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中学步入大学的新生,在思维方式、学习习惯、自主能力等各方面还不成熟,“学长引导”制对理顺新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都能起到突出的作用。高校应从大二学生中选择品行端正、学业优秀、善于沟通,且愿意提供服务的学生担任引导学长并对他们进行培训,在向新生分配引导学长时考虑专业、地域、性别、性格等因素,引导学长也要适时进入角色,掌握引导的频次和方式,使大学新生更快地适应新环境,积极融入大学生活。
[关键词]大学新生 学长引导 引导教育
[作者简介]刘娜(1983- ),女,河北定州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宋艳华(1980- ),女,河北衡水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河北 唐山0630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21-0118-03
“学长引导”制是指从大二学生中选择成绩突出、品行端正、善于沟通的学生,作为新生的“引导学长”,从新生入学那一刻开始,就对新生进行引导帮助。和辅导员、专业教师等不同的是,引导学长和新生年龄相当、经历相似、身份相同,因为思维方法、性格特点有很多类似之处,而且了解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由引导学长配合辅导员、专业教师进行新生教育,能够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一、实施“学长引导”制的意义
(一)对大学新生的意义
“学长引导”制对理顺大学新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都能起到突出的作用。
首先,在生活上。引导学长大部分是大二学生中开朗活泼、积极活跃的学生。这些学长非常熟悉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院的运行模式,对于学校的社团活动颇有心得,还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这样的引导学长的指导,新生能够在短时间内熟悉学校的规章制度,能够有选择地参加社团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在学习上。由于大学强调的是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缺少了老师的监督,新生更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思维方式。经过自荐、筛选、培训之后的引导学长,在专业学习方面都比较突出,作为“过来人”,他们可以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体会传授给新生,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氛围。
最后,在心理上。由于刚进入大学,大部分新生心理上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感,不知道怎样解决好学习、生活、交际上的问题,很多同学会因此产生孤僻、寂寞的心理。引导学长既可以作为朋友,倾听新生的心声;又可以作为导师,给新生有效的疏导。
(二)对引导学长自身的意义
引导学长在服务新生的过程中付出了宝贵的时间,但这并不是简单的单方面付出,在帮助新生的过程中,引导学长也能够从中得到更多的收益。
首先,引导学长的经历进一步得到丰富。在和新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长不仅要回顾总结自己一年前的经历,还要思考更多的从没遇到过的问题。这使他们的内心更加丰富,如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遇到类似情况,他们更能够从容应对。
其次,自信心得以增强。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要从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估,选择适合的学生担任引导学长。因此,最终能够成为引导学长,本身就证明这样的学生有非常高的综合素质。而在与新生交流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经历、心得介绍给新生,得到新生的效仿和肯定,同样有助于引导学长自信心的增强。
从迎新工作到入学教育,从专业学习到社团活动,“学长引导”制都能在新生教育和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快“学长引导”制的推广和发展,对提升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将产生很大的帮助。
二、“学长引导”制实施步骤
(一)选择引导学长
实施“学长引导”制,最初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选择引导学长,而在大二学生中选择愿意且有能力提供引导的学生并非易事。
首先,要在大一年级快结束的时候,就对学生介绍“学长引导”制,让学生们了解这一制度的目的、意义,需要引导学长做的工作,以及引导工作对下一届新生、引导学长自身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待学生们对制度有了充分了解之后,再组织自愿报名。
