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城市公共空间日益减少。特别是在进行一些旧城区的改造工程时,将其划分为网状结构分布的小空间,于是城市微型公园应运而生。以世界首例微型公园的设计——佩雷公园为例,表明城市微型公园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关键词:微型公园;景观设计;佩雷公园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城市急剧扩张,土地可谓寸土寸金,于是城市微型公园应运而生。城市居民最容易看到和感受到的是身边的一些微观的环境,它们虽然是一些小尺度的景观空间,但和居民生活却是息息相关的,对其影响最大也最直接。特别是一些微型的城市绿地;小型的具有特色、主题的公园;一些沿街道、城墙的带状公园等;这些小型的景观规划空间在城市中像斑点一样分布最广,利用率最高,同大型的城市公园不同,它们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最佳选择。微型公园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如何从这些像点状分布的城市小型环境的改造入手,合理利用城市内价格高昂的土地,从而由点及面地在短时间内有效改善城市环境,切实提供真正为居民服务的室外活动空间,同时也能建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小型景观规划空间,是现代城市微型绿地建设的新课题。
一、微型公园的发展历程
(一)微型公园在国外的发展
在美国,自1965年发展起来的开放空间思想,是将分散的小空间联系成一个系统,当然其中也包括小型的公园绿地,但直到1967年佩雷公园开园,这种形式的微型公园才正式诞生。佩雷公园是美国微型公园史上最成功、最经典的案例。同时,费城也开始规划建设微型公园,当时宾大学承接了一个“邻里公共空间”的项目,教授和学生们开始将费城废弃的场地设计成能为市民所用的小型公园。虽然最后还是被改建为学校,但是费城政府开始开始拨款和利用基金修建一些微型公园。此后,微型公园得到青睐和推崇,修建了许多成功的案例,像哈佛大学风景园林系主任佐佐木英夫设计的格林埃克公园、托马斯·贝斯利设计的国会大厦广场等。
在日本,1919年颁布了城市规划法规《都市计画法》,其中规定其施行区域面积的3%以上应作为公园保留下来,这一项规定促进了微型公园的发展。在之后的1923年发生了关东大地震,居住区一些小型公园,街头的一些带状小公园、广场给市民提供了避难的场所,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之后颁布的新法规中规定居住区中必须留出开敞的空间。上世纪70年代之后,同全世界的发展相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导致了环境恶化,土地紧缺,为了缓解这种情况,日本政府规定高层商业和办公建筑物旁必须修建一些微型公园,为市民提供室外休闲空间。在一些大城市,尤其是东京这样的城市,大量修建微型公园,是其城市公园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
微型公园的发展在美国和日本都非常成熟,甚至到今天,这些国家也非常重视微型公园的修建。与美国和日本的发展类似,在欧美等国,微型公园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二)微型公园在国内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公园总数也由上世纪80年代将近1000个发展到2002年的4000 多个,城市公园在国内的研究发展已然成熟。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居民开始注重文化娱乐活动,我国休闲公共空间的缺乏与不断上升的文化需求形成矛盾,再加上城市绿地的匮乏,决定了微型公园这种小型的城市公共绿地迅速发展的前景。
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有意识地在大中型城市建设微型公园,并把其归入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例如东莞计划在2014年内修建10个以上微型公园,积极引导各市区、各镇街积极建设小公园、小广场和微型森林公园;北京2014年第一次将微型公园的建设列为全市重点建设工程,微型公园共建设66处、总面积330亩,最小的微型绿地的面积仅10平方米。
二、浅析美国微型公园的代表——佩雷公园
1963年,佩雷公园的设计师罗伯特·泽恩(Robert Zion)对美国城市景观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他认为当时美国的商业空间和办公空间人口流量过大,人们迫切需要一个缓冲空间来解决此问题,当时他提出的“袖珍公园”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多数人对其观点提出质疑,甚至当时任纽约公园专员的政府官员也曾断言此建议是不可行的,不仅价格太过昂贵而且是不易管理的。但是1967 年佩雷公园正式建成时,人们很快发现佩雷公园是真正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的,于是迅速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1967年5月23佩雷公园开园,标志着袖珍公园(Vest—Pocket Park)的正式诞生。
(一)位置分析
