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绘画创作规律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从画面直观感受来讲的构成形式与内容,另一部分是隐藏在构成形式与内容背后的创作情感。
构成形式与内容可以通过构图、色彩、绘画技法等表达出来,形成完整的一幅画作,这主要是体现画者绘画功底的层次。但绘画真正的目的在于传达感情,在于画者与观者之间产生共鸣。这就是绘画的灵魂所在——创作。绘画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所指就是画者在无形中感受生活,并主观地提取生活,将其精髓表现在画面上,给人以震撼、平静、激动等情感的釋放。
关键词:绘画 构图 创作
构图创作在某种意义上只是注意一幅画面的形式构成,也就是说视觉要素的点、线、面,立体等要素的组合。但是这种构成是片面的。它容易造成一种游离于内容而单独存在的,完全追求单一形式美的构成,这样的构图创作就违背了艺术家最终的目的——表情达意。构图与创作是同时进行的两个思维形态,在构图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或在创作中又会对原有的构图进行调整都是常有的。在一幅画作中,构成的因素通常包括:构图、色彩、绘画技法以及美学原理等。这几点因素既是各自独立的,又是相互作用的;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是相互渗透的。
构图创作时要考虑到绘画的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注意视觉要素的点、线、面、立体等要素的构成形式时,还要考虑到选用表现形式上的关系,也就是形式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考虑到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形式与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彼此制约的辩证关系。
创作要充分考虑好如何构图,斟酌怎么样的构图才最适合一处景物,才能最好地表达画者的情感。这包括选取景物地点,对景物周边环境的取舍,选好角度、位置等;在色彩方面不仅要客观地观察好原物景象的色彩关系与大调子,还要主观地进行概括与分析,在处理画面时要主动地归纳色彩,控制好画面的色彩关系。哪部分需要什么绘画技法的处理也需要画者自我进行安排与分析。不同的技法在同一景物的处理上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在整幅画面上会有不同的作用。绘画的灵感来源于生活,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长期生活的沉淀和积累,绘画创作的灵感从生活中来。我的老师曾这样说过:“我喜欢画农村那些景象,那是我小时候生长的地方,我对它很有感情,我喜欢画,我能体会并表现出来。”写实性绘画所表现出的形象大多是在生活中观察并浓缩了其中某一场景,这一场景首先感染到了画者,随后通过画者的自身感受,投入感情地真实描绘,运用一些绘画技法仔细描绘才成为一幅完整的画作。
当画家用手握住画笔去捕捉和记录映射在他的视网膜上的物象时,也就必然关涉艺术主体对于这种物象的理解、认知与筛选性的呈现。也就是说画家对于形象的捕捉与呈现从来都不是、也不可能像照相机的镜头那样客观地记录。因为画家对于对象的感触点不仅具有极强的自主意识,而且画家主观捕捉的形象呈现也存在心手相应的谐调程度问题。应该说,绘画性从来都是从画家认知对象开始的。绘画性必然包含着绘画主体的精神情感与主观判断。绘画性的形象与图像性的形象在呈现对象上,至少有三个最显著的特征,这就是想象性、塑造感和笔触味。
在写实绘画的艺术体系中,画者都必须接受透视学与解剖学的学习和训练。其目的,就是要求画者不仅要表达自己看到的对象,而且要分析和表现那些由表及里,虽然看不到却客观存在的内在结构。这对于构图是很重要的。一幅画的骨架如果出现了透视问题,这对画者来说是很不应该的,也会直接影响作品的效果。每一幅画都是需要画者自我进行归纳,主观处理画面关系的。
绘画创作的过程,正如郑板桥所言,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也就是从审美对象到审美意象到审美形象。在这其中艺术创作来源,是来自生活的感受,而有了生活中积累的形象只是作品成功的一半,而另一半是如何将这些表象从形式到内容上进行完美的结合,这才是艺术作品成功的关键所在。在形式到内容的转化中必然涉及到绘画中形象的塑造,绘画中塑造的形象比现实生活中的原物景象更符合画面上的视觉审美特征。画者通过构图、色彩、绘画手法等相关绘画技能的处理并重新塑造,在二维平面上虚拟一幅有情感的画作。