学生自愿报名之后,要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合作,对学生进行初步筛选。筛选时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学生的沟通能力、专业知识、性格特征、课余时间是否充裕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后,初步挑选出略高于最终需要人数的“预备”引导学长。
接下来,由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对“预备”引导学长进行培训,详细介绍引导学长的职责、引导的目的,让他们对未来一年的引导学长生活所需付出的时间、心血有充分的准备;同时,还要培训一些沟通的方式和技巧、必备的专业信息等。
在培训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某些“预备”引导学长不适合引导工作,或者也会有部分“预备”引导学长主动退出,需要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再次筛选。而通过培训的学生,则正式成为引导学长,准备下一步的引导工作。一般来说,一名引导学长辅导4~6名新生效果比较好。
(二)分配引导学长
在确定录取新生名单之后,就要进行引导学长的分配工作。分配引导学长时,首先要考虑专业因素。一定要保证引导学长和他所引导的新生是同一专业的。很多新生进入学校之后,并不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虽然专业教师会进行相关介绍,但是仍然会有很多新生学生感到迷茫。尤其是开始接触专业基础课时,与高中阶段完全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很多新生无从下手。此时,只有相同专业的引导学长才能了解新生关于专业的疑问,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
其次,还可以考虑地域因素。如果引导学长和新生来自相同的地区,则会增加他们的亲切感,更有助于彼此的沟通。尤其是一些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刚入学时不适应用普通话交流,可能会有强烈的自卑心理。而这些新生即使遇到问题,也很少会主动寻求帮助。此时,如果有同龄的“老乡”引导,内心一定会感到温暖,增强沟通效果。 此外,在分配引导学长时还应考虑性别因素、性格因素等,对于这些因素考虑得越充分,引导效果就越好。
(三)引导教育
新生入学以后,确定好的引导学长也进入了大二。从新生入学开始,这些引导学长就正式进入了角色。
首先,引导学长应参与新生入学的接待工作。一般来说,迎新是由学生会成员辅助学校完成的。但是,由于迎新工作繁重而琐碎,学生会成员很难照顾到每位新生的需求,辅导员更是分身乏术。而此时的新生初次踏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又要面对繁杂的入学手续,内心的无助可想而知。据了解,每年都有新生来到学校,入学手续还没办完,就对学校产生强烈不满,甚至直接退学的情况。引导学长参与迎新,不仅可以减轻辅导员、学生会的工作量,还可以充分有效地帮助新生,让他们一入学就对学校形成良好的印象,进而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崭新的大学生活。
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应该经常组织引导学长和新生见面。此时的新生正式步入了大学生活,他们原有的生活习惯、处事方式、学习方法、思维形式,都或多或少地有不适于大学生活的地方。有些新生初次离开家庭,难以适应集体生活;有些新生习惯了中学“细嚼慢咽”的教育形式,跟不上大学的课程进度;有些新生对专业缺乏了解,产生抵触情绪;有些新生由于生活的转换,产生各种心理难题。引导学长在这段时间多和新生见面,有助于解决他们的疑问,缓解他们的压力。
待新生逐渐适应大学生活以后,引导学长和新生的见面次数就可以相应减少,直到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前一个月。对新生来说,大学期末考试是完全陌生的概念。与中学时期的考试不同的是,大学教师一般不会带领深入复习,而新生自主学习能力还比较差,会产生一定的压力;还有一些新生对大学的考试形式不了解,认为不过是走过场,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引导学长出面,解开新生关于考试的疑虑,使他们放松心态、积极应对。需要指出的是,引导学长同样面临考试的压力,因此不适宜占用他们太多的时间从事见面活动。
由于各个专业、班级不同,除了上述关键时间点外,还有其他需要引导的时间,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应针对具体情况展开设计。
(四)信息反馈
在引导教育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引导效果,教师应该回避,把交流的时间留给学生。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对“学长引导”实施过程的了解和掌控。实际上,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应该随时了解引导学长和新生沟通的情况,以便掌握大局;如有必要,也可以随时对制度进行调整。
这就需要建立信息反馈制度。每次和新生见面后,引导学长都应该将情况反馈给教师,由教师总结出新生关心的主要问题、面临的困难,研究科学的解决方式,以便随时指导引导学长的工作,同时为下一批引导学长培训提供素材,并提高和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五)制度传承
