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系统的视角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远离平衡态的稳定有序的社会系统状态,社会和谐的系统评价必须体现系统减熵增序的认识原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健全和整合协调各种社会机制,以推动社会系统向更加有序和稳定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系统科学;和谐社会;有序;熵;社会机制
[中图分类号]N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07)05-0025-(04)
系统科学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以系统形式存在的。系统或封闭或开放,或处于平衡态或处于非平衡态(又可区分为近平衡态或远离平衡态),只有那些处于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的系统才是稳定有序的系统。系统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得以维持的前提是不断地消耗(耗散)从外部环境中摄取的能量和信息,即系统要不断地从外部环境中汲取负熵流,因此,稳定有序的系统必然是一种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理论(The Theory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是1969年由比利时自由大学物理学教授普里戈金(J.Pryogine)提出的。它是指一个通过耗散结构和能量来维持其有序结构的系统,是如何从混沌无序向有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它指出,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包括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能与外界交换信息和能量,当某个参数变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临界值(阈值)时,通过涨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变化),就有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化为一种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稳定有序的新状态。系统中的这种状态(结构)只有不断与外界交换信息和能量,才能维持其特定的稳定性,并不因外界的微小扰动而消失。
社会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要素构成的开放系统。和谐社会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高度有序的耗散结构状态。和谐社会所体现的“和谐”必须通过社会系统与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以及社会系统内部诸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来实现和维持。开放的系统,即指该系统必然是与环境有着不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而不是一个闭关锁国的社会;远离平衡态即是摆脱落后、贫困、均一的死气沉沉社会状态,建立起富足、文明、有序的充满生机的社会状态;非线性相互作用是指构成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复杂作用,系统会因之发生自组织现象,产生出新的系统秩序,形成一种新的有序结构状态。
那么,从系统的观点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评价社会的和谐程度应把握什么原则?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拟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理论思考。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表现特征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写:“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个社会系统,乃是以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为内容的人的社会系统,该系统的外部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界,也包括境外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势力构成的国际环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体现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与世界上其他文明之间的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外开放中要以开放、包容的精神,吸取国外文明的合理因素,使我们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能和谐相容;三是指社会内部和谐,这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要和谐,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协调;四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谐。正如胡锦涛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所指出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体而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表现特征与运行状态主要如下:
(一)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两大基本特征
其一,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均衡,其实质即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既是和谐社会的标志,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可持续发展表面上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而实质是在动态上关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其二,社会系统与国际社会环境的和谐与均衡。当前,中国的迅猛发展为世界所瞩目,也引起国际敌对分子与势力的担忧与压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有关中国崛起的著述频频问世,别有用心者开始炮制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从未停止过对中国进行西化、分化、和平演变的图谋;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与发达国家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存在经济利益冲突;中国的周边环境异常复杂,恐怖势力、极端宗教势力以及民族分裂势力等虎视眈眈,随时可能挑起事端。我们只有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原则,消除中国威胁论的不良影响,树立良好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有效遏制各种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统筹国际大局,才能为和谐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我们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的状态。
(二)从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看,社会系统有两种运行状态
其一是社会子系统之间保持相对的均衡与协调,从而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
其二是社会子系统之间的不协调,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大系统运行的需要,例如社会的经济系统发生变迁,而社会的政治、文化、社会管理等没有相应的变革,社会结构失衡,从而社会生活呈现非良性运行的状态。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就是要追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相互协调,保持社会有序和谐的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比较复杂、比较完美的自组织系统,是一种高度有序的社会结构状态,而不是一种社会制度。和谐社会中,各个子系统相互影响,互相牵制,共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社会的和谐具体体现在社会经济和谐、阶层和谐、政治和谐、区域和谐、民族和谐、文化和谐、代际和谐、生态和谐等方面。因此,和谐社会是人、社会、自然的全面和谐。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评价原则