所谓塑造感是将这种心理形象的再塑造通过造型方式在二维平面虚拟出来。笔触味或手感性是绘画性最鲜明的艺术特征。笔触味总是最鲜明地表露画者的个性特征。画面的色彩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塑造中,它可以将画者内心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色彩的碰撞,激发人去感受美,通过可视形象去感受画者内心的感受,引起共鸣。
《暮春》(见图)一画描绘的是河北省一处很普通的乡村风景。画者的外祖母老家就是此地。虽然画者未在这里成长,但看惯了城市景色的她每次来到这个朴素的地方,都会觉得很清新,感觉身心很放松。小的时候,每次下车便会被院子里的大黑狗的叫声吓得不敢动弹,慢慢长大后却逐渐喜欢上了这些狗朋友。走在村庄里,闻到的都是泥土混合的味道。呼吸一下你会觉得有些不适应,再走几步你就慢慢习惯了,不能说沁人心脾,却也是很通气的。经过了一个冬天,村里子的动物又开始活泼起来了,在小路两旁寻找着自己留下的气味。画者曾跟随过一只黄狗,看它一步一踮地跑到草垛周围,寻找着,嗅着。
《暮春》所描绘的正是冬天过后,初春的阳光照射下,雪渐渐融化,一只黄狗寻找记号的景象。
在构图方面,画面整体是平行线型构图,这种构图给人以安定,广阔,宁静,稳健的感觉。因为形式和内容都不能独立存在,而只能存在于统一之中。既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不存在无形式的内容。画面主要描绘农村街道旁的草垛、栅栏和一些矮小的房屋。在形式上,画者为了突显农村午后那安静祥和的气氛,特意选择了一处阳光很好、光线照射很足的地方进行创作,两旁的景物由近以远,呈现出很强烈的纵深感,让观者感觉到农村的幽静、朴实。为了避免画面过于空旷,在左右两边各增加了一些枯树。渡过了一个严冬,树枝上的雪都已经融化了,露出了光秃秃的枝杈,它们呈垂直状,与小路的横向延伸很好地平衡了画面。画面的中心点,也是颜色最亮点,便是画面右下角那只大黄狗。它的作用很重要,一是起到了平衡画面左右的关系,二是聚焦画面中心点。 色彩方面,因为正处于初春时节,整幅画以暖色调为主。经过一个冬天,天空出现了些许暖阳,天空中使用了一些黄色、橙色、紫色,与地面正在慢慢融化的淡蓝色的雪相互呼应,形成了统一的色调。深褐色是农村在人们脑海中最形象的代表颜色,破破的栅栏,堆在路边的稻草,泥巴糊成的小民房,在画面中和天空融为一体,显得那么朴实,那么和谐。尽管描绘中的景物都还是很萧瑟,但地面上的光彩还是让人感觉到了春天快来了,马上就要雪化了。暖和了。春天的来到对于农民来说是一年的辛勤劳作又要开始了,画者深深地了解农村人民生活的不容易,但也深深地体会到他们的勤劳、朴实,能体会到生活劳作的快乐,收获自己劳动的那份果实。
整幅画分为天、地、街道三部分。冬天过后的天空看上去总是那么的湛蓝,空气也分外的清新,甚至能闻到雪化的味道。农村的天空看上去比城市的天空还要高一些,蓝一些,也更透彻一些。在绘画规律中,天空的色彩一般是最先添上的,且颜色要淡一些,可以显得天空高而广。画者选择天空采用湿画法进行绘画,将画纸上部分全部打湿,稍作晾晒,在还有些许水份时淡淡地涂一层黄色,用一支干笔将色彩扫均匀,再上一层蓝紫色。此部分的大基调就确定了。地面上是渐渐融化的积雪和阳光透过树木、房屋照射下来的投影。为了和天空相互呼应,也采用了湿画法,一是为了凸显雪化的湿润,二是与立面的街道形成对比。街道是景物最丰富的一部分,破栅栏,稻草垛,大黄狗,还有那两株枯树。这些景物均采用干画法,为了体现景物的质感,也为了画面不太单调,显得更有层次,符合街道构图的纵深感。
以上涉及到的构图、色彩与技法都是通过画面真实看到、感受到的,这与画者想表达的情感是相互融合的。画者生活在城市中,每每来到乡村,置身其中,就会被这浓浓的乡情所感染。现在都市的人们被学习、工作、房屋等现实问题困扰得有些麻木,很多从农村走出来、走进大城市的人们忘记了自己家乡的样子,忘记了那份恬静的生活带来的精神上的放松,带来的身體上的愉悦。笔者抓住了这一社会现实,自己也被城市的快节奏压得喘不过气,而这乡村的美好给我带来的是难得的舒畅,是不舍的情怀。我想通过这幅画让观者都可以感受到乡村午后的别样光景,暂时从城市生活中跳出来,还原真实的自我,感受这个最放松、最惬意的午后时光。
参考文献:
[1] 邬胜利.绘画构图的构成形式与题材内容[J].美与时代,2006(08)
[2][3] 尚辉.绘画性何以成为当下绘画创作的重要问题[J].尚辉视点,2012(02)
