难熬,是得过且过……那还有什么启碇的索,还有什么鼓风的帆,还有什么定向的舵?还有什么健康,还有什么快乐,还有什么自信,还有什么向上?还有什么理想,还有什么未来?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博士论文《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中有这么一段话:“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朱永新说,培养一个人积极的态度非常重要。学校教育要努力让学生在教育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而后在成功的体验中确立新的目标,求得更大的进步。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能够不断地感受成功,不断地体验成功,从而能够不断地相信自我,不断地挑战自我。学生的“成功”,不能再仅仅停留在“一考定终身”这样一个层面上,要倡导教育的“新成功主义”思想,着眼于个性发展,着力于特长形成。
  四是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
  个性发展是指个人在秉赋、气质、兴趣、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潜在资质得到发现,心灵自由和精神世界的独特性得到尊重,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思想的创造性得到鼓励。一句话,在心理方面存在的个别差异性得到正视和发展。
  在教育从培养、造就“接班人”走向“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他自己”的今天,不仅学生,而且教师也要走个性发展的路径,要由“个性化的教师”来培养“个性化的学生”,而个性发展的至高境界就是前面所说的精神发展。至于特色教育,特色并不意味着圆满,但特色就是卓越。企业如此,学校如此,凡事莫不如此。身为苏州市副市长的朱永新举例说,2004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世界九大新兴科技城市,苏州是惟一入选的亚洲城市。那么,能说苏州就是亚洲最好的城市吗?当然不能。但苏州有它的特色,它是一个把传统和现代结合得很完美的城市,它有一体两翼的城市格局,又有2500多年的文明底蕴,是外商投资的聚集地。学校也是这样,没有自己的特色,是谈不上辉煌的。对个体生命来说也是如此。
  五是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
  第二次世界期间,有一个记者问英国首相邱吉尔:“莎士比亚与印度哪个更重要?”印度当时是大英帝国在海外最大的殖民地,人口最多、土地最广。
  邱吉尔首相回答:“宁可失去50个印度,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的确,人类之所以伟大,现在看来,不是因为他们能够征服世界,主宰世界,而是因为他拥有文化,拥有精神。
  如果说新教育人的教育对人的问题已经开始注意,那么新教育人对于人类的命运,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延续,对于人类文明的进程,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文明不应该在新教育人这一代人身上,或者说不应该在新教育人这一代教育者手里失落。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新教育人要让孩子、教师在阅读中亲近大师,拥有思想,直抵精神;新教育人要让孩子、教师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融入社会,而不是逃避现实,逃避责任。
  “新教育实验”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追寻理想,超越自我。朱永新认为,参加实验的所有学校的师生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找到成功的感觉,相当部分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才,最后有一定的成就。成长并快乐着,这是新教育人追求的一种境界。
  “新教育实验”理想的实验境界有四:使实验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使实验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使学校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使学校成为“新教育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和共同成长的“理想村落”。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对成功的渴望,但是,若你不去力行实践的话,再美好的愿望也等于零。事事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知之,而贵在于行之,贵在于持久不懈地全心投入。新教育人的价值取向是:行动。朱永新及所有新教育人都相信: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观点:不要坐而论道。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有可能成功。不要瞻前顾后,不要犹豫彷徨。从加入实验这一天开始,就要真正地行动起来。
  
  “上天入地”的七大行动
  
  朱永新说,“新教育实验”一直倡导一种“上天入地”的教育科研。因为只有当理论真正地影响政策,且能够付诸实践即“入地”的时候,才算找到了自己的生长点,才真正富有生命力。因此,在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新教育人一直很重视应用开发研究。从操作层面上,新教育人把“新教育实验”设计为“七大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双语口才训练”、“建设数码社区”、“构建理想课堂”、“优化家校合作”。
  行动一:营造书香校园
  一个让人忧心的现实是,我们的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阅读缺失。浮躁的社会,浮躁的心灵,这种浮躁风已经侵染了校园这片净土。学校因名气而浮躁,教师因职称而浮躁,学生因分数而浮躁,人们渐渐淡忘:校园原本应该是静静读书的地方。