在“学长引导”制实施近一年以后,新生在学长的指导下,会基本适应大学的生活;引导学长也即将进入大三,面临毕业和工作。这意味着一个周期的“学长引导”制就此结束。
引导学长在一年的引导过程中付出了努力,应该受到学校的鼓励和感谢。学校可以给引导学长们颁发证书,对表现优异的引导学长给予奖励。这样的举措,既是对引导学长工作的认可,也是对下一届引导学长遴选活动的推进。
一年以来的亲身经历,会使新生充分了解“学长引导”制。因为接受了引导学长的帮助并从中受益,这些学生更愿意帮助下一届新生,并从中获得乐趣。同时,他们也会从学校对引导学长的表彰中有所触动。此时,学校可以抓住契机,展开下届引导学长的报名工作,将“学长引导”制作为一种常规制度传承下去,使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中受益。
三、实施“学长引导”制的关键点
(一)引导学长的选择
引导学长的选择是实施“学长引导”制最为重要的一步。引导学长对于新生来说既是伙伴,又是榜样,他们的品质对于新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在选择引导学长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关:
1.品行端正。大学生还处于思想养成阶段,尤其是新生,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极易受到外界影响。学校为他们选择的引导学长首先应该是品行方面的典范,这样才能保证向新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2.学业优秀。学习是学生的主业,尤其在当今的经济形势下,学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学业上的成就能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提供助力。除了教师之外,新生对学业的关注很大程度靠引导学长的指导。一位学业优秀的引导学长,能够在新生专业知识、学习方法等各方面提供帮助。
3.善于沟通。善于沟通是做好引导工作必不可少的一条。“学长引导”归根到底是通过新生和学长的沟通实现的。能够准确理解新生的意图,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采用有效的方式阐明自己的思想,才能让新生从心理上认同引导。
(二)引导教育的频次
引导教育的频次取决于新生的需求。一般来说,在新生入学之初,引导学长和学生见面的频率应该较高,以便为新生提供更多的指导。随着新生逐渐适应大学的生活,就应该逐步减少引导的次数,直至大一即将结束时完全取消。但也不能机械地按此设计,而应根据专业、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比如,某些专业强调大一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那么在报考之前,就可以安排引导学长进行辅导。再比如,某班级发生了一些突发事件,学生心理波动很大,就可以让引导学长配合心理辅导老师进行疏导。总之,一切从新生的需要出发,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应认真观察总结,切实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三)引导教育的形式
“学长引导”制实施之初,需要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进行组织,让引导学长和新生面对面沟通,这样的方式更直接、亲切、有信服力,能够拉近引导学长和新生的距离。
经过一段时间的面对面交流,引导学长和新生对彼此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就可以选择更为便捷的沟通方式,比如电话联系、网络联系等,可以不拘泥于形式,不需要太多的客套话,这样不仅能够节省时间,更能够让双方敞开心扉、坦诚相待。
不过,在选择面对面沟通之外的联系方式时,需要引导学长的大力配合。电话、电子邮箱等个人信息,一些引导学长可能不愿对外公布;新生的问题五花八门,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新情况,而过于频繁的联系可能会对引导学长的生活和学习造成很大的困扰。因此,实施“学长引导”制时,掌握好引导学长同新生之间交流的频次和形式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戈鹏,吴洛婵.大学新生定向辅导理论研究[J].科教导刊,2015(32).
[2]侯燕,费拥军.实施学长辅导计划的意义及其科学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4(18).
[3]王莉.高校新生“学长辅导计划”的可行性探研[J].文教资料,2009(8).
[4]林燚宁.澳大利亚高校的学长辅导计划及启示[J].广西教育,2015(39).
[5]赵兰兰.“学长引导制”与新生教育管理[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5(3).
[6]王蕾,张恒升,刘肖.运用学长制解决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探索[J].大学:学术版,2011(7).
[7]魏玲,代妮娜,杨芳芳,等.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学长制度的运行与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
[8]白勇,闫虹庚.论学长制在大学新生适应教育中的作用[J].高校辅导员,2012(2).