作者简介:
褚莹,广西师范学院硕士,专业学科教学(美术),研究方向:油画艺术创作。
构成形式与内容可以通过构图、色彩、绘画技法等表达出来,形成完整的一幅画作,这主要是体现画者绘画功底的层次。但绘画真正的目的在于传达感情,在于画者与观者之间产生共鸣。这就是绘画的灵魂所在——创作。绘画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所指就是画者在无形中感受生活,并主观地提取生活,将其精髓表现在画面上,给人以震撼、平静、激动等情感的釋放。
关键词:绘画 构图 创作
构图创作在某种意义上只是注意一幅画面的形式构成,也就是说视觉要素的点、线、面,立体等要素的组合。但是这种构成是片面的。它容易造成一种游离于内容而单独存在的,完全追求单一形式美的构成,这样的构图创作就违背了艺术家最终的目的——表情达意。构图与创作是同时进行的两个思维形态,在构图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或在创作中又会对原有的构图进行调整都是常有的。在一幅画作中,构成的因素通常包括:构图、色彩、绘画技法以及美学原理等。这几点因素既是各自独立的,又是相互作用的;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是相互渗透的。
构图创作时要考虑到绘画的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注意视觉要素的点、线、面、立体等要素的构成形式时,还要考虑到选用表现形式上的关系,也就是形式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考虑到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形式与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彼此制约的辩证关系。
创作要充分考虑好如何构图,斟酌怎么样的构图才最适合一处景物,才能最好地表达画者的情感。这包括选取景物地点,对景物周边环境的取舍,选好角度、位置等;在色彩方面不仅要客观地观察好原物景象的色彩关系与大调子,还要主观地进行概括与分析,在处理画面时要主动地归纳色彩,控制好画面的色彩关系。哪部分需要什么绘画技法的处理也需要画者自我进行安排与分析。不同的技法在同一景物的处理上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在整幅画面上会有不同的作用。绘画的灵感来源于生活,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长期生活的沉淀和积累,绘画创作的灵感从生活中来。我的老师曾这样说过:“我喜欢画农村那些景象,那是我小时候生长的地方,我对它很有感情,我喜欢画,我能体会并表现出来。”写实性绘画所表现出的形象大多是在生活中观察并浓缩了其中某一场景,这一场景首先感染到了画者,随后通过画者的自身感受,投入感情地真实描绘,运用一些绘画技法仔细描绘才成为一幅完整的画作。
当画家用手握住画笔去捕捉和记录映射在他的视网膜上的物象时,也就必然关涉艺术主体对于这种物象的理解、认知与筛选性的呈现。也就是说画家对于形象的捕捉与呈现从来都不是、也不可能像照相机的镜头那样客观地记录。因为画家对于对象的感触点不仅具有极强的自主意识,而且画家主观捕捉的形象呈现也存在心手相应的谐调程度问题。应该说,绘画性从来都是从画家认知对象开始的。绘画性必然包含着绘画主体的精神情感与主观判断。绘画性的形象与图像性的形象在呈现对象上,至少有三个最显著的特征,这就是想象性、塑造感和笔触味。
在写实绘画的艺术体系中,画者都必须接受透视学与解剖学的学习和训练。其目的,就是要求画者不仅要表达自己看到的对象,而且要分析和表现那些由表及里,虽然看不到却客观存在的内在结构。这对于构图是很重要的。一幅画的骨架如果出现了透视问题,这对画者来说是很不应该的,也会直接影响作品的效果。每一幅画都是需要画者自我进行归纳,主观处理画面关系的。
绘画创作的过程,正如郑板桥所言,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也就是从审美对象到审美意象到审美形象。在这其中艺术创作来源,是来自生活的感受,而有了生活中积累的形象只是作品成功的一半,而另一半是如何将这些表象从形式到内容上进行完美的结合,这才是艺术作品成功的关键所在。在形式到内容的转化中必然涉及到绘画中形象的塑造,绘画中塑造的形象比现实生活中的原物景象更符合画面上的视觉审美特征。画者通过构图、色彩、绘画手法等相关绘画技能的处理并重新塑造,在二维平面上虚拟一幅有情感的画作。