  为了实现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的神圣对话,“新教育实验”在充分研究、积极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营造书香校园行动计划”。实验学校将每年9月25日设立为校园“阅读节”,并倡议这一天为全国“阅读节”。
  实验学校加强了图书馆、阅览室建设,并尝试建立开放式图书广场、每班配备图书架,重视超文本图书馆的建设,研究利用网络开展阅读。实验学校提供专门、足量的阅读时间给师生,鼓励学生家庭建设家庭图书架,形成“书香家庭”。实验学校图书馆向家庭和社区开放,并形成校际合作、区域流动。
  本着基础性与发展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经典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的原则,新教育人还组织上百名专家在近万份问卷基础上,历时6年拟定了《新世纪教育文库》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教师阅读推荐书目各百种,以年度为界限正式公布。
  新教育人还将成立“书香俱乐部”,作为师生开展读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指导各实验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各实验学校读书活动提供导读、评价等服务;促进各实验学校读书群体之间的交流和联谊。昆山的柏庐小学,吴江的金家坝、同里小学,浙江的宁波万里国际学校,江苏武进湖塘桥小学……,它们都创造了很多有效的读书活动。读书,读课本以外的好书,正在成为这些实验学校师生的一种文化自觉。
  行动二:师生共写随笔
  师生共写随笔就是倡导师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在写随笔(日记)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促进超越自我。有人把写日记称之为“道德长跑”,其实不仅如此。试想,教师如果每天坚持写一篇千字文,写10年就是写了3650多篇,就有300多万字了。当然,“写”只是形式,以“写”带动的却是阅读,是思考,是实践。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再说,如果每个教师每天记点东西,以后教育家要研究中国的教育,这就是最好的资料。
  为什么要强调师生共同去做?朱永新认为,学生也需要记录成长的履痕,反思自己的行为,倾诉心中的秘密。这是一个心灵的窗口、灵魂的寓所、青春的阳台。学生要在日记的写作中培养作文的兴趣,掌握做人的道理。现在,参加新教育实验的一大批教师(有的是学校)在新教育人的网上交流平台——“教育在线”上开设了自己的专栏,坚持写教育随笔,每天上网都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江阴环南路小学参加新教育实验半年,就出了两本日记集。朱永新给他们提名,叫《放飞希望》。教导主任对朱永新说:过去孩子们都讨厌写日记,现在都不讨厌了;以前写东西都是像挤牙膏一样的,现在都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
  行动三:聆听窗外声音
  “聆听窗外声音”就是开展学校报告会活动,充分利用校外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社会,激发学生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创造的激情。朱永新觉得,教师和孩子们实际上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校园里生活。他们虽然也接触世界,但是他们所接触的世界是没有经过选择的世界。他们所听到的声音主要是教师和家长的声音。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就是从应试然后走上就业的教育。通过层层的考试,直到考取大学,大学毕业以后再通过考试来就业。所以,朱永新经常开玩笑说:新教育人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去抢饭碗的。但是饭碗本身又是有限的。到最后,就把教育归结为抢饭碗。新教育人的毕业生中如果能够有5%去创业,是去制造饭碗而不是抢饭碗,那么他们就能够为另外的5%,甚至是10%、20%的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那么就业的压力就减轻了。创业的冲动,创业的激情要靠什么呢?很大程度上都要靠窗外的声音去激发,去培养。把社会的名流、企业家,哪怕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农民请到学校,让一个孩子在校期间听100场报告,这是新教育人的期望。说不定某一个报告就可以改变某一个孩子或者某几个孩子的命运。人是需要榜样的,生活在一个没有榜样的世界里的人是很难有精神的。新教育人的孩子在他们的成长中需要一个个英雄的丰碑去影响他们,需要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去征服他们。这就是教育,这样的教育会给新教育人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可喜的是,新教育人的实验学校已经在行动了。苏州工业园区和昆山的部分学校把世界500强企业的驻华代表开始请进课堂,张家港高级中学甚至初步形成了一个学生报告系列。
  行动四:双语口才训练
  双语口才训练就是开展中英文听说活动,培养学生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和英文,培养学生具备终生受益的口头表达能力。讲话是一个人展示才华、征服别人的基本能力,是一个人展开交际的重要手段。可是,现在的教育很少让孩子说话,大声说话,说流利的话,说自信的话,除了上课提问。新教育人实际上是在培养一代失语症。所以,新教育人要求实验学校创立学生论坛,让孩子有当众说话的地方,不畏首畏尾,不像蚊子一样。课堂上,更要让孩子有说话的机会,教师讲的,能少则少。新课程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怎么还?就是要让孩子思考,让孩子说话,让孩子讨论,让孩子争论。这是中文。英文同样如此。新教育人希望在实验学校中有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的环境。英语的教育,新教育人不主张系统的、语法的教育,新教育人主张生活化的英语,让孩子能够开口的英语,能够交际的英语。语言是文化的化石,在开展双语教育的时候,要考虑到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要不以牺牲任何一方的教育质量为前提保证。为了培养语感,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都要背诵一些名篇。新教育人已编写出版的有:《中华经典诵读本》、《英文名篇诵读》、《科技英语阅读》。