佩雷公园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中心第53东大街,在第五大道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对面,位于建筑物之间。占地约400平方米,朝向西南,是一块阳光充足的长方形基地。微型公园的位置非常重要,它的选址只有位于潜在的使用人群密集的地方,才能服务于大量的使用者。例如位于社区附近的微型公园,一定聚集了大量的玩耍的儿童和老人;位于商业区的微型公园,会吸引许多上班人群在这里吃午餐和午休等等。佩雷公园坐落在繁华的商业建筑之间,吸引了无数的附近上班职员和购物者。另外一般很少有人会穿越四个街区以上到公园游玩,通常服务半径在1—2个街区之内。人们甚至不用穿过主干道就可以轻松的到达佩雷公园,在这里买杯咖啡,坐下休息一会儿。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佩雷公园如此受欢迎,成为当时纽约最拥挤的地方之一。
(二)空间布局分析
佩雷公园的设计初衷非常简单,就是在喧嚣的城市中为人们提供一个休息、放松的场所,所以它的面积非常小,设计也很简洁,空间布局也非常简单,大致分为三个空间:
1.缓冲空间:从平面来看,在进入佩雷公园之前有一块缓冲的长方形场地,这个空间将街道和佩雷公园分割成两个独立的空间,很好地处理了场地的边界问题,同时又将两个独立的空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以整齐的铺装整合了人行道,五棵乔木加强了空间的整体性。据观察,许多人在经过小型公园时,往往会在此停下休息观察,这个空间正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2.入口空间:入口的设计也极为简单,由四级又低又长的台阶和两侧的无障碍斜坡通道组成。从入口开始,抬高了整个公园主体空间,将公园和喧嚣的城市分割开来。
3.主体空间:整个场地几乎都是由铺装和可移动的座椅组成,设计非常简单。
佩雷公园的空间营造相当成功,三个空间相互呼应,主次分明,简单明确。
(三)细节分析
1.植物
佩雷公园的主体是树阵广场,主要由17棵高大的皂荚树组成,入口处5棵,公园的主体空间呈梅花形栽种,共12棵皂荚树,每棵间隔3.6米,一直延伸到又低又长的台阶处,形成轻松愉快的氛围。佩雷公园的主体空间是一块狭长的长方形基地,本身容易给人一种乏味的感觉,如果植物的种植采取传统的规则的种植方式,那么整个空间则会显得更加呆板生硬。而佩雷公园的植物采取梅花形的种植方式,富于变化,丰富了整个主体空间。再加上墙面两侧覆盖的藤本植物和五颜六色的花朵,使人的身心更加愉悦。
2.铺装
地面铺装的材质、质感直接影响到使用者的观感。佩雷公园的铺装主要有两种:入口处两面无障碍通道和主体空间使用粗糙的、边界模糊的蘑菇面的方形铺装;另一种是缓冲空间、入口台阶、瀑布台阶、主体边缘使用光滑的、边缘十分整齐的花岗岩。前者给人自然、原始的感觉,后者则是给人整齐舒服的感觉,利用两种截然不同的铺装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丰富了空间的变化。
3.瀑布
佩雷公园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主体空间尽头的瀑布幕墙,通过水声的设计,使人远离城市的繁华;潮湿的水汽使人如置身于自然之中;特别是晚上还会折射出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光,给人不一般的享受。
4.小品
佩雷公园的基地形状、铺装,包括公园的焦点景物瀑布幕墙都是规则的正方形,容易造成生硬的感觉,所以可通过一些景观小品来缓和整个空间。通过圆形的花器、铁丝网做成的弧形座椅搭配大理石圆形小桌台来缓和空间的呆板,活动的桌椅不仅活跃了整个空间,还能不影响周围人群的活动。
三、结论与意见
佩雷公园以简单明了的设计、有效的功能布局、吸引人眼球的细节设计,当之无愧成为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的公园之一。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城市微型公园在整个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它以其自身独特的存在解决了许多城市规划中的问题,例如环境污染问题、土地资源浪费问题,等等。本文通过对美国经典案例的学习与探讨,总结出以下三点意见,希望为之后的微型公园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政府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条例与规范
我国关于微型公园的研究文献很少,缺乏相关的专业规范和法律条例。政府的引导、相关法律的完善在微型公园的设计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条例和规范,起到带头作用。
(二)更加注重设计过程
许多微型公园建成之后,慢慢地被人们遗忘,利用率极低,究其根本是其设计的不合理性。设计者相当更加注重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习惯使用者的参与,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广泛听取使用者管理、使用、设计方面的意见。
(三)更加注重建成后的管理
佩雷公园直到今天仍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它后期完善的管理制度息息相关。佩雷公园属于私人管理的公园,其运营资金来源于绿色基金会,到2000年为止,它的相关工作人员达到3人,可见,微型公园建成后的管理也是相当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王向荣,王菁.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2012.
[2][美]马库斯编著.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郑雪萍.街道袖珍公园空间营造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
[4]赖秋红.浅析美国袖珍公园典型代表——佩雷公园[J].园林规划与设计,2011,(03):40-43.