[9]许靖.学长制与民族地区高校大学新生“三自”能力培养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8).
[10]李玉宏.高校新生“学长制”管理模式探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3(2).
[关键词]大学新生 学长引导 引导教育
[作者简介]刘娜(1983- ),女,河北定州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宋艳华(1980- ),女,河北衡水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河北 唐山0630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21-0118-03
“学长引导”制是指从大二学生中选择成绩突出、品行端正、善于沟通的学生,作为新生的“引导学长”,从新生入学那一刻开始,就对新生进行引导帮助。和辅导员、专业教师等不同的是,引导学长和新生年龄相当、经历相似、身份相同,因为思维方法、性格特点有很多类似之处,而且了解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由引导学长配合辅导员、专业教师进行新生教育,能够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一、实施“学长引导”制的意义
(一)对大学新生的意义
“学长引导”制对理顺大学新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都能起到突出的作用。
首先,在生活上。引导学长大部分是大二学生中开朗活泼、积极活跃的学生。这些学长非常熟悉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院的运行模式,对于学校的社团活动颇有心得,还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这样的引导学长的指导,新生能够在短时间内熟悉学校的规章制度,能够有选择地参加社团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在学习上。由于大学强调的是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缺少了老师的监督,新生更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思维方式。经过自荐、筛选、培训之后的引导学长,在专业学习方面都比较突出,作为“过来人”,他们可以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体会传授给新生,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氛围。
最后,在心理上。由于刚进入大学,大部分新生心理上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感,不知道怎样解决好学习、生活、交际上的问题,很多同学会因此产生孤僻、寂寞的心理。引导学长既可以作为朋友,倾听新生的心声;又可以作为导师,给新生有效的疏导。
(二)对引导学长自身的意义
引导学长在服务新生的过程中付出了宝贵的时间,但这并不是简单的单方面付出,在帮助新生的过程中,引导学长也能够从中得到更多的收益。
首先,引导学长的经历进一步得到丰富。在和新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长不仅要回顾总结自己一年前的经历,还要思考更多的从没遇到过的问题。这使他们的内心更加丰富,如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遇到类似情况,他们更能够从容应对。
其次,自信心得以增强。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要从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估,选择适合的学生担任引导学长。因此,最终能够成为引导学长,本身就证明这样的学生有非常高的综合素质。而在与新生交流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经历、心得介绍给新生,得到新生的效仿和肯定,同样有助于引导学长自信心的增强。
从迎新工作到入学教育,从专业学习到社团活动,“学长引导”制都能在新生教育和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快“学长引导”制的推广和发展,对提升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将产生很大的帮助。
二、“学长引导”制实施步骤
(一)选择引导学长
实施“学长引导”制,最初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选择引导学长,而在大二学生中选择愿意且有能力提供引导的学生并非易事。
首先,要在大一年级快结束的时候,就对学生介绍“学长引导”制,让学生们了解这一制度的目的、意义,需要引导学长做的工作,以及引导工作对下一届新生、引导学长自身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待学生们对制度有了充分了解之后,再组织自愿报名。
学生自愿报名之后,要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合作,对学生进行初步筛选。筛选时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学生的沟通能力、专业知识、性格特征、课余时间是否充裕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后,初步挑选出略高于最终需要人数的“预备”引导学长。