  行动五:建设数码社区
  建设数码社区就是要加强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学习型网络社区,让师生进行网络学习、交流,在操作与实践中培养师生的信息应用能力。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信息化不仅仅会改变教育的形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会改变教育的状态,甚至教育的本质。朱永新曾经通过提案建议建立国家教育信息平台,请最好的专家去开发教育信息软件,免费放在这个平台上,所有的家庭、所有的学校、所有的网吧都能看到。目前要做的是,所有的实验学校联合起来,把自己的资源让所有的学校共享,教案、学案、备课资料,甚至课堂在线。重复的开发,重复的劳动,重复的购买,那将是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还要让每一个孩子和教师都知道,新教育人生活在一个信息的社会,生活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新教育人要形成快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且学会在网上表达与交流。所有的孩子都要利用校园网制作个人网页。很多的实验学校都已经能够做到了。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都建立了个人主页。
  行动六:构筑理想课堂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课堂生活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生活的质量和学校教育的成败。理想的课堂应该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气氛,应该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
  “插秧式”教学的课堂要求整齐划一,在维护严格的甚至是苛刻的课堂秩序的同时,约束和限制了一个个活生生的灵性;“填鸭式”教学的课堂只突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却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激发不了学生感受知识魅力和价值的欲望;“标准化”教学简单化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注重开放和生成,对于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的确十分重要。但是,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课堂教学应当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新教育人提出的理想课堂的“六个度”是:一是参与度,二是亲和度,三是自由度,四是整合度,五是练习度,六是延展度。该项行动试图多维度、多视角地提炼不同学科理想课堂的共性,寻找一套理想课堂的可操作模式。新教育人倡导走进课堂,实地听课,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广泛征求教师和学生的不同意见,注重理想课堂典型个案的收集和研究,摸索理想课堂的结构和类型,及时地进行观摩、推广,并组织专家进行评价指导。
  行动七:优化家校合作
  《新教育理论的实践及推广研究》开题会(2004年4月11日-12日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武进湖塘桥中心小学召开)后,总课题组又于2004年4月24日在昆山玉峰实验学校召开特别会议,决定取消“创建特色校园”行动,添加“构筑理想课堂”行动,同时与《莫愁》杂志合作开展“建设新父母学校”行动。为了表述方便,在本结题报告中将其正式定名为“优化家校合作”。
  该项行动的基本思想是:家庭、学校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最重要的两个场所。在学校教育家庭化、家庭教育学校化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家长与教师应该是同事伙伴关系。学生的知识进步、人格塑造、情感培养、意志养成、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应该由家庭和学校一起共同承担。学校应该成为学生、教师、学生父母共同成长的地方。相对于学校,家长更需要学习,学习正确的家教观、儿童观、成长观,学会了解孩子走进孩子,学会与教师相互沟通合作。新教育人要求实验学校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全校学生父母委员会会议,各年级或班级定期召开年级班级父母会议,加强教师、父母、学生相互之间的沟通了解,充分尊重广大父母的意见、建议,积极争取广大父母的信任支持。学校定期举办面向学校所有父母的培训活动,形式可以为系列讲座、现场咨询等,向学生父母进行系统培训,切实有效地传播先进家教观念、科学家教方法。学校定期举办由父母、学生参加的亲子交流、对话、娱乐、学习、旅游等活动,向父母推荐家教类书报刊,组织读书会、征文评比、演讲比赛、座谈会、联欢会等活动。学校根据学生父母受训成绩、家教实践情况、子女成长情况等每学年评选一次先进父母、优秀家庭,并进行物质、精神奖励。总之,该项行动的核心理念就是:关注孩子的成长,享受孩子的成长,与孩子一起成长。
  朱永新强调,以上独立的单项行动虽然并非“新教育实验”首倡,但从“基础理论”和“应用开发”两个维度对这“七大行动” 进行整合却具有原创性和鲜明的时代性,不仅涵盖了当代教育活动的基本存在方式,而且进一步优化了读、写、听、说的沟通方式。尤其是“核心理念”、“五大观点”、“理论假设”、“实验境界”的提出,独特的课题组织和运作方式以及《指导手册》中关于“七大行动”的操作规程,为实施“新教育”、“素质教育”、“理想的教育”找到了切实的落脚点和突破口,提供了系列的载体和比较具体的可资借鉴的行动方案。
  作为一项综合性、整体性、长期性的改革实验,“新教育实验”的出发点在于进行“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也就是说,“新教育实验”的7个“自变量”可以初步理解和设定为“七大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双语口才训练”、“建设数码社区”、“构筑理想课堂”、“优化家校合作”。与其对应,“因变量”则体现在“十大领域”,即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以及理想的学校、教师、校长、学生和父母。而最为根本的3个变量则表现为“学生的生存状态”、“教师的行走方式”和“学校的发展模式”。所以,“新教育实验”最明显的、可检验的成果将体现为“三大改变”:“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和“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