和谐社会是一个相对概念。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属性。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认识和把握和谐社会的系统评价原则,是判断和评价社会的和谐程度的依据,进而也是发现和解决和谐社会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系统向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的内在 要求。
(一)和谐社会追求的目标具有多重性和综合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发展的全面性,才能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只有坚持发展的协调性,才能有效地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环境;只有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系统应综合和涵盖其六个方面基本特征的多重要求。
(二)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
随着社会系统内部诸要素间的作用方式和强度的演化以及社会系统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和内容也要及时进行调整。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区和单位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要求也不尽相同。
(三)和谐社会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社会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标准。必须“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意味着必须把能否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最高价值标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不是一种空洞的抽象,它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日趋多元化,不同方面的具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对这些具体利益关系的处理与评估都涉及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应按照系统的观点,统筹兼顾,全面设计,协调推进。应与其他建设目标衔接好,尤其要与生产力发展目标衔接好。和谐社会建设将在更高的起点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将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只有将社会发展目标与生产力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统一在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之内实施,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
当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积极探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建立一整套社会和谐状况的评估模型,运用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全国各地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效进行评估,树立先进典型,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推动构建工作不断深入。可喜的是,这项工作已经展开,并取得了积极成果。例如,北京市已经建立起本市的和谐社会评价体系。但正如国家统计局课题组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的,从数据情况来看,要想对中国社会的和谐程度做出总体的定量评价,目前条件还不成熟。我们相信,和谐社会的系统评价工作将逐步走向规范。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构建战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为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和整合协调促使社会系统和谐演化的各种社会机制,并通过各种社会机制的协同作用,使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彼此互为条件,各个部分各司其责,是使一个系统能够自发的产生一定的有序结构的过程,”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
促使社会系统和谐演化的社会机制主要包括:长效的教育机制、自由的流通机制、有效的稳定机制以及集约化的增长机制等。各种机制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合作,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系统呈现不同的演化形式,正如哈肯所说,“我们将看到,很多个体,不管是原子、分子、细胞、还是动物和人,都以其集体行为,一方面通过竞争一方面通过合作,间接地决定自己的命运。”各种社会机制的协调、合作,使社会自发形成自我约束和调节的功能,进入稳定有序的和谐状态。
(一)长效的教育机制
在全社会普遍建立和谐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树立一种“和谐至上”的文化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基础。为此,要在全社会倡导以“和谐”为特征的系统思维范式,真正使和谐发展成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和基本世界观。特别是要彻底纠正社会主义只讲斗争、不讲和谐的错误认识,弘扬和而不同、和谐发展的“和谐哲学”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和合”文化精神。
(二)自由的流通机制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对环境开放,同环境相互作用,同外部交换物质、能量、信息,才能生存和发展。开放的越充分有效,越有利于系统的生存发展,开放不够,系统的生存发展将受到影响,严重时能使系统处于病态或解体。”和谐社会应是社会系统内部流通顺畅、外部交流无阻的开放社会,社会成员能够自由流动,物质、能量、信息能够自由流通的社会。为此,要打破社会阶层之间的壁垒,降低各个社会阶层之间人员流动的成本,疏通物质、能量、信息流通的渠道,提高社会生产流通的整体效率。
(三)有效的稳定机制
“稳定性是系统的一种重要维生机制,稳定性愈好,系统的维生能力愈强。”作为开放的社会系统,其与自然和外部社会之间时刻进行着各种交换。来自外部的输入或给予外部的输出,并非都利于系统减熵增序和稳定,前者如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的干扰,后者如向自然环境中排放各种废弃物的行为,都可能最终影响到社会系统的稳定和有序。因此,必须重视和谐社会的稳定机制的建设,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集约化的经济增长机制
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不是集约化的经济增长。集约化的经济增长是一种强调促进人、社会、自然全面协调的经济增长,是一种强调缩减社会代价的经济增长,是一种强调“低耗社会”的经济增长。当今中国正处在加速转型期,要实现集约化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是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和谐社会是复杂的、开放的、有序的自组织系统,其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甚至人自身都是复杂的统一体,相互之间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种社会机制只有相互整合协调,才能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四、结语
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乃是科学发展观之精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执政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崇高奋斗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宏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本着科学的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地向系统中输入负熵流,推动系统向新的、更加有序的方向演化,即以积极的心态、扎实的工作参与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去。