接下来,由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对“预备”引导学长进行培训,详细介绍引导学长的职责、引导的目的,让他们对未来一年的引导学长生活所需付出的时间、心血有充分的准备;同时,还要培训一些沟通的方式和技巧、必备的专业信息等。
在培训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某些“预备”引导学长不适合引导工作,或者也会有部分“预备”引导学长主动退出,需要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再次筛选。而通过培训的学生,则正式成为引导学长,准备下一步的引导工作。一般来说,一名引导学长辅导4~6名新生效果比较好。
(二)分配引导学长
在确定录取新生名单之后,就要进行引导学长的分配工作。分配引导学长时,首先要考虑专业因素。一定要保证引导学长和他所引导的新生是同一专业的。很多新生进入学校之后,并不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虽然专业教师会进行相关介绍,但是仍然会有很多新生学生感到迷茫。尤其是开始接触专业基础课时,与高中阶段完全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很多新生无从下手。此时,只有相同专业的引导学长才能了解新生关于专业的疑问,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
其次,还可以考虑地域因素。如果引导学长和新生来自相同的地区,则会增加他们的亲切感,更有助于彼此的沟通。尤其是一些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刚入学时不适应用普通话交流,可能会有强烈的自卑心理。而这些新生即使遇到问题,也很少会主动寻求帮助。此时,如果有同龄的“老乡”引导,内心一定会感到温暖,增强沟通效果。 此外,在分配引导学长时还应考虑性别因素、性格因素等,对于这些因素考虑得越充分,引导效果就越好。
(三)引导教育
新生入学以后,确定好的引导学长也进入了大二。从新生入学开始,这些引导学长就正式进入了角色。
首先,引导学长应参与新生入学的接待工作。一般来说,迎新是由学生会成员辅助学校完成的。但是,由于迎新工作繁重而琐碎,学生会成员很难照顾到每位新生的需求,辅导员更是分身乏术。而此时的新生初次踏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又要面对繁杂的入学手续,内心的无助可想而知。据了解,每年都有新生来到学校,入学手续还没办完,就对学校产生强烈不满,甚至直接退学的情况。引导学长参与迎新,不仅可以减轻辅导员、学生会的工作量,还可以充分有效地帮助新生,让他们一入学就对学校形成良好的印象,进而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崭新的大学生活。
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应该经常组织引导学长和新生见面。此时的新生正式步入了大学生活,他们原有的生活习惯、处事方式、学习方法、思维形式,都或多或少地有不适于大学生活的地方。有些新生初次离开家庭,难以适应集体生活;有些新生习惯了中学“细嚼慢咽”的教育形式,跟不上大学的课程进度;有些新生对专业缺乏了解,产生抵触情绪;有些新生由于生活的转换,产生各种心理难题。引导学长在这段时间多和新生见面,有助于解决他们的疑问,缓解他们的压力。
待新生逐渐适应大学生活以后,引导学长和新生的见面次数就可以相应减少,直到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前一个月。对新生来说,大学期末考试是完全陌生的概念。与中学时期的考试不同的是,大学教师一般不会带领深入复习,而新生自主学习能力还比较差,会产生一定的压力;还有一些新生对大学的考试形式不了解,认为不过是走过场,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引导学长出面,解开新生关于考试的疑虑,使他们放松心态、积极应对。需要指出的是,引导学长同样面临考试的压力,因此不适宜占用他们太多的时间从事见面活动。
由于各个专业、班级不同,除了上述关键时间点外,还有其他需要引导的时间,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应针对具体情况展开设计。
(四)信息反馈
在引导教育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引导效果,教师应该回避,把交流的时间留给学生。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对“学长引导”实施过程的了解和掌控。实际上,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应该随时了解引导学长和新生沟通的情况,以便掌握大局;如有必要,也可以随时对制度进行调整。
这就需要建立信息反馈制度。每次和新生见面后,引导学长都应该将情况反馈给教师,由教师总结出新生关心的主要问题、面临的困难,研究科学的解决方式,以便随时指导引导学长的工作,同时为下一批引导学长培训提供素材,并提高和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五)制度传承
在“学长引导”制实施近一年以后,新生在学长的指导下,会基本适应大学的生活;引导学长也即将进入大三,面临毕业和工作。这意味着一个周期的“学长引导”制就此结束。
引导学长在一年的引导过程中付出了努力,应该受到学校的鼓励和感谢。学校可以给引导学长们颁发证书,对表现优异的引导学长给予奖励。这样的举措,既是对引导学长工作的认可,也是对下一届引导学长遴选活动的推进。