作者简介:
张丽娟,河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建筑学。
刘世声,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建筑学、美学。
关键词:微型公园;景观设计;佩雷公园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城市急剧扩张,土地可谓寸土寸金,于是城市微型公园应运而生。城市居民最容易看到和感受到的是身边的一些微观的环境,它们虽然是一些小尺度的景观空间,但和居民生活却是息息相关的,对其影响最大也最直接。特别是一些微型的城市绿地;小型的具有特色、主题的公园;一些沿街道、城墙的带状公园等;这些小型的景观规划空间在城市中像斑点一样分布最广,利用率最高,同大型的城市公园不同,它们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最佳选择。微型公园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如何从这些像点状分布的城市小型环境的改造入手,合理利用城市内价格高昂的土地,从而由点及面地在短时间内有效改善城市环境,切实提供真正为居民服务的室外活动空间,同时也能建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小型景观规划空间,是现代城市微型绿地建设的新课题。
一、微型公园的发展历程
(一)微型公园在国外的发展
在美国,自1965年发展起来的开放空间思想,是将分散的小空间联系成一个系统,当然其中也包括小型的公园绿地,但直到1967年佩雷公园开园,这种形式的微型公园才正式诞生。佩雷公园是美国微型公园史上最成功、最经典的案例。同时,费城也开始规划建设微型公园,当时宾大学承接了一个“邻里公共空间”的项目,教授和学生们开始将费城废弃的场地设计成能为市民所用的小型公园。虽然最后还是被改建为学校,但是费城政府开始开始拨款和利用基金修建一些微型公园。此后,微型公园得到青睐和推崇,修建了许多成功的案例,像哈佛大学风景园林系主任佐佐木英夫设计的格林埃克公园、托马斯·贝斯利设计的国会大厦广场等。
在日本,1919年颁布了城市规划法规《都市计画法》,其中规定其施行区域面积的3%以上应作为公园保留下来,这一项规定促进了微型公园的发展。在之后的1923年发生了关东大地震,居住区一些小型公园,街头的一些带状小公园、广场给市民提供了避难的场所,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之后颁布的新法规中规定居住区中必须留出开敞的空间。上世纪70年代之后,同全世界的发展相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导致了环境恶化,土地紧缺,为了缓解这种情况,日本政府规定高层商业和办公建筑物旁必须修建一些微型公园,为市民提供室外休闲空间。在一些大城市,尤其是东京这样的城市,大量修建微型公园,是其城市公园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
微型公园的发展在美国和日本都非常成熟,甚至到今天,这些国家也非常重视微型公园的修建。与美国和日本的发展类似,在欧美等国,微型公园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二)微型公园在国内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公园总数也由上世纪80年代将近1000个发展到2002年的4000 多个,城市公园在国内的研究发展已然成熟。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居民开始注重文化娱乐活动,我国休闲公共空间的缺乏与不断上升的文化需求形成矛盾,再加上城市绿地的匮乏,决定了微型公园这种小型的城市公共绿地迅速发展的前景。
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有意识地在大中型城市建设微型公园,并把其归入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例如东莞计划在2014年内修建10个以上微型公园,积极引导各市区、各镇街积极建设小公园、小广场和微型森林公园;北京2014年第一次将微型公园的建设列为全市重点建设工程,微型公园共建设66处、总面积330亩,最小的微型绿地的面积仅10平方米。
二、浅析美国微型公园的代表——佩雷公园
1963年,佩雷公园的设计师罗伯特·泽恩(Robert Zion)对美国城市景观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他认为当时美国的商业空间和办公空间人口流量过大,人们迫切需要一个缓冲空间来解决此问题,当时他提出的“袖珍公园”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多数人对其观点提出质疑,甚至当时任纽约公园专员的政府官员也曾断言此建议是不可行的,不仅价格太过昂贵而且是不易管理的。但是1967 年佩雷公园正式建成时,人们很快发现佩雷公园是真正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的,于是迅速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1967年5月23佩雷公园开园,标志着袖珍公园(Vest—Pocket Park)的正式诞生。
(一)位置分析
佩雷公园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中心第53东大街,在第五大道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对面,位于建筑物之间。占地约400平方米,朝向西南,是一块阳光充足的长方形基地。微型公园的位置非常重要,它的选址只有位于潜在的使用人群密集的地方,才能服务于大量的使用者。例如位于社区附近的微型公园,一定聚集了大量的玩耍的儿童和老人;位于商业区的微型公园,会吸引许多上班人群在这里吃午餐和午休等等。佩雷公园坐落在繁华的商业建筑之间,吸引了无数的附近上班职员和购物者。另外一般很少有人会穿越四个街区以上到公园游玩,通常服务半径在1—2个街区之内。人们甚至不用穿过主干道就可以轻松的到达佩雷公园,在这里买杯咖啡,坐下休息一会儿。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佩雷公园如此受欢迎,成为当时纽约最拥挤的地方之一。