  在此基础之上,在“新教育实验”推进的过程之中,另一个必然生成而又相对内隐的成果是“改变传统的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范式”,即形成一套区域性开发和推广教育科研新成果的动态机制,开拓一条推动我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理想道路。
  责任编辑吕志军
其他文献
“小小蜡笔穿花衣,红黄蓝绿真美丽;画小鸟飞在蓝天里,画花朵长在春天里;你画太阳、我画国旗,祖国、祖国我们爱你……”  伴随着欢快的旋律,在音乐老师解启懿的带动下,西安经开第一小学教室里孩子们面露微笑,身体摇摆,双手舞动,热烈的氛围感染了听课的评委们。这是2020年11月27日,陕西省中小学思政课“大练兵”省级教学展示小学组活动中的精彩一幕。  “展示课达到了‘金课’的标准”  2020年11月26
期刊
当下,各个小学的德育活动开展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春游、秋游、学农、军事体验等各种主题、系列、特色活动层出不穷,看似精彩纷呈的表象背后,诸多问题也逐渐凸显,如普遍存在“娱乐化”特点。很多学校在开展德育活动时只是挂着教育的名号,实质上已经偏离了教育的正确轨道,陷入过度娱乐化的媚俗境地,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其次是形式主义问题严重,一些学校在组织德育活动时非常盲目,没有制定
期刊
前不久,笔者应邀赴郑州参加了一场新课标背景下中学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会议邀请了两位主讲嘉宾,一位是某著名外国语大学资深教授,另一位是南方某一线城市区级教研员。或许因为这位教授参与过《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版的编写工作,很多英语教师慕名而来,本来仅有500个座位的会议室被挤得水泄不通。  教授的讲座主题是“阅读学习的策略”。第一部分,他着重强调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深化教育教学
期刊
主体性学习中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想说就说,想做就做,无所顾忌,课堂呈现出一派争先恐后发言的热烈景象。然而这种“热闹”背后却暗藏着“危机”:学生(部分学生)怎么冷静思考?怎么成为课堂的主人?怎么撷取别人的精华?怎么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面对这种情景,我们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粗暴制止,该怎样办呢?    一、动静搭配,促深思    学生一见到问题,就争先恐后回答。分析其原因,要么问题
期刊
近年来,咸阳市旬邑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推动了全县义务教育持续均衡健康发展。  党政尊师重教,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咸阳市旬邑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推动全县
期刊
眉县古称“眉坞”,人文积淀深厚,是西周文化发祥地之一、关学宿儒張载故里,秦将白起、蜀臣法正、唐医王焘、上将李达等名人辈出,素有重教兴学之风。近年来,眉县人民政府紧扣公平、结构、质量主题主线,以“建设西部教育强县、争创全国教育名县”为目标,以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差距为宗旨,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战略任务,强化顶层设计,加大统筹力度,形成了城乡协调、一体发展、稳步推进、优质均衡的发展格
期刊
西藏的慢生活  拉萨是西藏自治区首府,是藏传佛教圣地,这里民俗风情独特、宗教色彩浓厚,我们的援藏岁月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拉萨海拔3650米,被誉为日光城,景色优美、空气清新,但氧气少、气压低,初上高原会使人心跳加速、头痛胸闷,即便正常走路,心率也会达到每分钟110次,血氧饱和度只有83%左右,这在内地大概属于呼吸衰竭的表现,因此必须慢行慢走,尽可能降低氧耗。  在西藏,我的锻炼方式以散步为主,虽
期刊
咸香四溢的宁强腊肉、色泽金黄的汉源蜂蜜、朵大质厚的羌山木耳、醇厚甘甜的羌州茶叶……2020年10月18日,在西北工业大学扶贫产品展销会上,30余种宁强特色农副产品以线上促销、线下展销、电商洽谈、产品推介等方式向广大教职员工展示展销。很多农产品刚摆上展台就被教职工采购一空。  自2019年9月以来,宁强县教育系统加强农校对接,积极开展“消费扶贫进学校”集中签约活动,大力建设消费扶贫专柜,主动与帮扶高
期刊
“十三五”期间,汉中市城固县教体局在纵深推进全县教育脱贫攻坚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牢固树立“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发展理念,把教育扶贫作为拔掉穷根的根本之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城固县教体局党组团结带领全县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凝心聚力,努力拼搏,用奋进之笔谱写城固县教育脱贫工作新篇章。2017年,城固县顺利通过陕西省“双高双普县”创建和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
期刊
“听了岳飞的故事,大家能不能说一说,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爱国呢?”“我觉得珍惜粮食餐餐光盘、随手关灯节约用电就是爱国。”“爱护环境,不乱扔垃圾也是爱国。”……  这是2020年12月4日下午,在西安高新一小西悦分校开展的一场“小老师 大思政——我的课堂我做主”活动中學生讨论的一个场景。一班一主题,一班一特色,活动围绕“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由该校的“小豆豆”们站上讲台为大家讲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