一年以来的亲身经历,会使新生充分了解“学长引导”制。因为接受了引导学长的帮助并从中受益,这些学生更愿意帮助下一届新生,并从中获得乐趣。同时,他们也会从学校对引导学长的表彰中有所触动。此时,学校可以抓住契机,展开下届引导学长的报名工作,将“学长引导”制作为一种常规制度传承下去,使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中受益。
三、实施“学长引导”制的关键点
(一)引导学长的选择
引导学长的选择是实施“学长引导”制最为重要的一步。引导学长对于新生来说既是伙伴,又是榜样,他们的品质对于新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在选择引导学长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关:
1.品行端正。大学生还处于思想养成阶段,尤其是新生,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极易受到外界影响。学校为他们选择的引导学长首先应该是品行方面的典范,这样才能保证向新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2.学业优秀。学习是学生的主业,尤其在当今的经济形势下,学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学业上的成就能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提供助力。除了教师之外,新生对学业的关注很大程度靠引导学长的指导。一位学业优秀的引导学长,能够在新生专业知识、学习方法等各方面提供帮助。
3.善于沟通。善于沟通是做好引导工作必不可少的一条。“学长引导”归根到底是通过新生和学长的沟通实现的。能够准确理解新生的意图,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采用有效的方式阐明自己的思想,才能让新生从心理上认同引导。
(二)引导教育的频次
引导教育的频次取决于新生的需求。一般来说,在新生入学之初,引导学长和学生见面的频率应该较高,以便为新生提供更多的指导。随着新生逐渐适应大学的生活,就应该逐步减少引导的次数,直至大一即将结束时完全取消。但也不能机械地按此设计,而应根据专业、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比如,某些专业强调大一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那么在报考之前,就可以安排引导学长进行辅导。再比如,某班级发生了一些突发事件,学生心理波动很大,就可以让引导学长配合心理辅导老师进行疏导。总之,一切从新生的需要出发,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应认真观察总结,切实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三)引导教育的形式
“学长引导”制实施之初,需要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进行组织,让引导学长和新生面对面沟通,这样的方式更直接、亲切、有信服力,能够拉近引导学长和新生的距离。
经过一段时间的面对面交流,引导学长和新生对彼此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就可以选择更为便捷的沟通方式,比如电话联系、网络联系等,可以不拘泥于形式,不需要太多的客套话,这样不仅能够节省时间,更能够让双方敞开心扉、坦诚相待。
不过,在选择面对面沟通之外的联系方式时,需要引导学长的大力配合。电话、电子邮箱等个人信息,一些引导学长可能不愿对外公布;新生的问题五花八门,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新情况,而过于频繁的联系可能会对引导学长的生活和学习造成很大的困扰。因此,实施“学长引导”制时,掌握好引导学长同新生之间交流的频次和形式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戈鹏,吴洛婵.大学新生定向辅导理论研究[J].科教导刊,2015(32).
[2]侯燕,费拥军.实施学长辅导计划的意义及其科学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4(18).
[3]王莉.高校新生“学长辅导计划”的可行性探研[J].文教资料,2009(8).
[4]林燚宁.澳大利亚高校的学长辅导计划及启示[J].广西教育,2015(39).
[5]赵兰兰.“学长引导制”与新生教育管理[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5(3).
[6]王蕾,张恒升,刘肖.运用学长制解决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探索[J].大学:学术版,2011(7).
[7]魏玲,代妮娜,杨芳芳,等.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学长制度的运行与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
[8]白勇,闫虹庚.论学长制在大学新生适应教育中的作用[J].高校辅导员,2012(2).
[9]许靖.学长制与民族地区高校大学新生“三自”能力培养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8).
[10]李玉宏.高校新生“学长制”管理模式探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