(二)空间布局分析
佩雷公园的设计初衷非常简单,就是在喧嚣的城市中为人们提供一个休息、放松的场所,所以它的面积非常小,设计也很简洁,空间布局也非常简单,大致分为三个空间:
1.缓冲空间:从平面来看,在进入佩雷公园之前有一块缓冲的长方形场地,这个空间将街道和佩雷公园分割成两个独立的空间,很好地处理了场地的边界问题,同时又将两个独立的空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以整齐的铺装整合了人行道,五棵乔木加强了空间的整体性。据观察,许多人在经过小型公园时,往往会在此停下休息观察,这个空间正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2.入口空间:入口的设计也极为简单,由四级又低又长的台阶和两侧的无障碍斜坡通道组成。从入口开始,抬高了整个公园主体空间,将公园和喧嚣的城市分割开来。
3.主体空间:整个场地几乎都是由铺装和可移动的座椅组成,设计非常简单。
佩雷公园的空间营造相当成功,三个空间相互呼应,主次分明,简单明确。
(三)细节分析
1.植物
佩雷公园的主体是树阵广场,主要由17棵高大的皂荚树组成,入口处5棵,公园的主体空间呈梅花形栽种,共12棵皂荚树,每棵间隔3.6米,一直延伸到又低又长的台阶处,形成轻松愉快的氛围。佩雷公园的主体空间是一块狭长的长方形基地,本身容易给人一种乏味的感觉,如果植物的种植采取传统的规则的种植方式,那么整个空间则会显得更加呆板生硬。而佩雷公园的植物采取梅花形的种植方式,富于变化,丰富了整个主体空间。再加上墙面两侧覆盖的藤本植物和五颜六色的花朵,使人的身心更加愉悦。
2.铺装
地面铺装的材质、质感直接影响到使用者的观感。佩雷公园的铺装主要有两种:入口处两面无障碍通道和主体空间使用粗糙的、边界模糊的蘑菇面的方形铺装;另一种是缓冲空间、入口台阶、瀑布台阶、主体边缘使用光滑的、边缘十分整齐的花岗岩。前者给人自然、原始的感觉,后者则是给人整齐舒服的感觉,利用两种截然不同的铺装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丰富了空间的变化。
3.瀑布
佩雷公园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主体空间尽头的瀑布幕墙,通过水声的设计,使人远离城市的繁华;潮湿的水汽使人如置身于自然之中;特别是晚上还会折射出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光,给人不一般的享受。
4.小品
佩雷公园的基地形状、铺装,包括公园的焦点景物瀑布幕墙都是规则的正方形,容易造成生硬的感觉,所以可通过一些景观小品来缓和整个空间。通过圆形的花器、铁丝网做成的弧形座椅搭配大理石圆形小桌台来缓和空间的呆板,活动的桌椅不仅活跃了整个空间,还能不影响周围人群的活动。
三、结论与意见
佩雷公园以简单明了的设计、有效的功能布局、吸引人眼球的细节设计,当之无愧成为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的公园之一。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城市微型公园在整个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它以其自身独特的存在解决了许多城市规划中的问题,例如环境污染问题、土地资源浪费问题,等等。本文通过对美国经典案例的学习与探讨,总结出以下三点意见,希望为之后的微型公园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政府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条例与规范
我国关于微型公园的研究文献很少,缺乏相关的专业规范和法律条例。政府的引导、相关法律的完善在微型公园的设计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条例和规范,起到带头作用。
(二)更加注重设计过程
许多微型公园建成之后,慢慢地被人们遗忘,利用率极低,究其根本是其设计的不合理性。设计者相当更加注重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习惯使用者的参与,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广泛听取使用者管理、使用、设计方面的意见。
(三)更加注重建成后的管理
佩雷公园直到今天仍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它后期完善的管理制度息息相关。佩雷公园属于私人管理的公园,其运营资金来源于绿色基金会,到2000年为止,它的相关工作人员达到3人,可见,微型公园建成后的管理也是相当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王向荣,王菁.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2012.
[2][美]马库斯编著.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郑雪萍.街道袖珍公园空间营造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
[4]赖秋红.浅析美国袖珍公园典型代表——佩雷公园[J].园林规划与设计,2011,(03):40-43.
作者简介:
张丽娟,河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建筑学。
刘世声,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建筑学、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