所谓塑造感是将这种心理形象的再塑造通过造型方式在二维平面虚拟出来。笔触味或手感性是绘画性最鲜明的艺术特征。笔触味总是最鲜明地表露画者的个性特征。画面的色彩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塑造中,它可以将画者内心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色彩的碰撞,激发人去感受美,通过可视形象去感受画者内心的感受,引起共鸣。
《暮春》(见图)一画描绘的是河北省一处很普通的乡村风景。画者的外祖母老家就是此地。虽然画者未在这里成长,但看惯了城市景色的她每次来到这个朴素的地方,都会觉得很清新,感觉身心很放松。小的时候,每次下车便会被院子里的大黑狗的叫声吓得不敢动弹,慢慢长大后却逐渐喜欢上了这些狗朋友。走在村庄里,闻到的都是泥土混合的味道。呼吸一下你会觉得有些不适应,再走几步你就慢慢习惯了,不能说沁人心脾,却也是很通气的。经过了一个冬天,村里子的动物又开始活泼起来了,在小路两旁寻找着自己留下的气味。画者曾跟随过一只黄狗,看它一步一踮地跑到草垛周围,寻找着,嗅着。
《暮春》所描绘的正是冬天过后,初春的阳光照射下,雪渐渐融化,一只黄狗寻找记号的景象。
在构图方面,画面整体是平行线型构图,这种构图给人以安定,广阔,宁静,稳健的感觉。因为形式和内容都不能独立存在,而只能存在于统一之中。既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不存在无形式的内容。画面主要描绘农村街道旁的草垛、栅栏和一些矮小的房屋。在形式上,画者为了突显农村午后那安静祥和的气氛,特意选择了一处阳光很好、光线照射很足的地方进行创作,两旁的景物由近以远,呈现出很强烈的纵深感,让观者感觉到农村的幽静、朴实。为了避免画面过于空旷,在左右两边各增加了一些枯树。渡过了一个严冬,树枝上的雪都已经融化了,露出了光秃秃的枝杈,它们呈垂直状,与小路的横向延伸很好地平衡了画面。画面的中心点,也是颜色最亮点,便是画面右下角那只大黄狗。它的作用很重要,一是起到了平衡画面左右的关系,二是聚焦画面中心点。 色彩方面,因为正处于初春时节,整幅画以暖色调为主。经过一个冬天,天空出现了些许暖阳,天空中使用了一些黄色、橙色、紫色,与地面正在慢慢融化的淡蓝色的雪相互呼应,形成了统一的色调。深褐色是农村在人们脑海中最形象的代表颜色,破破的栅栏,堆在路边的稻草,泥巴糊成的小民房,在画面中和天空融为一体,显得那么朴实,那么和谐。尽管描绘中的景物都还是很萧瑟,但地面上的光彩还是让人感觉到了春天快来了,马上就要雪化了。暖和了。春天的来到对于农民来说是一年的辛勤劳作又要开始了,画者深深地了解农村人民生活的不容易,但也深深地体会到他们的勤劳、朴实,能体会到生活劳作的快乐,收获自己劳动的那份果实。
整幅画分为天、地、街道三部分。冬天过后的天空看上去总是那么的湛蓝,空气也分外的清新,甚至能闻到雪化的味道。农村的天空看上去比城市的天空还要高一些,蓝一些,也更透彻一些。在绘画规律中,天空的色彩一般是最先添上的,且颜色要淡一些,可以显得天空高而广。画者选择天空采用湿画法进行绘画,将画纸上部分全部打湿,稍作晾晒,在还有些许水份时淡淡地涂一层黄色,用一支干笔将色彩扫均匀,再上一层蓝紫色。此部分的大基调就确定了。地面上是渐渐融化的积雪和阳光透过树木、房屋照射下来的投影。为了和天空相互呼应,也采用了湿画法,一是为了凸显雪化的湿润,二是与立面的街道形成对比。街道是景物最丰富的一部分,破栅栏,稻草垛,大黄狗,还有那两株枯树。这些景物均采用干画法,为了体现景物的质感,也为了画面不太单调,显得更有层次,符合街道构图的纵深感。
以上涉及到的构图、色彩与技法都是通过画面真实看到、感受到的,这与画者想表达的情感是相互融合的。画者生活在城市中,每每来到乡村,置身其中,就会被这浓浓的乡情所感染。现在都市的人们被学习、工作、房屋等现实问题困扰得有些麻木,很多从农村走出来、走进大城市的人们忘记了自己家乡的样子,忘记了那份恬静的生活带来的精神上的放松,带来的身體上的愉悦。笔者抓住了这一社会现实,自己也被城市的快节奏压得喘不过气,而这乡村的美好给我带来的是难得的舒畅,是不舍的情怀。我想通过这幅画让观者都可以感受到乡村午后的别样光景,暂时从城市生活中跳出来,还原真实的自我,感受这个最放松、最惬意的午后时光。
参考文献:
[1] 邬胜利.绘画构图的构成形式与题材内容[J].美与时代,2006(08)
[2][3] 尚辉.绘画性何以成为当下绘画创作的重要问题[J].尚辉视点,2012(02)
作者简介:
褚莹,广西师范学院硕士,专业学科教学(美术),研究方向:油画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