[责任编辑:王继洲]
[关键词]系统科学;和谐社会;有序;熵;社会机制
[中图分类号]N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07)05-0025-(04)
系统科学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以系统形式存在的。系统或封闭或开放,或处于平衡态或处于非平衡态(又可区分为近平衡态或远离平衡态),只有那些处于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的系统才是稳定有序的系统。系统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得以维持的前提是不断地消耗(耗散)从外部环境中摄取的能量和信息,即系统要不断地从外部环境中汲取负熵流,因此,稳定有序的系统必然是一种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理论(The Theory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是1969年由比利时自由大学物理学教授普里戈金(J.Pryogine)提出的。它是指一个通过耗散结构和能量来维持其有序结构的系统,是如何从混沌无序向有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它指出,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包括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能与外界交换信息和能量,当某个参数变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临界值(阈值)时,通过涨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变化),就有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化为一种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稳定有序的新状态。系统中的这种状态(结构)只有不断与外界交换信息和能量,才能维持其特定的稳定性,并不因外界的微小扰动而消失。
社会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要素构成的开放系统。和谐社会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高度有序的耗散结构状态。和谐社会所体现的“和谐”必须通过社会系统与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以及社会系统内部诸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来实现和维持。开放的系统,即指该系统必然是与环境有着不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而不是一个闭关锁国的社会;远离平衡态即是摆脱落后、贫困、均一的死气沉沉社会状态,建立起富足、文明、有序的充满生机的社会状态;非线性相互作用是指构成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复杂作用,系统会因之发生自组织现象,产生出新的系统秩序,形成一种新的有序结构状态。
那么,从系统的观点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评价社会的和谐程度应把握什么原则?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拟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理论思考。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表现特征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写:“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个社会系统,乃是以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为内容的人的社会系统,该系统的外部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界,也包括境外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势力构成的国际环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体现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与世界上其他文明之间的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外开放中要以开放、包容的精神,吸取国外文明的合理因素,使我们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能和谐相容;三是指社会内部和谐,这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要和谐,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协调;四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谐。正如胡锦涛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所指出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体而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表现特征与运行状态主要如下:
(一)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两大基本特征
其一,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均衡,其实质即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既是和谐社会的标志,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可持续发展表面上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而实质是在动态上关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其二,社会系统与国际社会环境的和谐与均衡。当前,中国的迅猛发展为世界所瞩目,也引起国际敌对分子与势力的担忧与压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有关中国崛起的著述频频问世,别有用心者开始炮制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从未停止过对中国进行西化、分化、和平演变的图谋;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与发达国家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存在经济利益冲突;中国的周边环境异常复杂,恐怖势力、极端宗教势力以及民族分裂势力等虎视眈眈,随时可能挑起事端。我们只有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原则,消除中国威胁论的不良影响,树立良好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有效遏制各种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统筹国际大局,才能为和谐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我们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的状态。
(二)从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看,社会系统有两种运行状态
其一是社会子系统之间保持相对的均衡与协调,从而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
其二是社会子系统之间的不协调,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大系统运行的需要,例如社会的经济系统发生变迁,而社会的政治、文化、社会管理等没有相应的变革,社会结构失衡,从而社会生活呈现非良性运行的状态。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就是要追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相互协调,保持社会有序和谐的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比较复杂、比较完美的自组织系统,是一种高度有序的社会结构状态,而不是一种社会制度。和谐社会中,各个子系统相互影响,互相牵制,共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社会的和谐具体体现在社会经济和谐、阶层和谐、政治和谐、区域和谐、民族和谐、文化和谐、代际和谐、生态和谐等方面。因此,和谐社会是人、社会、自然的全面和谐。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评价原则
和谐社会是一个相对概念。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属性。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认识和把握和谐社会的系统评价原则,是判断和评价社会的和谐程度的依据,进而也是发现和解决和谐社会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系统向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的内在 要求。
(一)和谐社会追求的目标具有多重性和综合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发展的全面性,才能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只有坚持发展的协调性,才能有效地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环境;只有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系统应综合和涵盖其六个方面基本特征的多重要求。
(二)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
随着社会系统内部诸要素间的作用方式和强度的演化以及社会系统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和内容也要及时进行调整。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区和单位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要求也不尽相同。
(三)和谐社会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社会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标准。必须“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意味着必须把能否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最高价值标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不是一种空洞的抽象,它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日趋多元化,不同方面的具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对这些具体利益关系的处理与评估都涉及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应按照系统的观点,统筹兼顾,全面设计,协调推进。应与其他建设目标衔接好,尤其要与生产力发展目标衔接好。和谐社会建设将在更高的起点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将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只有将社会发展目标与生产力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统一在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之内实施,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
当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积极探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建立一整套社会和谐状况的评估模型,运用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全国各地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效进行评估,树立先进典型,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推动构建工作不断深入。可喜的是,这项工作已经展开,并取得了积极成果。例如,北京市已经建立起本市的和谐社会评价体系。但正如国家统计局课题组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的,从数据情况来看,要想对中国社会的和谐程度做出总体的定量评价,目前条件还不成熟。我们相信,和谐社会的系统评价工作将逐步走向规范。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构建战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为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和整合协调促使社会系统和谐演化的各种社会机制,并通过各种社会机制的协同作用,使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彼此互为条件,各个部分各司其责,是使一个系统能够自发的产生一定的有序结构的过程,”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
促使社会系统和谐演化的社会机制主要包括:长效的教育机制、自由的流通机制、有效的稳定机制以及集约化的增长机制等。各种机制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合作,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系统呈现不同的演化形式,正如哈肯所说,“我们将看到,很多个体,不管是原子、分子、细胞、还是动物和人,都以其集体行为,一方面通过竞争一方面通过合作,间接地决定自己的命运。”各种社会机制的协调、合作,使社会自发形成自我约束和调节的功能,进入稳定有序的和谐状态。
(一)长效的教育机制
在全社会普遍建立和谐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树立一种“和谐至上”的文化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基础。为此,要在全社会倡导以“和谐”为特征的系统思维范式,真正使和谐发展成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和基本世界观。特别是要彻底纠正社会主义只讲斗争、不讲和谐的错误认识,弘扬和而不同、和谐发展的“和谐哲学”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和合”文化精神。
(二)自由的流通机制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对环境开放,同环境相互作用,同外部交换物质、能量、信息,才能生存和发展。开放的越充分有效,越有利于系统的生存发展,开放不够,系统的生存发展将受到影响,严重时能使系统处于病态或解体。”和谐社会应是社会系统内部流通顺畅、外部交流无阻的开放社会,社会成员能够自由流动,物质、能量、信息能够自由流通的社会。为此,要打破社会阶层之间的壁垒,降低各个社会阶层之间人员流动的成本,疏通物质、能量、信息流通的渠道,提高社会生产流通的整体效率。
(三)有效的稳定机制
“稳定性是系统的一种重要维生机制,稳定性愈好,系统的维生能力愈强。”作为开放的社会系统,其与自然和外部社会之间时刻进行着各种交换。来自外部的输入或给予外部的输出,并非都利于系统减熵增序和稳定,前者如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的干扰,后者如向自然环境中排放各种废弃物的行为,都可能最终影响到社会系统的稳定和有序。因此,必须重视和谐社会的稳定机制的建设,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集约化的经济增长机制
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不是集约化的经济增长。集约化的经济增长是一种强调促进人、社会、自然全面协调的经济增长,是一种强调缩减社会代价的经济增长,是一种强调“低耗社会”的经济增长。当今中国正处在加速转型期,要实现集约化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是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和谐社会是复杂的、开放的、有序的自组织系统,其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甚至人自身都是复杂的统一体,相互之间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种社会机制只有相互整合协调,才能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四、结语
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乃是科学发展观之精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执政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崇高奋斗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宏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本着科学的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地向系统中输入负熵流,推动系统向新的、更加有序的方向演化,即以积极的心态、扎实的工作参与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去。
[责任编辑:王继洲]